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与发展
路径选择: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困境

阅量 下降 ,使得 本来在 这两方 面就 处
于劣势的学报处境更为尴尬 。
第四 , 乏有效 的激励机 制安排 。 缺 许 多 高 校 学 报 仍 然 囿 于 “ 校 学 报 是 高 高 校 主 办 的 ,反 映 本 校 教 学 科 研 成 果 的 园 地 ” 将 大 部 分 版 面 用 来 刊 登 本 校 , 作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 只要 是 本 校 老 师 写 的 , 论 好 坏 都 上 , 的 甚 至 占 到 了 一 无 有 期 学报 7 %~0 0 8 %的 版 面 , 没 有 真 正 “ 放 办刊” 开 。另 外 , 部 分 学 报 缺 乏科 大 学 合 理 的 审 稿 制 度 ,不 能 严 格 执 行 三
响 ,并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激 发 了 各 大 高 校 创 “ 刊 ” 办 “ 栏 ” 挖 掘 “ 色 栏 目” 名 、 名 、 特 的积 极 性 和 主动 性 。
从 当前我 国社科类 学术期 刊界整体 的
发 展 现 状 和 趋 势 来 看 ,各 省 市 地 方 社 科 院 、社 科 联 主 办 的 不 少 刊 物 学 术 质 量 相 对 较 高 。比如 《 术 月 刊 》 江 海 学 学 《
战 。 网络 的普 及 和 应 用 , 子 期 刊 的 快 电 速 与 便 捷 给 我 国传 统 纸 媒 的 发 展 带 来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冲击 和 挑 战 。 电 脑 技 术 和 复 印 设 备 的 高 度 普 及 和 成 本 的 低 廉 , 接 导 致 学 报 发 行 量 减 少 , 者 订 直 读
刊 、 足市场经济的根本 。 立
一
辑人 才寥寥无 几。另外 , 我国高校硕博
编辑 出 版 学 科 建 设 的 缺 位 也 成 为 制 约 学 术 期 刊 编 辑 队伍 优 化 的掣 肘 。
论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论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武文茹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9期摘要: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但若能在作者群、研究机构、运作方式、编辑、学术研讨的常态化等方面加大思考和实践的力度,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高校社科学报也能与时俱进地汇入国家战略和时代主潮之中,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近年来相继评选出一批“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等品牌栏目。
这些已获得社会认同并产生广泛学术影响的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社科学报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既是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样也是高校社科学报及其品牌栏目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众所周知,学术质量是学报及其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与学术生命之所在,而学术质量取决于所刊论文的质量,论文质量又来自作者的水平。
因此,围绕品牌栏目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就十分重要。
因为一个栏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久立足于学界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学养以及由此而来的稿件质量。
一方面,要广开门路吸纳海内外知名学者的优质稿件,这是栏目保持学术生命强力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掘青年才俊的新说力作,这是栏目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这两个方面是许多学报努力的方向,例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栏目,自1984年创立至2011年的20多年里发文547篇,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成为其稳定的作者群。
这些作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著名甲骨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资源环境”栏目的作者群,包括100多位中外著名学者,其中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工程院院士刘洪亮、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环境经济学家潘家华、环境法学家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家汪劲、美国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王立德等。
大连社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大连社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繁荣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大连在社会科学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对大连社科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当前现状:大连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之一,社会科学的发展也颇具特色。
