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波混频波形
混频器

( 2w L - w s )
例2: 设一非线性器件的静态伏安特性如图所示,其中斜率为a;
设本振电压的振幅ULm=E0。求当本振电压在下列四种情况下 的混频跨导gC。 (1)偏压为E0; (2)偏压为E0 /2; 解: (1) 偏压为 EQ =E0 ; 输入信号为 uS=USmcosωSt, 且ULm>>USm, 即满足线性时变条件。 静态 gm~u 特性如图 如图 E0 +uL
例1: 已知混频管特性: ic a 0 a 2 u a 3 u
2
3
( u 0)
式中: u U B U sm cos s t U Lm cos L t 求: 解:
且U B U Lm U sm
I L S
由已知:
和 I 2 L S 混频跨导
iC = iQ + gm × uim
iQ — — 静态工作点电流 gm — — 工作点处的静态跨导
DiC
= iQ + gm × Uim cos wi t
当Uim 较小时,在ui (t ) 变化范围 内, gm 近似为常数。 若设法使gm 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g(wL) ,即为时变跨导 , 当ui 为小信号,即可构成两个信号的相乘。
3 2 g m ( t ) 2a 2U B 3a 3U a 3U Lm 2 ( 6a 3U BU Lm 3 2 2a 2U Lm ) cos L t a 3U Lm cos 2 L t 2
得:
gm1 = 2a2ULm + 6a3UB ULm ( wL - ws )
∴ gC1= gm1 / 2= ULm a2 + 3UB ULm a3 同理得: gm2= (3/2 )a3ULm2 ∴ gC2= gm2 /2 = (3/4) ULm2 a3
5[1].1频谱搬移及调幅的基本原理
![5[1].1频谱搬移及调幅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3d7935eefdc8d376ee321d.png)
BW = 2F
13
例5.1
已知调制信号u (t) = Um cos t (V),AM波的振幅峰值
U AM (t ) max=1.9V,振幅谷值 U AM (t ) min =0.6V,比例常数 K a =0.9 (1/V),求已调波载频分量的振幅 U cm,原调制信号的振幅 U m以 及调幅系数 ma .
二,AM调幅电路组成模型 调幅电路组成模型 uc(t) uc(t) u(t) + UQ X AMXY Y uAM(t) 或 u(t) X AMXY Y uAM(t)
+ + – – UQ
uAM ( t ) = AM [U Q + u ( t )]U cm cos ω c t = [ AMU QU cm + AMU cm u ( t )] cos ω c t
15
2.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 DSB) 2.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
1)表达式
uDSB (t ) = kau (t ) × cos ωct
"相乘"实现! 相乘"实现! 单频调制时 ka由调制电路和B (t ) = maU c cos t cos ωc t maU c = [cos(ωc + )t + cos(ωc )t ] 2
20
5.调幅波的功率 5.调幅波的功率 调幅波的
故载波分量功率 边频分量功率: 边频分量功率:
PSSB
1 Pc = T
1 = T
∫
∫
T 0
(U c m c o s ω c t ) 2 d t RL
1 U 2 cm = 2 RL
T
0
[
混频器原理分析

郑州轻工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三极管混频器工作原理分析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一、主要内容分析三极管混频器工作原理。
二、基本要求1:混频器工作原理,组成框图,工作波形,变频前后频谱图。
2:晶体管混频器的电路组态及优缺点。
3:自激式变频器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4: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应含有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原理说明,设计原理图,要求字迹工整,叙述清楚,图纸齐备。
5:设计时间为一周。
