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蒙古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评《蒙古民族通史》

古大学 出版社
出 版 的 《蒙 古 民 族 通 史 》, 全 书 五
卷六
册
二
.
百万
言 ,详尽地 描述 了蒙古 民族形成和 发展 的历 史进程 .为读者展
示 了一 幅波澜壮 阔的历 史画卷 。
系统 、 完 整 的历 史描述 。 蒙古史 研 究在 国 际 、 国 内都 有 着 重
班 牙 文 等文 字撰 写 的史 著 、传记游记、 Nhomakorabea、
调 查 报告 、考古 资料等史 料 . 同时对史 料
的真伪和价值进行 了认真的甄 别和考
史
澎
蒙占民族通史 金 和 清 朝 的 关 系 清 王 朝 统 一 ,
蒙古各部 的过程 ,清代蒙古族在
中国北 方地 区 的活 动 ,及 清代我 国北 方疆 域 的形成 , 乃 至 中华
成
果
的 形 成 . 下 迄 内 蒙 古 自治 区 的 建 立 , 客 观 、 真 实 地 勾 勒 出 蒙 古 民
的 若 干 重 要 问 题 。 第 五 卷 中 作 , 者 大 量 使
族作 为中华 民 族 的一 员 在 中国历 史发 展 过程 中的作用 与 地 位 ,
用 历 史 档 案 馆 的 档 案 资料 、 当时 的 报 刊 资料 、 当事 人 回忆 录 以
资料 及蒙文 史 料 外 , 还 充分 利用 国外学
者用蒙文
英文
、
俄文
、
波斯文
、
、
El
文
西
、
通
明代蒙古史研 究 中蒙文 史料 不 足 、 汉 文史料 芜 杂 的缺陷 ,填 补 了 蒙 古 族 通 史 研 究£中 i的芰空 白。{ 。 i J
蒙古国的十大历史事实

蒙古国的十大历史事实
1. 成吉思汗的征服: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并征服了大片领土,创立了大蒙古国。
2. 元朝时期: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蒙古由元朝统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3.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时期,蒙古处于明朝的控制之下,但仍保留了半独立的地位。
4. 清朝时期:17世纪初,清朝征服了蒙古,蒙古成为清朝的一个边疆省份。
5. 民主革命:20世纪初,蒙古发生了民主革命,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6. 蒙古人民革命党:1940年代,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掌握了政权,并将蒙古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7. 苏联对蒙古的影响:蒙古与苏联关系密切,苏联对蒙古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8. 蒙古的经济改革:1990年代初,蒙古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逐步开放经济并向市场经济转型。
9. 蒙古的民主化进程:1990年代,蒙古实现了民主化转型,成为一个多党制国家。
10. 蒙古的国际影响:蒙古在亚洲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蒙古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
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_历史学论文_

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_历史学论文_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蒙古-卫拉特法典》研究_历史学论文_蒙古民族有着悠久的法制传统,蒙古法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融汇、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法制传统,从而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
她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法律文明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蒙古族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产生到完备,从古老的习惯到蒙古民族第一部成文法成吉思汗《大扎撒》的颁布为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
一般来说,蒙古族古代法制史的发展大概经过了蒙古兴起前的习惯法时期、蒙古帝国—元朝时期、明代蒙古时期(北元时期)(注:1368年元朝统治集团退居漠北到清朝建立为止这段时期的有关蒙古的称呼,目前学术界意见分歧很大,尚未达成三、法典的抄本、译本以及研究状况蒙古民族的习惯法和成文法是研究蒙古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习俗的重要史料。
法典最初应是当时通行的回鹘式蒙文书写的。
(注:见戈利曼:《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的俄文译文和抄本》,载《蒙古文集》,莫斯科1959年版。
李佩娟汉译文载《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1648年咱雅班第达创制托忒文后,才有了托忒文文本。
回鹘式蒙文原文早已失传。
法典的文本较多,差异也较大。
率先搜集整理和研究《蒙古-卫拉特法典》的是俄国学者。
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参加1640年会议后,把法典带到伏尔加河下游,作为土尔扈特部众的法典。
因而引起许多俄国学者对他进行研究和探讨。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半期,可以说是俄国研究土尔扈特历史的开端。
当时一些学者或政府官吏到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人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据此写成一批著作,就土尔扈特游牧民族社会的历史、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探讨和研究。