目前,大连在社科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涵盖了教育、经济、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大连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社科研究的主要力量,他们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参与了多项重大社科项目的研究。
此外,大连的社科研究还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大量的社科研究项目获得了资金和政策支持。
未来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大连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社科研究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未来,大连社科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多学科交叉融合:社科研究正越来越多地突破学科的界限,尤其是在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社科研究的重要工具。
大连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大连正面临城市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挑战,社科研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政府和社科研究机构应该鼓励学者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为大连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大连社科发展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为大连的社科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此外,大连的社科研究也应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将大连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国际社会。
注重应用价值: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价值。
社科研究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学术研究,更应该追求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连的社科研究机构需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和应用。
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大对社科研究的支持力度,为社科研究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金融和政策支持。
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之我见

“ 撑点 “ “ 支 、生命 ” 。一般 来说 , 学术期 刊抓 好 了一
两 个 有 特 色 的 栏 目和 选 题 , 么 它 在 学 界 和 理 论 那
界就 会获得一 定 的学 术 地 位 , 生广 泛 的学 术 影 产
特 色
笔 者认 为 , 容定 位 偏 差 、 重 视 发挥 优势 、 内 不 办 刊无 特色 是 大多数 理工 科 院校社科 学报 亟待解
决的重 要 问题 。
一
我国现代 著 名 出版 家邹 韬奋 说 过 “ 有 个性 没
、
明 确 定 位 突 出 特 色
和特 点的 刊物 , 生存 已成 问题 , 发展更 没希 望 了。 ”
维普资讯
第 1 期
董 瑾 : 理 工 科 院植 社科 学 报发 展 之 我 见
・9 ・ 5
这 样才能 使 刊 物 可 能 因 专 栏 而 引 起 学 术 界 的关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 l期 20 0 2年 3月
洛 阳 工 学 院 学 报 (社 奇 科 学 版 )
A J RN L OU A OF U AN L OY G I TI UT OF E 3 N( OGY ( OCI L NS T E T , t R. ( S
以人选 核心期 刊 。
表论 文 的学术 价 值 , 而不 是首 先取 决 于 其 内容 是
否 丰富 。当然 , 二者 兼 具 的 学 木期 刊信 息 含量 最 高 , 者 收 益最 多 , 目前来 说 , 于大 多数 理 工 读 但 对
理 工科 院校社 科学报要 在 众多 的期刊 中独树
这 话 说 明 了 期 刊 特 色 的 重 要 性 。 特 色 是 刊 物 的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科研评价方面一直备受关注,评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是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的趋势。
一、现状分析1.评价指标多元化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评价中,评价指标趋向多元化。
传统的科研评价主要是以SCI、SSCI等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用数量为主要指标,而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科研水平。
现在的科研评价中,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实用性、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都在被综合考虑,如专著出版数量、专业成果奖励、学术影响力等。
2.地方特色突出在不同地区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中,地方特色也日益凸显。
