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八旗蒙古文人延清及其著作概述
清代蒙译儒学典籍及其流传

清代蒙译儒学典籍及其流传
清代蒙译儒学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儒学思想形态,它由明代传入的蒙汉
对照译本及其全曲演义著作构成,主要由汉语翻译成蒙古语,表达文化内容。
清代蒙译儒学典籍主要以明代建国后传入的《蒙汉对照译本》为主,
它把明代若干经典文献翻译成蒙古文,构成了清代蒙译儒学思想形态基础。
此外,还有清代桑仪《清新书》、叶以宁《儒学新词》、文津《儒学蒙义》等著作,以及清代苗继善《太和清新词》等著作,它们的流传也构成了清
代蒙译儒学思想形态的基础。
清代蒙译儒学在清朝末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大量的儒学著作以蒙古
文的形式被传播到蒙古,影响了当地的文化环境,也对中蒙文化的交流树
立了新的标杆。
在蒙古及蒙古族地区,清朝末期的清代蒙译儒学典籍得到
了认可和普及,其文化思想影响和传播也为满洲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
文化基础。
定宜庄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及其对八旗制度的研究

定宜庄的《清代⼋旗驻防研究》及其对⼋旗制度的研究⼀、前⾔定宜庄是满族⼈,1948年⽣于北京。
青年时⼜曾到内蒙古插队,这种⾃⾝的背景或许影响了她⽇后的研究⽅向。
1982年她考⼊中央民族⼤学,师从王钟翰,修习清史。
这本《清代⼋旗驻防研究》 [1]最初就是她在王钟翰门下时完成的博⼠论⽂。
其主要研究⽅向是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核⼼则是清代⼋旗和满族妇⼥,不过本⽂仅关注其对⼋旗制度的研究。
因此,第⼀部分会对《清代⼋旗驻防研究》⼀书加以评介,⽽第⼆部分则会梳理⼋⼗年代⾄今定⽒对⼋旗制度的研究历程,以此探讨此书之缘起,以及后来研究的突破与进展。
⼆、《清代⼋旗驻防研究》如上所述,此书最初是在其1990年博⼠论⽂基础上写成的,1992年曾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清代⼋旗驻防制度研究》。
随着更多史料的出版,所以在2003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修订版,不过书名改为《清代⼋旗驻防研究》。
本书三章⼗五节,探讨⼋旗驻防制度作为国家镇压⼯具,对清朝统治发挥的重⼤作⽤。
作者认为⼋旗制度有不同于历代兵制的特殊性,在巩固清朝统治中发挥过重要作⽤,但由于近来史家对绿营作⽤的过度关注,反⽽忽视了驻防⼋旗的作⽤。
因此作者选取顺治初(1644)到乾隆末年(1795)这⼀时期,研究了驻防⼋旗制度从酝酿、创⽴到完备的过程,⽽且她还敏锐地观察到乾隆末年⼋旗驻防制度衰落的迹象,以此揭⽰⼋旗驻防制度在清朝发挥的作⽤,以及这种作⽤丧失的原因。
书中绪论认为⼋旗驻防不仅仅是兵制,⽽且是⾏政、⽣产及军事职能于⼀体的社会组织形式。
清朝对于地⽅的控制主要依靠60万余汉⼈绿营兵,⽽⼋旗驻防制度则是依靠10万⼋旗兵对分散于全国各地⼤⼤⼩⼩城镇的绿营兵组织进⾏监督和控制。
他们驻防于除京师以外所有的重要军事据点,以此监视汉⼈,控制全国。
绪论中也详细说明了关于⼋旗驻防制度的学术史,不仅写到了⼤陆的研究情况,还写了港台和海外的研究概况,尤其是说到了韩国和⽇本的研究。
清代满族诗人宝廷诗词拾遗

[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2 2 . 7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5 l 7 0 ( 2 0 1 7 ) 0 4 — 0 0 5 0 — 0 6
宝廷 ( 1 8 4 0 ~1 8 9 0 ) , 字 仲献 , 号难斋 , 晚 年 号 偶 斋 。原 名 宝 贤 , 字少 溪, 号 竹 坡 。 宝 廷 为 清 宗
一
事 自请 革 职 。《 清 史稿 》 卷4 4 4有 传 , 其 子 寿 富 编 有《 先考 侍 郎公 年 》 。
宝 廷一 生致 力 为 诗 , 作 品极 丰 , 诗集名为《 偶 斋 诗草 》 , 词 集名 《 偶斋词 》 , 《 八 旗 艺 文 编 目》 均 已 著录, 编者 恩 华并 注“ 收, , I l l 。可 见其 诗词 别 集 在
清末 民初 均 已付 梓传 世 。今《 偶 斋 诗草 》 存有 光绪
癸 巳年 ( 1 8 9 3 ) 刻本 , 国家 图书 馆 藏 ; 又 有 题《 竹 坡 诗草 》 之钞 本 , 社科 院 文学所 图书馆 藏 。《 偶 斋词 》 则 尚未见 公立 图 书馆 人 藏 及 诸 家 目录著 录 。《 偶 斋诗草》 为宝 廷 晚 年 自编 诗 集 , 收 入诗 歌 2 0 0 0余 首, 题材广 阔, 风格多变 , 后人 故有“ 晚 清 八 旗 诗
( 以下 简 称 “ 联吟集” ) 与光 绪 六 年 ( 1 8 8 0 ) 刊 刻 的 《日下 联 吟诗词 集 》 八卷( 以下简称 “ 诗 词集 ” ) 两种
人, 当推 ( 偶斋 ) 第 一” 之誉 。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0 9 — 1 0