三、主要参考资料1、李银华电子线路设计指导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5.62、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03、张肃文高频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完成期限:2010.6.24-2010.6.27指导教师签名:课程负责人签名:2010年6月20日目录第一章混频器工作原理------------------------------------------4第一节混频器概述------------------------------------------------4第二节晶体三极管混频器的工作原理及组成框图---------5第三节三极管混频器的工作波形及变频前后频谱图------8第二章晶体管混频器的电路组态及优缺点------10第一节三极管混频器的电路组态及优缺点-------第二节三极管混频器的技术指标------第三章自激式变频器电路工作原理分析--------------------12第一节自激式变频器工作原理分析---------------------12第二节自激式变频器与他激式变频器的比较------------------------13 第四章心得体会---------------------------------------14第五章参考文献---------------------------------------15第一章混频器工作原理第一节混频器概述1.1.1 混频器简介变频(或混频),是将信号频率由一个量值变换为另一个量值的过程。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题目调制与解调实验学号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实验一振幅调制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全载波调幅和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方法。
2.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及载波信号的关系。
3.掌握调幅系数测量与计算的方法。
4.通过实验对比全载波调幅和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波形。
二、实验内容:1.调测模拟乘法器MC1496正常工作时的静态值。
2.实现全载波调幅,改变调幅度,观察波形变化并计算调幅度。
3.实现抑止载波的双边带调幅波。
三、基本原理幅度调制就是载波的振幅(包络)受调制信号的控制作周期性的变化。
变化的周期与调制信号周期相同。
即振幅变化与调制信号的振幅成正比。
通常称高频信号为载波信号。
本实验中载波是由晶体振荡产生的10MHZ高频信号。
1KHZ的低频信号为调制信号。
振幅调制器即为产生调幅信号的装置。
在本实验中采用集成模拟乘法器MC1496来完成调幅作用,图2-1为1496芯片内部电路图,它是一个四象限模拟乘法器的基本电路,电路采用了两组差动对由V1-V4组成,以反极性方式相连接,而且两组差分对的恒流源又组成一对差分电路,即V5与V6,因此恒流源的控制电压可正可负,以此实现了四象限工作。
D、V7、V8为差动放大器V5与V6的恒流源。
进行调幅时,载波信号加在V1-V4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⑧、⑩之间;调制信号加在差动放大器V5、V6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①、④之间,②、③脚外接1KΩ电位器,以扩大调制信号动态范围,已调制信号取自双差动放大器的两集电极(即引出脚⑹、⑿之间)输出。
图2-1 MC1496内部电路图用1496集成电路构成的调幅器电路图如图2-2所示,图中VR8用来调节引出脚①、④之间的平衡,VR7用来调节⑤脚的偏置。
器件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12V,-9V),电阻R29、R30、R31、R32、R52为器件提供静态偏置电压,保证器件内部的各个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集成乘法器混频器实验报告

集成乘法器混频器试验汇报模拟乘法混频试验汇报模拟乘法混频试验汇报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23模拟乘法混频一、试验目旳1. 深入理解集成混频器旳工作原理2. 理解混频器中旳寄生干扰二、试验原理及试验电路阐明混频器旳功能是将载波为vs(高频)旳已调波信号不失真地变换为另一载频(固定中频)旳已调波信号,而保持原调制规律不变。
例如在调幅广播接受机中,混频器将中心频率为535~1605KHz旳已调波信号变换为中心频率为465KHz旳中频已调波信号。
此外,混频器还广泛用于需要进行频率变换旳电子系统及仪器中,如频率合成器、外差频率计等。
混频器旳电路模型如图1所示。
VsV图1 混频器电路模型混频器常用旳非线性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和乘法器。
本振用于产生一种等幅旳高频信号VL,并与输入信号 VS经混频器后所产生旳差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滤出。
目前,高质量旳通信接受机广泛采用二极管环形混频器和由双差分对管平衡调制器构成旳混频器,而在一般接受机(例如广播收音机)中,为了简化电路,还是采用简朴旳三极管混频器。
