莫扎特音乐赏析
世界名曲昨日重现赏析

世界名曲昨日重现赏析
音乐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
世界名曲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流传千年,仍然让人们为之倾倒。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些经典的世界名曲,感受昨日的美好重现。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小夜曲》。
这首曲子被誉为史上最美的小夜曲之一,它的旋律优美动人,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
莫扎特的音乐天赋无疑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的作品永远流传下去,让人们永远为之倾倒。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四季》。
这首曲子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描绘了春夏秋冬的变化,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维瓦尔第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他的作品永远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再来,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达了贝多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挑战。
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他的作品永远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来自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优美的旋律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充满了浪漫和情感,他的作品永远是世界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欣赏这些世界名曲,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昨日的美好重现,也可以领略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音乐之美。
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它能够让人们心灵相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珍惜这些经典的世界名曲,让它们永远在人们心中流传下去。
莫扎特安魂曲及演奏视频赏析整理

莫扎特安魂曲及演奏视频赏析整理《安魂曲》是闻名音乐家莫扎特所创作的曲子,大家知道如何赏析这部作品吗?下面就跟随学习啦我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莫扎特《安魂曲》赏析的相关内容吧!莫扎特《安魂曲》赏析一:序曲I. 《安魂曲》开头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心情象征了永恒的安眠,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担心,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怪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
黑暗覆盖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觉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消失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创造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常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接着,合唱四部相继演唱起阴暗的安魂曲主题,直到"以永恒的光'(et lux perpetua)处心情才有了转变,独唱女高音开头演唱"都应称颂你'(Te decet hymnus),但没有进行几句合唱团就进入了,接替独唱女高音的旋律连续进展下去,男低音声部唱起了"请赐永恒安眠'(Requiem aeternam)的主题,女低音声部与之形成对位关系,在持续了几小节之后,合唱的另外两个高音声部渐次加入。
当合唱再次唱起"以永恒的光'时,莫扎特脱离了原来的慢速,将速度提高到活泼的快板,合唱变成了壮美的双重赋格曲。
二:第一乐章II. 这样便进入了《慈善经》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请垂怜'(Kyrie eleison),然后女低音与男高音唱起另外一个旋律的"基督,请垂怜'(Christe eleison)。
完美的和谐: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

完美的和谐: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提示:点击上方'影音新生活'↑关注更多!毫无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大量的乐曲。
在这其中,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他11岁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K.37)》(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一首《?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1791年),钢琴记录了莫扎特在音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莫扎特风格。
今天,“影音新生活”籍着莫扎特逝世223周年(1791年12月5日)纪念与大家一起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
模仿期《F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F.K.37)作品号K37,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劳帕赫(Raupach)、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而成。
《?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Bflat.K.39)作品号K39,作于1767年,该曲是根据劳帕赫、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D大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B flat.K.40)作品号K40,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4 in G.K.41)作品号K41,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
《D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5 in D.K.175)作品号K175,作于1773年,莫扎特的第一首原创钢琴协奏曲。
在莫扎特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中,他创作早期的协奏曲都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他的前四首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重要的地位。
论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的赏析与演唱

论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的赏析与演唱摘要: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名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奥地利的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其优秀音乐创作作品颇多,同时在歌剧创作层面的才华也十分显著。
莫扎特认为音乐在歌剧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刻画人物的内心还是塑造人物的形象上,音乐都是其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
关键词:莫扎特;咏叹调;演唱技巧;歌剧赏析引言长期以来,评价声乐学习成效的一个首要基础标准就是是否具备咏叹调的演唱能力。
正确演唱咏叹调,不但可以将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技术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可以深刻呈现出其丰富的音乐知识,对于一些专业的声乐演唱比赛来说,咏叹调是参加比赛的一个关键参考依据。
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来看,在歌剧出现之后,一些歌剧作曲家和相关的优秀作品也随之涌现,到目前为止这些作品依然活跃在不同的歌剧舞台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导演加入了新元素的编排,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音乐感受。
一、莫扎特及其创作的咏叹调在莫扎特的幼时阶段,其自身的音乐创作才华就显得十分突出,11岁的莫扎特就已经创作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在此之后又创作出了一些较为经典的歌剧和交响乐、独立乐等作品,歌剧作品是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代表,例如《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等[4]。
莫扎特是代表欧洲古典音乐流派的一个重要人物,其音乐作品往往会直接影响着欧洲音乐的未来发展和世界音乐的发展趋势。
莫扎特在歌剧中,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发展创作了相应的咏叹调,从而促进歌剧感染力的提升,巧妙的运用复杂多变的唱腔和清晰的旋律是这些咏叹调的主要特征,不管是在速度上还是力度上方面都可以实现“张弛有度”,并将歌剧的独特魅力全面呈现出来[5]。
二、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技巧赏析(一)保持恰当的音色莫扎特在进行歌剧创作时,往往会通过音乐形式来充分呈现人物的个性,与此同时,也会利用音乐这一方式来深刻反映人物的实际情感变化。
因此,演唱者的音色需要与剧中的人物特征相符合,并要始终维持清晰且明亮的音色,从而使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展示更为精准,更具有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3]。
莫扎特作品赏析论文(推荐范文分享)

