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合集下载

黔东南民俗文化

黔东南民俗文化
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黔 东南是天然大氧吧。有保存完整的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
始森林,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78%。气候温和湿润,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全州空气质量整体 处于优良水平,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1200-2000个,雷公山监测点监 测数据为每立方厘米5600个,是贵州省七个监测点中最高的一个。黔东南 是民族大观园。用服饰记载历史,用歌舞传承文化,积淀了千百年的历史,
芦笙舞,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黔东南各地少数民族居
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 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 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苗族的“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 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 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 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 牛如同她们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 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有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有39项51个保护点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是世界乡土文化保
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旅游组织赞誉为"文
大餐,山水盛宴"。 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苗族有芦笙会、爬坡节、 姊妹节、苗年节等,侗族有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侗年节等,以及水 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反排 木鼓舞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侗族"多耶舞"纯朴活 泼、多姿多彩。以侗族大歌、苗族飞歌、锦鸡舞、反排木鼓舞为代表的民 族歌舞享誉世界。其中,侗族大歌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是文化大公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至今 仍保留"春秋战国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名胜古迹众多, 有台江八郎古生物化石群、镇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锦屏隆里汉文化生 态博物馆。民族文化多彩,有苗族风雨桥和银饰、侗族鼓楼、民族手工刺 绣等。红色文化灿烂,中央红军长征从黔东南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州四 分之三的县,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迈出历史性转折第一步的著名的黎 平会议,红七军曾在我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县战斗过。黔东南是资源大 宝库。矿产资源方面,重晶石、玻璃用石英砂和锑矿储量名列贵州省前三 位,重晶石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水能资源方面,储藏量332万千瓦,可 开发的水能资源达244万千瓦,

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兴义市
7
羊肉粉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兴义市
8
布依族刺梨酒
传统技艺
兴仁县
9
布依靛染工艺
传统技艺
安龙县
10
饵块粑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安龙县
11
布依族马脚杆粑粑
传统技艺
贞丰县
12
苗族银饰工艺
传统技艺
贞丰县
13
布依族长号及其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贞丰县
14
小锅糯米酒酿造技艺
传统技艺
贞丰县
15
布依族灰粽
传统技艺
贞丰县
4
苗族口弦
民间文学
册亨县
三、传统音乐(10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
备注
1
布依族“狮子锣”
传统音乐
兴仁县
2
布依唢呐调
传统音乐
安龙县
3
布依“十八河”
传统音乐
安龙县
4
苗族口弦
传统音乐
普安县
5
彝族唢呐调
传统音乐
晴隆县
6
苗族山歌
传统音乐
晴隆县
7
苗族小调
传统音乐
晴隆县
8
苗族芦笙调
传统音乐
晴隆县
9
苗族蜡染
传统技艺
普安县
26
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造酒
传统技艺
晴隆县
27
月琴制作
传统技艺
晴隆县
28
苗族芦笙
传统技艺
册亨县
29
葫芦胡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册亨县
30

黔东南最浓重的节日苗寨鼓藏节,错过就要等十三年才能看到的盛况

黔东南最浓重的节日苗寨鼓藏节,错过就要等十三年才能看到的盛况

黔东南最浓重的节日苗寨鼓藏节,错过就要等十三年才能看到的盛况黔东南最浓重的节日苗族鼓藏节,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寨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

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

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

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起源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说的是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

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

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枫树心里,用枫树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

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枫树和蝴蝶妈妈。

鼓藏节就是祭祀神枫树和蝴蝶妈妈。

传说传说一这种古老的祭祖礼仪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因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记录方式。

歌词叙述说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做鹊鸽,树心里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个蛋,成为十二个蛋的妈妈。

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

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的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

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

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把蝴蝶妈妈气死。

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就是从未有过好收成。

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鼓牛气死了蝴蝶妈妈,所以才不叫牛耕地的田园长出好庄稼。

只有把大鼓牛杀掉,祭拜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

拥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

这是“鼓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

[1]传说二远古的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姐姐叫“贲”(苗语:花),妹妹叫“鲠”(苗语:虫)。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标志,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保护现状和问题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唱歌、舞蹈、手工艺等。