[ 作 者 简 介] 李芳 , 女, 江 西赣 州 人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文 学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员 。
《八旗蒙古大员班第出征准噶尔事迹考述》范文

《八旗蒙古大员班第出征准噶尔事迹考述》篇一一、引言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八旗蒙古的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中,大员班第作为八旗蒙古的重要人物,他的出征准噶尔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考述,旨在梳理班第出征准噶尔的历史脉络,并揭示其在清朝时期军事与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二、班第的生平简介班第,系出八旗蒙古的显赫家族,他作为清朝时期的一名高级将领,以骁勇善战、忠诚勇猛著称。
他在军事生涯中屡立战功,成为八旗蒙古的重要大员。
三、出征准噶尔的背景准噶尔部是清朝时期的一支游牧民族,与清朝政府时有冲突。
在康熙、雍正年间,准噶尔部与清朝政府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清朝政府决定派兵征讨准噶尔部。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班第作为八旗蒙古的重要将领,受命率领大军出征准噶尔。
四、班第出征准噶尔的过程在班第的带领下,八旗蒙古大军向准噶尔部发起了一次次的攻击。
他率领军队克服了地形、气候等种种困难,奋勇杀敌,为清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战争过程中,班第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精神,成为八旗蒙古军队的楷模。
五、班第在战争中的表现及影响在出征准噶尔的过程中,班第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激励士兵奋勇杀敌;他忠诚于国家,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为八旗蒙古军队树立了榜样,也赢得了清朝政府的赞誉和人民的敬仰。
六、结论班第作为八旗蒙古的重要大员,他的出征准噶尔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的精神为清朝政府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事迹不仅为八旗蒙古军队树立了榜样,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中一段辉煌的篇章。
通过对班第出征准噶尔的事迹进行考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时期八旗蒙古军队的军事与政治地位,以及他们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蒙古族仕宦文人托浑布及其《瑞榴堂诗集》研究

一、托浑布生平简述托浑布(1799—1843),字子元,号安敦,别号爱山。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正蓝旗人。
祖上多为武职,品阶颇高。
托浑布始祖昂罕、高祖牌禄、曾祖阿彦泰、祖父舒明阿,分别被封为镇远将军、武翼大夫、资政大夫、振威将军,其父观福亦晋资政大夫、振威将军。
出身于仕宦之家,加之勤奋好学,托浑布很早就通过科举考试顺利步入仕途,并逐渐历练为一名政绩卓著的文官。
托浑布是清中期著名的蒙古族诗人,有《瑞榴堂诗集》存世。
托浑布一生辗转闽粤各地为官,竭忠为民,每到一处都勤政亲为,口碑极好,得到了当时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据其子金铠《显考爱山府君行述》记载,托浑布年幼时家道没落,生活贫困,但他却努力求学。
嘉庆二十三年(1818),托浑布年仅二十岁考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年连登进士,为殿试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1〇同年,托浑布被委任湖南龙山县知县,恰逢父亲离世,尚未抵任。
道光五年(1825),托浑布被委任湖南安化县知县。
道光十一年(1831),任福建兴化府知府,兼摄管粮通判事。
在此期间,托浑布为百姓解除了盗匪忧患,清除了多年积案,稳定了民心,得到了百姓的称赞。
此后托浑布升任福州、漳州府事。
任上他崇儒重教,注重书院的兴建与人才的培养。
“首崇学校,亲课兴安书院书童,教以敦品励行,勉为通儒,禁绝属吏苞蓿及粮米陋规,声望大著。
”2〇他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光十二年(1832),托浑布调任台湾知府。
《台湾通纪》载:“十月九日闻警,驰报巡抚魏元烺。
魏方权总督,就近调署漳州府托浑布任台湾府事。
”3〇因当时台湾贼人张丙聚众作乱,朝廷紧急调用托浑布去平定叛乱,托浑布不负众望,运用恰当的军事策略很快将贼人绳之以法。
其卓越的政治才干令时人叹服,并因此被其他官吏举荐。
林则徐在《瑞榴堂诗集序》中对托浑布高度评价:“久居海峤台洋之役,尤著丰功,按谳东瓯,勇而能断。
