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充分条件
• 将“在关节或滑膜液中发现尿酸钠结晶,或出现痛风石” 作为确诊的充分条件。
• 若不符合此项充分条件,则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 影像学检查结果累计赋分,≥8分可临床诊断痛风。

01
02
尿 肾脏排泄不良型 肾脏负荷过多型
03 混合型

UUE≤600且
UUE>600且
UUE>600且
血 症
FEUA<5.5%
8、难治性痛风旳定义和治疗原则。

9、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时降尿酸药物旳选择。
10、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有合并症时有关药物旳选择。
推荐意见
问题1: 痛风旳诊疗及高尿酸血症旳临床分型。 • 痛风旳诊疗推荐采用2023年ACR/EULAR旳分类原则(1B); •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 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觉尿酸钠晶体沉积
糖皮质激素治疗(2B); •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7分, 或≥2个大关节受累, 或多关节炎,
或一种药物疗效差旳患者, 提议两种抗炎镇痛药物联合治疗 • 如小剂量秋水仙碱与NSAID或小剂量秋水仙碱 • 与全身糖皮质激素联用(2C)。
小剂量秋水仙碱:有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尽早使用。

够维持长期尿酸达标且没有
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石的证据,可尝试停药
总则3
应告知全部患者高尿酸血症 和痛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可造成多种靶器官旳损伤, 可能 影响预期寿命, 应定时监测靶器 官损害并及时处理有关合并症。


痛风


与 监 测
慢性肾病
肾结石
高尿酸血症


官 损
心脑血管 病

【疾病名】高尿酸血症肾病【英文名】hyperuricemicnephropathy【缩写

【疾病名】高尿酸血症肾病【英文名】hyperuricemicnephropathy【缩写

【疾病名】高尿酸血症肾病【英文名】hyperuricemic nephropathy【缩写】【别名】gouty kidney;nephropathy caused by hyperuricemia;尿酸肾病;痛风肾【ICD号】N15.8【概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率正迅速增加。

临床上,高尿酸血症常伴有高尿酸尿症,无论高尿酸血症还是高尿酸尿症,均可使尿酸(盐)在肾组织沉积引起肾损害称尿酸肾病。

尿酸和尿酸盐可引起痛风、急性尿酸肾病(acute uric acid nephropathy)、尿酸性肾结石、慢性痛风肾病(chronic gouty nephropathy)以及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等。

1960年,Talbot和Terplan的研究结果认为痛风的唯一本质性病理学特征是尿酸晶体的出现,肾脏的病理表现有显微痛风石、肾硬化和尿路感染。

现认为肾脏的显微痛风石是痛风肾(gouty kidney)本质性病理特征。

关于痛风和肾疾病之间的关系,需要认识两种不同的综合征:一种是由原发性肾疾病并发痛风性关节炎,如铅肾病引起痛风;另一种是由痛风引起肾脏病变。

最早记录的痛风性肾损害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

17世纪Sydenham记载了“痛风时肾脏有结石生成”,19世纪注意到痛风病人有蛋白尿,Garrod发现本病肾小管间有尿酸晶体沉积。

1930年的统计结果,痛风患者肾炎发生率为30%,因并发尿毒症而死亡的病例占8%,这些病例都有超过10年的痛风关节炎病史,伴发的全身性血管疾病和高血压也对肾脏病变有影响。

【流行病学】本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状态的改变,近年来发病率迅速增加,但具体统计资料不详;各年龄均有发生,但以中年以上男性多见。

1930年的统计结果,痛风患者肾炎发生率为30%,因并发尿毒症而死亡的病例占8%,这些病例都有超过10年的痛风关节炎病史。

【病因】引起尿酸肾病与痛风肾病的病因是血和(或)尿中尿酸浓度增高,而使持续性尿酸浓度增高的许多因素有:1.尿酸生成增加(1)遗传因素:酶基因突变,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