巴库宁、米勒、菲舍尔和帕拉斯等学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文本主要有:帕拉斯(pter simon pallas)《蒙古民族历史资料集》(sammlungen historischer nachrichten uber die mongoliseoon volkerschften)一书德文版第一卷,第194-218页所载,1776年由德国约翰格奥尔格弗莱舍出版社出版。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范文

《1892-1949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考古学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自1892年以来,随着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回顾并分析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的研究概况,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早期考古学在内蒙古的探索(1892-1928)在早期,由于交通不便、技术落后等原因,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起步较晚。
然而,自1892年起,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该地区的考古工作逐渐展开。
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发掘和文物收集方面,如殷墟、元上都等重要遗址的发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内蒙古地区考古学的初步发展(1928-1945)随着考古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引入,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研究逐渐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遗址进行发掘和整理,如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考古工作更加规范。
此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如二战期间的东北抗联遗址等。
四、抗战期间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工作(1945-1949)在抗战期间,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工作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取得了不少成果。
学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对遗址进行发掘和整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还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等背景密切相关,如对日伪统治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研究。
五、内蒙古地区考古学史的特点及影响(一)特点: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史具有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等特点。
地域性表现在该地区的考古工作紧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多元性体现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的历史交融;民族性则表现在对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二)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考古学史研究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一研究也为后续的考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参考,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2024年《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语言研究》范文

《《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语言研究》篇一一、引言《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为我们研究清代蒙古文文献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档案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语言特点、词汇构成以及语法结构,以期为蒙古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档案概述《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收录了大量清代内秘书院所保存的蒙古文档案,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档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研究清代蒙古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语言特点(一)词汇构成《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的词汇丰富多样,包括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这些词汇反映了清代蒙古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此外,该档案还使用了大量的借词和外来词,反映了蒙古族地区与其他民族地区的交流与融合。
(二)语法结构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其语法结构具有独特的特征。