时代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18世纪欧洲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兴起 ,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这对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18世纪欧洲音乐市场繁荣,莫扎特得 以在维也纳等音乐中心接触到各种音 乐流派和风格,这为其音乐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当时欧洲音乐风格逐渐从巴洛克向古 典主义过渡,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体现 了这种风格的转变,追求简洁、和谐 与平衡。
02
莫扎特生平及时代背景
莫扎特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 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
家之一。
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自幼展 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 巡回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
。
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交响 曲、室内乐、歌剧、协奏曲等,
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贝多芬、 海顿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其音乐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对后世音乐 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音乐之父”。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独特,既继承了巴洛克音乐的华丽 与繁复,又开创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简洁与和谐,为西
方音乐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和声丰富,色彩绚丽
多样化的和声手法
莫扎特的和声手法非常多样化,包括和弦的转位、离调和声、模 进等,这些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和声层次丰富,变化多端。
绚丽的色彩
他善于运用不同的乐器和音色来塑造音乐形象,使得作品呈现出绚 丽多彩的音响效果。
和声与旋律的紧密结合
莫扎特的和声不仅丰富多样,而且与旋律紧密结合,共同塑造出鲜 明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
莫扎特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他通过音乐表达出了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感悟,使得 他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欧洲音乐剧赏析

欧洲音乐剧赏析 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 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
乐天才,有“音乐神童”的美誉。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
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 和和《魔笛》。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其中由于病入膏肓,甚至部分由人代笔创作,终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享年35岁。 1765年7月,英国伦敦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条音乐会预告: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欧乃至全人类感到自豪的神童。8岁的少年使音乐家和有识之士惊叹不已。他的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叹为观止。这位天才儿童的父亲,根据绅士淑女恳切的要求,决定延长滞留时间。为此,各位有了欣赏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机会...... 在欧洲音乐史的源远长河中,自幼便显示出音乐才干者并不罕见。可像莫扎特那样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样小的年龄便被公认为“神童”的音乐家,确是再难找寻。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长,列奥波德竭尽心血,精心栽培。对儿子的学习与训练是极为严格的,除了复杂的音乐理论与演奏技能外,还有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学和历史等等。
莫扎特《第39交响曲》赏析

莫扎特《第39交响曲》赏析听莫扎特的音乐常常会让你感到它像严冬里的太阳一般温暖人心,它有时也会让你一下子联想到晴朗天空中洁白的云朵,多么明亮纯净而又清新脱俗!在莫扎特一生创作的41部交响曲中,最后三部作品可以说是他交响乐创作的巅峰之作。
《降E大调第39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一部。
这部作品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明丽优雅的舞曲风格,这其中也有相当程度的戏剧性和深刻的诗意。
第一乐章开始的一段慢板引子就是如此,它庄重而略带悲壮,仿佛是一种舞蹈性的节奏和律动,又具有类似进行曲的动力性因素。
第二乐章:行板,虽然带有舞曲的因素,却是一种悠缓抒情的咏唱。
乐曲似乎在告诉人们:人生是无限的美好,问题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拥有一种审美的心境。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是这部交响曲最著名的篇章,用三部曲式写成。
雄壮的力量,大幅度的跳进,强有力的顿音以及鲜明的力度对比,使乐曲充满了活力。
中间部分的音乐诗意盎然,柔美奇妙,单簧管在弦乐温柔的背景下,吹出了一段甜美醉人的旋律,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降E大调第39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只有一个音乐主题,乐曲从头到尾都是快速的舞曲,洋溢着一片谐谑欢快的气氛。
音乐欣赏:莫扎特的经典作品欣赏