加强综合管理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加强综合管理对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慢性 肾脏 病 ( hoi kd e i ae C D) c rnc inyds s , K 已成 为 一 1 资料 与方 法 e . 0 0年 4月 至 2 1 01 个 威胁 全世 界公 共健 康 的 主要疾 病 , 肾脏 病 导致 的死 亡 1 1 一般 资料 研 究 对 象 来 自于 2 1 已 占慢性疾 病 致 死 的前 五 位 。 中 国 目前 初 步 调 查 结 果 年 3月 在北 京 友谊 医 院 肾 内科 慢 性 肾脏 病 随 访 门诊 就 显示 ,0岁 以上 人 群 慢 性 肾脏 病 的患 病 率 约 为 8 一 诊 的 C D 3~ 4 % K 4期 患者 , 在 C D 门诊 规律 随访 6个 月 均 K 9 … 。C D患 者 由于 肾 脏 功 能 减 退 、 合 理 的饮 食 习 以上 。无慢 性传 染 性 肝 炎 、 风湿 免 疫 系 统疾 病 、 期 % K 不 无 近
mi tt so KD p t ns wi tg d 4 Wa mp o e y g n r n g me t a sau C ai t t sa e 3 a s i rv d b e e a ma a e n . f e h n l
【 e od 】 Cr ik ny iae H prre i; ee l aae et K y rs w ho c i e s s; ye i ma Gnr ng n n d de ue am m
p te t t y e u ie awa e r i d i h sr s a c n e sf e e a n e n ft e ep t n sb e t d c o 、 u r in ma a e n 、a o a in sw h h p r rc mi sr c ut n t i e e r h,it n i g n r l i e y ma a me t s a e t y h ah e u ti n n ti o n g me t lb - g o h i l t r tr ts n aoy e ta dme i ain g ie Re u t I t e6 a e fp t n s t e a e a e o r c di lo s 0 . 7+9 . 4 p l tte 0 hmo t f dc t u d . s l o s n h 5 c so a i t , v r g fu i a i n bo d Wa 4 3 6 s e h c 5 2  ̄ /L a h t mo nh o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

什么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属于代谢性疾病,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

血中尿酸水平持续升高(>416umol/L或7mg/dl,有的化验室仪器参考值370umol/L)为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嘌呤代谢障碍造成,其患病率2%~18%,90%以上为男性。

并非所有的高尿酸血症都引起痛风,当出现持续的血尿酸升高(>476umol /L或8mg/dl),尿酸盐可析出结晶,并在关节的软骨、滑膜、肌腱、肾脏等处沉积而引起痛风。

临床上以单个关节或多个关节发作性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的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肾绞痛、血尿、肾功能损害为特征。

发病原因主要由体内尿酸生成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常与家族遗传和饮食习惯,以及某些疾病(继发性)有关。

10%~25%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部分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进食高嘌呤、高蛋白饮食的历史。

根据尿酸代谢的病因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多数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可能与以下缺陷有关。

1)尿酸生成过多:主要为嘌呤核苷酸代谢酶的异常和/或缺陷,引起嘌呤合成增加而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2)肾脏对尿酸排泄减少:多数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可能与肾脏的尿酸排泄能力降低有关。

其肾小球对尿酸的滤出减少,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和/或重吸收增加。

2、继发性:1)由于核酸大量分解引起的尿酸产生过多,如骨髓增生症、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

2)肾脏疾病导致尿酸排泄障碍,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多囊肾、慢性肾小球肾炎、铅中毒性肾病等;影响肾小管尿酸排泄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影响肾小管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呋喃苯胺酸、阿司匹林、烟酸、乙胺丁醇。

3)伴嘌呤合成增加的疾病,如糖原累积病1型。

痛风的诱发因素:高尿酸血症不一定出现痛风的表现,当血尿酸长期在体内堆积,在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可出现痛风的发作。

重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危害

重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危害

重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作者:武东来源:《家庭医学》2016年第09期随着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呈显著增高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约为1.4%,女性约为1 3%。

而目前保守估计,我国至少有高尿酸血症患者1.2亿,其中以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高发,且近些年呈年轻化的趋势,在中青年男性中的患病率也显著增加。

可见,高尿酸血症累及人群的庞大。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虽然无关节肿痛等痛风发作的表现,似乎对患者的生活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但切不可忽视其危害性,应高度重视高尿酸血症对这部分人群的危害。

仍有发生痛风的风险有研究发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人群中,有5%~12%的患者最终仍将发展为痛风。

