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悲剧的审美意蕴_试析哈代_还乡_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从《还乡》管窥哈代的生态思想

从《还乡》管窥哈代的生态思想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37)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同时也是位造诣非凡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小说都是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郡为背景,他用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笔触无限留恋地描绘出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当地人们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

哈代被誉为“英国现代文学的直接先驱”,在思想意识方面哈代对20世纪的英国小说家的影响可说多于其他任何一个维多利亚小说家。

一、生态批评与哈代作品生态思想的来源哈代小说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关注,评论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哈代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说。

有的关注哈代的生平对其作品的影响,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威塞克斯郡在整个哈代的威塞克斯郡小说体系中的意义,有的从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揭示了哈代作品主要思想变迁的原因,有的研究哈代作品对性的态度和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有的着重研究哈代诗中的现代主义倾向,更多学者关注的是其小说中表现出的背离传统,强调个性的悲剧美学观。

“性格与环境小说”是最能代表哈代创作成就的作品,小说中“人按照两条法则生活———自然法则与人类自身愿望及志向的法则。

但是自然法则并不在某种叫做‘自然世界’的疆界面前止步,它就像支配蚂蚁和蚁冢那样支配人类与社会”。

自然法则与人类法则的冲突,即自然与人的意志的冲突,构成了哈代小说的基本冲突之一。

20世纪末,随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的兴起,从生态角度对哈代作品进行解读也应运而生。

人们发现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原始的山野乡村、淳朴的荒原居民都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赞美了一个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早在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 )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in Ecocriticism )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这一批评术语,提出“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

“还乡者”与托马斯·哈代的精神概观“还乡者”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该小说以一个从城市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为主角,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乡村中的精神概观。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伊内斯的年轻人,他在城市过着繁忙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忙碌和压力。

他内心始终有一种对乡村生活的渴望,他渴望回到乡村,感受纯真的生活,重新与大自然和乡村人民建立联系。

在小说中,哈代通过描写伊内斯的回乡之旅,展示了他对乡村精神的理解和展望。

第一次回到乡村时,伊内斯感受到了宁静和平和,他看到了乡村的美丽景色,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他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回归乡村的体验使伊内斯感觉到自己与像他一样回到乡村的人们有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在乡村生活中,伊内斯开始参与一些简单的农村活动,比如收割庄稼,修剪草坪等。

通过这些活动,他重新与土地和自然产生了联系,他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感受到了自身对大自然的作用。

这种和谐的关系让伊内斯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平衡。

在乡村中,伊内斯也遇到了一些乡村居民,他们虽然生活简单却心地善良。

他们与伊内斯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教给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这些经历,伊内斯渐渐认识到乡村生活的真谛,乡村精神的核心是简单、自然和包容。

从整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还乡者”中体现了托马斯·哈代对乡村精神的一种向往和赞美。

乡村并非一个落后、封闭的地方,相反,它是一个纯净、和谐的天堂。

而城市生活的喧嚣、紧张和竞争只能导致内心的焦虑和迷失。

通过伊内斯的回归乡村,哈代试图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即大自然和纯洁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寻找精神平衡的关键。

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还乡者”展现了对乡村精神的理解和赞美。

通过主人公伊内斯的回归乡村,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简单和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精神观念对于人类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内心平衡和意义非常重要。