”4〇除在湖南、福建任知县等地方官外,托浑布先后被擢升为广西左江兵备道,后改补福建督粮道。
《2024年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研究》范文

《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研究》篇一一、引言清代,蒙古族诗人以汉文为载体,通过其创作表达情感、描绘生活,对文化交流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清代蒙古族诗人在汉文创作方面的特点、影响及其传播途径,以揭示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二、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的背景清代时期,随着蒙古族与汉族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逐渐深入蒙古地区,许多蒙古族文人开始学习并运用汉文进行创作。
这种创作不仅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其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三、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的特色1. 题材广泛: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涉及自然风光、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风格独特:在汉文创作中,蒙古族诗人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既有汉族文化的韵味,又保持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
3. 情感真挚: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生活的热爱与思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的影响1. 文化交流: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为两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搭建了桥梁。
2. 文化传承:通过汉文创作,蒙古族诗人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传承下来,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 文学发展: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丰富了清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为中华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的传播途径1. 文学作品传播:通过诗歌集的出版、流传,使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
2. 文学活动推广:清代举办的各种文学活动,如诗歌比赛、文学讲座等,为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提供了展示平台,推动了其传播。
3. 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人交流、互访,以及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使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六、结论清代蒙古族诗人以汉文为载体进行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清前期八旗蒙古图伯特氏家族成员及其仕宦考论

第43卷第1期 2021年1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tMices Edition )Vol .43 No.l Jan . 2021清前期八旗蒙古图伯特氏家族成员及其仕宦考论张懿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八旗蒙古图伯特氏家族为清代典型的蒙古八旗世家大族,以康熙年间领侍卫内大臣拉锡为开端,有明确世 系记载的共两支,一支为其长子旺扎尔、旺扎尔之子百灵阿;另一支为其次子纳穆扎尔,纳穆扎尔长子保宁、三子保泰另有乌尔图纳逊和佛尔卿额二人,虽世系不甚明确,但也应为图伯特家族成员:,嘉庆朝以前的图伯特家族 成员共八人,他们大多以侍卫发迹,仕宦履历丰富,职事多样,且均在各自任职期间作出了较显著的成绩,受到了 清廷的褒扬,为清王朝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嘉庆朝以后,图伯特家族势力日益衰落,一定程度上反 映出蒙古八旗世家在清廷统治阶层的式微关键词:清前期;八旗蒙古;图伯特氏家族;仕宦特征中图分类号:K 