本试验采用集成模拟相乘器作混频电路试验。
图2为模拟乘法器混频电路,该电路由集成模拟乘法器MC1496完毕。
24图2 MC1496构成旳混频电路MC1496可以采用单电源供电,也可采用双电源供电。
本试验电路中采用,12V,,8V供电。
R12(820Ω)、R13(820Ω)构成平衡电路,F2为4.5MHz选频回路。
本试验中输入信号频率为 fs,4.2MHz,本振频率fL,8.7MHz。
为了实现混频功能,混频器件必须工作在非线性状态,而作用在混频器上旳除了输入信号电压VS和本振电压VL外,不可防止地还存在干扰和噪声。
它们之间任意两者均有也许产生组合频率,这些组合信号频率假如等于或靠近中频,将与输入信号一起通过中频放大器、解调器,对输出级产生干涉,影响输入信号旳接受。
干扰是由于混频器不满足线性时变工作条件而形成旳,因此干扰不可防止,其中影响最大旳是中频干扰和镜象干扰。
太赫兹波的产生及探测方法综述

图七
光电导天线采样原理示意图
3、空气探测方法
空气探测法是一种新的 THz 探测方法,该种方法利用飞秒激光与空气等离 子体相互作用产生较强的太赫兹波脉冲辐射的原理,从而探测到太赫兹波的时 域波形。2006 年,Jiangming Dai 和 X.-C. Zhang 等人,根据 THz 辐射的产生 和探测是互逆过程这一理论, 利用三阶非线性性质实现了空气等离子体探测 THz 电场。 该方法利用空气做介质,在外加偏置电场下利用探测光离化空气产生等离 子体并辐射激光脉冲的二次谐波,相干探测太赫兹波脉冲,因此也称为 Air-Biased-Coherent-Detection, 即 ABCD。 在太赫兹波辐射源较宽的情况下, 空气探测方法不受晶体声子吸收的影响, 因此它所探测到的谱能够覆盖整个 “太 赫兹波间隙”,目前报道的利用该方法探测已经可以得到 30THz 的谱,因此这
图四
等离子体有质动力产生太赫兹波
另一种较为普遍的等离子体产生太赫兹波方法为四波混频过程辐射太赫 兹。将基频(800nm)和倍频(400nm)光束同时聚焦作用于气体,使气体电离 形成气体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作为辐射源向外辐射太赫兹波,该过程的实质是 一个三阶的非线性四波整流( 混频) 过程 ,称之为 Four Wave Rectification-FWR (或 Four Wave Mixing-FWM)。 图五为四波混频辐射太赫兹示意图。
太赫兹波在电子学领域处于亚毫米波区域,在光谱学领域处于远红外区域, 由于处于传统电子学和光子学领域的连接过渡区域,故而太赫兹波相比其他波 段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 (1)宽带性:一个太赫兹脉冲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周期的电磁振荡,单个 脉冲的频带很宽,可以覆盖从到几十个的范围,可以在大范围研究物质的光谱 性质。 (2)瞬态性:太赫兹波的典型脉宽在亚皮秒量级,不但可以进行亚皮秒、 飞秒时间分辨的瞬态光谱研究,而且可以通过取样测量的手段,来有效防止背 景辐射噪音的干扰。 (3)低能性: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很低。1THz 的光子能量通常只有 4meV, 一般是射线光子能量的百万分之一,因此它并不会对生物体和细胞产生有害的 电离,便于对生物体进行活体检验。 (4)相干性:太赫兹波具有很高的空间和时间相干性,辐射是由相干的激 光脉冲通过非线性光学差频产生,或是由相干电流驱动的偶极子振荡产生的, 它具有非常高的空间和时间相干性。它用来研究分析材料的瞬态相干动力学问 题有很大的优势。 (5)透射性:除了金属和水对有较强的吸收,对其他物质都有很好的穿透 性,因此波在安全检查和反恐领域的应用前景普遍被人们看好。 (6)很多极性大分子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正好处于频段范围,它们的光 谱包含有丰富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因此使用光谱技术分析和研究大分子有着广 阔的应用前景。
混频器

时变跨导的基波分量为
g1 (t )
2
1
g D cos L 0t
g (t ) 与射频电压 vRF (t ) 相乘得到中频电流为
iIF (t ) g D
1
vRF cos(RF L 0 )t
g D cos IF t
单二极管混频器的变频跨导为
I IF 1 g fc gD VRF
射频输入 本振输入 频谱搬移
混频器的单边噪声和双边噪声
单边噪声
① 射频信号位于本振的一边
② 被搬移到中频的噪声 射频信号段 双边噪声 镜像频段 射频信号位于本振的两边 不存在镜像频率(如零中频方案) 单边噪声是 双边的两倍 (高3dB)
3.失真
非线性电路系统幅度非线性的用泰勒级数加以模型化
iD I0 (t ) g (t )vRF (t )
其中
I 0 (t ) g D s1 (wL0t )vL0 (t )
时变跨导 g (t ) gD s1 (wL0t )
将 s1 (L0t ) 展开得