哈代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以《还乡》为例

哈代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分析——以《还乡》为例

主义理论 , 阿恩 ・ 奈斯提出了深层生态理论 , 它在肯 定人与 自然万物存 在密切整体关 系的同时 , 更加关 注生命体 的内在价值 。正是因为生命体的内在价值
的存 在 , 自然 世界 与 人类 构成 了相 互 联 系 、 相 互依 赖
的氛围主要源于人与代表 自然 的埃顿荒原的格格不 入, 作者用荒原的意志控制人的越轨行为 , 制造出尖 锐的矛盾和浓郁的悲剧氛围, 其 中隐含 了作者的生 态整体思想 。哈代这种生态整体 观体现在《 还 乡》 的第二章 : “ 山谷、 高地 , 以及这座古 坟使整个 景致
作者 的生态整 体 思想 。
关键 词 :哈代 ; 还 乡; 生态 整体 主义 ; 二元对 立
中图分类 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 识 码 : A
哈代是英 国 1 9世 纪 末 2 O世 纪 初 著 名 的现 实 主义 作 家 , 他一共创作 了 1 4部 长 篇 小 说 , 其 中《 还
第 3期
有大 肆宣 扬生 态保 护 的重 要 性 和 迫 切性 , 而 是刻 意
制造 女 主人公 与荒 原 的种种 不 和谐导 致 的悲剧 来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谐 是生 态 整体 观 的灵魂 , 一 旦失 去这 个灵 魂 , 人 类 将失 去 自己赖 以生存 的世 界 , 也就 是说 , 万 物 的 不和谐 , 其 中包 括 人 与 自然 的 不 和谐 将 产 生 严 重 的
J o u r n a l o f He z e U n i v e r s i t y
文章编号 : 1 6 7 3— 2 1 0 3( 2 0 1 7 J 0 3— 0 0 4 0一o 4
哈代 的 生 态 整 体 主 义 思 想 分 析

《还乡》中的地理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还乡》中的地理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还乡》中的地理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刘洁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还乡》中存在于艾敦荒原之上的三种地理意象,即'石南'意象、'火'的意象与'池塘'意象,幽微地传达了哈代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

这三种意象与荒原阴郁沉闷、浑厚寥廓的整体形象有所不同,热烈或萧索、平静或躁动这两种同时存在的不同状态,与游苔莎曲折的人生经历和生命存在状态相契合,也暗示了她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在这一部长篇巨著中地理意象因篇幅有限易被忽视,但是自然之物的象征意义和生命价值反映的作家的审美思想应当被予以重视,哈代创作转型时期的生死观也值得被关注。

【总页数】7页(P34-40)
【作者】刘洁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引来"意象"好还乡——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唐诗意象组合之比较 [J], 王欣
2.余华与莫言小说中死亡意象的审美价值 [J], 刘丽;詹瑶璇
3.电影《楚门的世界》中“荒诞”意象的审美价值 [J], 张柏俊; 张月
4.地理意象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J], 刘洁[1]
5.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J], 蒋艺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还乡》中巧合的设置和艺术效果

《还乡》中巧合的设置和艺术效果

《还乡》中巧合的设置和艺术效果作者:张青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还乡》是哈代“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各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共同推动人物行动,决定人物命运,也就是情节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各种巧合的设置产生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揭示《还乡》中叙事的某些特点。

关键词:《还乡》;巧合;艺术效果作者简介:张青华(199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还乡》中主要人物一出场,读者会很快把握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质,这是哈代小说中人物塑造的特点,正是人物独特的品质,使他们彼此吸引或者排斥。

女主人游苔莎·斐伊,从小在繁华城市蓓口出生、接受教育,父母离世后不得不跟随年老的退休海军军官外祖父居住在荒凉偏僻的爱敦荒原。

她向往奢侈的享受,不受任何人束缚,追求独立自我,渴望热烈的爱情,因此当知道有克林·姚伯的存在时,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韦狄;她希望嫁个好男人帮助自己逃脱荒原。

克林·姚伯則是一位厌倦繁华枯燥的奢侈生活而从巴黎归来爱敦荒原准备投身教育事业造福大众的年轻人,他一意孤行,只想留在爱敦荒原实现自己有意义的人生使命,不听劝告。

一开始两个人物就是矛盾的存在,游苔莎渴望挣脱荒原,而克林想改变荒原现状。

因外貌的吸引且怀着不同的人生期待而步入婚姻,最终发现事与愿违,并不能改变对方的人生追求,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

