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论文:中国警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何家弘【仅供参考】

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何家弘【仅供参考】

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何家弘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何家弘1997年物证技术学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发表199801 作者:孙言文/何家弘/刘品新/王保国一、1997年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纵观1997年物证技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物证技术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对为法律服务的物证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刑事犯罪案件逐年增多,暴力化、技巧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有组织的犯罪增多,犯罪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高”,〔1〕对物证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民事诉讼案件中,要保证准确地执法,也越来越多的要求对案件中的各种物证进行科学鉴定。

鉴于“常规的手印、足迹等痕迹物证在现场上的提取率越来越低。

”〔2〕因此,广泛发现、提取、鉴定其他微量物证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爆炸残留物、纤维、毛发、油脂、泥土、涂料以及塑料、金属屑等。

2.物证技术鉴定制度的完善。

随着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在诉讼中占重要地位的物证技术鉴定,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紧迫。

有的学者对我国现行鉴定制度中存在问题及鉴定活动不规范的现象,作了调研,写出有关论文数篇。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还组织力量对以往物证鉴定有关条例进行研讨,业已着手制定物证鉴定工作条例。

为了确保物证鉴定的准确性,有的学者对某些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措施。

有的学者从法理角度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对立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还有的学者就我国现实中物证鉴定主体、鉴定资格与涉围鉴定证人、鉴定权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和论述。

3.物证摄影技术。

本年度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如对玻璃横断面痕迹的拍照;变压器矽钢片油渍指印的拍照;蜡表面指印的拍摄方法;利用定向反射镜进行暗视场照相的方法;利用偏振光灯拍照灰尘印痕;以及对相对平行区颅面、颜面上对应特征水平摄影位置关系的研究;刑事录像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

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

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的回顾与展望作者:冯红新赵辉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30期摘要: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越来越要求专业化、职业化,本文从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展开论述,分析体能评价标准建立的作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要求。

未来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的建立应体现五个方面的特性,即一致性与差异性,国际化与可操作性,内生性与广泛性,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

关键词:警察体能评价标准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208-031 警察体能评价标准发展历程概述我国警察体能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伴随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而展开的。

从1949年到1984年,我国警察在进行体能锻炼的时候都是按常规的体育锻炼进行。

1985年之后,公安部出台了专门的警察体能锻炼指导方案,1999年正式出台了《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作为新时期警察体能锻炼的指导性文件,以此鼓励广大警察重视体能训练和体育锻炼,切实提升自己的各项运动技能,增强与不法分子作斗争的实力与能力。

2011年,新的《警体标准》[1]正式颁布,以此促进我国警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体育训练和体能锻炼,实现个人体质的增强和公安机关整体警察队伍战斗实力的提升,为建立现代化高质量警察队伍打好基础。

新的警察体能标准实施至今,以往的相关标准都被废除。

实际上,在2011年《警体标准》颁发前,存在公安机关招考录用警察体能测试标准和公安院校招考录用警察体能测试标准。

2001年7月,人事部、公安部制定了《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检项目和标准及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

该体测标准分为男女各两个组4项内容,涉及人体速度、耐力、爆发力、灵敏度及肌肉耐力的检测,测试出现一项不合格者即被淘汰。

而根据公安部要求,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公安院校在招生中实行体能测试,并规定体能测试不合格者,不能被录取。

