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奏折制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雍正朝奏折制度浅论

[摘要]清朝初期,奏折制度作为一种新兴产物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旧有的题奏制度,成为备受统治者亲睐的官文书。它是封建统治者的得力助手,让他们得以时时刻刻地将整个帝国置于自己的耳目之内,使他们对帝国的掌控力达到空前的强度。

[关键词]:雍正、奏折制度、密折、清朝

雍正朝处于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中间时期。由于康熙晚年主张宽和仁政,对待官场的各种弊病也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雷厉风行,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雷声大雨点小、重拿轻放,使得贪官污吏们更是肆无忌惮,贪腐之风在帝国各处机构盛行,甚至有许多胆打包天的高官将手伸入国库,拿国家的银子养肥自己的钱包,致使国库空虚。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国库存银数高达五千万两,而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国库存银数仅余八百万两,而到了雍正登基三年,国库存银数就提高到了六千万两,为国家的稳定和乾隆初年的安定繁华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康熙间,仁皇宽厚,以豫大丰亨以驭国用,故库帑亏绌,日不暇给。宪皇即位后,综核名实,罢一切不急之务,如河防海塘等巨费,皆罢不修,体恤民力……特置封桩库于内阁之东,凡一切赃款羡余银两,皆贮其内,至末年至三千余万,国用充足。每令直省将天下正供籴米随漕以入,故仓庾亦皆充实,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真善为政理也。”①雍正皇帝极大程度地清扫了康熙朝晚期毒瘤,给后继的乾隆皇帝留下了一个民安物阜的帝国,甚至可以说,没有雍正一朝的改革就没有后来的乾隆盛世。雍正帝的创举极多,整顿吏治、摊丁入亩、耗羡归公、设立军机处、改革和确立奏折制度、改土归流等等。其中,奏折这一文书制度在其他政策施行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拟从奏折的起源和雍正朝奏折制度改革的背景、改革内容及其改革影响等方面,略作探考。

第一、奏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奏折制度是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一种重要的官文书,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②

开国初期,清朝统治者沿用了前朝的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公题私奏”顾名思义,就是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而由于题本作为皇帝的了解地方情报信息的来源,在上达天听时却不能保证其应有的机密性、快捷性和

灵活性,被统治者摒弃。在清初,一个题本从地方官员手中传达到皇帝面前需

要经过重重机构进行转送、登记和翻译,这种过于冗长的文书传递程序往往导

致皇帝耳目不明,无法洞悉民情,一些重要的信息传达滞后,从而无法做出决断,乃至受到蒙蔽,使皇权集中受到极大阻碍。清代嘉庆朝礼亲王昭梿说:

“自明太祖后,立通政司,凡内外章奏皆须于其司挂号后,始能达入九重。故

权相多以其私人专主其任,凡言路稍有动作,无不先知……”③

清朝统治者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于是提出了奏折这一机密性、快捷

性和灵活性更好的文书机制。而奏折因其机密性也被称为“密折”。奏折诞生

之初主要分为四类:请安折、谢恩折、贺折和奏事折。奏折在初期具有很强的

阶级性、地方性和特殊性,它的具折人范围起初只限于满族官员。到了康熙三

四十年代,具折人范围扩大,除了满族官员以外,部分皇帝家奴和取得皇帝信

任的汉族官员亦有此权限。康熙皇帝将自己的亲信家奴们派驻到各地为官,以

便掌控地方动态。他说道:“天下大矣,朕一人闻见,岂能周知?若不密奏,

何由洞悉?”④奏折发展到此时,更多地是倾向于一种皇帝与私人往来的密件而非正式的官文书。它对于书写格式和具折人都无一定要求,较为随意,但要

求保密。康熙三十二年七月,批李煦奏折,“……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

凡有奏帖,万不可与人知道。”⑤又朱批回复当时江宁织造曹寅道:“朕体安康,而不必来,可以密折请旨……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⑥康熙皇帝对奏折之“密”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到了康熙五十年代,具折人范围再次扩大,由少数人扩大为多数人,由原先的亲信家奴和部分

官员扩大到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地方高官。同时,随着具折人范围的扩大,奏折的内容也更加繁琐、丰富。康熙说:“凡督抚许上折子……密知地方