此外,高尿酸血症协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系统和肾脏等重要脏器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导致肾脏损害高尿酸血症对肾脏的损害主要有3种临床表现形式。

1.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主要为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髓质及肾问质造成的慢性肾损害,可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血尿,后期可出现肾功能减退。

2.肾结石:尿酸结石虽然多数较小,但个别患者也可较大,且易发生梗阻性肾病及尿路感染。

患者可出现血尿,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增多。

尿路x线平片检查结石是透光的,通常不显影,静脉肾盂造影、B超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结石定性分析显示晶体成分为尿酸或其盐类。

3.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起病急,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可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盐结晶。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还与多种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尿酸血症是否是肾脏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存在争论,但有多项研究显示降尿酸治疗能够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与高血压互为因果高尿酸血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血尿酸水平每增加59.5微摩尔/升,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增加25%。

三高是指的哪三高

三高是指的哪三高

三高是指的哪三高三高,通常指的是三高人群,是指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种慢性疾病的人群。

这三种疾病通常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健康问题。

以下是关于三高的详细介绍,包括定义、危害、风险因素、预防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高血压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指在心脏舒张期和收缩期时,动脉血压持续增高的一种疾病。

通常,高血压被定义为收缩压(即最高血压)≥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即最低血压)≥90mmHg。

高血压是一种潜伏期较长、无明显自觉症状的疾病,被誉为“沉默的杀手”。

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多脏器损害,包括心脏、脑血管、肾脏等,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发生风险。

高血压还可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高血压的风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和健康状况等。

常见的高血压的风险因素包括:1.高龄: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2.高盐饮食: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体内钠排泄减少,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3.高脂饮食:过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容易导致血脂升高,从而增加高血压的风险;4.缺乏体力活动:缺乏足够的体力活动会导致肥胖、代谢紊乱等,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5.饮酒过量: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的风险;6.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血管负担,从而引起高血压;7.遗传因素:高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倾向,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上高血压;8.慢性应激:长期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情绪波动大、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等情况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二、高血脂高血脂,又称为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质(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的一种疾病。

正常情况下,脂质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必需的物质,但当脂质在体内积累过多时,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尿酸血症疾病研究报告

高尿酸血症疾病研究报告

高尿酸血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痛风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风湿科病症体征:尿酸化异常,痛风结节,高血压疾病介绍: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病因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未阐明,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属遗传性疾病,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症状体征:【临床表现】一.原发性痛风以往在我国认为比较少见,但近年来由于营养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以及引起对本病注意等因素,已有较多发现。

患病率随年龄而渐增,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大多在经绝期后。

国外报告不少病例有阳性家族史,多属常染色体遗传,少数属伴性遗传。

脑力劳动者及经济营养良好阶层发病较多。

痛风病程颇长,未累及肾脏者经过有效防治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寿命,且可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如防治不当,不仅急性发作有很大痛苦,且易导致关节畸形、肾结石、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肾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

痛风患者的自然病程及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下列四期:①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③痛风发作间隙期(INTER-CRITICALGOUT),④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CHRONICTOPHACEOUS)。

(一)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盐浓度随年龄而升高,又有性别差异,在儿童期男女无差别,平均为3.6MG%,性成熟期后男性高于女性约1MG%,至女性绝经期后两者又趋接近,因此男性在发育年龄后即可发生高尿酸血症,而女性往往发生于绝经期后。

不少高尿酸血症病者可以持续终生不发生症状,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只有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

血清尿酸盐浓度愈高,时间愈长,则发生痛风和尿路结石的机会愈多。

慢性肾衰竭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

慢性肾衰竭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

慢性肾衰竭西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慢性肾衰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药治疗是慢性肾衰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关于慢性肾衰竭西药治疗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

一、慢性肾衰竭的适应症慢性肾衰竭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压控制:慢性肾衰竭常伴有高血压,高血压病是肾脏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西药治疗中,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可降低血压,减轻肾脏负担。

2. 尿酸降低:尿酸的排泄依赖于肾脏,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高尿酸血症。

治疗中,可以选择尿酸合成抑制剂或尿酸排泄增加剂,以减少尿酸对肾脏的损害。

3. 贫血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贫血,主要原因是肾脏无法产生足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西药治疗中,可以应用人工合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来纠正贫血症状。

