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一)

合集下载

浅析《论语》之审美内涵

浅析《论语》之审美内涵

造, 而人 则懂得按 照任何物种 的尺度来进 行生产 , 并
且 随时随地都用 内在 固有 的尺度 来衡量 对象 ; 所以,
人也按 照美 的规 律来 塑造 物 体” 。这应 使 我们 明 确
“ 美 的理 念” , 即相 当于“ 美 的规律” !因此 , 我们可 以
跨越 时代 , 站在这 些 美学 巨人 的肩 上建 立我 们 的 审
的伟 人 , 同时也是世 界历 史伟 人 之 一 。他是 中华 民
族传 统文化和 道德 信仰 的核 心之 一 , 主要 内容都 在
《 论语 》 中 。 自从 西 汉董 仲舒 提 出“ 独 尊 儒术 ” 以来 ,
历代 为《 论语 》 作 注 释 的有 三 千种 以上 。至今 仍 对 《 论语 》 评 价争论不休 , 主要有 两种 观点很 有代表 性 :
抑了下一代 人 的发 展 。又如《 论语 ・ 为政 》 中有 “ 七
的奴 隶之 邦 。 ” 我们 更 应 该 以这 样 的态 度 来 对 待 孔
子, 否则 数典忘
弃!
对《 论语 》 评 价 差距如 此 之大 , 应从 中华 文化 的 根源上 找原 因。尽 管《 论语》 、 《 庄子》 、 《 孟子》 等古 典 中, 多处讲 到美 , 但在“ 述而 不作 , 信 而 好 古” 的思 想
影响下 , 一直压 抑着后 人 的审 美 渴望 。 由于 未经 系
十而从 心所 欲 , 不逾矩” , 从 本 质 上讲 , 也 是 不 成 立
统的分析 、 研究 与开发 , 没有把 审美文化 提 升与整 合
到独立美 学理 论 形 态 而呈 现 出来 , 无法成为显学。
的 。从 历史上 看 , 汉朝 的刘 邦 , 唐朝 的唐 玄宗 , 明朝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

“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

“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

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

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是“感发志意”,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的品行志向。

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

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1.简答题: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羊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怨。

2、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

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

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3、尽善尽美——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是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追求文饰,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5、思无邪——(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2)孔子论诗和乐时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5、思无邪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

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

他认为音乐歌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

他的结论是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文化背景
玄学的兴盛。就文学理论与文化关系而言,
魏晋南北朝文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老庄 道学的复兴,魏晋玄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合流 有着直接的关系。才性之本,言意之辨、以 及心物、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 玄学清谈的命题。玄学思想,以及玄佛合流、 儒道兼综的文化走向,成为魏晋南北朝文论 发展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动因。
D、关于作家才性的天赋与习染。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 并情性所烁,陶染所凝。”(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
创作论
概括地说,魏晋南北朝的创作论,一是不乏经典, 如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 《文心雕龙》;二是论用范围广泛,包括创作发 生、创作过程、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创作个性 与作品风格、文学分类和文学的审美特征等各个 方面;三是对创作中的一些主要理论问题有深入 的探讨,比如情感、想象、灵感、心生关系等等。 下面从以下几个面来论述魏晋南北朝的创作理论。
二、魏晋玄学对传统文论的影响
言意论
言意是一个广泛的文化哲学命题。在魏晋南 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是可分为儒家经 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 “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 的折衷。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从不同的角度来 辨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象 生于意,意以象著”、“得象忘言,得意忘 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得意忘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解读精典的方法。
◆士风变化还反映在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上。
正统 思想失去约束力,生活追求更为丰富,更为重情 性、重个性。士人开始重新认识“人”的价值, 纷纷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如: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 苦晚。(秦嘉《赠妇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 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 首》)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感悟说指在阅读文章之后,人产生的感觉,比如读后感。

有一定感想,然后形成感觉。

或指的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之后所得出的教训,感想\感悟,可在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就指人的感觉。

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能让作家有感而发的“物”,既有自然对象,还有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和社会矛盾:“凡斯种种,感荡心灵”。

《尚书.尧典》:“诗言志”;《文赋》:“诗缘情”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模仿说摹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不同的艺术在摹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方式摹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柏拉图:文艺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摹仿,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体隔着三层”智者学派高尔吉亚:“悲剧制造一种欺骗,在这种欺骗中骗人者比不骗人者更为诚实,而受骗者比未受骗者远要聪明。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表明,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是“神似”,认为文学艺术只有在表现了事物内在的生气、精神和神韵时,才能获得最高的真实。

“以形写神” 。

“离形得似”(27页)西方的艺术真实论实质是本质真实论。

近、现代的西方文论越来越强调艺术真实对主观心理感受的依赖。

“文学是‘人学’”,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是一个双层结构体。

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作品的现象层次,它由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体系所构成。

第二个层次,即显示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层次。

桑塔耶纳:在一切表现中,我们可以区别出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文学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

”“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

”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

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

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

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

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一)
论文关键词:庄子;言意关系;东方美学
论文摘要:“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简称“言意之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代表者庄子,用寓言阐述“道在意外”。

“意在言外”的道家哲学思想。

这与中国其他美学学说,如“空白”说、“文外之旨’’说等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从一个侧面。

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特征。

文学是语言艺术,如何理解言意关系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审美要求。

儒学重视人工修饰之美,注重言教,认为言是可以尽意的;道家则重视天工,提倡天然之美,认为言是不能尽意的,“妙理”是超乎言意之表的。

庄子就是从道与物的神秘而又实际的关系出发,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命题。


《庄子·天道》云:“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认为世人珍视书本是因为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一定的“意”,“意”固可贵,但“意”尚有“随”,即“意”从“道”来,而“道”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言传的神秘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为人所识,故世人只能“贵其非贵”。