1 2 2 2 s1 (L 0t ) cos L 0t cos 3L 0t cos 5L 0t ... 2 3 5 1 2 2 2 则 g (t ) g D ( cos L 0t cos 3L 0t cos 5L 0t ...) 2 3 5
第七章 混频器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本章主要内容
混频器概述 混频器基本原理
混频器电路设计
本章学习重点和难点
混频器是收发信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射 频前端占据重要地位。 本章重点讲解混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混 频的本质、混频器的结构,非线性器件、乘 法器等混频器的基本实现方法。而难点在于 单二极管混频器、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等无 源混频器的基本设计原理,有源混频器的基 本设计原理及其设计考虑。
实验三_混频器

实验三、混频器151180013陈建一、实验目的1.了解三极管混频器和集成混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用 MC1496 来实现混频的方法。
2.了解混频器的寄生干扰。
3.探究混频器输入输出的线性关系。
二、实验原理1.在通信技术中,经常需要将信号自某一频率变换为另一频率,一般用得较多的是把一个已调的高频信号变成另一个较低频率的同类已调信号,完成这种频率变换的电路称混频器。
在超外差接收机中的混频器的作用是使波段工作的高频信号,通过与本机振荡信号相混,得到一个固定不变的中频信号。
采用混频器后,接收机的性能将得到提高,这是由于:(1)混频器将高频信号频率变换成中频,在中频上放大信号,放大器的增益可以做得很高而不自激,电路工作稳;经中频放大后,输入到检波器的信号可以达到伏特数量级,有助于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
(2)由于混频后所得的中频频率是固定的,这样可以使电路结构简化。
(3)要求接收机在频率很宽的范围内选择性好,有一定困难,而对于某一固定频率选择性可以做得很好。
混频器的电路模型下图所示。
一个等幅的高频信号,并与输入经混频后所产生的差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滤出,这个差频通常叫做中频。
输出的中频信号与输入信号载波振幅的包络形状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信号载波频率变换成中频频率。
目前高质量的通信接收机广泛采用二极管环形混频器和由差分对管平衡调制器构成的混频器,而在一般接收机(例如广播收音机)中,为了简化电路,还是采用简单的三极管混频器。
2.当采用三极管作为非线性元件时就构成了三极管混频器,它是最简单的混频器之一,应用又广,我们以它为例来分析混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从上图可知,输入的高频信号,通过C1 加到三极管b极,而本振信号经Cc 耦合,加在三极管的e极,这样加在三极管输入端(be之间)信号为。
即两信号在三极管输入端互相叠加。
由于三极管的特性(即转移特性)存在非线性,使两信号相互作用,产生很多新的频率成分,其中就包括有用的中频成分fL-fS和fL+fS,输出中频回路(带通滤波器)将其选出,从而实现混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II 第1章 引言 碰撞问题是物理学中常见的问题,早在1639年就有物理学家开始提出有关碰撞的问题,之后的几百年中无数科研工作着持续对碰撞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不同的假设,运用实验演示验证自己的理论,研究碰撞问题的规律和特点等。当时的碰撞问题还只局限于宏观物体的碰撞,到近代物理研究中碰撞问题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微观领域。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碰撞效应能够对对物质的结构的检测和分析,用于研究激光制冷。对于碰撞截面的探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碰撞系统下能量的再分布,各个能级之间的跃迁几率等等。它不仅仅在物理方向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其它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天文学、等离子体学、原子物理学化学、材料和气体电子学等领域。关于碰撞的研究与之有联系的种类相当宽泛:原子间碰撞、Au+Au碰撞等。由于碰撞效应能够为许多实际生产应用部门都会需要相关数据,促进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因此碰撞效应[1-2]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波混频是一种先进的光谱学技术,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四波混频技术的应用有的巨大的提高,比以往的技术相比拥有许多技术优势,因而四波混频技术是一种常用技术手段。 本文中我们就应用四波混频来研究多普勒系统中的碰撞效应。