其中以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最为丰富多彩。

苗族、侗族的歌舞文化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族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出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情。

黔东南地区的手工艺制作技艺也非常独特,如苗族的织布、刺绣等,侗族的银饰、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二、保护现状和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1. 传统技艺失传: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这导致了传统技艺的断代传承。

2. 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的矛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

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被改编和歪曲,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

3. 保护体系不健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专业人才。

以上问题都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保护对策为了有效保护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增强保护意识。

2. 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加大对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瑶浴的功效

瑶浴的功效

瑶浴的功效有哪些千年瑶浴是湖南金凤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瑶浴项目加盟品牌。

千年瑶浴具有十年以上的品牌历史。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瑶族自治区是千年瑶浴的发源地。

08年贵州从江千年瑶浴成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众多的瑶浴品牌中,千年瑶浴荣升为国家认证的正宗的瑶族药浴。

因此千年瑶浴也荣获“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中国特产大典”,“黔东南名创”等殊荣。

千年瑶浴发源于贵州黔东南州瑶族自治县从江。

从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孕育了大自然天然的药浴草药库,千年瑶浴属于从江板瑶瑶浴一脉,有着悠久的药浴文化历史。

从江因地处偏僻的云贵高原至今公路未通,因此,阻碍了当地传承千年的瑶浴发展。

2011年,随着全国各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的开启,千年瑶浴成为黔东南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与此同时,湖南金凤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幸成为千年瑶浴品牌的监管企业。

千年瑶浴也走出重峦叠嶂的深山,迅速演变为养生行业洗浴文化。

千年瑶浴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瑶族人民的民间洗澡药浴,在瑶族的药浴文化中,瑶浴有只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因其是祖传药方,又传承千年,故有“千年瑶浴”之称,千年瑶浴以其神奇的治病疗效而著名,08年随着从江瑶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瑶浴也在各地的瑶浴品牌申报中成为湖南金凤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瑶浴加盟品牌。

在我国,药浴的发展也经历几千年,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

千年瑶浴也正是在这样的药浴文化的熏陶中一步步孕育而成,早在《太平圣惠方》一书中记载有熏洗方163,除了大量的内科药浴方外,还包括眼科方24首方、扭伤骨折方11首、阴疮湿疹方24首。

《圣济总录》“治外者,由外以通内……,籍以气达者是也。

”“渍洗法,所以宣通形表,当以汗解,若人肌内坚厚,腠理致密,有难取汗者,则服药不能外发,须借汤浴,疏其汗孔,宣导外邪,乃可以汗……”。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就因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备受瞩目,这其中包括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地方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民族传统的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社会实践、习俗等,它们以口头、行为、符号、图像等形式传承,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等内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丰富和多样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的跳花篮、侗族的芦笙音乐、锦鸡舞等皆为世人所称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勤劳,更代表了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的理解和认知,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文化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具体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范围、传承方式等,从制度层面上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加强保护机构建设和管理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和技术支持,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三、加强宣传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宣传传播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引导社会各界尊重和关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四、加强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工作,地方政府应当加强与国际机构、各国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的国际经验和理念,从全球范围内寻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保护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在当地人民生活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当 地居民的日常食品,也是节日庆典、 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食品。
小吃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承载着传承 文化、维系亲情、增进友谊等重要意 义,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社交活动的重 要载体。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及前景
04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的文 化内涵和价值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与当地文化的联系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的 历史、民俗、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许多小吃都反映了苗族 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例如,苗族的糯米饭团、糍粑等小吃,就与苗族的农耕文化 密不可分,而酸汤鱼、苗家酸菜肉丝等小吃则体现了苗族人 民的饮食文化和独特口味。
社交媒介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是当地人社交的重要媒介,通过共享美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 情。
文化传承
特色小吃不仅是当地的美食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 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2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的制 作工艺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的原料和调料
原料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常用的原料包括糯米、大米、小米、玉 米、黄豆等谷物,以及猪肉、鸡肉、鸭肉等肉类。此外,黔 东南地区丰富的山珍和野菜也是特色小吃的重要原料。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腊肉炒饭
总结词
香气扑鼻,口感丰富
详细描述
腊肉炒饭是黔东南苗族的一道特色美食,以腊肉、米饭、蔬菜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炒制 而成。其香气扑鼻,口感丰富,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
黔东南苗族特色小吃:豆腐圆子
总结词
外酥里嫩,味道鲜美
详细描述
豆腐圆子是黔东南苗族的一道传统小吃,以豆腐为主 要原料,经过搅拌、煎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其外酥里 嫩,味道鲜美,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小吃。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黔东南是中国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个地区特别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保护和传承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谱写中国文化多样性,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黔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比如“瓮灌节”、“朝阳节”等等。