4. 磷酸盐控制: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高磷血症,主要原因是不能有效排泄体内过多的磷酸盐。

西药治疗中,可以使用磷酸盐结合剂来降低体内的磷酸盐水平。

二、慢性肾衰竭西药治疗的用药指南1. 抗高血压药物: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2. 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常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

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和肾功能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3. 尿酸降低药物:常用的尿酸降低药物包括尿酸合成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增加剂。

用药时应注意患者是否合并痛风,并在使用过程中监测尿酸水平和肾功能。

4. 磷酸盐结合剂:常用的磷酸盐结合剂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和非离子交换树脂。

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磷酸盐水平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总之,慢性肾衰竭西药治疗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定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堡匿堂盘查!Q!呈生;旦垫旦箍!!鲞箜!翅盟盟丛盟』垦!i坠:!!b婴!坚!!::!堂:!!,堕垒!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王庆文刘志红早在19世纪Mahomed就发现血尿酸水平与血压升高有关,近几十年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尿酸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年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尿酸也是肾脏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性甚至高过蛋白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方式的改变,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各地患病率的报道,在我国约有1.2亿HUA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0%。因此,重新认识HUA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HUA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也存在无症状、症状性(痛风)HUA的不同,造成的肾损害也包括急性、慢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近年来的众多证据表明,HUA本身是加重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一、HUA和肾损害的产生机制血清中的尿酸水平取决于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之间的平衡,尿酸生成增多和排泄减少,或者生成量超出排泄的速度,均可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尿酸主要通过两种机制造成肾脏损害,首先HUA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其次,HUA可以改变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导致皮质肾血管收缩和增加肾素的表达【2J。HUA导致的肾脏损伤除了尿酸盐在组织中沉积造成直接毒性作用,对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等的影响也是导致组织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HUA肾脏毒性作用表现为肾血管收缩、球内高压以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最终导致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在啮齿类动物实验中,尿酸直接导致肾脏内皮细胞损伤、血管、肾小管病变,引起尿酸性肾病的证据明确。由于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人类中尿酸直接引起慢性肾损害的依据并不充分。DOI:10.3760/emilj.issn.0376-2491.2012.08.003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通信作者:刘志红,Email:zhihong—liu@hotmaiLtom.专家论坛.近年来,一系列临床长期随访研究表明,HUA与C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中,随访对象为美国肾病数据库系统的177570例患者,随访时间长达25年。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最高者患CKD的风险是尿酸正常患者的2.14倍【3J。近期我院对1126例IgA肾病患者长期预后

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尿蛋白、肾功能受损程度、高血压、HUA是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值(HR)分别为3.3、2.2、2.0、1.8MJ。在一组1285例>40岁男性、无症状HUA的患者的长期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在平均随访95.2个月后,新发CKD的患者为7.8%,HR为3.99,说明HUA是新发CKD的重要危险因素怕1。最近的研究证实,血尿酸每升高60ixmoL/L,肾

脏病风险增加71%,肾功能恶化风险增加14%,血尿酸>536ixmol/L时人群新发肾脏疾病的风险增

加3倍。少量小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证实,对无症状HUA的治疗有益于血压的控制和肾功能的保护。二、认清HUA与CKD之间的关系急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其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已有共识。而HUA和CKD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不甚清楚。HUA与CKD之间可能存在如下相互关系,致病性相关和非致病性共存。在致病性相关中可表现为:(1)CKD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导致血尿酸增高,这在临床中最为常见。血尿酸增高是肾功能减退的常见表现,当GFR下降时由于肾脏排泄尿酸减少而导致血尿酸增高,而HUA又进一步加重肾损害;(2)在其他疾病基础上合并血尿酸增高和肾损害,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HUA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并可协同促进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诱发和加重肾损害。在临床实践中此种现象越来越常见;(3)持续HUA直接导致CKD,即慢性尿酸性肾病。此种疾病状态在临床中不易判断,需通过全面评估、甚至肾活检才能确立诊断。长期HUA