中国各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高校也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加大了地方特色的权重。
位于西南地区的高校可能更注重当地的社会问题研究,而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可能更注重国际交流和对外影响力。
3.政策导向性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也受到政策导向性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相关政策和项目也在不断出台。
这些政策对高校的科研评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例如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方向和水平。
二、发展趋势1.加强学科交叉未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将更加重视学科交叉。
目前,许多前沿课题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而传统的学科分类和评价指标可能无法全面评价这些跨学科研究。
高校将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并在评价指标上加大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认可和支持。
2.关注社会需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将更加关注社会需求。
未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的评价将更加关注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和对社会生活的改善,将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2.09.13•【文号】教社政[2002]10号•【施行日期】2002.09.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2002年9月13日教社政[2002]10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快速发展,不仅数量有较大增加,而且整体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不少刊物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在及时反映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经济社会和科技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总揽全局,于2001年8月7日、2002年4月28日和7月16日先后三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发表了重要讲话,内涵丰富,论述精辟,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7.1”重要讲话和“5.31”重要精神,以及关于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8.7”、“4.28”、“7.16”三次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不断提高学报的办刊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办刊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局面。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的研究,努力组发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
高校学报的困境及出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作家杂志 W i e M a ga i n e 2 009 N o. 5
高校学报的困境及出路
郭增琦
摘要 在新 世纪新阶段, 如何找准位 置, 把握方向, 明确任 务, 守 土有责, 使学报发 展有新的思 路, 改 革有新的 突破, 开放有新的局面, 工作有新的举措, 已是高校学报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学报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 G 2 5 4 文献标识码: A 一 高校学报的困境 报. 很少有专题性研究和地方特色研究. 封面设计虽有所改 新中国建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 3 0 多年来, 我国高校 观, 封二封三却大多空白一片.目次页也设计得单调陈旧, 学报得到了长足, 快速的发展, 连续 , 集中, 全面反映了高 校 缺乏新意. 教学科研成果,已成为传播先 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二 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症结 化的重 要载体 .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 学报 所表现出的 "八多 八少" 现象, 仅仅是学 报面临困 求相比 ,与学报在科教兴国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 境的外在表现形式,制约学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障 来看, 学报仍有不少不足之处, 这主要表现为 "八多八少" : 碍所造成的. 1水平一般的学报多, 质量高的学报少 在经营自主权方面, 由于主管单位和出版单 位之间责, 全世界共有近 2 0 万种期刊,其中学术性期刊约 1 0万 权, 利不明 确, 使出版物成为 主管部门的 行政附庸, 使学报 种; 我国有期刊 9 000 余种, 其中学术期刊有 6 000 种 .高校 也成为了安排不同级别富余人员的地方. 学报有 2 000 多种, 占我国期刊总数的近 1 / 4, 占全国学 术期 体制性障碍也造成了结构性障碍.中西部的不少学报 刊总数的 1 /3 . 