但是,公安部对院校体能测试标准未作具体要求和规定,这也直接导致公安机关招警体能标准与公安院校招警体能标准不统一、不接轨。

式微到勃兴:改革开放中国警察法学研究40年——以法学类双核心期刊为视角

式微到勃兴:改革开放中国警察法学研究40年——以法学类双核心期刊为视角
2018年 4月 第 30卷 第 2期
湖南警察学 院学报
Journal of H unan Police A cadem y
A pr.2018 、,o1.30 N 0.2
式微 到勃兴 :改革开放 中国警察法 学研 究 40年
— — 以法 学 类 双 核 心 期 刊为 视 角
李 铭
110
第 2期
湖南警察学 院学报
2018年 4月
刊 (CSSC1),加上 《中国社会科学 》为考察 对 象 。 囿于 篇 幅 所 限 ,本 文仅 选 取 法 学 三 大 刊 和法 学进 行具 体 考察 研究 。通 过人 工 筛选 、 逐一 过 堂 ,可谓 工 程浩 大 。需要 说 明 的是 ,因
理 性 反思 警 学研 究 的得失 ,正 确科 学 、恰 如其 开 放 40年 来 我 国警 察 法 学研 究 的 主要 内容 是
分 的评 价 各个 历史 时期 的研究 水平 ,将 为 我们 什 么 (不 同时期所 关 注 的热点 问题 、学 术成 果
的行 动指 明前 行 的方 向。为今后 再 次面 对 同样 的生 成及 学术 影 响力 )?代 表 性研 究者 有 哪些
(江 苏省 南通 市公 安局 ,江 苏 南通 226001)
摘 要 :40年 来 法 学类核 心 期 刊刊 载 了大 量 、高质量 的警 察 法 学论 文 ,主要 围绕 警 察 法的 增 、删 、改 、公 安 管 理和
警察法学基础理论展 开。警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有余凌云、刘茂林等具有公法学术背景的法学家,可分为行政警察法、
宪政 警 察 法和政 治警察 法 学派 。
关键词:法学类核心期刊;警察法学研 究;主要成果;代表性人物 ;警察法学派

论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一)

论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一)

论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一)摘要: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成员对权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警察执法的改善提出了严厉的挑战,在我国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之下.专政职能已经不能再看作是警察的唯一主要职能,提高警察素质已成为社会所必须,改善警察执法观念、加强警察自律是对警察队伍的严峻考验和要求。

实现警察职能从专政职能向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职能的转变,不仅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警察职能本身转变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警察职能转变趋势途径83年严打以来,我们公安机关天天都在喊坚持严打方针,专项斗争、统一行动一个接一个,公安民警疲累不堪;民警的数量大幅增加,警种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精良,民警的文化水平和其他素质越来越高,指挥中心的建立、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设施的配备以及快速反应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刑事、治安案件却越来越多;我们天天喊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摆在首位,情报信息工作一再强调加强再加强,而情报不灵、信息不通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群体性事态逐年增多;我们一再强调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开展了一系列争创人民满意的活动,而警民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些群众不愿提供破案线索、不愿作证越来越成为影响基层公安机关战斗力充分发挥的突出因素。

造成我国公安机关上述困境的社会客观原因很多,比如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尖锐等等,对于这些客观现实的原因我们无力主动改变。

因此,在这里没有必要展开讨论。

但是从我们公安机关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上探讨,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那么我们公安机关目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我认为:一是按专业依条设置机构,分工过细,形不成合力,警力和其他资源也严重浪费。

比如由于分工过细,部门科室多,不仅警力、经费等资源分配困难,而且造成警力分散,捏不成拳头,群众报警后不知该由哪个部门去处理,事事需由公安机关的领导协调,有些性质不明的事项造成相互推诿扯皮,久拖难决。

警察史讲义.

警察史讲义.

• 到1845年,参照伦敦大都市警察局模式成 立的美国第一个警察机关——800名专职警 察的纽约市警察局诞生。随后,芝加哥于 1851年、波士顿和费城于1854年、巴尔的 摩和纽瓦克于1857年都先后成立了新型的 警察机关。到1880年,美国所有城市都具 有了与纽约类似的警务体制。宾夕法尼亚 州于1905年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州警察机构。 很快,宾夕法尼亚州州警模式在其他各各 州推广开来。
警察史
警察的起源
•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 •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低下,生产资 料归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没有私有财产, 平均分配 产品,没有多余的产品可以被私 人占有或被盗窃,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 也就没有国家和警察。
警察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在解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开始出现剩 余财物,这时便产生了私人占有、简单的 商品交换。由于私有财产出现, 原先的血 缘纽带和传统被打破了,从前的社会秩序逐 渐失去了作用,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国家 这个机关就产生了,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机关也就随着国家一起产生了。
新中国警察发展史
• 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时期,也设立了相 应的保卫制度。1927年秋天开始建立、逐 渐健全起来的。1928年11月14日,中共中 央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特科(按现在的 述语来讲是“内保”机构)。负责保卫党 的中央机关的安全保卫工作。 • 中央特科负责人——周恩来 • 中央特科情报科长 陈赓
警察的发展
• 整个警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古 代警察、近代警察和现代警察三种历史形 态。
古代警察
• 在西方的奴隶社会里,除古希腊有步行的和骑马 的弓箭手组成的真正的宪兵队外,古埃及的孟非 士与底比斯等古城有类似警察的保安队,在古罗 马,则有保护州长的警卫官,他们并负责逮捕人 犯,执行刑罚。进入封建社会后,在漫长的历史 时期里,仍是由地方行政官兼理司法、治安和税 务;有的采取地方官分派居民轮流义务值夜 守望, 注意消防和治安;还有的在居民中实行“联保联 坐”。英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在居民中实行十人 为一组,十组为一个百人团的“联保联坐”制度; 在伦敦分二 十三个区,每区六人义务值夜守望。