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1)01-0143-07府完颜世家考》(《清史论丛》辽宁古籍出版社, 1995年)、王钟翰《内务府世家考》(《王钟翰学术 论著自选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丨999年)、祁 美琴《内务府高氏家族考》(《清史研究》2000年第 2期)、赖惠敏《清代的皇权与世家》(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0年)以及关康《论八旗汉军世家的兴 衰——以孟乔芳家族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但对八旗蒙 古世家相关问题仍缺乏专题性论述。
本文以八旗 蒙古图伯特氏家族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清前期 图伯特氏家族历代成员构成及仕宦履历情况,在 此基础上总结图伯特氏家族成员履历特征、选任 规律乃至家族兴衰。
—清前期图伯特氏家族成员考图伯特氏隶属八旗蒙古正白旗,为上三旗之一,在蒙古八旗中地位较为尊崇。
清朝的蒙古族文化

清朝的蒙古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朝的统治期间,蒙古族是中国的重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成为了当时社会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清朝的蒙古族文化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一、政治与社会地位蒙古族在清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清朝建立之初,明朝的抵抗意识形态对清朝统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因此,清朝试图维护蒙古族的利益,使其成为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同时,清朝设立了八旗制度,蒙古族被分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等八个旗,进一步加强蒙古族在清朝政治和军事中的地位。
另一方面,蒙古族的地位也受到了特殊的待遇。
清朝皇帝多次颁布法令,保护蒙古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特殊权益。
同时,清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推动中国内地人与蒙古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样的政策使得蒙古族在清朝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文化传统,并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形成了深厚的联系。
二、语言与文字蒙古族保留和传承了自己的蒙古语言,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蒙古语是蒙古族的母语,被所有的蒙古族人民所使用。
在清朝时期,蒙古族的领域不仅局限于内蒙古地区,还包括了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因此,蒙古语也成为了当时清朝各族人民交流的一种工具。
对于文字的运用,蒙古族不仅使用传统的蒙古字母书写,还熟练掌握了汉字。
这使得蒙古族人民能够通过文字与汉族人民开展更深入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文化融合。
同时,清朝政府也大力推行汉字文字教育,使得蒙古族普遍掌握了汉字读写能力。
三、服饰与艺术蒙古族的服饰和艺术也是其独特文化的体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长袍、马靴和蒙古帽为主要特征,富有草原民族的特色。
这些服饰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发扬,成为了清朝官员和平民蒙古族的标志之一。
在艺术方面,蒙古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表现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阿依努尔等传统乐器成为了当时蒙古族文化的瑰宝,而蒙古族的蒙古舞、蒙古歌曲等表演形式则成为了当时社会各界的热门文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清末八旗蒙古文人延清及其著作概述 宏伟 (内蒙古大学 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延清是清末著名的八旗蒙古文人,蒙古族汉文诗人。延清生长在中原地区,从小接受和学习的是汉文化。平生用汉文创作了卷帙浩繁的诗文,其汉文诗集有《奉使车臣汗纪程诗》、《蝶仙小史汇编》、《虎口余生录》、《锦官堂诗草》、《丙午春正倡和诗》、《四时分韵试帖》、《庚子都门纪事诗》、《锦官堂诗续集》、《锦官堂诗草》、《来蝶轩诗》、《前后三十六天诗》等,除此之外,还编辑选录了《遗逸清音集》和《七十二翁诗》等两部诗集。其汉文诗,从各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推动了清末年间的诗歌发展,也为蒙古族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
