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宫廷紫砂壶
雍正年制瓷器底款鉴定

雍正年制瓷器底款鉴定
1 乾隆瓷器介绍
乾隆年间的瓷器受到神圣的外国舶来品的影响,采用多种表面装饰,包括釉下彩绘、釉下金彩、彩塑、浅浮雕等,釉质清晰、色泽抢眼、图案繁密,它们不仅演绎出地方特色,更是宫廷文化的精华体现。
2 雍正年制瓷器特征
1722年-1725年四年间,雍正年制的瓷器特别著名,以《雍正通宝》的进项瓷为最佳,雍正年制瓷器多以釉上施金银彩绘、釉下堆叠
彩绘、釉上彩绘朱砂,充分体现出将西方金属亮面带与中国传统绘画
结合,形成典雅宫廷式装饰风格。
3 雍正年制瓷器底款鉴定
雍正年制瓷器的底款可以分为施金款、施金银款和无底款,器口
通常印有“雍正通宝”字样,其上配有古籀、古韵、古押等字样,每
字母数及押法有特定规律,另外有的瓷器底款以定制字样印刻。
鉴定
雍正年制瓷器的底款,需要熟悉款式及字体,分析字句、笔划、穿佩
等属性,最终判断款式、年代、是否为绝版。
4 以雍正年制瓷器鉴定为例
以雍正年制瓷器为例,可以从底款水洗技术上来看,一般来说刻
花技术为深底款,印款技术为浅底款,此外,如果字体有满、篆、楷、
隶等字体,或者有金液融入,从底款上可以判断是雍正年制碗、盘等瓷器,其伪造的瓷器则没有这些特征,人们可以以此来区分真假。
5 总结
雍正年制瓷器是宫廷文化中最珍贵的国瓷,其鉴定非常重要,从底款水洗技术、字体等多方面来考察,只有熟练掌握该熟知,才能正确鉴别真假。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刻由来已久,元人蔡司沾《霁园丛话》里就有“奈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五文字”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在紫砂器物上题刻词句的最早年代,但仅见诸记载,原物已佚,尚不知是刻于壶底还是壶身。
据考证最初的镌刻大多位于壶底和壶盖的边沿而很少见于壶身,其内容也仅仅记载着作者的名号而已。
稍后便有在砂壶身上题刻诗句的作品出现,绘画绝少。
明“供春壶”之前的紫砂陶刻是用竹尖刀制陶工具在坯体未干时刻制的,其刀刻痕与现代意义上的陶刻味有明显区别,后发展成用专门的铁制刻刀在坯将干未干时镌刻。
明清以降,宜兴紫砂名气大盛,紫砂壶以简括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和安逸恬静之态深受文人学士关注,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宜兴定制紫砂壶和文房玩具者甚众,如赵宦光、董其昌、顾元庆、郑板桥、吴大徵、任伯年等定制的壶器均署室斋名以传世。
紫砂壶成为众多文人闲士品茗吟诗,风花雪月时的把玩物,其典雅、恬适、朴茂的风格正与文人澹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相吻。
宜兴紫砂壶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
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
陈曼生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更是嗜壶成癖。
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其色含蓄,其质温润,其形典雅,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可谓美妙绝伦。
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
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后世奉为圭皋。
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可的审美标准。
与曼生同时代的梅调鼎,曾在一款称砣款式的“秦权”壶上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称来”,其文回味十足,其字遒劲有力,方寸之间便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
清代雍正朝官窑重器——传世孤品——汉壶式大铺首尊