第三章警察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章警察的起源和发展

(三)加强警察专业化建设 20世纪初,美国国际警长协会主席理查 德· 西尔威斯特和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警 察局局长奥古斯特· 沃尔默提倡并领导了美 国警察专业化运动。其目的是通过专业化 摆脱地方某些政治集团对警察的控制和干 预,促使警察成为一支高效率、高质量的 专业化文职队伍。
(四)欧美国家率先发起警察现代化建设
1924年1月——1928年7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工人纠察队
农会的武装纠察队和梭镖队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是我们党内的第一个情报和 保卫机关,后来公安机关的这些职能就 是源于中央特科。也是卓有成效有地位 的机构。
背景 17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幼年时期的中共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 中国共产党人惨遭屠杀,被迫转入地下开展 工作,党中央成立专门机构以保卫党的安全。 11月,党中央迁到上海,决定成立中央特别工 作委员会,简称特委,下设中央特科,作为中 央特委的办事机构。 这是党的第一个保卫机关。
1884 年恩格斯 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一书,选用了很多考古学历史学家的 资料, 论证在原始社会是没有警察的,没有 强制力,不存在警察活动职能,矛盾是通过协 商来解决,没有产生警察的物质条件。




警察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是警 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2、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统治阶级内 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 条件。 3、维护统治秩序和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 是警察产生的客观条件。 4、国家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现代警察
(一)社会主义国家新型警察的诞生 1917年11月10日,内务人民委员部作出在地 方苏维埃属下建立工农民警的决议。之后 又成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等无产阶级 专政性质的警察机关。