从规模数量上 我们已跨入 学报出版大国的行 存在着生存性的短缺.办刊经费的奇缺, 办刊稿源的奇缺, 列,但还没有 创出像 Sc i e nc e , N a e 那样世界顶 级的学 术 办刊人员的奇缺, 办刊质量的低水平, 造成了办刊资源的浪 期刊, 甚至在国内有影响的名刊都很少.在全国性评奖中, 费,为学报的外延式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带来阻碍.另一方 高校社 科学报仅有 �北京大学学报� ,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面,东部学报大多处于发展性短缺阶段.虽然和中西部相 �文史哲� 等先 后荣膺全国 优秀期刊奖 , 百种 重点社科期 刊 比, 学报总 体质量较高 , 办刊 条件较好, 但在国 际上影响力 奖和国家期刊奖称号.高校学报有日 益被边缘化的倾向 . 还有限, 能被世界六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仍很少, 办刊实 2 出版周期长的学报多, 出版频次短的学报少 力也相差甚远. 现在学报基本上为季刊和双月刊,甚至还有半年刊或 三 高校学报的出路 年刊. 出月刊, 半月刊的寥寥无几, 还没有旬刊. 学报是学术 1 特色牌 期刊, 是连续出版物, 是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一种平面媒 如中 国人 大学报 的 �访谈 , 对话� 栏 目, 北师 大学 报的 体.可由于周期长, 业界人士和读者老埋怨, 出学报就像出 �教育创新� 栏目, 陕西师大学报的 �周秦汉唐文化� 等栏目, 书一样 . 在学报中独树一帜. 3 发行量小的学报多, 发行量大的学报少 学报要办出特色, 就要改变目前高校学报的 综合性, 大 据调查,在邮局发行的学报大多数 在 3 00 份�� � 2 000 而全的单一性办刊理念, 逐步向专题化, 小而精的多样化办 份之间, 5 000 份 以上的都很少.这和中 国期刊三巨 头�� � 刊方向发展.如新疆师范大学是一所地处边疆的多民族多 �读者� 500 万份, �知音� 4 2 3 万 份, �家庭� 3 05 万份的 2 001 学科的师范性的自治区重点大学, 学报特色, 风格定位就是 年的月 发行量不可 同日而语 . 要突出民族性, 地域性和师范性, 这既是学报办刊思想的重 4 内向性的学报多, 外向性的学报少 要体现, 也是学报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的总体反映. 学报的 内向性 决定 了学报 是为 本校 教学 与科 研服务 2 市场化运作牌 的,是为本校的教 职工服务的 ,代表了本校的学术研究水 从长期看, 国家对学报的扶持也是抓大放小 . 国内外学 平. 内向性虽能保证本校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 但对外来稿 术期刊之间,学报之间激烈的竞争将不可避免,竞争的结 却造成 了排斥性 . 这种封闭保守型的办刊理念和方式, 有碍 果, 是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通过收购, 合并, 重组等形 于质量 面前人人平 等原则的发挥, 也容易造成近亲繁殖, 不 式, 通过集 约化经营, 将使学 报资源得以 重新整合, 结构更 利于学 术创新, 同时也容易产生职称稿, 关系稿, 人情稿, 不 加优化,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利于学 报向更高层 次迈进 . 要重视学报的品牌形象. 以栏目品牌来打造学报品牌, 5 综合性的学报多, 专业性的学报少 以学报品牌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学术品位. 正如有人所说: "学报是个筐,什么学科的论文都可 往 里装. " 学科的大而全, 论文的多而杂, 不但吸引不了更多读 参考文献: � � � 者, 反而淹没了优势学科的研究. 宋应离 : �中国大 学学报 简史� ,中州古 籍出版 社, 6纯理论性的学报多, 应用性的学报少 年. � � � 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相脱节,重理论研究,轻应用 研 廖茂才 : �谈高校 学报适应 和引导 市场经 济的几个 究.这种现象虽是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办学体制造成的, 但也 问题� ,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委员会: �学报与市场 反映了学报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 � � � . 经济� , 中国检察出版社, 年. � � � 7"等米下锅" 的学报多, "找米下锅" 的学报少 陈传 汉: �问 题�� � 商品�� � 模 式�� � 市 场经 济中 学报是由学校 主办的, 没有任何 忧虑, 不愁发行, 不怕 的文科学报� ,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编辑委员会: �学报 亏损, 经费由学校全包, � � � � 不少学报还 "免费赠阅" .不少学报 与市场经济� , 中国检察出版社, 年. 安于 现状, 没有 竞争的紧迫感, 在组稿方面也表现出 "等 米 下锅" 的消极状态, � � � 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 . 作者 简介 : 郭增琦 , 男, �, 山东临 沂人 , 本科 , 副 8 共性多的学报多, 有个性的学报少 教授,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工作单位: 西南政 如果隐去刊名, 仅看内容, 确实弄不清到底是哪一家学 法大学. ���
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的困境与对策

作 者 简 介 :喻 世华 ( 9 9 )男 , 庆开 县 人 , 15~ , 重 江苏 科 发大 学 副教 授 , 要从 事 苏 轼 及 中 国现 当 代 文学 研 究 。 主
① 笔者 曾 对 与我 刊 有 交换 关 系 的 上百 份 理 工 科 院校 社 科学 报 作 过 统 计分 析 , 少数 学 校 的 学 报 办有 具 有 地 域特 色 或 行 业 特 色 的栏 除
特色是 刊物 的生 命线 , 不 同刊 物之 间相互 是 区别 的关键 。《 育 部关 于加 强 和 改进 高等 学校 教
哲学社会 科学学 报 工作 的意见 》 教育 部 文件 , ( 教
社政 [o 2 1 2 o ] 0号 , 以下简称 教育部 [0 2 1 2 0 ] 0号文