很明显人物之间性格的冲突对人物命运的发展方向起到至关主要的作用,引人注意的是小说中许多巧合的设置不仅促进情节发展,甚至对人物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小说中有转折意义的两大事件:第一,游苔莎没有给在大热天来到儿子家门口希望互相原谅的姚伯太太开门,导致老人家心碎在半路休息时被毒蛇咬伤身亡。

虽然当时韦狄在她房间,游苔莎担心被误会而有口难辩也对其行为选择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游苔莎的性格特征来看,她并不在意世俗的观点评论,韦狄的在场并不会最终导致游苔莎将婆婆拒之门外,由此可见不开门并不是她的本意,而只是一种巧合,在婆婆敲门时屋里的克林恰巧在梦中喊了一句妈妈使得在自己房间的游苔莎以为丈夫给婆婆开了门,这是导致姚伯太太死亡的直接因素,也是克林和游苔莎的关系彻底破裂的导火索。

哈代《还乡》中的人物悲剧性格探究

哈代《还乡》中的人物悲剧性格探究

哈代《还乡》中的人物悲剧性格探究【摘要】《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经典作品,也是一部成功的悲剧。

小说中大部分人物都经历了悲剧命运,这与他们自身性格的弱点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本文试从人物的悲剧性格方面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还乡》;悲剧;性格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晚期英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继承了英国传统文化,并且极具时代精神和现代性的作家。

哈代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的时期,资本主义在给英国社会创造了繁荣的经济的同时也加深了下层贫苦人民的困境。

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正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展现,《还乡》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从《还乡》开始哈代看到威塞克斯社会的改善已无可能,悲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

本文就试从人物的性格方面探究《还乡》小说悲剧形成的原因。

一、叛逆女神——游苔莎女主人公游苔莎在荒原上登场,她美丽高傲、性情热烈、充满异教精神,是从“古老宗法制母体中经过长期的内部阵痛后分娩出来的第一个叛逆女性”。

【1】登场之时,她站在爱敦荒原最高点,犹如荒原上的美丽仙子。

可事实上对游苔莎来说来到荒原就如充军发配一样,她视荒原为自己的牢狱,与尚处于宗法制的荒原格格不入。

游苔沙不是荒原本地人,她出生在繁华的资本主义化的港口城市——蓓口,受过人类文明意义上的良好教育,她向往繁华和城市文明,期盼能去巴黎享受都市生活的快乐,过一种文明的浪漫生涯,所以对游苔莎来说,爱敦荒原就是与之抗争的命运的象征。

哈代精妙地描述了游苔莎与荒原的疏远和隔阂:“在荒原上居住却不研究荒原的意义,就仿佛嫁给一个外国人却不学他的语言一样。

本来爱敦荒原的景物,能叫一个乐天知足的女人咏歌吟啸,能叫一个受苦受罪的女人虔心礼拜,能叫一个笃诚贞洁的女人祝颂神明,甚至于能叫一个急躁浮嚣的女人沉思深念,现在却叫一个激愤不平的女人忧郁沉闷” 【2】。

游苔莎生性喜欢幻想、冒险,独立不羁,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道德,对于荒原的习俗,她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与其作对。