在《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语的基本句型、词序、时态、语态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该档案还反映了蒙古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语法变化,为我们研究蒙古语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语言研究(一)词汇研究通过对《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的词汇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清代蒙古族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揭示其社会文化特征。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词汇进行分类和归纳,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演变。
(二)语法研究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的语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蒙古语的语法特点和结构规律。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蒙古语语法资料,探讨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五、结论《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为研究清代蒙古文文献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通过对该档案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清代蒙古族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社会文化特征以及蒙古语的语法特点和结构规律。
清蒙古族点翠凤冠介绍

清蒙古族点翠凤冠介绍
清代蒙古族女子头冠又称“点翠凤冠”。
冠为两层,由金叶、金线组成的图案。
上层是用金线绣制的大凤凰,凤凰两侧各有一只小凤凰,用金线绣出凤头、凤爪和羽毛,通体缀有绿色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下层是一个圆形的小顶,顶上镶有一颗珍珠,用点翠工艺制作而成。
凤冠上还有许多金叶、金线组成的花纹图案,其间镶嵌了许多珍珠和宝石。
这顶冠饰上的点翠图案是从清代宫廷的金銮宝座上采集下来的。
清代蒙古族女子的头饰与其服装一样,都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民族特点。
据史料记载,在古代蒙古族妇女所戴的冠有两种类型:一是盘发式,即将头发盘在头顶或发髻上;二是“点翠式”。
清
代蒙古族妇女在发髻上常缀以金饰或珠饰,其装饰方式以“点翠”为主。
由于金线的颜色和翠鸟羽毛颜色相近,所以人们常将“点翠”工艺和金线镶嵌工艺相结合,制成各种首饰。
清代蒙古族妇女头冠样式多样,不同身份、不同等级的蒙古族妇女所戴的头冠也不一样。
—— 1 —1 —。
清代蒙古社会制度

清代蒙古社会制度
清代蒙古社会制度是指清朝对蒙古人民实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政治制度方面,清朝给予蒙古地区一定的自治权,设立了蒙古王公、亲贵和蒙古旗人等特殊政治身份。
蒙古地区分为内蒙和外蒙两个部分,内蒙设有内蒙古总督、布政使、参赞、道台等官职,外蒙则设有外蒙古巴图鲁、别失八达扎克等官职。
蒙古地区的土著贵族和富有的领主也在政治上享有一定的权力。
经济制度方面,清朝实行统一的农业税收制度,蒙古地区农牧业产品被纳入国家统一财政征收体系。
农牧业是蒙古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发展蒙古地区的畜牧业,鼓励蒙古人民养殖马匹、牛羊等。
军事制度方面,清朝设立了蒙古四大王公,分别掌握蒙古地区的兵权。
蒙古人民在兵役上享有一定的特权,如蒙古地区的男丁不必服兵役,而是由王公统一组织军事力量。
文化制度方面,清朝对蒙古地区进行了汉化政策,推行汉文教育,禁止使用蒙古文。
但清朝也设立了蒙古书院来培养蒙古地区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保留了一定的蒙古文化传统。
总体上,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在保留了蒙古人民部分自治权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汉化政策,对其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管理。
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搜集保存的历史痕迹论文

内蒙古地区蒙文古籍搜集保存的历史痕迹论文根据副研究馆员德力格尔所撰《<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纂情况及全国蒙古文古籍的鉴别统计》一文,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蒙文古籍6280种,内蒙古图书馆有2100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有1542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有 1625种。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与历史学相关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内蒙古蒙文书籍搜集保存历史痕迹(论文摘要)本文在探寻内蒙古地区个人和机关搜集保存蒙文古籍的历史痕迹的同时,着重记述了建国后国家重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搜集保存蒙文古籍的工作,及其得到各界的热情帮助,取得了巨大成就。
论文正文:蒙古民族在游牧文化基础上创造并发展的书籍文化,在文字、内容、形式、种类等方面独具特色,对丰富中国文化乃至全人类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可是在古代,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和夭灾人祸,很多历史文献散失损毁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现象才告结束。
本文将概述内蒙古蒙文古籍搜集保存事业发展的历史痕迹,供蒙古学学者们参月比.万。
作为一个经营畜牧业而分散游牧的民族,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珍存在祭祖场所、寺庙、塔楼等处。