情形,四季民生,雨水如何,米价贵贱,到岸多少等事。”⑦康熙五十一年谕:“朕为国为民,宵旰勤劳,亦分内常事,此外所不得闻者,常令各该将军、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官,因请安折内附陈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隐,此于

国计民生大有裨益也。尔等皆朕所信任,位至大臣,当与诸省将军、督抚、提

镇一体,于请安折内,将应奏之事各磬所见,开列陈奏。”⑧

至此,奏折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公开文书——私人信件——密折的过程。

密折的写格式、行文用语及形状大小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其流程和规定

也有了基本的雏形。

关于奏折制度起源时间的说法有多种,一是起源于康熙中叶,一是起源于

顺治朝。我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最早的奏折是康熙三十二年六月李煦的奏折,还有赵尔巽版的《清史稿·圣祖本纪三》当中也有记载“康熙五十一年正

月壬子,命内外大臣具折陈事,奏折自此始”。⑨以史料为证,我们一般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可靠,

第二、雍正朝奏折制度改革的背景

康熙皇帝被后世誉为“千古一帝”,他生于1654年,驾崩于1722年,享年68岁。他八岁即位,统领这个王朝长达六十余年!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从世界来说,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并于

17-19世纪茁壮成长。这段时间内,西方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封

建国家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重要时期。从国内来说,国家

经济蒸蒸日上,粮食价格较前朝降低一半,顺治八年(1651)到康熙六十年(1721)的耕地面积增长了近440亿亩;国内人口增长快,顺治十八年(1661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从1913万增长到2462万;康熙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和准格尔叛乱、遏制沙俄扩张,开疆扩土、保卫主权,康熙年间

国土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国土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起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调和满汉矛盾,在保证八旗

独立性的同时提高汉人的地位;文化领域发展兴盛,《四库全书》、《古今图

书集成》、《康熙字典》等巨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还有家喻户晓的《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等,即使是在现今社会仍

保有强大生命力。

但是,这一庞大王朝在康熙的统治下发展兴盛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弊端。(一)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贯穿了整个康熙王朝,从康熙初年权倾朝野的鳌拜党专权到后来

的明珠、索额等结纳朋党到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党派斗争与倾轧好似跗骨之蛆,盘固在大清王朝,洗不尽杀不去,被康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些党派

各行其是、标同伐异,为了派系利益蒙蔽上听损公肥私,甚至威胁到皇权,康

熙曾以“三十条”治罪于鳌拜,并痛斥其“结党专擅”、“结党营私”。乾隆

皇帝也曾对明珠党评价道:“明珠在康熙年间身为大学士,柄用有年,乃竟不

克自终,渐至植党营私,市恩通赂,势焰熏灼,物议沸腾……而确核明珠罪案,只在循利太深,结交太广,不能恪守官箴,要不至如明代之严嵩、温体仁辈窃

弄威福,竟敢阴排异己,陷害忠良,举朝侧目而莫可谁何也。”⑩康熙对太子

宠爱甚深,太子少时便与之同食同住,但因朋党之故,甚至痛下决心对其两立

两废。可见康熙恶朋党之深!

(二)贪腐之风盛行

康熙朝初期,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对帝国的发展充满野望,曾大力提倡廉洁

自律并下力整顿吏治,成效显著。但是到了后期,康熙为政由严厉转为宽和,

11

他曾说:“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若吹毛求疵,天下安得全无过失者。”○

康熙末年,贪腐成风。以江宁织造的贪腐为例,时江宁织造曹寅在任期间挪用

公款,且亏欠钱粮多达二十三万两之巨,倾尽家财都无法填补。康熙曾在李煦

奏折上朱批到:“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做何法补完?留心!留心!

12

留心!留心!”○

(三)秘密会社盛行

康熙朝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各种名目会社数不胜数,但历史较为久远、群众

基础较为稳固的就数白莲教和天地会两大教会。这些底下社团的成员多源于社

会上失业的船夫、手工业者、商人和失地的农民还有散兵游勇,他们大多数是“家无可归,田无可耕,也无可就”的游民。他们是社会中的“不安定”成份,好像无根的浮萍一般,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团结一心,相互扶持。再加上康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