哈代《还乡》中的悲剧根源

哈代《还乡》中的悲剧根源
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快乐,因为目标不一 致,俩 人 的 矛 盾 愈 演 愈烈,后来,由于克林的母亲去世,克林又 染 上 了 眼 疾,生 活 陷 于 困顿之中,终于使游苔丝和自己的旧情人走 到 一 起,两 人 相 约 私 奔离家出走,在出走途 中,游 苔 丝 不 幸 被 大 水 冲 走,早 早 地 结 束 了自己的生命。而痛失亲人的克林则成为荒原上的布道者。
二 、《还 乡 》悲 剧 根 源 探 索
(一 )环 境 因 素 埃顿荒原在克林眼 里 是 个 迷 人 的 地 方,因 为 这 里 是 他 的 故 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对 这 里 充 满 感 情。 在 巴 黎 生 活 时,他 常 常 将城市的浮华和故乡的淳朴相比,后来终于 毅 然 抛 弃 了 城 市,回 到故乡。 但在游苔丝眼里,荒 原 却 是 落 后 的 形 象。 这 主 要 是 由 于 游 苔丝出生在城市,接受 过 文 明 洗 礼,犹 如 一 个 高 贵 的 女 神,应 该 生活在众人膜拜的氛 围 中,她 的 生 活 习 惯 已 经 适 应 了 港 口 城 市 蓓口,由于父母双亡,她只能跟随外公来 到 埃 顿 荒 原。 荒 原 上 的 闭塞、落后让游苔丝无 比 失 望,荒 原 的 开 阔 和 空 旷,让 所 有 人 都 变得渺小,而清高自诩的女神更不能与这种 环 境 相 容,对 于 荒 原 上的一切处处不适应。而荒原上的人也将她当做异类。这使她 倍 感 孤 独 ,也 渴 望 早 一 点 离 开 这 样 的 环 境 。 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和城市相比,在 思 想 上 也 相 对 落 后,比如,苏珊夫人的孩 子 生 病,她 竟 然 相 信 是 因 为 游 苔 丝 施 展 了巫术,在教堂刺伤了游苔丝,还焚烧游苔丝 的 蜡 像 来 为 孩 子 祷 告。而游苔丝的外祖父也从来不会真正关心游苔丝。 游苔丝想尽一切办 法 接 近 克 林,但 克 林 的 母 亲 却 和 当 地 人 一样,看不惯她的做派,反对他们的婚姻。 这 些 环 境 也 成 为 杀 死 游苔丝的间接凶手。 (二 )情 感 因 素 游苔丝的悲剧还和 她 个 人 情 感 分 不 开,她 是 个 激 情 大 于 理 智的女孩,凭着自身的 姿,她 幻 想 着 一 场 轰 轰 烈 烈 的 爱 情,有 一 个特别爱她的男人出现。在荒原上,她爱 上 了 韦 迪,其 实 这 场 爱 情是游苔丝打发空虚寂寞的游戏。她在韦迪准备结婚迎娶朵荪 时,把韦迪拉到自己身边,阻止他结婚;但 韦 迪 准 备 和 她 结 婚,并

哈代悲剧小说的美学价值

哈代悲剧小说的美学价值

哈代悲剧小说的美学价值作者:徐燕燕来源:《各界》2006年第12期摘要: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

悲剧的理想和现代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小说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的悲剧,产生了与古典悲剧同样强烈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因此,哈代被称作“一位用小说形式写作的伟大悲剧家,用悲剧精神观察和描写生活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尤其以“环境与性格小说”为代表,丰富了悲剧美学。

他所塑造的人物以其震颤心灵的悲剧而产生巨大的美感。

该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的最典型的主人公,《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探求哈代悲剧小说的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悲剧小说美学价值悲剧效果托马斯•哈代被誉为“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悲戚是指哈代源于自身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和自然的感悟而产生的,然而“刚毅”才是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的伟大的艺术家的性格和作品的真正的底蕴。

哈代在以其家乡的道塞郡为背景的一系列悲剧小说中,如《苔丝》,《无名的裘德》,以丰富的艺术手法构造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悲惨的命运。

哈代于1885年写道:悲剧,不可避免的是人类想过的理想生活与他注定要过的简陋生活不相适应的结果,所以哈代认为悲剧不是一般的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而是人类本性中追求进步与敌对的不可抗拒的社会现实间的必然冲突。

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其真正蕴涵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悲惨,悲凉,悲伤等,而是对崇高,正义,善良等美好品质的歌颂,其情调是庄严,肃穆和凝重,甚至是悲烈、悲壮的,它的艺术作用是在读者或是观众中产生怜悯、恐惧以及对这些情感的“净化”或“陶冶”。

传统意义上,悲剧按其性质可区分为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三类,但它们三者不是绝对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独特却又共同体现着悲剧美学含蕴和审美情趣。

哈代的主要艺术追求就是要表现“有价值的东西为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困惑”而毁灭的悲剧。