清代雍正朝官窑重器——传世孤品——汉壶式大铺首尊清雍正仿官「铁骨大观釉」汉壶式大铺首尊宋官窑气韵古朴典雅,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折服无数钦慕者,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明张谦德《瓶花谱》中赞曰:「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
」雍正皇帝艺术品味高雅,精于鉴赏,宋瓷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深得其青睐,故官窑器物深受影响,仿宋五大名窑釉色成就卓著,以精巧淡雅、清新脱俗著称,流露出浓厚的赵宋遗韵,展现出精雅的帝王意趣。
其中对摹造宋官窑瓷器尤为重视,仿宋官窑之数量颇巨,如唐英《陶成纪事碑》中即有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以志大概。
一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
」此文中将「大观釉」列于诸类仿古色釉之首,可见宫廷对其厚爱与尊崇。
本品造型仿自汉代铜壶,体量高大,形制饱满,端庄古雅,所施仿官釉色幽隽淡恬,厚若堆脂,温润似玉,散见疏朗的透明开片,益增冰清玉洁之感,当时《陶成纪事碑》中「月白」一色。
最为令人称道之处是肩部安贴双兽面铺首,下衔圆环,凸于釉面,乃是对汉铜壶的忠实摹拟,在丰富造型之美的同时,让釉质随之起伏,并于凸起处露出淡淡的胎骨之色,颇见苍雅古朴之美,穆穆透出赵宋旧物之意韵,远观之,古气盎然,扑人眉宇,予人以无限恬静之雅意。
足部涂成铁褐色,以仿宋官之「铁足」效果。
对宋哥器物的形制来源与审美感受,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官哥窑器」作如是评述:「论制如商庚鼎、纯素鼎、葱管空足冲耳乳炉、商贯耳弓壶、大兽面花纹周贯耳壶、汉耳环壶、父己尊、祖丁尊,皆法古图式进呈物也。
」、「故余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为之飞动,顿令腹饱。
」胤禛深谙其妙,特别强调造型之美,追求朴拙之意,本品造型沈稳大气,通高59cm,气势恢弘,遍查资料,未见超过本品高度之铺首尊,当为同类之王。
虽其体量撼人,然造型尺度比例严谨,口径、底径均为24cm,线条婉转而富有韵律,配以发色纯美的釉质,达到造型与色彩最佳结合之唯美境界,是为雍正御窑之旷世奇珍,甚为罕见。
雍正瓷器底足特征特点

雍正瓷器底足特征特点答案: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且有明显旋痕。
扩展:一、雍正时期瓷器特点1、雍正时期的瓷器,除了以仿明代永乐、宣德及成化瓷器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连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足琵琶尊等。
2、雍正时期瓷器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橘皮纹。
3、雍正时期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现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4、雍正时期瓷器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雍正时期民窑瓷器的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且有明显旋痕。
6、雍正时期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花料时系一笔涂抹,并无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模仿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自然黑铁斑。
7、雍正时期仿明代永乐甜白碗、盘之类的瓷器,器物底部呈完全透亮的特征。
二、雍正时期瓷器款识特点1、雍正时期青花瓷器官窑只有极少数沿用康熙前期风格,落“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及其他明代瓷器款识。
2、雍正时期青花瓷器及粉彩瓷器落款主要为“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
3、雍正时期斗彩瓷器有少数落款为“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方框款。
4、雍正时期颜色釉瓷器多数落“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5、雍正时期使用“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极少,“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集中用于仿钧釉、炉钧釉或茶叶末釉等瓷器。
6、雍正时期的“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堆料款只用于珐琅彩瓷器。
7、雍正时期在特别精致的粉彩瓷器或仿木纹釉瓷器上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描金款,这更是属于罕见。
8、雍正时期的瓷器款识把“清”字写成“淸”字的,则属于雍正初期瓷器作品。
9、雍正时期官古窑的民窑瓷器,大多落各种堂名款,如“正谊书屋”、“浩然堂”、“澹宁堂”、“百一山房”、“望吟阁”、“千松祭用”等。
10、雍正时期一般民窑瓷器使用香炉、灵芝、龙、凤、鹤、团花、席纹等各种图案标记作为瓷器款识。
风雅的紫砂壶