庄子还以“轮扁研轮”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借轮扁之口指出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书籍,不过是一堆糟粕。

“研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研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轮扁的研轮技艺是精纯而神奇的,达到了得之心而应之以手的炉火纯青的境地,但他却‘旧不能言”,难以授之于子孙后代。

因为这种靠“用志不分”、“真积力久”而达到的“妙造自然”的境界,具有只可意会的主观性,是有限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同理,属于圣人心得的圣人之言的精粹,已随着圣人之逝去而不可复得,不可言传和接受,书之所载,惟其糟粕而已。

早些的老子也认为不仅语言不能表达“道”,理性思维亦难以把握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亦正是此理。

《庄子·秋子》云:‘。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他承认语言的基本功能,即语言能表达事物的外在的与梗概的实际,“意”胜于言,可以达物之精细处。

然而“意”与“言”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不能达至物之最高本质—“道”。

因为“意之所随”、“不期精粗”的“道”是深不可测,难以言传意致、存乎言意之外的,只有如郭象所说的:“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道”在“意”外,“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更难达“道”。

庄子讲了厄丁解牛、轮扁研轮、梓庆削木为键、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踏水、殉楼者承绸等一系列著名的技艺故事。

后世言文学者,每斟酌其意趣,抱取其论旨,由是使其在文学理论上,遂有了不可磨灭的价值。

但是庄子此指之所谓“言”者,主要是指技艺操作层面之“言”,与哲学思想认识论上之“意”之“道”,尚有一定距离。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哲人对于哲学范畴的划分尚乏准确和精细。

这些也许正成为后来学者孜孜以求其间奥秘的动力之一。

庄子虽然也表达过和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相似的思想,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而是认为人只要能在精神境界上进入任其自然与“道”合一的状态,那么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差别了。

轮扁之所以不能以己所得传之于其子,是因为这一境界只可由认识主体朦胧而自觉地体会,言传则不能穷尽。

文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与轮扁研轮正有着惊人的相似。

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且无限可变的多维世界,作家对它的体验也是丰富而繁杂、朦胧而模糊的,是感知、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的有机融合。

创作主体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相交融所产生的映象,只是在创作主体的潜意识里才能完美地存在并为其直觉所感知,如果上升到理性意识或要求充分地表达这种映象或体验,有限的语言是难以企及的。

刘舞《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十分精辟地阐发了这一道理:“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


其溺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艺术家构思之始,思维处于虚静状态。

而进入创作时,情意与景物相对立,二者交互作用,才情之能动作用得以发挥,能与风云齐驱,说明文以传意,意是能动的。

“意翻空而易奇”;言为得意工具,有一定局限性:“言征实而难巧”。

这就容易出现“方其栩翰,气倍辞前”,力不从心。

等到一篇完成,其结果竟然是“半折心始”,言意之间总不会完全合拍,或密则无际,或疏则干里,由此可见“言不尽意”在创作中的微妙就作家观察和体验的全部丰富性来说,由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概念,只不过是一张凭人类的清醒理智编织而成的网,用这张网去捕捉客观事物的人类心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往往只能是得少遗多,有所“亏”是必然的。

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慨叹:“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闭也难怪语言艺术之外,还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样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噬叹之;暖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指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对于这种矛盾感到费解,因为我们必须使用语言来交流我们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语言的”。

庄子虽然口口声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但《庄子》洋洋十万余言,却皆在言“道”。

可见,无论“意”、“道”,都还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因为没有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类似悖论,其实不然。

庄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妙造自然”,当然就不要或者反对人为的方法。

但不要方法,必有代替方法的方法,所以反对人为方法的本身也就是方法。

强调“言不尽意”,也不是可以废弃语言文字。

庄子就是一个语言大师,他以自己的著作实践了他的理论。

他自称其著作“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厄言日出”,用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来比喻象征“道”的内涵,以不受逻辑与常识的约束、寓于想象和魅力而又不太精确,模棱两可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区别于时人所谓的“庄语”,从而实现了对一般语言局限性的超越。

实际上,重体悟轻描述的东方神秘主义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这种特征和观点:印度教用神话来描述;道家和佛教常用自相矛盾的语言披露语言交流中出现的不一致,并指出其局限,阐明其教义;禅宗用公案语录发明了一种特殊方式,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甚至完全不用语言来宣扬其旨。

其实,绝对不用语言的“言说”是不可能的,语言是思想的现实,是思维的物态化,这里所说的“无言之美”,不过是上下文所酿造的独特而有意蕴的语言环境罢了。

文学艺术创作,也面临着同样的课题。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意绪要以形象为载体,而形象必须靠语言来塑造,靠语言来宣扬其旨。

但是如前所述,语言无法完全达意、尽意,用语言所塑造的形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文学家如何用不尽意之言来完成“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n《8]的创作使命呢?这必然要启示作家既要调动自己的全部语言技能来塑造形象,又不能满足于语言所塑造的实境本身,而应尽量让形象富于启示性和诱发力,用“计白当黑”、“无声胜有声”的形象“空白”,在形象中蕴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让读者神会艺术形象的深层意蕴,使读者在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形象“空白”的填充中,达到与作家情性意趣的沟通与默契。

我国古代作家和文论家对此颇为心仪,阮籍诗“言在耳目之外,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之中蕴含令人深味的意境。

刘舞力倡“义生文外”,侧钟嵘要求“言已尽而意有余”,洲皎然崇尚“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严羽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以至书法上的“字外之奇”,绘画上的“无画处皆成妙品”,音乐上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都可以从庄子思想中找到渊源,与其“言不尽意”论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其理论对中华民族艺术趣味和审美特征的形成导源启流,并且成为中华美学的重要分支,厥功非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