件 ) 出 :要树立 特色化 的发展理 念 , 指 “ 走特色化 的 发 展道路 。 理工科 院校社 科学报大 多按一级学科 ” 或 二级 学 科 设 置栏 目, 如哲 学 、 史 、 诸 历 文学 、 语 言、 艺术 、 治 、 政 法学 、 会学 、 社 经济 、 管理 、 教育 、 心
摘
要 : 工科 院校 社 科 学报 面临 诸 多 困境 : 乏 特 色 , 源 及 发 稿 质 量难 以 保 证 , 辑 情 绪 低 落。 形 理 缺 稿 编
成 困境 既 有 历 史原 因 , 有 体 制 原 因 。领 导 重视 、 学定 位 、 出特 色 、 宽 稿 源 、 动 编 辑 积 极 性 是 摆 也 科 办 拓 调
目外 , 0 的学 报 均 是缺 乏 特 色 的“ 综 合 ” “ 综 合 ” 即使 办 有地 域 特 色 或 行业 特 色 栏 目的学 报 , 他栏 目仍 然 是 千刊 一 面 。 9% 小 或 大 。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ia u iai ns I c nsd r t o he1 c p bl to . n o i e ai cl c on f t ubi wefr n t r a h p r c a y o i est c t i y
teMiir f d ct n’ a po tdte v rl ee p n fh n e i unli u mt s h ns yo u a o ’hs rmoe e ldvl met e i rt j ra h ma i t e i h o a o ot u v s o y sn e
si n e, o o un t s n haln e ae o xi e t u e he cr u sa c o y t m eor f no — ce c pp r i e a d c l g s r c e s n nd r t ic m tn e fs se r f m o n t i e t
J u n l n Hu n t sa d S ca ce c o r as i ma i e n o ilS in e i
Jn ri ignn ( dtrl feo Ju E i i i fo m ̄ o n nUn e i f hn , n nUnvrt o hn , e ig10 7 , ia o a Ofc f Remi i rt o ia Nemi i s f ia B in 8 2 Chn ) v sy C ei y C j 0
Ab ta t sr c :Th nv r t un l i u nt sa d s ca sin eh v om e eti cl f rm oe eu ies y i r a nh ma i e n o i ce c a efr dac r n saeat r i o s i l a e
武 京 闵
( 国人 民大 学 学报 编 辑部 , 京 10 7 ) 中 北 0 8 2
摘要 : 高校社科学报 经过 6 0多年的发展 , 已经形成 了一定的数量规模 , 成为我 国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成果发 布 的 重要 载 体 , 我 国 900多种 期刊 中独 具 特 色的 集 群 。近 年 来 , 育 部 哲 学社 会 科 是 0 教 学名刊 工程 的启 动 , 进 了高校 社科 学报 的整 体 发展 , 刊物 学术 质 量 的提 升 、 物 特 色的形 成 、 促 在 刊 管理 体 制和 办刊机 制 等方 面都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绩 。 非时政 类报 刊体 制 改革对 高校社 科 学报 而言 , 挑 战和机 遇 并存 。鉴 于 学术期 刊 的公益 性质 及 高校社 科 学报 的特殊 性 , 高校 学 术期 刊 的 改革 应有
adsc i c .Men i ,h r et t ie meahe e ns sc ee hn e n fh n oi s e e l a c n awhl tepo c a a ds civme t, u ha t n a cmet e e j tn o sh ot ju l’ cdmi ul O ma aae c aW, te oma o o h o ra hrc r ts te mpo e n o h s q i h fr t n f te jun caat sc, h i rv me t f te i l e i i maae n s m . h un - n igmo e e .F r h n e i un snh maie adsc l n gme tyt s e te o ra r nn d , t o e i rt j ra u nt s n i l u c t u v s o l i y i oa
h ma ie a d sc c n ei hn . T e r adsn t ego p a n vr9 0 0ju l i u nt s n o i si c n C ia hy a iic v ru mo g o e 0 o ma n i l a e e t i s C ia nrcn er, h t f tef u unle g er go i sp yadsc l c n e o hn .I eet a te a o “h mo s o ra n i ei f hl o h n i i cs f y s sr t a j s n n p o o ase
多种模 式。
关键 词 : 高校社科 学报 ; 发展现状 ; 非时政 类报刊体制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27 5 G 3 .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8— 40 2 1 )3— 0 1 0 10 54 (0 1O 00 — 6
Th r e tS a usa v l p n fCh n s i e st e Cu r n t t nd De eo me to i e e Un v r iy
ta 0 h n 6 ve r aS’d veo e lpm e . Th y nt e be o e m p tn c ri r f r h rl ae c m i ora t are s o t e ee s of r s ac r s ls n e e r h eu t i
第l 4卷 第3 期
2 1 年 9月 01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u a e gd e tomec n c lCol g o r lofCh n u Elcr n ha i a le e
V01 1 . . 4 No. 3
S p ., 0 1 e 2 1
中国 高 校社 科 学 报 的现 状 与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