1.1 碰撞效应 近代物理学中无数科研工作着对微观领域的碰撞问题进行探索,发现碰撞的的特点之一就是粒子之间发生碰撞之后,辐射频率发生改变。 一个原子或者分子和其它物质产生碰撞时,能导致其固有辐射频率的改变,这个现象就叫做碰撞效应。宇宙中的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碰撞效应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原子或分子内部的结构,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于碰撞问题的研究包括对碰撞截面的研究,对谱线线性的研究,对谱线展宽的研究等等。碰撞效应在物理化学甚至其它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天文学[3]、等离子体学[4-6]、原子物理学化学[7-9]、材料和气体电子学[10-14]等领域。例如通过对谱线展宽、第1章 引 言 III 碰撞截面的研究能够获得气体的密度和温度,从而可以得到恒星表面的引力大小[15]。经由对碰撞引发的放射跃迁的探究能够对等离子体确认判断。B. Sun 和 F. Robicheaux等人在2008年经由对气态物质谱线展宽的探究,得出分离现象中的成对波动现象[16]的存在是引起谱线展宽主导因素的结论,并得到一个计算模型。 1.1.1 碰撞问题的分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赫兹和弗兰克在1925年在对电子和惰性气体碰撞后的性质的
探究时发现弹性碰撞[17-18]。物理学家里查德·泰勒和凯德尔在对碰撞进行实验研究时发现了非弹性碰撞[19]。 根据实验过程中是否有原子激发我们可以将碰撞效应进行分类。 (1)弹性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假如碰撞没有导致粒子系统的能量的改变,原子并没有引发能级跃迁,这种碰撞就叫作弹性碰撞。弹性碰撞能够产生无辐射跃迁来引发能量改变,从而使粒子位置产生变化,因此,弹性碰撞能够导致谱线展宽和频移。一些学者研究了气体分子间的弹性碰撞对声波衰减的影响,提出了一组基于分子弹性碰撞的干空气-水汽双流体方程,利用该方程探究了水汽对大气声波衰减的影响,得出了声波频率与分子间的弹性碰撞频率的之比是衡量分子间弹性碰撞对声波衰减影响[20]的重要参数的结论。对于某一特定波长的声波,其衰减系数依据弹性碰撞频率改变而变化,波长越小衰减越小,大气内氧分子-氮分子的弹性碰撞频率能够达到109hz,因此二者的弹性碰撞对一定频率的声波的衰减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 (2)非弹性碰撞 两个粒子发生碰撞之后,一个粒子获得了另外一个粒子的动能,使得内能发生改变,足以使这个粒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它包含着原子的辐射,那么这个就叫做非弹性碰撞。 例如,让高能电子激发质子,电子与质子之间发生了弹性碰撞,但是也会出现产生了介子的情况,说明电子有能量的转移,介子接收了电子的能量,因此电子的能量减少。这就是非弹性碰撞导致的,非弹性碰撞能够引起原子发生改变。它为激光器件的赶紧提供了基础。非弹性碰撞可以导致能量传递,发生原子跃迁,原子跃迁必须遵守某种规律,就原子而言,它符合选择定则:△J=0,±1和△ν=±1。 目录 IV 非弹性碰撞可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指碰撞导致动能改变成内能的类型,通过碰撞系统将动能传递给粒子,变成粒子的内能(包括电离能,激发能等)。实验中最常使用的氦-氖气体激光器来说,通过外加电场对质量较小的电子进行加速,这样能够使动能以最高的传输效率转化给粒子,使粒子在基态具有很大的内能,最终导致氖原子粒子数反转布居,即He原子和Ne原子分别由基态跃迁到两个亚稳态[21]。第二类碰撞在微粒参与碰撞的过程中有内能的减少,粒子发生碰撞后能量传递给其他的微粒[22-24],使得其他微粒因此获得能量,或者是动能或者是内能,获得能量的粒子会由原先的基态发生跃迁,由于获得的能量差异,原子激发到哪个态是不确定的。从概率上来说,距离原子受激态较近的高激发态发生碰撞跃迁的可能越大[25,26]。