哈代悲剧小说的经典作品《苔丝》,《无名的裘德》很典型的体现了作家对此的特定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9No.9借鉴与比较一享有88岁高龄的英国著名作家哈代(1840—1928),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活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56岁以后,由于不堪忍受资产阶级报刊的恶毒攻击,哈代完全放弃小说创作,转而写诗。但是,哈代给后世巨大影响的却仍是他的长篇小说,尤其是后四部长篇———《还乡》、《卡斯特桥市长》、《苔丝》、《无名的裘德》。哈代的小说分为三类:第一类,罗曼史和幻想;第二类,爱情阴谋故事;第三类,性格与环境小说,这第三类是哈代成熟时期的作品,描绘了英国南部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被瓦解的悲剧,现实主义成就最高。俄国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称赞哈代“是一位描述各国屡次发生过的稳定的私有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年史家”。从审美创意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赞美哈代的诸如《还乡》这一类的作品。农村旧经济秩序的解体,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使作家在心理上处于矛盾状态,他在感情上留恋乡村田园牧歌式的宗法制生活,他热爱勤劳善良的农民,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堕落,金钱至上;但从理智上讲他又认识到那种古老的生活方式过于落后和封闭,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关系的威胁,甚至侵入。作品虽然没有从经济角度直接描写资本主义势力如何侵蚀,瓦解农村宗法秩度,但男女主人公在爱敦荒原上发生的悲剧命运已显示出远处的资本主义阴云在荒原人物心灵上引起的巨大骚动,带有很大的象征性。当无形的文明之风吹向古老的荒原,保持了几百年宗法制的农村也受到现代文明的诱惑时,原始的荒原为了维护千年不变的仁厚古风,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人与自然之间总表现为一定的关系:或爱或恨,或亲或疏,人们生活在荒原上,自然而然会对它表明态度作出行动。从《还乡》这部小说中各个人物的结局,我们不难发现人物的命运取决于他们对荒原的感情和态度,荒原分别对他们给予支持或予以惩罚。在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理想的化身。改造荒原和漠视荒原表现了对环境不同程度的反抗,反抗的失败说明人要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不适者会被淘汰。荒原是现实环境中毁灭叛逆者的力量的象征。哈代以艺术家的直觉敏锐地觉察到一幕幕社会悲剧正在或将要发生,却由于找不到答案陷入思想上的迷茫和心理上的困惑。但是,哈代毕竟不愧为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虽然在出版商的强大压力下作了损害艺术的让步,却仍然没有触动悲剧结构的主线,没有改变男主角克林和女主角游苔莎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不仅如此,从小说《还乡》开始,他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加强了批判力量,动摇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廉价的乐观主义。当受到资产阶级报刊围攻之后,他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宁肯在小说创作上搁笔三十年,也不肯粉饰资本主义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哈代才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上得到永生,直到今天仍然在世界各地拥有着大量读者。他的创作生涯说明,思想和艺术上的怯懦会导致平庸,这应该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二在小说《还乡》中,作者运用雄浑磅礴的笔力,刻画了男女主角在爱敦荒原上的悲剧命运。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探讨了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人在社会转型期的生存状态和种种困惑。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与环境的冲突描写可谓独具一格,极具艺术性,小说的浪漫色彩与象征意味非常强烈,同样也具有其审美价值。哈代作品中主要人物大多是下层百姓,这赋予他的作品以为民众之忧而忧的人道精神,充满着一种积极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于使人们看到了现实的险恶和历史的局限。小说开篇以苍凉雄浑的笔调描写“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爱敦荒原,哈代在这里已初步暗示了悲剧的可能性。伴随着荒原黑色意境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是女主人公游苔莎。她是一个拥有非凡美貌,具有无限魅力,且充满神秘诱惑的人物,是从“古老宗法制母体中经过长期的内部阵痛后分娩出来的第一个叛逆女性”,虽然她第一次出场时,在审美意蕴上已经与荒原连为一体,她的倩影成为荒原上“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爱敦荒原因为她的存在才完整,“……那溪谷、高地、古冢以及上面的人影构成一个整体”。但实际上她并不属于荒原,她是一个受到现代文明熏陶的外来人。那流光溢彩的城市生活在她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来到荒原对她来说就如充军发配一样,心中充满委屈,不满和痛恨。现实对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还乡》是“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的代表,也是他悲剧创作的开始,小说反映出工业资本主义侵入宗法制农村后所引起的富有悲剧性的巨大变化。而小说中的爱敦荒原是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是发生悲剧的主要成因。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及悲剧成因,以及作家对小说中爱敦荒原极富感情的逼真描绘,来探讨哈代《还乡》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关键词:爱敦荒原悲剧背叛审美创意性格与环境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荒原悲剧的审美意蕴———试析哈代《还乡》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于海军

