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ppt

6.不同频率有不同用处
在时间域,当子波的主瓣宽度(半周期)和砂层的时间厚度相一致时,褶积后,
输出振幅达到最强,否则振幅要变弱。显然,被增强的砂层厚度大致为 1/4 视波 长。(图 17-19)
ΔH=
1 4
v
T
v 4f
增强砂层的厚度与加强频率的关系(v=3000m/s) 厚度(m) 75 37.5 25 18.8 12.5 9.4 7.5 6.2 4.7 频率(Hz) 10 20 30 40 60 80 100 120 160 如希望搞清楚厚度为 60m 的砂层,f1 必须达到 10Hz,否则如图 16 中曲线 20—66Hz,不能反 映出 60m 的砂层,但它可以勉强反映 30m 的砂层。又如要正确反映出 6m 的砂层(包括它的 宽度和波阻抗值),则需要 f2 达到 120Hz,如图 16 中曲线 3 反映 6m 很好,而曲线 4 即 10—80Hz 的阻抗值就偏小,厚度也偏大。在以上七个砂层的模型中,每个砂层几乎是孤立的,这种情况
(1)二维 三维 (2)叠后 叠前 (3)声波 弹性波 (4)各向同性 各向异性 (5)单一 综合
今后的主要任务首先应是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没有足够的分辨率, 很难在储层研究及油藏描述方面有所作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一个系统 工程,它有很多环节。
3
高分辨率系统工程
Shot 激发——小药量,小井深
Knapp指出,倍频程一样,波形一样时,还是瘦的子波分辨率高,因此分辨率不
能用倍频程来衡量,只能用绝对频宽来衡量。相对频宽决定了子波的振动相位数,如
图14,零相位子波当相对频宽低于1个倍频程时,连续相位迅速增多。
(3)视频率(主频)
通频带的中心频率fc 决定了视频率 f p (或称主频),即
第2部分--地震-74页PPT精选文档

f
*(
f
*
1 T*
)
。
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是这个检波器所在
质点的地面振动,它是一条振动曲线,习惯称为振动图。
波的频谱分析
前面所讨论的是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但只局限
于波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这是在时间域范围内进行讨
24.01.2020
14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论的。下面在频率域范围内来研究波的另一重要动力学特 征—波的频谱,它是利用傅里叶变换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 和处理得到的,这个过程称为频谱分析。关于频谱分析的 原理及计算过程,在《信号与系统》中要详细介绍。
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 加而成,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
称为复杂振动的频谱。地震勘探中地震信号 f ( t ) 是一个复杂
信号,对它进行频谱分析,它的频谱 F ( ) 可表示为
24.01.2020
15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F() f(t)ejtdt
24.01.2020
介质中的任一固定点,振动位移u只是时间t的函数u u1(t) 。
一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 线。如指定一个点P1,它随时间的振动可以用一条振动曲 线来反映,如图3(a)所示;换了另一个点P2,它
24.01.2020
12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的振动曲线曲线u 2 ( t ) 很可能线很可能是另一个图形,如图3
根据波所传播的空间范围又将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 波是指在介质的内部传播的波,而面波是指在自由表面
24.01.2020
18
第二部分 地震勘探
(岩石和空气接触面)或岩层分界面附近观测到的波。 按照波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路径,把地震波分为直达
地震地质讲义1-4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校正时, 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其形状仍然是 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 曲线的极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 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面深度平面图。
2-4 水平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5偏移剖面上的断面波
图2-16 断层面的确定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一、地震地质解释在构造解释方面的应用
所谓地震地质解释就是依据时间剖面的波形特征 和地质规律赋予地震反射层明确的地质意义。
勘探早期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盆地构造、地层和沉 积体系解释为主,目的是确定盆地的基本形态、性质、 盆地演化历史、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地层展布、沉积 环境和相态分布。
勘探后期地震资料解释则以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 测为主,目的有是确定各种隐蔽的低幅度圈闭、砂体横 向展部、油气检测和早期油气藏描述等方面的工作。
图1-14 地震子波的形成
图1-15几种子波能量分布、波形和相位的关系 最小相位子波,有时称为前载子波,能量集中在 前端;大多数脉冲地震震源产生的原始脉冲是接近最 小相位的,因此,地震子波一般是最小相位(最小延 迟)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则能量主要集中在尾部。 零相位子波能量集中在中间,且波形对称。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5)地震数据处理 2地震勘探 教学课件

所谓反滤波,仍然是一个滤波过程,
但它恰好与某个其他滤波过程的作用相
反。 设x(t)是时间函数h(t)的滤波器的输入
,y(t)为输出,见图4.4-1则有
y(t)=x(t)*h(t) (4.4.1) 现在要设计一个滤波器,使得当y(t)作为输 入时,输出是x(t),见图4.4-1即
x(t)=y(t)*a(t) (4.4.2) 于是则a(t)是h(t)的反滤波。将(4.4.2)代 入(4.4.1),得到
同时使干扰波n(t)受到压制。
地震记录x(t)经反滤波器a(t)作用后的实际输
出为c(t)
m
c(t) a(t) x(t) a( )x(t ) 0
期望输出z(t)的是一系列窄脉冲,
(4.4 6)
m
z(t) d (t) R(t) d (k)R(t k) k 0