历史传承、现实延伸与未来需要--谈我国建立警察学学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历史传承、现实延伸与未来需要--谈我国建立警察学学科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历史传承、现实延伸与未来需要--谈我国建立警察学学科的必
然性和必要性
孙中华
【期刊名称】《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警察学这个名词是由中国人在引进西方警察科学时创造的,Policeology 这个英文名词也是由中国人首创的.在西方尤其是英美等国的警察研究理论越来越影响我国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现在与未来去观察我国的警学研究,在我国建立警察学大学科已是警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孙中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部,北京,1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4
【相关文献】
1.建立翻译学: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可能性 [J], 谭莲香
2.关于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制度必要性与必然性的相关思考 [J], 于英;王秀然
3.历史造就的现实现实和未来的需要——谈对青年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J], 刘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客观必要性 [J], 唐振宇[1];刘士林[2]
5.略论建立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学科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J], 马鸿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通公安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南通公安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了南通 公安 警 务 实 践 中取 得 的丰 硕 成 果 , 叫 响 了 南通 公 安
体 为《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究其原因, 文章作者在本省有
较为广泛、 深 厚 的 人 脉资 源和 个 体 趋 同化 的 教育 背 景 ( 毕业
于该 院校) 。 这表 明, 南通公安理论研究水平在全 国公安系 统享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但在法 学领域获得学术
少, 参 评 机 会 更 是 凤毛 麟 角 。这 说 明我 们 的理 论 研 究在 高 层 次还 处 于 十分 微 弱 的位 置 , 与 公 安部 提 出 的“ 重视 社 会科
以打 击 为导 向, 寓 打 于防 , 寓 打 于控 , 加 强 基础 控 制 , 突 出重
篇, 1 99 4年 5篇 , 1 9 9 5 年 4篇 , 1 9 9 6 年 2 篇, 1 9 9 7年 1 篇, 1 9 9 8 年 3篇, 1 9 9 9 年 5篇, 2 0 0 0年 7篇, 2 0 0 1 年 4篇, 2 0 0 2 年 1 1 篇, 2 0 0 3年 l 1 篇, 2 0 0 4年 1 9篇, 2 0 0 5年 7篇, 2 0 0 6 年1 4篇, 2 0 0 7年 1 1 篇, 2 0 0 8年 1 7篇, 2 0 0 9年 1 0篇, 2 0 1 0 年 8篇, 2 0 1 1 年1 7篇。文献 总数 1 9 9 4 、 2 0 0 0 、 2 0 0 4 、 2 0 0 8 、
问题 为基本特征。问题和 内容源于执法工作实践, 对于江
苏省 警 务 实践 的 针对 性 、 指 导性 较 强 , 但对 全 国其他 地 区 的 借鉴 意 义 不 大 。
( 二) 对 南 通 公安 理 论 研 究 的反 思
南 通 公 安在 理 论 研 究 方面 取 得 可 喜 成绩 的 同 时 , 也暴 露 出 自身存 在 的“ 短板” 和不足 , 正如 南通 市 公 安 局党 组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警察论文:中国警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西方的警察制度自1902年引入中国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警察制度在中国日益成熟和完备,有关警察史的研究却长时期处于滞后状态。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90年代的发展,2000年以后步入较快发展时期。目前,虽然中国近代警察史的研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明确并解决这些问题,方可使此项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警察;警察史;研究 中国近代开埠以来,鉴于租界巡捕制度的优良以及西方警政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一部分上层人士开始倡议采用西方的警察制度,并于戊戌变法时期在湖南试办新式警政。由于变法失败,警政随后也被废止。庚子之役后,清政府先于北京、天津等地开办警政,后推行全国,此后历经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警察制度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但是相对于警察制度在中国日益成熟和完备,有关警察史的研究却“长时”期处于滞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前,鲜见此方面的史学论著。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方面直至“文革”前,由于五种社会形态论、宏大的叙事等模式和研究方法在史学界的统治地位,致使其他研究领域,包括对“警察”的研究,提不到研究日程上来,这段时期,台湾学者对警察史的研究也未以足够的重视。 警察史的研究起步于七、八十年代,大陆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学术空气日益宽松自由,史学领域的拓展和学术视野的扩大,使得研究内容由宏观转入微观,研究对象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细微的方面。因此说,研究警察的条件逐渐成熟。另一原因为,新中国警察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总结建警经验时,须参考建国前警察的建设成就,而这一方面的论著却近于空白,因此迫切需要历史工作者进行这一领域的发掘工作。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警察史的研究终于开始启动。进入新世纪以后,研究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推进。海外也由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变化,陆续出版了一些影响较大的论著。下面拟以时间为序对警察史研究的论著作一简介。 一、早期的警察著述 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警察的最早著述是由早期出使或游历西方国家的官绅所做的零星记载。1866年,出使欧洲的清朝官员斌椿曾记录伦敦的警察“皆穿红衣黑裤,服饰新鲜,马匹雄壮,各持杖巡守无间”,1867年,游历西方的王韬对巴黎警察的印象“密同梭织,立道左,无不威严”[1]。另外,郭嵩焘、刘锡鸿等出使西方的官员的著述中也都包含西方警察制度的有关内容。黄遵宪在出使日本期间,对日本国内的警察制度予以较多的关注,其后在《日本国志》一书中对日本的警察制度作了较详尽的介绍[2]。 葛元煦在1876所著的《沪游杂记》对上海租界工部局内的警察作过一些描述,“由董事立巡捕头目,分派各种职司。如修填道路,巡缉街市,解押犯人„„通宵巡绰。故洋场盗贼潜踪,市肆安谧”。① 和当时的国人一样,葛元煦也视租界内的警察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巡捕,这致使其对警察的介绍并未超出传统的观念认识,加以该书的主要目的为外地的游客充当观光指南,因此该书在当时的国内并无太大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警政思想的鼓吹和提倡。郑观应在其著作《郑观应集上·巡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主张:一是否定传统社会治安体系;二是引入西方的警察制度;三是设计创办警察方式和方法。