天工|2022年第15期作者简介:任梓仪(2001—),女,汉族,江苏镇江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本科在读。
[摘 要]紫砂壶作为我国特有的兼具实用性与鉴赏性的传统茶具,自诞生起就与中国文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雅玩之物。
从文史资料中探究紫砂壶的起源,分析紫砂壶作为茶具的优越性,再从紫砂壶发展史上选取数位制壶大师及其代表作,由此展示紫砂壶的匠心独运及其具有的人文情怀,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件茶具,更是文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
[关键词]紫砂壶;起源;供春壶;时大彬;花器[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5-008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任梓仪.风雅的紫砂壶 [J].天工,2022(15):88-90.任梓仪 中国传媒大学据资料考证,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只有几百年,在中国器皿史上它算是一个新生儿,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究其原因,一方面依赖于宜兴独一无二的紫砂陶原料,另一方面在于紫砂壶界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艺术大家,并形成了匠心独运的中国艺术。
一、紫砂壶的起源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工艺品[1]。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其起源与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有关,他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便急流勇退,携西施一起泛舟江湖,后来到宜兴丁蜀的台山村隐居。
范大夫利用当地的陶土资源教百姓做陶,并采用“农末兼营”的经营方法,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做陶器,再拿到集市上去做买卖,促进了陶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陶工们视范蠡为陶业祖师,尊称他“陶朱公”。
当然,这个时候的陶器并非紫砂壶,只是宜兴陶。
至于紫砂工艺的起源一直有争议,有说宋代的,也有说明代的,众说纷纭,但都缺少实物论证。
直到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了一个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紫砂器残片,经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考证,定为北宋中期[2]。
清宫旧藏黑紫砂壶的工艺及复烧

清宫旧藏黑紫砂壶的工艺及复烧作者:赵小春来源:《江苏陶瓷》2019年第01期黑紫砂是指明清时期宜兴窑场在烧造紫砂壶时偶然得到的一种高温黑色紫砂器,不仅外表呈黝黑色,而且胎体断面也漆黑。
据明代史料记载,有黑铁砂、黑鲨皮、深青灰等品类。
明清二代,黑紫砂器均进贡皇家供宫廷使用,民间只是听说黑紫砂但很难得一见。
今天,存世品仅见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黑紫砂壶及文房用品及日本一些机构的收藏。
清代乾隆后期,由于泥料配方和烧制工艺的失传,这一宝贵的品种就消失了。
根据今人的研究,黑紫砂器較一般紫砂器保茶、适茶性更佳。
复烧试验可知,烧造黑紫砂的原料为宜兴黄龙山的耐高温泥料,须采用高温还原工艺烧成。
由于古龙窑在工艺上有着偶然性和不可控性,所以历史偶有烧成即为珍品,是异常珍稀的紫砂品种。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5万多件古代陶瓷器中,有将近400件宜兴紫砂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墓葬紫砂出土的增多和国外对中国紫砂研究的深入,一股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潮风靡业内。
在社会上无数精妙典雅除有大师署名的文人紫砂以外,故宫博物院还有一批鲜为人知、流传有序、档次更高的茶具、文房清供等,它们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旨制作,其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气质之脱俗,显然高出社会上一般文人用品,与市井茶肆使用的大众用器更有天壤之別,充满了宫延气息。
它们的使用对象是封建帝王,制作者们没有被允许留下太多的姓名,真正的宫廷紫砂以明代中期起的紫砂器为开端,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的喜好向宫廷进献。
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烧,包括素坯紫砂和上釉、包漆、包银、包锡、镶玉、嵌螺钿加工的紫砂内胎的器物。
紫砂经历了明代被宫廷认可、清代专门为宫廷烧制的历史过程,曾一度无比辉煌胜过瓷器,为宫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现有清宫收藏的紫砂推断,紫砂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晩于明万历年间,这与日本收藏的黑紫砂器相互印证。
这些紫砂器色彩呈紫红、黄白、深栗三种色调,分别为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烧制。
皇家御用器物故宫的紫砂壶艺术