(4.4 7)
根据最小平方反滤波的思想,信号经 反滤波作用后的输出应是实际输出 c(t)与期望输出z(t)在最小平方误差 意义下的最佳接近的输出。即使
每一个输入道对应一个m值,选定一个m 代入上式,即可得到该输入道对应的滤波 因子。将其与该输入道褶积有一个中间结 果,
将N个道的单独卷积结果相加, 就得到扇形滤波的一个输出道。
之后移动一个道间距,重复计算,可 得到整条测线上扇形滤波结果
图4.3-11是扇形滤波因子的示意图。
由标准扇形滤波器可组构出既压 制高视速度干扰,又压制低视速度 干扰的切饼式滤波器,进而还可组 构出同时压制高、低频干扰的带通 扇形滤波器和带通扇形切饼式滤波 器。
y(t)=y(t)*a(t)*h(t)
图4.4-1 反滤波的概念
根据函数理论,有
y(t)=y(t)*(t)
因此 a(t)*h(t)=(t)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节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概述
1)高分辨率? 2)如何识别分辨率?
从剖面 中如何 看分辨 率高 低??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地震勘探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 水平分辨率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一、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概念、准则
1、垂直分辨率
当反射体半径小于这个范 围则不可分辨,大于这个范 围反射波才可分辨。
L1
1 h
2
h
R3
R2
R0
R1
第二、三Fresnel带
第二Fresnel带中各点对应的传播时间与 中心点传播时间差在1/2-1周期间;
第三Fresnel带中各点对应的传播时间与 中心点传播时间差在 1-3/2周期间;
第四。。。。
几点重要结论:
从地震记录上一般不能辨认出反射界面的位置,也看 不出有多少反射界面;
地震记录上不能看出子波的形状; 地震记录上某个波峰、波谷不一定能代表某个反射界
面; 由波峰或波谷的幅度大小一般不能确定反射系数的大
小和符号(极性); 压缩子波长度是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关键。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2)其它因素
层间多次波
R R R R
(a)入射波
(b)反射波 层间反射示意图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三、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地震记录上有各种噪声,例如面波、声波、 随机干扰、多次波等,这些噪声大大的影响了 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所以要提高分辨率,首先 要消除噪声,提高信噪比。
λ=VT,当地层厚度为λ/4时,顶、底反射同相叠 加,振幅产生极大值,这时的地层厚度叫调协厚度,这 也是反射分辨率的极限(书上这么说)。
第一节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概述
1)高分辨率? 2)如何识别分辨率?
从剖面 中如何 看分辨 率高 低??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地震勘探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 水平分辨率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一、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概念、准则
1、垂直分辨率
当反射体半径小于这个范 围则不可分辨,大于这个范 围反射波才可分辨。
L1
1 h
2
h
R3
R2
R0
R1
第二、三Fresnel带
第二Fresnel带中各点对应的传播时间与 中心点传播时间差在1/2-1周期间;
第三Fresnel带中各点对应的传播时间与 中心点传播时间差在 1-3/2周期间;
第四。。。。
几点重要结论:
从地震记录上一般不能辨认出反射界面的位置,也看 不出有多少反射界面;
地震记录上不能看出子波的形状; 地震记录上某个波峰、波谷不一定能代表某个反射界
面; 由波峰或波谷的幅度大小一般不能确定反射系数的大
小和符号(极性); 压缩子波长度是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关键。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2)其它因素
层间多次波
R R R R
(a)入射波
(b)反射波 层间反射示意图
第一章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
第二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三、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地震记录上有各种噪声,例如面波、声波、 随机干扰、多次波等,这些噪声大大的影响了 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所以要提高分辨率,首先 要消除噪声,提高信噪比。
λ=VT,当地层厚度为λ/4时,顶、底反射同相叠 加,振幅产生极大值,这时的地层厚度叫调协厚度,这 也是反射分辨率的极限(书上这么说)。
三维(3D)地震勘探优秀课件PPT

4.三维资料是一个数据体,可以在任意方位上切片显示:如 主测线方向In line,横测线方向Cross line,过井切片,斜切 片,水平切片,层切片,尤其象水平切片和层振幅切片是 三维解释中所特有的功能。
30
用水平切片直接 做构造图。
31
5.彩色显示:三维资料
均采用彩色显示,彩色 成图,彩色输出。这样 提高了地震资料的视觉 分辨率。
14
3)积木型(又称斜交型)炮点线与接收点线彼此斜交
15
4)路线型(宽线剖面)
沿测线布置检波和炮点,可以得到测线附近条带上的反射资料。 宽线剖面处理后,能确定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倾角和倾向, 分析波的来源,提高剖面信噪比。
16
2、不规则型观测系统
不规则型观测系统仅适用于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件 差,不能接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区,可根据地面条件 和地质任务的要求设计成各种类型。
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 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即用于解释 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 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人手一台,通过网络连接,用于精细解 释研究。
5
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地下三维问题, 才能得出地质构造的 全面认识。