音乐欣赏:莫扎特的经典作品欣赏1. 引言1.1 概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人类的文化与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莫扎特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之一,他的经典作品不仅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瑰宝,也是全球音乐爱好者必听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着重介绍莫扎特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他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作品,《第四十号》交响乐、《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和《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并探讨音乐欣赏在个人情感、文化传统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描述文章内容和结构。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简要介绍莫扎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生平事迹并探讨他创作风格与影响力。
第三部分将详细解析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作品,《第四十号》交响乐、《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和《费加罗的婚礼》歌剧。
第四部分将探讨音乐欣赏在个人情感、文化传统和艺术鉴赏能力上的重要性与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莫扎特的经典作品进行总结,并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推广。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莫扎特的音乐作品,认识他作为作曲家的独特贡献,并凸显音乐欣赏对于个人情感、文化传统和审美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莫扎特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对音乐艺术的认知,享受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美妙,从而提升自身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这也有助于培养读者对历史文化传统与智慧创造的尊重与理解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与传播音乐遗产、推广音乐艺术的行动中来。
2. 莫扎特及其音乐作品简介:2.1 莫扎特的生平介绍: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于1756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是18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天赋异禀,早年就展示出惊人的音乐才华。
莫扎特从小开始学习音乐,父亲是他的第一位导师,非常注重培养他的音乐潜力。
尽管他的童年时光多在巡回演出和旅行中度过,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音乐创作与探索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音乐赏析---莫扎特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
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
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会
想起一个现在很少提的概念
严肃音乐,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会认为是比较刻板,
沉重的音乐,大多数人认为像这类的古典音乐年代悠久,
离我的时代好遥远,比起古典音乐,青年人更喜欢听流行
音乐。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
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听到古典音乐,
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
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可是这学期,我
上了音乐赏析的选修课,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深
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
课欣赏古典音乐,我渐渐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
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
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
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
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会更高一个层
次。
通过古典音乐赏析的课程,我有了巨大的收获。有人
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
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古典音
乐赏析的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
“交响乐之父”海顿,“乐圣”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
特,“歌曲之王”舒伯特,“钢琴诗人”肖邦,“圆舞曲之
王”约翰·施特劳斯等等。对于著名的古典音乐更是欣赏
至极,如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维瓦尔蒂《四
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比才:《卡门》、莫
扎特《g小调四十号交响曲》、巴赫《小步舞曲》、门德尔
松《婚礼进行曲》、肖邦《E大调练习曲“离别曲”OP.10》
等等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
—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
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
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
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
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下面我主要针对“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音乐进行赏析,
莫扎特的音乐甜美、细腻、华贵、含蓄、典雅活跃,富于
歌唱性和古典美,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突出
对比性和层次感,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
点。像清泉潺潺,似流水滔滔。伟大的音乐天才往往各有
千秋,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则更是完美地体现
莫扎特一生的曲风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
1770为界,此时作品中可以看到前古典乐派和意大利古
典乐派的强烈影响。中期以1786年30岁为界,此时作品
富有典雅的嘉兰特风格和海姆乐派样式的投影。30岁以
后的略偏向巴洛克样式,并以此在古典的乐型之外植入更
深远的意境。
内容互异的作品中得到统一,这正是莫扎特的才华所
在。莫扎特的音乐决不是壮伟凝重的,也难得是悲怆的,
它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雍容华贵、恰如其分。而且,莫扎
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是他高兴的时候,他
的音乐中仍然有一个悲伤的低音。他知道生活是由悲伤和
欢乐组成。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在他之前或之后却没有
别的音乐家能做到。
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禀承了上帝旨
意的创造力的化身。”莫扎特“化身为”音乐。莫扎特因
其音乐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对称,具有高度美感而声名鹊
起,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
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
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
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
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
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
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
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
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
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
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
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
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