这些节日既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

保护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保护了当地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黔东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互联系的。

当地举办的各种民族文化节、传统舞蹈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地民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和一个民族的认同感的体现。

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对当地文化的自信心。

保护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金支持。

当地居民和社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相关保护活动中来,传承和发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东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当地民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民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信仰类(6个)
侗族萨码节(榕江县)、哥蒙的“哈冲”(黄平县)
二、民间音乐类(6个)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侗族大歌(黎平县)、洪州琶琶歌(黎平县)
三、岁时节令类(11个)
苗族茅人节(榕江县)、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苗族牯藏节(雷山县)、注溪娃
娃场(岑巩县)
四、文化空间类:(14个)
双倍嘎(从江县)、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社节(天柱县)、报京三月三(镇远县)、
隆里花脸龙(锦屏县)、苗族弄嘎讲略(黄平县)、月也(黎平县)、古思州“屯锣”(岑
巩县)、苗族姊妹节(台江县)
五、人生礼俗类:(4个)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从江县)、平秋北侗婚恋习俗(锦屏县)
六、传统体育竞技类(3个)
勾林(天柱县)、侗族月牙铛(天柱县)、侗族摔跤(黎平县)。
七、民间手工技艺类(17个)
苗族蜡染(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丹寨县)、剑河锡绣制作工艺(剑河县)、苗族
服饰文化(雷山县)、苗族银饰工艺(雷山县)、苗族芦笙文化(雷山县)、思州石砚制作
工艺(岑巩县)、
八、民间舞蹈类(15个)
苗族格哈(丹寨县)、锦鸡舞(丹寨县)、畲族粑槽舞(麻江县)、反排木鼓舞(台江
县)
九、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3个)
苗族“刻道”(施秉县)、苗族“古歌古词”神话(黄平县)、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
(台江县)。
十、民间知识类(2个)
千户苗寨建筑工艺(雷山县)
十一、戏曲类(8个)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个)

