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一等奖(共9项第一届1995一等奖(5项)《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二等奖(11项)《中国人口丛书》《中国人口地理》《企业社会学新论》《人口结构学》《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社会改革控制论》《贫困与发展道路选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第二届1998一等奖(2项)《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著作《西藏的人口与社会》著作二等奖(4项)《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著作《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论文三等奖(9项)《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著作《科学价值系统论》著作《马库色:批判与重建》著作《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著作《“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著作《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著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著作《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著作《21世纪辽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研究咨询报告第三届(2003)一等奖(1项)《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著作二等奖(4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著作《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研究》系列论文《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著作三等奖(9项)《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著作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论文《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论文《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著作《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著作著作《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第四届(2006)一等奖(1项)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著作二等奖(1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研究咨询报告三等奖(10项)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论文新乡土中国著作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于城市社会分层著作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论文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论文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著作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著作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论文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著作中国大陆村委会选举的制度实施著作第五届(2009)一等奖(0项)缺二等奖(5项)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三等奖(11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著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 著作类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 研究报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著作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六届(2012)共9项)费孝通宁夏出版社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郑杭生、李强 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林飞《中国社会科学》刘铮、邬沧萍、林富德新华社《内部参考》1979中国人民大学孙敬之 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胡焕庸、张善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祖云 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刘长茂主编 张纯元 副主张志良主编甘肃科技出版社童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何承金、赵学董 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风笑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竞能、吴国存 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李路路浙江人民出版社瞿铁鹏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查瑞传 曾毅 郭志刚 主马 戎 著同心出版社朱国宏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郑杭生 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强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朱 农 主编 王冰 副主武汉大学出版社张 彦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少杰 著唐山出版社(台湾)林富德 翟振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林飞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志良 主编 原华荣 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忠民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邬沧萍 主编 郝虹生 副高等教育出版社尹文耀辽宁省计划委员会采用李强 著鹭江出版社2000年9月关信平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郭志刚《人口研究》2000年1期李路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丁建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风笑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刘少杰《社会学研究》1999年4期丘海雄 陈建民 任焰《社会学研究》1998年4期王桂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张静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周晓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郭志刚等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3月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贺雪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李路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卜长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蔡禾《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洪大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董晓萍、[法]蓝克利著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王琪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4期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胡荣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ns in the 21st Century:“De-politicization”of Ethnicity in China 论文类 Asian Ethnicity Vol.8,No.3(Oct 2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少杰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梁玉成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 吴 毅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刘 平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沧萍主编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 禾、 王 进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周 怡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07年11月 郑晓瑛、 陈 功、 宋新明、 张 蕾、 刘 岚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月 王胜今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荣》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川省人民政府移民办 2007年1月 宋子然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4月 刘爱玉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彭华民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王桂新等20202020202020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l.8,No.3(Oct 2007) 马 戎。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一览表(可下载)