[1」清代和民国时期,虽然在阿拉善亲王多罗特色楞、杭锦旗管旗章京那木林减布、乌拉特前旗镇国公嘎勒当旺楚克多尔济等富人诺颜和尹湛纳希、贺希格巴图、卓勒扎格台吉等文人的书斋中积聚有蒙文古籍,但很少有专门保存书籍的服胃公共图书馆。
在20世纪上半叶,人们建立了公共图书馆,逐渐认识到搜集保存古籍的重要性,在动荡岁月的空暇,开始搜集蒙文古籍,做出版或研究工作。
具体而言,蒙古民族的改良主义先驱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早在光绪28年(1902年)就在本旗创办了新式官办学校“崇正学堂”和一个小图书馆。
关于这个小图书馆,崇正学堂的首届学生吴恩和在题为《贡桑诺尔布》的回忆文章中写道:“与此同时,贡王还拿出一批钱来,在北京购买了一批《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大部头珍贵书籍,在王府西跨院开辟了一个略具规模的小型图书馆,专供各校师生和旗衙门内的行政人员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在清代,蒙古族作为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合理的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清王朝比较重视的政务。
清代大多数官方文献都是满、蒙、汉文并行。
因此有清一代有关蒙古的史料是相当丰富的,且有关记载是比较有系统性的(不像明代那么零乱残缺)。
此外,由于蒙古在政策、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清有特殊的关系,还有许多针对蒙古的专门文献。
一、基本汉籍史料《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4300余卷,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
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繁官等51卷外,计有《满洲实录》8册(不分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祖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穆宗实录》174卷、《德宗实录》597卷,以及《宣统政纪》70卷。
《清实录》的取材范围广泛,统治者有关实录的具体规定多达100多项,包括朝廷大典、帝王巡幸、政纪朝纲、百官除授、军政方略、封疆建置、人口户丁、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等众多方面。
按照清廷的规定,实录均以满、蒙、汉三种文字抄写。
这些实录抄本,现在都收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史稿》民初赵尔巽(1844—1927)主修。
529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
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帝至宣统三年(1616—1911)清朝296年的历史。
《清史稿》对有关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基本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研究清史提供了方便。
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的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
加之仓促成书,未做统一审订,致使前后矛盾,繁简失当,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差错、遗漏、颠倒等现象严重。
总之,它不是一部好的史料书籍,但它是目前唯一的纪传体清代通史,能够提供大量清史资料。
所引资料今皆有,可参阅。
《起居注》:据会典、实录记载,清朝的起居注皇太极时就有撰,但正式设起居注官是在康熙九年(1670)。
直至清亡,除康熙五十七至六十一年起居注馆一度裁撤外,一直没有中断。
现存的清起居注册起于康熙九年九月,迄于宣统二年十二月,中间间有缺佚,共一万两千余册。
有满、汉两种文本,又有正本、稿本之分。
该资料今分散藏于北京和台北两地。
起居注是一部比较如实地反映当朝历史的文献,它由日讲起居注官编纂,日讲起居注官近距离观察皇帝的日常起居,且成书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较近,是研究当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文献价值相当高。
与实录等利用率较高的史料相比,对同一史事的记录,起居注更加详细、具体,往往能够还原事件原委;起居注记录了一些未见于实录等其他史料的史事,从而看出起居注的文献价值。
清朝的起居注从康熙朝设立,一直延续到清末,为浩瀚的清史史料宝库增添了一块无可替代的瑰宝。
《东华录》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
一为乾隆三十年(1765)蒋良骥所编《东华录》32卷,所载起开国以前,载止雍正朝,所据实录为乾隆间最后考订以前的旧本,又有从实录之外辑录的资料,且对史料有考订,因此受到后人的重视。
一为王先谦、潘福颐所编《十一朝东华录》624卷,王先谦以他本人先后所辑道光以前《九朝东华录》与同治间事,于潘福颐所辑咸丰间事合成,成书也在光绪朝改修历朝“实录”之前。
另有朱寿朋编的《光绪朝东华录》220卷,成书于《德宗实录》编成之前,主要取材于邸报、京报及其他一些报纸,多载奏章全文,可与后来的《德宗实录》相互补充。
《十一朝实录》有光绪间木刻及铅印本,《光绪朝东华录》、蒋良骥《东华录》分别有中华书局1958、1980年排印断句本和点校本。
清朝在王朝会典之外,各部院衙署都编自己的则例,是该部门处理行政事务的依据。
如吏、礼、户、工、兵、刑、都察院等都有则例,与蒙古关系最大的是《理藩院则例》。
随着蒙古诸部陆续归附清朝,清朝便不断发布一些处理蒙古事务的政令。
康熙年间,曾汇集天聪元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27—1696)有关蒙古的政令152条。
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此基础上有汇编为209条,编成《理藩院则例》。
其后不断增补续修,最后一次是在光绪年间。
内容涉及到蒙古行政、军事、会盟、朝贡、封爵等,按院属诸司编排,汇集了清代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的大量资料。
有蒙、满、汉三种文记述。
有清乾隆内府抄本,国家图书馆有藏,存八卷。
内蒙古图书馆有光绪刻本。
整理标点本有1998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杨选弟整理本,天津古籍出版社。
“清三通”官修,分别为《清通典》100卷,《清通志》126卷,《清文献通考》300卷。