一、民间文学(8个)
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剑河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苗族《古歌》
(施秉县、普定县、龙里县)、苗族口头经典“贾”(丹寨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
所)、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榕江县、从江县)
二、民间音乐(24个)
苗族多声部情歌(台江县、剑河县)、苗族飞歌(雷山县)、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丹
寨县)、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乡、榕江县)、侗族河边腔(黎平县)、河边腔苗歌(锦屏
县)、十二诗腔苗歌(锦屏县)、侗族歌簦(锦屏县平秋镇)
三、民间舞蹈(22个)
苗族铜鼓舞(雷山县)、苗族芦笙舞(雷山县、凯里市、榕江县)、苗族板凳舞(凯
里市)、苗族踩鼓舞(镇远县)
四、传统戏剧(9个)
阳戏(天柱县)、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族傩戏(镇远县)
五、曲艺(4个)
嘎百福(剑河县、台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君琵琶(黎平县)
七、民间美术(6个)
苗族剪纸(剑河县)、苗族百鸟衣艺术(丹寨县)、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丹
寨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32个)
苗族织锦(麻江县、雷山县)、苗族泥哨(黄平县)、苗族银饰(黄平县)、侗族鼓楼
花桥建造技艺(黎平县)、造林习俗(锦屏县)、侗族鼓楼营造技艺(从江县)、苗族马尾
斗笠制作技艺(凯里市)、苗族堆花绣(凯里市)、枫香染制作技艺(麻江县)、蓝靛靛染
工艺(黎平县)、水族石雕(榕江县)、土法造纸工艺(三穗县)、竹编工艺(三穗县)、木
雕工艺(镇远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
九、传统医药(7个)
瑶族医药(从江县)、苗族医药(雷山县、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侗族医药(黔
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
十、民俗(82个)
苗族独木龙舟节(台江县、施秉县)、苗族祭尤节(丹寨县)、谷陇九月芦笙会(黄
平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州13个项目入选
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名单,共计355项,其中新
入选项目191项,扩展项目164项。贵州省20个项目24个申报点入选,其中黔东南
13个项目15个申报点入选,占贵州省入选项目的65%。
黔东南是一个以苗侗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
造就了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中,黔东南州有39项53个保护点。目前,我州第一、二、三批国家级项目名
录共52项68个保护点,在全国地州级名列第一位,相当于一个省的入选量,使我州
成为了举世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州。
黔东南入选文化部公布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名录名单
一、新入选项目(6项6点):
1、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赛龙舟(镇远县)
2、传统美术:侗族刺绣(锦屏县)
3、民俗:侗年(榕江县)、歌会(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月也(黎平县)、
苗族栽岩习俗(榕江县)
二、扩展项目(7项9点):
1、传统音乐:侗族琵琶歌(从江县)、苗族民歌(苗族飞歌)(剑河县)
2、传统美术:苗绣(台江县)
3、传统技艺:苗族蜡染技艺(黄平县)、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剑河县、台江县)、苗族织锦技艺(台江县、凯里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凯里
市)。
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121项(140处),其中
新增项目75项(77处),扩展项目46项(63处)。
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增项目75项(77处)
(一)民间文学4项(5处)。
(二)传统音乐11项(11处)。
侗族笛子歌(黎平县)、注溪山歌(天柱县)、启蒙侗歌(锦屏县)。
(三)传统舞蹈9项(9处)。
苗族古瓢舞(雷山县)、苗族水鼓舞(剑河县)、踩亲舞(黄平县)。
(四)传统戏剧5项(5处)。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3处)。
(六)传统技艺21项(21处)。
苗族古瓢琴制作技艺(雷山县)、天柱宗祠浮雕彩绘技艺(天柱县)、道菜制作
工艺(镇远县)、煨酒酿造技艺(从江县)。
(七)传统医药4项(4处)。
半枫荷熏浴疗法(凯里市)。
(八)民俗18项(19处)。
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台江县)、圣德山歌节(三穗县)、巴冶土王戊(三穗县)、
壮年(从江县)、瑶族度戒(从江县)、瑶族嫁郎(从江县)。
二、扩展项目46项(63处)
(一)民间文学1项(2处)。
(二)传统音乐7项(7处)。
侗族牛腿琴歌(黎平县)、苗族民歌(苗族飞歌)(台江县)、苗族多声部情歌
(黄平县)。
(三)传统舞蹈2项(2处)。
苗族板凳舞(黄平县)、金钱棍(岑巩县)。
(四)曲艺2项(2处)。
君琵琶(榕江县)。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5处)。
苗族武术(剑河县)。
(六)传统美术4项(5处)。
苗族剪纸(施秉县)、侗族刺绣(镇远县)、苗绣(丹寨县)。
(八)传统技艺10项(12处)。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丹寨县)。
(九)传统医药1项(1处)。
苗医药(骨髓骨伤药膏)(麻江县)。
(十)民俗12项(20处)。
水书习俗(榕江县)、苗族招龙(榕江县、剑河县)、月也(榕江县、从江县)、
苗族姊妹节(剑河县)、苗族芦笙节(从江县)、苗族翻鼓节(凯里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