另外,何启、陈炽等早期维新思想家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和主张。 中国最早的学科性质的警察著作为1903年出版的《警察学》(作新社,1903年),该书较系统地阐述了警察的性质、机构、职能等方面的内容。另外,晚清最后十年又陆续出版了一些该类书籍。② 民国时期,一些在英美等国学习警察专业的留学生陆续归国,在投身警政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著述工作。1942年,李时珍著《警察行政研究》(商务印书馆,1942年),该书对行政警察的定义、职责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指出当时警政的一些弊端,并提出具体改进的措施,如集中事权,提高待遇等。此一时期的其他著作还有 余秀豪著《警察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46年)、邓裕坤著《现代警察研究》(商务印书馆,1946年)等。 另外,清末至民国时期,一些省市的警察机关相继创办了警察期刊,如天津警察厅1915年出版的《天津警察杂志》,包括法令、饬文、纪要等内容。其他的警察杂志主要有:《中央警官学校季刊》、《青岛警察月刊》、《首都警察厅月刊》等。现在看来,上述著述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警察史研究,但却是研究警察的珍贵史料,对现今的警察史研究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中国警察史研究的起步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陆学界对中国警察史的研究处于空悬状态。此时期,台湾也仅有少量的论著出现。1984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家俭著的《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历程(1901-1928)》,③ 此书是台湾方面较早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警察史研究专著。该书考察了中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历程,认为清末警政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一成就使我国警政得以初具规模,并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80年代大陆代表性的专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警察制度简论》,④ 此书为建国后大陆第一部研究警察的著作。该书以论文集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各时期警察的沿革,包括间谍、特务、法医、 预审、保甲、户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该书指出中国古代警察的特点为:(一)军警不分、政警不分,专业警察的职能寓含于军事部门、行政部门及司法等部门之中。(二)警察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而是保卫皇帝的安全和维护皇帝的统治。(三)出于对民众统治的需要,在民间基层社会推行联防连坐、保甲等治安组织。该书内容全面,史料详尽,属于基础性的工具书。 此一时期的主要论文有廖一中著《袁世凯与巡警的创建》《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金旭著《我国近代的警察》(《电大法学》1984年第3期)等。 三、中国警察史研究的发展阶段 中国警察研究史的研究经过90年代的发展,2000年以后,步入较快发展时期。 90年代黄晋祥的《论清末警政演变的历史轨迹》(《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2期)考察了清末警察发展的历程,指出清廷举办警政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直接原因为西方列强的要求和维护统治的需要。詹延廷的《清末巡警与辛亥革命》(《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一文探讨了巡警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指出在革命发生的过程中,巡警作为一支准军事力量,对维持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一定的作用。武昌之役后,一部分巡警参加了革命,大部分则陷于分崩离析。此一时期的论文还有汪勇的《警察巡逻的由来、发展、现状 及作用》(《公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苏征著《中央警官学校》(《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等。 2000年以来,警察史的研究有了较快进展,其特点为大量论著出现,研究向广度、深度发展。 大陆的主要专著为朝延龙等著《中国近代警察史》。该书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全面的警察史专门著作,全书分为三卷,以丰富的史料,详尽地论述近代警察在中国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并“探究其性质、结构、职能及其主要规章制度”[3]。该书的问世,为警察史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的代表性专著为美国魏斐德所著的《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以一种相关性和连续性的历史观,探讨了“晚清改革、国民党的统一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间的联系;抢劫者和革命者之间的联系;警察和罪犯之间的联系;不同背景的特务之间的联系;从1910年的天津警察、1931年的上海公安局到共产党中国之间的联系”[4]。由于该书的视角较为独特,对开启国内警察史的研究思路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2000年以来,有关中国警察史的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的论文,下面分为几类来具体介绍。 (一)警政的创办和制度建设 孟庆超的《简论清末警政的创建》(《理论探索》2002年 第6期)指出清末警政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就:一警察组织、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二警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李宁的《略论促成清政府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的主要原因》(《河北法学》2004年1期)指出清末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的主要原因为:旧的治安体系不足以维护清政府的正常统治,近代警察思想理论的传播,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外部列强的压力等。杨玉环在《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形成》(《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了北洋北京政府在警察机构、警察法规及警察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公一兵认为由于北京近代警察制度的发展,“区”由警务管辖区域演变为城市行政管理单位[5]。另外,尚有相当数量的该类论文[6]。 (二)警察的教育 肖朗、施峥考察了日本教习与京师警务学堂的关系,指出日本教习对中国的警察教育近代化起了一定的作用[7]。对于近代警察高等教育的发展,肖朗、施峥指出警察教育的成就为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完备,弊病为军事化色彩过于深厚、借鉴日、美等国经验有余而创新不足等[8]。清政府在兴办警务学堂育之初,并未设置《警察学》这一学科,以后随着警察教育的发展,1908年清民政部颁布《各省巡警学堂章程》,确立了《警察学》在警察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从此直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警察学》在警察教育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基础学科地位[9]。另外,其他论文为:柳卫民的《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