记述清代典章制度,资料止于乾隆后期,多取之于实录、国史、钦定诸书,可视为基本史料。
三书并行,而以《清文献通考》较为详备,与《文献通考》相比较,类目増群庙,群祀两考,为二十六门,子目中新立八旗田制、银色、银直及回部普儿、外藩、八旗官学、安奉圣容、蒙古王公等。
刘锦藻又著《清续文献通考》四百卷,初稿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后又续至宣统三年(1911)。
于《清朝文献通考》二十六考外,又増外交、邮政、实业、宪政四考,为三十考,记述了晚清时期各种典章制度的激烈变化。
这种书由于是按门类纂辑,检索较为方便。
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清会典》,原名《钦定大清会典》或《大清会典》。
清康熙时初修,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迭加改纂。
通指光绪重修本。
昆冈等撰。
100卷。
又撰《事例》1220卷,《图》270卷。
以职官为纲,据实录国史及内廷有关资料,分述清崇德元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636—1896)间宗人府、内阁、军机处、理藩院等诸部门以及垂帘听政,亲政礼制等事。
于各机构均详其编制、职掌、因革、掌故等项。
资料按年代排列。
有《万有文库》二集影印本。
“国史馆列传”此为清代国史馆原存列传资料的总称,至今尚无刊本。
据清廷规定,官修实录均沿袭前代的旧制,附载诸臣勋绩履历官阶,及乾隆中开国史馆,则凡京官副都御史以上、外官督抚与提督以上、旗员副都统以上,都付国史馆立传;此外又有“儒林”、“烈女”等专传。
这些丰富的史料原存,过去已有所利用,如民国时流传甚广的《满汉名臣传》(记清开国至乾隆朝人物)和《国史列传》(补乾、嘉人物),实际都是国史馆旧稿的汇编;《清史稿》的列传也多据这部分资料撰成。
全国“国史馆列传”尚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
《圣武记》,清魏源(1794—1856)撰。
此书是他在鸦片战争后有感于时局的激愤之作。
全书依纪事本末体编辑,分《开创》、《藩镇》、《外藩》《土司、苗傜、回民》、《海寇、民变、兵变》、《教匪》、《武事余纪》7个部分,卷内又各立篇目。
前6部分为叙事,历述清初建国、平定三藩、勘定回疆和金川、镇压各族农民起义及处理蒙古、西藏等问题与外交活动的史实,兼述历次用兵成败之道与各项军事制度,提纲挈领,条缕分明。
《武事余纪》4卷则为作者议论,于练兵之方、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御夷之略等论述。
原书曾经作者两次修订,1878年申报馆排印时増入魏氏专记鸦片战争的遗著《道光洋艘征抚记》,是为今本。
《四部备要》收有此书,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点校本。
其后张殿著有《十一朝圣武记》,是师仿魏氏辑补同类资料的书。
二、档案史料档案是研究历史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
现存的明清档案分藏在台湾和大陆。
大陆保存最多、最完整的单位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部所藏共70多个卷宗,总数多达1000多万件。
其中明档仅有3000余件,主要是清代档案。
其中除内阁档、军机处档以外,还有宫中档、内务府与宗人府档及六部等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军事部门的原档,并有一些地方部门或私人的存档,以及溥仪在天津张园时的档案等,已不止于原内阁大库所存。
这些档案内容几乎包括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教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资料。
“满文老档”是指满族入关前在东北建立后金至清初期间,用无圈点老满文书写的官方文献。
沈阳故宫崇谟阁原藏180册,编年载事,起清太祖丁未年(1607),到太宗崇德元年(1636),内缺天命七年(1622)七月至十二月及天聪七、八、九年(1633—1635)的一部分(其中天命九年的原稿本在1935年整理内阁大库档时重新被发现)。
这些老满文档,清入关后从沈阳移至北京内阁大库,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
今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为乾隆四十年(1755)的重抄本和转抄本。
此外,辽宁省档案馆明清档案、四川巴县档案、台北故宫博物馆档案等都有关于蒙古史料的记载。
三、蒙文历史档案目录内蒙古档案馆馆藏蒙文历史档案6.3万卷,内容十分丰富,历来为中外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所珍视。
现提供部分藏蒙文历史档案目录译文。
职官类:1、乾隆四十五年喀喇沁左旗贝勒札拉丰阿袭札萨克任事接印处理事务用印登记档。
2、乾隆五十八年署理八沟塔子沟税务兼管喀喇沁三旗蒙古民人事务新任司员咨喀喇沁左旗,为移知接印任事及修缮该旗丁勇住房由。
3、嘉庆四年喀喇沁左旗开印日到会官员名册。
4、嘉庆十年喀喇沁左旗协理散丕勒呈卓索图盟长,为查报理应承袭亲王以下爵位,达尔汗轳号及世禄人等因罪免袭由。
5、嘉庆十三年喀喇沁左旗在职官员、吏役考绩档。
6 、嘉庆二十三年喀喇沁左旗呈送理藩院旗内二百九十五名塔布囊中今冬应纳贡塔布囊之名册。
7、道光十五年喀喇沁左旗报送旗内职官名册。
8、道光十五年卓索图盟五旗在职管旗章京、梅林章京名册。
9、道光二十三年喀喇沁左旗呈卓索图盟长为查报足一十八岁应受封之塔布囊由。
10、同治七年为呈复理藩院喀喇沁左旗札萨克乌凌阿袭爵食俸年代及年庚事与副盟长喀喇沁中旗札萨克德力格尔来往公文卷。
11、同治十年喀喇沁左旗札萨克在京年班轮值时来往公文信函卷。
12 、光绪十年卓索图盟长札饬喀喇沁左旗为令协理玛哈巴拉署理左旗过世王爷札萨充印务。
13、光绪十三一一十四年为喀喇沁左旗记名协理丰盛格补协理玛哈巴拉缺事与卓索图盟长来往公文。
14、光绪二十四年喀喇沁左旗札萨克衙门札饬五十三佐,为贺熙凌阿承袭札萨克,令各佐纳一一光绪二十四年喀喇沁左旗札萨克衙门札饬五十三佐,为贺熙凌阿水袭札萨克,令各佐纳银由。
15、光绪二十四年卓索图盟长处札饬喀喇沁左旗,为移知王爷过世后,应照例革收原请封之闲散官。
16、光绪二十八年喀喇沁左旗札萨克熙凌阿呈热河都统,为兰请代奏续假二月田。
17、光绪三十三年卓索图盟长转饬各旗札萨克,为移知奉懿旨改理藩部,蒙语仍袭旧词及开用新印日期由。
18、宣统元年制报喀喇沁左旗札萨克熙凌之弟都凌阿、卓凌阿履历。
19、喀喇沁左旗新年赏赐加封官员及新年拜贴卷。
军事类:1、雍正十三年喀喇沁左旗札萨克僧棍札布呈理藩院,为奖赏征战塔布囊台吉兵丁由。
2、乾隆五十五年喀喇沁左旗协理赛音朝克图呈卓索图盟长为报守备兵马之兵器及丁勇名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