039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9No.9借鉴与比较于她是一种无情的羁绊,因此她总是千方百计企图摆脱它。游苔莎无视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爱情和城市生活。在《还乡》中,哈代把游苔莎写得很美———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美女,身段颀长优美,举止高贵文雅,仿佛是希腊女神降临人间。哈代称她为夜的女神,为了展示游苔莎的魅力,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华丽的文字,工笔细描,为读者描绘了一副艳丽无比的肖像画。“夜的神秘”渗透在游苔莎的形象和气质中。“一头乌云欲倾的秀发,掩映在她的额上,她像苍冥的幕色笼罩着西方的晚霞。嘴唇姣柔妩媚,仿佛是为接吻而生。她的步伐是海潮的荡漾,她的声音是中提琴的幽婉。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她的眼睛又深又黑,富有夜的神秘,闪耀着异教的眼神。她的神情使人起布邦的玫瑰、鲜红的宝石和热带的午夜”。这一切描绘,处处暗示我们,这是一朵生错了地方的鲜花,和四周粗犷冷漠的荒原景致完全不协调,注定了要调谢枯萎。“天神的威仪、爱、恨和热情,在爱敦荒原这种凡间尘世,显然无用武之地。”哈代的一段段凄美的文字,蕴含着审美之创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能巧妙地将人物和景色描写溶为一体。男主角克林·姚伯在《还乡》的第二卷才露面,从巴黎回到故乡———爱敦荒原。正如主角游苔莎后来发现的,他“这一回来不打紧”,却改变了5个人的命运。克林还乡,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游苔莎,姚伯太太,朵荪·韦狄和克林自己的命运都发生了变化。克林深受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熏陶,在花都巴黎当珠宝店经理。他仪表俊秀,风度翩翩,能说英、法、德语,经商也得心应手,仿佛是一艘在资本主义海洋中顺风前进的小船。但是,他却突然离开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返回穷乡僻壤的爱敦荒原。他的母亲姚伯太太和乡亲们都以为他只不过是回乡度圣诞节,马上会重返巴黎。谁知克林竟准备长期在家乡定居。克林厌倦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在荒原中却感到陶醉和安慰。感到心旷神怡,快乐自在。他像婴儿恋母一样,深深地眷恋着壮丽而又冷漠的爱敦荒原,荒原的风景,荒原的气味,把他浸润透了,他简直就是荒原的儿子。在巴黎,克林认识了当时流行的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使他感到珠宝买卖鄙俗无聊,他不愿浪费自己的生命。决心回到偏僻的草原上当穷人教员,撒下智慧的种子,让穷人有力量抵抗与生俱来的苦难。他是带着这个善良、美丽的梦想回乡的。回乡不久,克林遇见了像女神一样美丽典雅的少女游苔莎,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游苔莎盼望将来随着克林到珠光宝气的巴黎去,毫不迟疑地将过去对韦狄的爱转移到克林身上。甜蜜的初恋给克林带回家乡的梦增添了虹彩一样的光辉,在他心目中,秀外慧中的游苔莎不仅将成为他温柔贤慧的妻子,还将帮助他在荒原上推广教育穷人的计划。然而,冷漠严峻的荒原上常有不测风云,凶猛的风暴已经蕴藏在人物的性格中,蕴藏在人物之间不可避免的性格冲突中。首先是克林和母亲姚伯太太的冲突。姚伯太太责备儿子还乡推行教育计划是“狂思妄想”,惋惜他抛弃了巴黎经商的似锦前程。克林却认为给故乡的穷人当教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两种价值观尖锐对立猛烈撞击。