万方数据主堡匡堂盘查垫!!生!旦!!旦筮丝鲞筮!翅盟笪丛鲤』堡!i塑:里尘坐!翌垫::!!!:!!:丛垒!患者,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大约1/3的痛风患者在病程中有肾脏病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HUA与CKD共同存在,但无直接因果关系,即非致病性共存,这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有关,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共存现象也可能发生改变MJ。认清HUA与CKD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临床医师判断病情,分清疾病的主次,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以利于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程、改善患者的预后。三、HUA的合理治疗传统观念认为无症状HUA无需治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尿酸与心血管、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对上述疾病合并HUA者大多建议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2009年我国有了首部“无症状HUA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共识”对无症状HUA患者的各种状态提出了具体建议uJ。HUA患者的治疗应以改善生活方式为核心,无症状HUA合并心血管、糖尿病、代谢综合征、CKD时,血尿酸>476¨mol/L应给予药物治疗;无上述疾病时血尿酸>536i山mol/L也应药物治疗。一般认为血尿酸控制在尿酸盐饱和点(357I山mol/L)以下,可以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和肾脏损害。血尿酸水平持续<298Ixmol/L,则可促进痛风石的吸收。HUA在CK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但高血压、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等对CKD的影响更大,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重视上述基础疾病的治疗。应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状态,根据肾小球滤过率水平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多饮水、戒烟酒、碱化尿液等,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升高尿酸的药物:如噻嗪类、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他克莫司、阿司匹林、吡嗪酰胺、烟酸等;而氯沙坦、氨氯地平、非诺贝特等药物具有一定的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对于HUA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肾病患者可选用此类药物。许多治疗HUA的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这类药物大多从肾脏排泄,况且HUA患者不同程度存在肾损害,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往往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我院收治了4例因长期服用别嘌呤醇导致剥脱性皮炎合并急性肾衰的患者,在经停药、抗过敏,以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由于HUA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降低血尿酸水平可减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病等患者的风险,但要制定更有指导意义的治疗规范,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尿酸和CKD之间的关系,以利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血尿酸水平、临床表现,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1]胡大一,丁荣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4:253-256.[2]KanbayM,SolakY,DoganE,eta1.Uricacidinhypertensionrenal

disease:theehiehenntheegg?BloodPurif,2001,30:288-295.[3]HsuCY,IribarrenC,MeCullochCE,eta1.Riskfactorsforend

stagerenaldiseases:25yearfollow-up.ArchInternMed,2009,169:342.350.[4]乐伟波,梁少珊,邓康平,等.1126例中国汉族成人IgA肾病患者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2:101·108.[5]KawashimaM,WadaK,OhmH,eta1.Associationbetween

asymptomatiehyperuricemiaandnew—ometchronickidneydiseaseinJapanesemaleworkei。s:along—termretrospectivecohortstudy

BMC.Nnephmlogy,2011,12:31-38.[6]MoeOW.Posingthequestionagain:doeschronicuricacid

nephropathyexist?JAmSocNephrol,2010,21:395-397.

(收稿日期:2011-09-09)(本文编辑:李群)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本刊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写清楚以下事项:(1)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2)遗传背景或其来源;(3)微生物检测状况;(4)性别、年龄、体重;(5)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编号;(6)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健康状况;.读者.作者.编者.(8)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医学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为普通级;二级为清洁级;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四级为无菌级(包括悉生动物)。卫生部级课题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科研实验必须应用二级以上的实验动物。

万方数据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作者:王庆文, 刘志红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刊名:中华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年,卷(期):2012,92(8)被引用次数:2次

1.胡大一;丁荣晶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 20102.Kanbay M;Solak Y;Dogan E Uric acid in hypertension renal disease:the chichenn or the egg 20013.Hsu CY;Iribarren C;McCulloch CE Risk factors for end stage renal diseases:25 year follow-up[外文期刊]2009(4)4.乐伟波;梁少珊;邓康平 1126例中国汉族成人IgA肾病患者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15.Kawashima M;Wada K;Ohta H Association between 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 and new-onset chronic kidneydisease in Japanese male workers:a long-term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20116.Moe OW Posing the question again:does chronic uric acid nephropathy exist[外文期刊] 20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