43
层位解释
某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数据体的三维立体显示
44
某
地
区
单
砂
体
立
体
展
示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结合属性预测圈定单砂体,对各段单砂体
的进行空间立体展示。
45
46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能想 出什么 好办法 解决新 中国工 业化的 问题呢 ? 1.依据辐 射方向 确定“ 辐射源 ”,确定 辐射名 称和热 量传播 空间 2、假如由你来主持制定“一五计划 ”,你 将优先 发展什 么? 3.材料二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含义 是什么 ,邓小 平提出 它的根 本目的 是什么 ?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说明香 港问题 能最终 解决的 主要原 因(至 少列出2 点), 并指出 其历史 意义。 5.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 世界反 法西斯 战争的 重要组 成部分 ; 6.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 月灭亡 中国的 战略计 划和“ 速战速 决”的 方针, 消耗了 日本的 军事和 经济实 力; 7.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 国共产 党领导 的敌后 战场;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 括吸收 和反射. 9、含义: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 程,其 实质是 土地退 化。
地震勘探的分辨率ppt课件

13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二、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 1.子波的频率成分:=V/F; h≥/4
• 2d.子减波小的,频分带辨宽率度提F高b或;延续时间d:Fb增加或
• 3.子波的相位特征:从Widess公式得以证实;
• 4.信噪比:S/N>2,分辨率较高;
• 5.偏移成像的精度:与横向分辨率有关;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最新版整理ppt
1
课程内容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最新版整理ppt
2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特点 •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 第四节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确定
7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 2、分辨率的极限 • (1) Rayleigh准则:两子波到达时差t≥T/2 可分
辨;
• (2) Ricker 准则:两子波到达时间差t≥(子波 主极值两侧的两个最大陡度点的间距)可分辨;
• (3) Widess 准则: t<T/4或h在/8与/4之间, 合成波形的振幅与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 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 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最新版整理ppt
3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一、分辨率的定义与分辨率极限 二、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三、提高分辨率的途径
最新版整理ppt
4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一、分辨率的定义与分辨率极限
1、分辨率的定义
地震勘探原理PPT课件

8
图1-4-1 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
9
沿着地面上的一条测线,一段一段地进行观测,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后, 就可得到形象地反映地下岩层分界面埋藏深度起伏变化的资料-地震剖面图。 在一个可能有油气的地区(称为工区)内,布置多条测线,形成测线网,并 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这种观测之后,可得到地下地层起伏的完整概念,再综合 其它物探方法和地质、钻井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就能查明可能储存油气的地质构造,最后 确定钻探的井位。
(1)重力勘探方法:以岩石的密度差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引起的重力变化的方 法。
(2)磁法勘探:以岩石不同磁性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引起的磁场变化的方法。
(3)电法勘探:以岩石的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为依据,在地面测量由它们引起 的电场变化的方法。
(4)地震勘探:通过对岩石弹性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构造问题。通过人工激发所 产生的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当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时可以产生反射、折 射等物理现象,利用地震仪在地面将反射及折射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经过3 分 析和研究,推算地下不同岩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等要素,来了解地层的构造形态。
(3)钻探法。利用物探方法寻找到的地质构造是不是储存了油气,还需要
通过钻探才能确定。
2
2.物探方法
油田深埋在地下,浅则数百米、深则数千米。地球物理勘探是最有效的勘探方 法。它是一种通过研究地层(岩石)某些物理性质来查明地下岩石分布形态及油气 聚集情况的勘查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依据地下存在着不同岩石,这些岩石的物理性质不同,从而产生 不同的物理场,我们在地表,采用各种精密仪器将它测量下来,然后对这些场进行 分析研究,作出解释,从而了解地下构造、岩性等地质特性。根据物性依据不同, 而有不同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28 同极性与反极性双脉冲的分辨率