、古籍整
经济学
著作论文 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动态分
奖
析
论文
2014-12
2014年第12 期
地理学报
汉语 程叶青
著作(含
经济学
著作论文 公共卫生项目经济学评价方
奖
法
专著、编 著、译著 2017-08 、工具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汉语 黄小玲
、古籍整
申报者情况
是否第 人事关系是 一作者 否在高校
是
是
安晨曦
主要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汉语
肖玮
是
是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
《вопросы п
17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 义理论
著作论文 奖
и о и
современног капитализма их сущность
论文
2017-04
олитическ 2017年第2期 ой экономи 俄语
и》《政治经济学问
15 海南医学院
历史学
著作论文 1930年代民族复兴思潮中的
奖
《复兴月刊》
论文
2017-03
2017年第11 期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 究所:《近代思想史 研究(第11辑)》
汉语
蒋红艳
是
是
16
海南热带海洋 学院
历史学
著作论文 甲午战后海南岛未沦为法国
奖
租借地背后的英法博弈
论文
2017-04
2017年第2期
新闻学与 著作论文 文化传播与认同达成——以
传播学 奖
黎族为例
专著、编 著、译著 2017-08 、工具书
推荐202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具体要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学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教学会科研委)开展的一个表彰项目,旨在鼓励和奖励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中的杰出成果,推动学术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以下是推荐202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具体要求:
一、参评条件
1.申请单位/团队需为中国高校,申请成果应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
2.申请成果应在2024年度内公开发表,且发表的期刊/会议需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权威刊物/会议。
3.申请成果需要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科学技术先进性,对学科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申请材料
1.申请表:包含申请单位/团队的信息、成果的基本信息和学术影响力等,需如实填写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2.成果简介:对申请成果进行简要介绍,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3.07.04•【文号】教社政[2003]5号•【施行日期】2003.07.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机关工作正文教育部关于颁发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教社政[200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直属各高等学校: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审工作业已完成,按照我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经本届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406项成果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7项,二等奖124项,三等奖234项。
现将获奖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
开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是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应认真总结组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求真务实,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先进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教育部二〇〇三年七月四日附件: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特等奖1项、一等奖47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7项)中国文学(7项)外国文学(空缺)考古学(空缺)民族学(1项)港澳台问题研究(空缺)国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二等奖124项)马克思主义(4项)中国文学(13项)统计学(2项)全国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三等奖234项)。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推荐

明代内阁政治研究
田澍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30
《新序》译注
马世年
西北师范大学
普及读物奖
31
《论“诗骚传统”》
韩高年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32
颠覆与立新:从思辨理念到现实主体的形转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
雒季
兰州城市学院
着作论文奖
33
牧区族群的生计变迁与心理适应——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
普及读物奖
11
《春秋》的文本性质及记事原则
董芬芬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2
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
张美宏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3
多篇章学习中提取练习策略对高阶技能的影响
周爱保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4
《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
杨光祖
西北师范大学
着作论文奖
15
《人学的困境与超越》
郭武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69
环境法学核心范畴之重构:环境法的法权结构论
史玉成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70
环境法视野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张瑞萍
甘肃政法学院
着作论文奖
71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回报率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孟望生
甘肃政法学院
青年成果奖
72
中国人衰老评估量表的研制
梁治学
甘肃医学院
着作论文奖
着作论文奖
39
古代诗歌注释元素——基于四家注杜的研究
杨永发
兰州城市学院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附件1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为规范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 增强评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 结合历届评奖工作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奖励范围和奖项设置第一条【学科范围】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 本届评奖的学科范围包括: (1)马克思主义;(2)思想政治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管理学;(14)政治学;(15)法学;(16)社会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心理学;(22)体育学;(23)统计学;(24)港澳台问题研究;(25)国际问题研究;(26)交叉学科。
第二条【成果类型】本届评奖包括以下类型成果: (1)著作(含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等);(2)学术论文;(3)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4)普及读物。
第三条【奖项设置】本届评奖的奖项分四类: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成果普及奖。
除成果普及奖不分等级外, 其他奖项分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按照确保质量的要求, 允许各学科各个等级的奖项有空缺。
第四条【奖励名额】本届评奖的奖励名额总计900项左右, 其中一等奖60项, 二等奖260项, 三等奖560项, 普及奖20项;特等奖根据参评成果的质量情况决定是否授予。
各学科的奖励名额依据该学科申报数占所有学科申报总数的比例进行分配, 适当向交叉学科和申报数较少学科倾斜。
第二章评审机构第五条【奖励委员会】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人和其他知名专家、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1.22•【文号】教社科厅函〔2019〕1号•【施行日期】2019.01.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9〕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简称《成果奖实施办法》,见附件),我部决定启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受理成果范围和奖项设置(一)受理成果范围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参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的学科分类,借鉴历届评奖经验做法,适应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本届评奖的受理成果范围包括:1.马克思主义理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思想政治教育;4.哲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人口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体育学;22.统计学;23.心理学;24.管理学;25.港澳台问题研究;26.国际问题研究;27.交叉学科。