对于儿子和游苔莎的婚姻姚伯太太也极力反对,母子因此失和。其次,克林和妻子游苔莎之间早就潜伏酝酿着一场性格冲突的暴风雨。在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环境决定了人物自己的命运。克林的性格逻辑使得他和母亲、妻子的冲突不可避免,悲剧的结局成为必然。必然只能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小说的审美意蕴还体现在作品中的大小事件的诸多巧合,哈代是描绘“偶然”的巨匠,善于让人物生活中的某些巧合来引出难以预测的灾难。在这样做的时候又始终不违背人物的性格逻辑。哈代认为,克林的失败在于“乡村的人还没有成熟到接受他的那种程度”。爱敦荒原还依然沉睡在古老的宗法制习俗里。克林的悲剧命运与性格悲剧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哈代笔下那些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相处、性格平和的人往往事业成功、结局美满;而不能适应环境、漠视、厌烦、改变甚至想逃离周围环境且性格偏激的人往往不得善终。哈代似乎在暗示我们;主动适应环境并善于协调自身是个人成功,幸福的金钥匙。谁背叛了自然,谁就将会迷失,那么悲剧也就会发生。不论是谁只要他们想反抗荒原。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惩罚,反之,他们会有幸福的生活。《还乡》中人物悲剧的成因是偏激性格与古老环境的背离。作家认为资本主义的城市是堕落和罪恶的发源地,只有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才是美的。三小说《还乡》的第一节里没有人物出现,哈代重墨浓彩描绘了爱敦荒原。特别标明荒原“一片苍茫,万古如斯”,强调荒原的永恒性。这一节与其说是一幅风景画,不如说是一首哲理诗。在哈代看来,爱敦荒原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学意蕴,这种美不是柔媚艳丽,而是凄凉郁苍、庄严雄伟;这种美不是色调明朗,而是朦胧神秘,使人联想到一场逃难和避祸的噩梦。哈代强调爱敦荒原亘古不变,你爱它也好恨它也好,它都无动于衷,始终冷漠无情、像斯芬克斯的谜一样神秘。奏出这支荒原之歌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给整个故事定下了悲剧的调子;另一层是把荒原当做“命运”的象征,暗示“命运”的严峻冷酷,不可琢磨。荒原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哈代对荒原的描写非常逼真,鲜明如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浮雕一样凸出的视觉形象,韦狄和红土贩子文思深夜在荒原赌博的图景,克林在荒原上砍柴的图景,都是卓越的风景画,画幅上充满了光与色的变化。不少画幅中还激荡着人物的感情。比如姚伯太太敲不开儿子家的门,痛苦地转回来,太阳像一个火球,仿佛要把她活活烧死,此时荒原上看不到生命的活力……这一幅风景画笼罩在死神的阴影里,是姚伯太太惨死前的挽歌。哈代笔下的荒原极具现代特征的审美价值。《还乡》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全部在爱敦荒原上展开,将雄伟神秘的荒原景物深深渗透到人物的性格中,始终和人物的命运纠葛在一起。在《还乡》里,哈代紧密结合故事情节,反复艺术地描绘和再现了春、夏、秋、冬的荒原景色把风景画和风俗画交织起来,并以此来衬托人物的性格悲剧。荒原塑造一切,注视它所塑造的,包容它所注视的。“荒原”甚至是比“荒原人”更加突出的“角色”。从美学角度讲,哈代的《还乡》所描绘的爱敦荒原之歌和荒原悲剧是成功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是非常卓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