1.1.2 碰撞引起能量再分布 近年来,非弹性碰撞中的能量转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原子中存在某些光学禁戒跃迁,但用非弹性碰撞方法可实现这些跃迁[3],所以,用碰撞也可研究原子结构。按有无原子激发可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个粒子相碰,如果只有动能的交换而不改变粒子的内部能量,并不能使原子处于较高能级,即没有发生原子激发,这类碰撞称为弹性碰撞。这类碰撞是碰撞对之间通过无幅射跃迁进行能量交换,可以引起粒子在发光过程中的相位突变,所以弹性碰撞不但引起谱线展宽,还引起谱线的频移;如果原子与粒子碰撞后,不仅动能交换,原子的内部能量也发生了变化,使原子跃迁至较高能级,发生了原子激发,这类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只有发生非弹性碰撞时才可能使原子激发。同时,非弹性碰撞效应会使光谱出现一定的谱线移动和翅线现象,即碰撞产生能级再分布现象[4]。使得某些光学禁戒跃迁也可以实现。 对于非弹性碰撞引起的激发态碱金属原子与原子或分子的能量转移过程在研究原子滤波器、化学反应动力学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由于受光源限制,人们最初主要集中于低激发态原子能量转移过程的研究。直到80年代后,由于染料激光器的出现,人们才有可能研究碱金属原子中间态或高激发态的能量转移过程。80年代,Krause系统地研究了碱金属原子精细结构能量转移过程与惰性气体的关系。最近Krause等人又开始系统地研究碱金属原子塞曼能级间能量转移截面与惰性气体的关系。在强激光场作用下电子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可调谐激光器向更宽频谱的范围发展,以及飞秒第1章 引 言 V 脉冲技术的广泛使用,为至今尚末实现的在碰撞时对基元碰撞事件的探测提供了新的机会。这样的实验能改变对非弹性碰撞过程和化学反应实质的新的和更深刻的理解。 光学碰撞第一次被Weisskopf描述为下面类型的过程[5] BfABiA)()( (1.1.1) 这里碰撞前原子A的初始态)(iA,原子B处于基态;经过碰撞激发,原子A吸收或辐射能量为的光子后跃迁到)(fA态,而原子B仍旧处于基态,其作用是为原子A提供能级微扰。在该过程中,由于微扰气体原子B的出现,使得A气体原子发射或吸收的光谱出现压力展宽或频移。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微扰气体原子B使原子A的能级发生移动,产生了一种新的发射或吸收频率,且此频率不能被自由原子吸收或辐射。通过对碰撞展宽光谱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原子内部的力学信息,尤其是包含激发态的相互作用。 在早期的碰撞光谱学研究中出现过两种近似理论,其一为Weisskopf模型,这个理论把原子辐射过程认为是经典的随时间相位变化的谐振子模型,该假设的基础是所谓的碰撞展宽引起的相位移动理论,该理论可以通过傅里叶分析可以得到谱线形状函数。第二种近似理论是由JabloIiski提出的准分子模型理论,在该理论中系统有谐振子组成,而微扰原子被当做准分子,谱线展宽的计算采用量子力学方法和分子电子带光谱的强度分布理论。考虑到本文所讨论的是用密度矩阵理论研究四波混频光谱学,所以我们主要介绍第二种近似理论。 在这个模型里,由原子A和B组成的复合系统与辐射场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为
)(ε))(,()(0tdtRrHrHHTc+= (1.1.2)
这里0H原子A和B在相距)(tR时的原子哈密顿量求和得到的,r表征A和B原子的电子坐标,))(,(tRrHc是原子A和B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BATddd+=是原子A和B多普勒算符之和,)(εt是碰撞区域激光辐射的电场,并假设其形式为 ttLωcosε)(ε0= (1.1.3)
其中场强0ε在碰撞时认为是常量。 目录 VI 在LICET和LACT过程中,由激光辐射场发出的频率为Lω的单光子在碰撞过程中
被吸收。设A和B原子的初始复合状态为>>='||iiI,末态为>>='||ffF。在弱场情形,相应的散射截面可由辐射场的最低阶项)(
2ε计算得出。
根据Berman的理论,哈密顿量(2-2-1)的薛定谔方程的解可用波函数>)(|tψ表示,并可作如下展开:
)(|)()(ψ|REtatxx
x (1.1.4)
其中>>≡))((|)(|tRERExx满足方程 >=+)(|)()]()([0REERERHrHxxxc (1.1.5)
这里不显含对r的依赖性。 这里强度)(tax满足下列耦合微分方程
∑)()(ε)(||)()()()(||)()()()('''xxxxxxxxTxxxxtatREdtdREitatREdREtaREtai
(1.1.6)
当∞→R时,0)(→RHc,)]()([0RHrHc+的左矢>)(|REx减小为复合态的左矢>>='||0eeE。
在adiabatic近似中,我们假设碰撞并未引起任何A-B准分子跃迁,因而方程(1.1.6)可以省略简写为如下关于)(tax的等式
∑)()(ε)(||)()()()('xxxTxxxxtatREdREtaREtai•><= (1.1.7)
这正是辐射场可能会在某些准分子态>)(|REx和)(|REx’感生跃迁的证据,其跃迁几率依赖于 )()(0RVERExxx (1.1.8) 这里)(RVx是准分子在能级0xE下的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