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公示

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公示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公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优秀成果层出不穷。
这些成果对于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表彰这些优秀成果,教育部举行了第九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评选,以下是公示的获奖名单,按照不同类别划分。
1.哲学社会科学类优秀成果奖:《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到习近平强军思想》作者:杨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该著作通过对比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思想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异同之处,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解析。
该成果在国防建设与军事文化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2.文学艺术类优秀成果奖:《中国电影的元祖:萨穆良》作者:张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该著作通过对萨穆良电影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该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语言文学类优秀成果奖:《“学生集体”视角下的英语课堂互动研究》作者:王晓峰,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该著作通过对学生集体视角观察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对英语课堂互动的机制及其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成果为英语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4.历史文化类优秀成果奖:《西侵这一百年》作者:聂其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该著作重点论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描述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历程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奋斗。
该成果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以及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5.法律政治类优秀成果奖:《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作者:黄河清,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该著作重点论述了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中心任务和战略选择。
该成果在法治建设和法治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以上几位作者的研究成果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将指引未来的学者在这些领域深入研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也为国家法制建设、文化传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申报评审表
学科门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2005年12月印制
填表须知
1、学科门类请按照《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通知》的要求填写。
2、成果类型分为:著作类、论文类和研究咨询报告三类。
3、所属二级、三级学科: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2年发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准确填写。
4、最高获奖记录:写明奖励单位、奖励名称、奖励等级和颁奖时间,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5、成果社会反映:写明是否被译成他种文字、再版或多次印刷;是否有刊物(全文)转载;是否有其它的相关评价等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6、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成果引用应写明应用书名或刊期、次数;应用成果被采纳应写明采纳单位和被采纳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7、申报单位:教育部直属院校以学校为单位;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以所属部委的主管司局为单位;省属院校以省为单位。
8、本表一式8份,用A4纸打印。
注:本表可加页。
第四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一览表
学校(全
称) 主管部
门
成果名
称
成果类
型
学科门
类
二级学
科
三级学
科
出版、发表或使用单位
出版、发表或使用时间申报人职称
办公电
话
住宅电
话
手机
电子邮
件
身份证
附件: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了表彰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高校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
奖项分著作、论文和研究咨询报告类,按一级学科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根据需要设立特等奖或荣誉奖,对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四条教育部设立“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领导、主管司局负责人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
奖励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1人。
奖励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评奖工作方案、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审议学科评审会议结果;决定特等奖和荣誉奖;审议提出异议的成果的调查报告并做出最终裁决等。
第五条奖励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学科专家评审组,负责从通讯评审结果中筛选优秀成果,评定优秀成果的奖励等级。
第六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评奖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整个评奖过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评奖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起草评奖工作方案、奖励办法和实施细则;提出学科评审专家建议名单;组织成果申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工作;调查有异议的成果并提出处理意见;做好评奖活动的其他各项组织工作等。
第七条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界定的高等学校的
教师和研究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享有著作权的研究成果,以及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用的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均可申请参加评奖。
第八条参评成果的形式包括:专著、论文、研究咨询报告、译著、考古发掘报告、工具书、古籍整理、软件、音像制品等。
第九条获奖成果必须是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秀成果,符
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要求。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本学科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第十条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奖励重点。
第十一条申报评审过程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公正公平原则、简便高效原则,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二条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表,遵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提供真实可靠的申报材料,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在规定截止日期内集中向评奖办公室提交申报材料。
评奖办公室不单独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第十四条评奖办公室对各申报单位推荐申报的成果进行资格审查,按一定程序组织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并由奖励委员会审定拟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
第十五条自拟获奖成果名单公布之日起,设置为期1个月的公示期。
在公示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评奖办公室提出。
评奖办公室将对有异议的材料组织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奖励委员会审议裁决。
第十六条获奖成果经教育部批准后公布,由奖励委员会组织颁奖大会,向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十七条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奖励委员会一经核实,即撤销其获奖资格,追回奖励证书和奖金。
申报单位应对申报材料作认真负责的初审,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提供虚假材料的,一经查实,即由奖励委员会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罚。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评奖办公室在每届评奖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