皇家御用器物故宫的紫砂壶艺术皇家御用器物——故宫的紫砂壶艺术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珍贵瑰宝,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中国茶文化中,紫砂壶更是扮演了一种独特的角色。
而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众多紫砂壶更是让人瞩目。
本文将从故宫紫砂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但真正盛行起来则要追溯到清代。
当时,康熙皇帝因饮茶之爱发展了紫砂壶制作艺术,并大力推崇。
自此,紫砂壶逐渐成为宫廷、文人雅士及普通百姓的热门选择。
而故宫中收藏的紫砂壶数量众多,品种繁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制作工艺故宫收藏的紫砂壶不仅造型各异、精工细研,而且整体构造精密。
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料、制胎、雕刻、修整、烧制等几个主要环节。
首先,选砂是制作紫砂壶的首要步骤。
制作紫砂壶所需的紫砂泥除了常见的紫砂泥之外,还需选用色泽均匀、黏性适中、质地坚实的泥料。
在紫砂壶艺术的制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制胎是制作紫砂壶的核心环节。
紫砂壶经过一系列的细致处理和雕刻,精细韵味才会逐渐浮现。
接下来是雕刻,这一过程需要艺人们的细心操作和精湛技艺。
雕刻的内容包括浮雕、刻划纹饰等,以展示出紫砂壶的美感和独特性。
在修整环节,艺人会对紫砂壶的细节进行补充和完善。
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完美的地方,通过修整环节来弥补这些不足。
最后,烧制是制作紫砂壶的最后环节。
经过多次烧制,才能使紫砂壶达到理想的效果和品质。
三、艺术价值故宫所收藏的紫砂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
从造型上来看,故宫的紫砂壶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既有风景图案的壶,也有人物故事的壶,因此每一把紫砂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作为紫砂壶的代表,故宫所收藏的紫砂壶更是令人称道。
它们不仅在造型上独具一格,而且在工艺上精湛绝伦、做工精细。
每一把紫砂壶都充满了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此外,故宫的紫砂壶还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皇帝的品味“千古一帝”康熙首创——珐琅彩紫砂壶

皇帝的品味“千古一帝”康熙首创——珐琅彩紫砂壶自明朝时期开始,宫廷就开始陆续收藏紫砂器物,但是并非当时所通常所使用的简单的紫砂壶。
当时宫廷审美与外界审美不同,追求华丽,难以欣赏刚问世不久的紫砂壶所带来的那种朴素感,宫廷有文献直接呼之为“土缶”,觉得弥漫乡野之气,难登大雅之堂。
即使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器物,也需要有别样的包装才行。
故宫有件全世界仅存的时大彬所制的内胎紫砂、外为漆雕的壶,特别能说明这一点。
明晚期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清代宜兴紫砂受到皇家的重视。
清初的紫砂精品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泥质细腻,色泽温润,完全脱离了粗糙的土砂气。
康熙初年,西洋传教士带来“画珐琅及珐琅物品”,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
康熙命造办处仿欧洲花纹作珐琅装饰,试于金、银、玻璃、锡及紫砂胎上画珐琅。
而且属于帝王专属赏玩之器,据说康熙雍正都很喜欢这一类紫砂器,甚至还有亲自参与设计。
宜兴胎珐琅彩的制作过程是:由宫中造办处出样图,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再根据御用画家的画稿画珐琅彩,然后用小炉窑烘烤而成。
真正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宫中创烧成功“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其色彩艳丽,制作精良。
清宫旧藏一批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00年,北京故宫在瓷器库翻检到一把珐琅彩的残缺紫砂壶,从壶上的花纹造型和下面的年款分析,应该是康熙中晚期所做,但是壶柄和流都已经不在了,上面的各色珐琅彩也已经不太鲜艳,但却是故宫博物院唯一存世的康熙珐琅彩色壶。
所以,真的珐琅紫砂都是宫廷用器,造型、工艺肯定非常精美、雅致,在民间流传极少极少,有的也大都是乾隆下江南时送给盐商什么的,所以说,只要是清三代珐琅器,无论大小,都有着极其高的收藏价值,且未来升值空间无法估量。
清乾隆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壶乾隆时期宫廷对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乾隆帝的嗜茶习惯更增添了他对紫砂器的喜好,零星的进呈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因此宫廷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