关键词:延清;著述 中图分类号码:I52 文献标识码:A
延清是清末著名的八旗蒙古文人,蒙古族汉文诗人。延清生长在中原地区,从小接受和学习的是汉文化。平生用汉文创作了卷帙浩繁的诗文,其汉文诗集有《奉使车臣汗纪程诗》、《蝶仙小史汇编》、《虎口余生录》、《锦官堂诗草》、《丙午春正倡和诗》、《四时分韵试帖》、《庚子都门纪事诗》、《锦官堂诗续集》、《锦官堂诗草》、《来蝶轩诗》、《前后三十六天诗》等,除此之外,还编辑选录了《遗逸清音集》和《七十二翁诗》等两部诗集。其汉文诗,从各角度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推动了清末年间的诗歌发展,也为蒙古族文学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
一、清末八旗蒙古文人延清 延清(1846-1920) 是清末著名的八旗蒙古文人,蜚声于清末文坛的蒙古族汉文诗人。字子澄,又字紫丞,号铁君,晚年自号搁笔老人,蒙古镶白旗人,京口驻防。巴哩克氏。其曾祖父珠隆阿、祖父德庆、父连元均为清廷小吏。延清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清代人物大事纪年》中载延清去世年:“民国九年去世,时年七十五”。[1]同治九年(1870)被推举为优秀学子,同治十二年(1873)考取了举人。次年参加会试,提名进士榜,官工部。从此,先后任工部都水司、屯田司、宝源局印等职。光绪三十年(1904)年已59岁的延清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宣统二年(1910)8月又转为翰林院侍讲学士,11月被派充文职六班大臣。清朝被推翻时,延清已为66岁的老人。延清在清朝三代皇帝(同治、光绪、宣统)的朝廷供职38年,对满洲政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晚年他以结交文朋诗友、唱和诗歌、刻书印诗为乐趣,以文墨为友,度过了安祥清闲的晚年。《清史稿》、《情史列传》未有延清的生平传记。《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载延清传云:“延清(1846-1918),清代蒙古族诗人。蒙古镶白旗人。巴哩克氏。字子澄,号铁君,也称阁笔老人。自幼学习汉语,读诗书,聪慧过人。同治九年(1870),补丁卯科优贡。十二年(1873),考中举人,继中进士。在工部都水司、屯田司、宝源局任职。光绪三十年(1904),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宣统二年(1910),充文职六班大臣。亲身经历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诗中得到反映。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写出《虎口余生》等数百首诗。三十四年(1908),为钦差专使往喀尔喀车臣汗部,著《奉使车臣汗纪程诗》。著有《锦官堂诗草》、《锦官堂诗续集》等诗集。”[2]
《同治庚午科大同年齿录》、《京口八旗志》等记载了延清的生平资料。佚名《同治庚午科大同年齿录》“延清”条中载:“巴哩克氏,字子澄,号铁君,道光丙午三月廿四日生江苏京口,蒙古镶 2
白旗,德通佐领下优附生。第十一名优贡,癸酉科举人,甲戍科进士,工部郎中、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曾祖珠隆阿领催。……子彭年光绪甲午年优贡,同知衔江苏知县。”[3]
延清自幼失去双亲,由其姑父领养。他从小接受汉文化的教育,“自幼谙熟汉语,饱读诗书”[4],喜读“五经”、“四书”,“清笃实廉慎,性耽风雅,诗才敏捷,下笔千言。”[5]从小打下了坚实的汉文化基础,培养了文学创作素养。他“嗜诗如饮食之,不能一日离”[6],平生用汉文创作了卷帙浩繁的诗歌。其最初创作的几首诗被选入全庆的《梓里诗存》中,延清也自己说:“同治朝叶赫全文慤公庆所编《梓里诗存》八卷,凡我八旗宗室、满洲、蒙古、汉军人自国初至今之试律各选数首,以永其名。余亦有诗六首滥厕其间。”[7]其它诗集有《蓬莱仙馆诗》两卷、《丙午春正唱和诗》、《锦官堂七十二侯试律诗》、《庚子都门纪事诗》六卷(1900)、《庚子都门纪事诗补》二卷(1900年春-6月)、《奉使车臣汗纪程诗》三卷(1908)、《锦官堂诗草》(1905)、《锦官堂诗草》(1909)、《锦官堂诗续集》(1918)(收了民国七年创作的100余首诗,多为怀旧之作)、《锦官堂试帖》(1885)、《来蝶轩诗》一卷等八部。并于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二年(1876)间,与延松岩、崇仲蟾、李钟豫等人组织“七曲诗社”,相互酬唱,吟诗和韵,推动了清末诗歌创作的发展。延清的诗歌创作,不仅收到了当时清代文坛的有名的文人名家的好评,而且现代文学研究者对其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时人张应麟评其文学才华曰:“铁君先生以沈博绝丽之才,擅文采风流之誉。