8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 2、分辨率的极限 • (1) Rayleigh准则:两子波到达时差t≥T/2 可分
辨; • (2) Ricker 准则:两子波到达时间差t≥(子波
主极值两侧的两个最大陡度点的间距)可分辨; • (3) Widess 准则: t<T/4或h在/8与/4之间,
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
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定义: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resolution) 。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
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
度。
2020/10/28
2020/10/28
4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一、分辨率的定义与分辨率极限 二、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三、提高分辨率的途径
2020/10/28
5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一、分辨率的定义与分辨率极限
1、分辨率的定义
分辨能力(resolving power )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
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
• 6.岩石的吸收作用:振幅随旅行时增加而呈指 数规律衰减;吸收具有选频作用;
• 7.表层影响:低速层的衰减很严重。
2020/10/28
15
前三个影响因素的小结:
• 1.子波的带宽不变,若子波的主频增加或减小, 则分辨率不变;
• 2.子波的主频不变,带宽增加或减小,则分辨 率亦增加或减小;
• 3.换言之:带宽不变,若主频的增加或减小, 则倍频程减小或增加、相位数增加或减小, 分辨率都不变;倍频程不变,则相位数不变, 若主频增加或减小,则带宽亦增加或减小, 使分辨率随之增加或减小。倍频程OCT= [lg(f2/f1)]/(lg2);如5、10、20为2个倍频程, 20、40、80也是2个倍频程。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 3、分辨率的定量表示
• (1) 纵向分辨率:h≥/4,可分辨;
• (2) 横向分辨率:
RVav 2
t0
fm
• (3) Widess关于分辨率的定量表示:
R s f [ 0 F S ( f n ) C ( f ) d O ] 2 /0 F f S 2 S ( n f ) df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2020/10/28
1
课程内容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020/10/28
2
精品资料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 第二节 复杂界面反射波特点 •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 第四节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确定
17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1)振幅谱绝对宽度越大,则子波延迟时间越短,即 分辨率越高;
(2)振幅谱绝对宽度不变,则不论主频如何变化,分 辨率不变;
(3)振幅谱绝对宽度不变,则主频越高、相对宽度越 小,分辨率与主频无关;
(4)振幅谱相对宽度不变,则子波的相位数不变,此 时主频越高,绝对宽度就越大,分辨率也越高;
• 3、薄层解释原理:在时间~振幅曲线上,当 h</4时,时差关系无法区分薄层顶底,但 合成波形的振幅与时间厚度t近似成正比, 确定其线性函数关系,并经已知井厚度信息 的标定,实现薄层厚度估计。
2020/10/28
12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2020/10/28 Widess 模型与时间~振幅曲线
13
合成波形的振幅与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 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 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2020/10/28
9
Rayleigh准则和Ricker准则
基本子波与导数
图中(a)基本子波;(b)两子波到达时间差较小,不能
分辨;(c)时间差达到Ricker极限;(d)时间差达到
Ray20l2e0/1i0g/2h8 极限;(e)时间差较大,易分辨。
2020/10/28
16
在此把以上讨 论的影响分辨 率的三个因素 再综合考虑如 下,即在零相 位子波情况下, 子波的振幅谱 与分辨率有如 下关系,参见 左图。
分辨率与带宽、主频的关系; 图中B
为 频 谱 的 绝 对 宽 度 , 即 B=f2-f1 ;
R=f2022/0f/110为/28 频谱的相对宽度
(5)由此可见,决定分辨率高低的是振幅谱的绝对宽 度,而相对宽度决定子波的相位数,与分辨率没有直接 关系。
2020/10/28
10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Widess 准则;(a)两个子波到达时间差小于1/4 视周期,阴影部分表示两者之差;(b)表明两子波 之差形成的合成波形与子波时间导数一致。
2020/10/28
11
关于分辨率极限的小结
• 1、上述三准则的适用条件是:零相位子波; 子波的相位数少,主极值大而明显;
• 2、Widess准则是目前地震勘探中普遍采用 的分辨率极限,且为利用振幅信息研究薄层 厚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R s t a m 2 / 0 F S 2 ( n f ) d ; a m f为 子 波 的 最 大 振 幅
F n 为 N y q u e s t 为 率 ; S ( f ) 为 振 幅 为 ; θ ( f ) 为 相 位 为
0 R 1 为 2于 020零 /10/2相 8 位 子 波 : s f
6
楔 形 地 质 模 型 的 地 震 响 应
2020/10/28
7
下图为已知基本子波与同极性双脉冲和反极性双脉冲的
褶积结果,图中r为基本子波主峰值两侧转折点间的时 差; R为基本子波波峰到波谷的时差;为双脉冲之 间的时差。当>>R时,两个脉冲能很好地分开;当 <r或<R时,两个脉冲就不能分辨了。
14
第三节 地震勘探分辨率
二、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 1.子波的频率成分:=V/F; h≥/4
• 2.子波的频带宽度Fb或延续时间d:Fb增加或 d减小,分辨率提高;
• 3.子波的相位特征:从Widess公式得以证实;
• 4.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比:S/N>2,分辨率较高;
• 5.偏移成像的精度:与横向分辨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