其著作等身,若试帖、若律赋、争先快覩、莫不惊采绝艳。而尤擅长者则为七律,先后凡数刻,固已脍炙人口久矣。”[8]而今人王广西、周观武的《中国近代文学艺术辞典》中评其为“为诗多忧愤国事及反映时局之作。”[9]荣苏赫、赵永铣所编《蒙古族文学史》中叶说:“延清……继承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使他在近代蒙古族汉文作家群里,成为写诗最多,反映现实最丰富的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诗人。”[10]延清的诗歌被收入到当时的诗歌文集里,如全庆于同治间所编的《梓里诗存》中收入了延清的六首诗,孙雄等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中也收录了延清的十一首诗,并附了小传云:“延清,字子澄,蒙古镶白旗人,同治甲戍进士。由工部郎中转入词曹,现官翰林院侍讲学士。”[11]延清自己所编《遗逸清音集》中也收录了自己的《戈壁行再用宝文靖公闻字韵》、《使者日支廪羊戏作》、《戈壁道中作用文靖韵》、《晓发穆哈里喀顺》等四十七首诗,并附小传云:“延清,巴哩克氏,字子澄,号铁君,晚号搁笔老人,蒙古镶白旗人,京口驻防。同治庚午并补丁卯科优贡,癸酉科举人,甲戍科进士。工部主事,由郎中转翰林院侍读,官至侍读学士。著有《锦官堂诗集》、《锦官堂试帖》、《锦官堂赋钞》、《覆瓿集》、《碟仙小史汇编》、《庚子都门纪事诗》、《丙午春正唱和诗》、《奉使车臣汗纪程诗》、《引玉编三四集》、《前后三十六天诗合编》、《锦官堂七十二侯试律诗》。”[12]除此之外,《遗逸清音集》中也收录了旭朝、同裕、恩华等人与其倡和之诗,这些酬唱之诗如下: 旭超:《延子澄世伯乙卯七十正寿用引玉编春字韵寄祝》,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四;
同裕:《子澄夫子奉使车臣汗赋此奉寄》,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四; 延昌:《题延子澄姻叔所著用卷内自题诗韵二首》,见《遗逸清音集》卷一; 恩华:《延子澄师碟仙小史汇编刊成自题二律依韵奉题》,七律二首,见《遗逸清音集》; 锡钧:《秋日感事和延子澄同年见示诗八首》(七律),《题延子澄同年庚子都门纪事诗三首》(七 3
绝),见《遗逸清音集》,卷一; 桂芳:《往谒延子澄世伯并呈四诗用吾乡李亚白先生赠伯禾世兄诗韵》(七律四首),见《遗逸清音集》,卷四;
延钊:《读延子澄先生前后三十六天诗至感旧书慨及书愤重题再纪数章不觉闷极悲来放声大哭家人以余为狂兹特用天字韵纪以此诗寄呈澄老》,见《遗逸清音集》,卷四;
善耆:《和延子澄水部秋日感事八首遵用少陵秋兴诗韵》,见《遗逸清音集》卷一; 寿耆:《延子澄学士家藏翁叔平协揆所书虎字出以属题因用卷内钟秀之何润夫两前辈诗韵奉题二首以应》(七绝),见《遗逸清音集》卷一;
定成:《和延子澄学士同年三十六天诗韵二首》(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一; 清昌:《奉和子澄先生天字韵四首》,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二; 庆珍:《奉和子澄姻长学士诗伯天字韵》(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二; 奎濂:《乙卯冬斗室筑成率成俚句呈延子澄先生》(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二; 定信:《子澄诗老过从招饮迟博如未来诗以纪事用成子蕃迁居韵》(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二;
爱身:《题延子澄世伯太常仙蝶图恭用高宗纯皇帝御制诗韵》(五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二; 阔普通武:《延子澄郎中清转补翰林院侍读贺之以诗四首》(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三,凡三首;
庆恕:《和延子澄学士奉使车臣汗纪程诗》七律,见《遗逸清音集》卷三; 钟灵:《连日阴雨不得出游寄延子澄学士》(七律),(同上); 崔永安:《题延子澄水部清荷村消夏图即用自题七律二首韵》(凡三首)同上; 锡恩:《书感和子澄老哥天字韵》(七律),同上; 文淇:《兰浦来京旋又言别子澄招饮遂有是作》(五言排律),凡二首,同上; 董楷:《再和太常仙蝶四绝句以应子澄世丈之命》(七绝四首),同上; 一些酬唱诗对延清的诗做出了高度评价,如庆恕:《和延子澄学士奉使车臣汗纪程诗》七律对延清的《奉使车臣汗纪程诗》做高度评价说:“奉使遐慌要纪程,新诗落笔使人惊。黄沙白草全经眼,绿水青山切问名。九曲羊肠寻古道,几行马足蹴边城。长途风景君详志,不枉星远塞征。”[13]
清代八旗蒙古文人恩华《八旗艺文编目》中著录了延清的全部汉文著述,并附小传曰:“延清字子澄,一字紫丞,号铁汉,氏巴里克,隶镶白旗。同治甲戍进士,光绪三十一年由工部郎中迁翰林院侍读,累官至侍讲学士。京口驻防。”著录的汉文著述如下:
《奉使车臣汗纪程诗》三卷,收底稿本; 《蝶仙小史汇编》六卷,收(谱录); 《虎口余生录》,收; 《遗逸清音集》,四卷,附《锦官堂诗草》收; 《丙午春正倡和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