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合集下载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邻近的蒙古国。

蒙古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草原民族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历史和考古研究,蒙古族是对原始蒙古人群的后代,原始蒙古人群属于古代东北亚的游牧民族。

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年至公元前2千年的青铜时代。

在公元前3世纪,蒙古地区开始出现多个民族部落的形成,这些部落之间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匈奴帝国崛起,统一了草原地区的一部分。

在匈奴帝国的影响下,蒙古地区的大部分人口逐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蒙古民族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民族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张,与其他民族进行了战争、贸易和文化交流。

蒙古帝国在13至14世纪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对蒙古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蒙古族逐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

当代,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蒙古族的起源和演变有其特定的历史和背景,但要理解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通常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地理环境、文化交流、政治因素等。

蒙古族的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具体细节可能因不同的历史学派和研究者而有所差异。

蒙古民族历史考

蒙古民族历史考

蒙古民族历史考作者:李一楷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21期2005年11月,联合国大会无异议通过决议案,决定在2006年纪念成吉思汗创立蒙古帝国800周年。

2006年,蒙古国政府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纪念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和蒙古帝国的辉煌历史。

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于7月10日至13日访问蒙古国,并出席“大蒙古国”800周年纪念活动。

一、历史渊源蒙古的祖先是室韦各部。

“室韦”是对当时分布于契丹之北、靺鞨以西、突厥以东之地的各个部落的泛称。

其中被称为室韦——靺鞨人的部落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其在公元7世纪左右从东北向西向南进入蒙古高原。

西迁的室韦——靺鞨人的诸多部落中,有一支称为“蒙兀室韦”,《旧唐书》称其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

公元9世纪以后,蒙兀室韦以“萌古”“朦骨”“萌骨”“蒙古”等音译形式见诸中文史料。

公元10至12世纪时,蒙古部落处在辽和金的统治之下。

12世纪中后期,各部落彼此争战不已。

乞颜部的铁木真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打败周围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台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蒙古汗国建立,蒙古民族最终形成。

二、融入中华民族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发动对周围地区的长期征伐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大汗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次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

1276年,元灭南宋。

元的大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368年,朱元璋灭元,元顺帝北逃,继续统治塞北地区。

明代散居内地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

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兀良哈、鞑靼、瓦勒三大部。

洪武年间,兀良哈内附明朝。

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勒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明末清初,蒙古族分为漠南、漠西、漠北三大部,后相继臣服于清。

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简介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

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

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

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

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

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

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

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

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蒙古族一、概况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

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

民族蒙古论文

民族蒙古论文

民族蒙古论文引言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区。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形成与发展既受到自身民族特点的影响,也受到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本论文将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个方面对民族蒙古进行综合研究,旨在探讨蒙古族的起源与演变、文化特点以及语言特色。

1. 蒙古族的起源与演变蒙古族起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

在这个历史时期,蒙古族主要是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以牧畜和狩猎为生。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蒙古族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的崛起对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蒙古族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上,蒙古族是以家族为单位,由氏族联合组成部落。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蒙古族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同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也使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

2. 蒙古族的文化特点2.1 语言蒙古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系,是一种阿尔泰语系的语言。

蒙古语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人民进行交流和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

蒙古语具有丰富的音节和语法特点,其中包括元音和辅音的变异、屈折变化等。

同时,蒙古语也受到了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

2.2 服饰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多以羊毛和马毛制作,适合寒冷的气候条件。

男性常常穿着长外衫和宽松的长裤,头戴花帽,脚踏高靴。

女性则常常穿着宽袖长袍和长裙,头戴花冠。

蒙古族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常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各种纹样来装饰。

2.3 艺术蒙古族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

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音乐最为著名,马头琴是一种弦乐器,具有悠扬婉转的音色。

蒙古族的舞蹈则以蒙古族的骑马舞最为有名,骑马舞动作矫健,富有力量感。

3.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民族文化》课件

《蒙古族民族文化》课件
边等工艺更是独具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文化
蒙古族的居住文化以帐篷和蒙古包为主,具有适应游牧 生活的特点。
蒙古包内部空间宽敞,设施简单实用,通常包括火炉、 床和储物架等。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住房,采用木架和毡布制成,可 随时拆卸和组装,方便游牧迁移。
蒙古族人注重居住环境的整洁和卫生,在帐篷和蒙古包 周围会设置围栏和草料架等设施。
05
蒙古族对世界的影响
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
蒙古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征服活 动,使得欧洲和亚洲之间的文化、商业和政治联系更加紧密。
蒙古帝国推动了东西方科技与文化的交流
蒙古帝国时期,许多欧洲的学者、工匠和商人来到亚洲,同时也将亚洲的文化、科技和产 品带回欧洲。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蒙古族民族文化》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蒙古族历史 • 蒙古族传统艺术 • 蒙古族民俗文化 • 蒙古族传统节日 • 蒙古族对世界的影响 • 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01
蒙古族历史
蒙古族的起源
01
蒙古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 室韦、鲜卑部落,他们生活在今 天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
02
04
蒙古族传统节日
那达慕大会
节日起源
那达慕大会源于蒙古族传统的竞 技、娱乐和祭祀活动,已有上千
年的历史。
主要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 日之一,主要活动包括赛马、射 箭、摔跤等竞技比赛,以及歌舞
表演和美食盛宴。
意义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团结和 友谊的象征,也是传承和弘扬蒙
古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介绍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介绍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在这么多民族中,蒙古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

本文将介绍蒙古族的来源、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一、蒙古族的来源和分布蒙古族起源于中亚蒙古高原,是蒙古帝国的创始民族。

蒙古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同时也有一部分分布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

他们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人数约为620万人。

二、蒙古族的历史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时期。

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曾统一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蒙古族在其建立和扩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蒙古族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如被清朝统治、外族入侵等,但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三、蒙古族的文化1.语言:蒙古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是蒙古语族的代表。

蒙古语有古典蒙古语、内蒙古蒙古语、外蒙古蒙古语等不同方言。

蒙古族的文字是以蒙古文为主。

2.服饰: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袍”为主,男性通常穿长款的外蒙古长袍,女性则穿蓝、黄两色相间的蒙古族民族服装。

3.美食:蒙古族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喜欢烤肉,特别是烤全羊。

蒙古族的奶制品也非常有名,如奶茶、奶酪等。

4.音乐舞蹈:蒙古族有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蒙古族的呼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富有草原牧民的豪放和自由。

5.节日:蒙古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那达慕大会等。

春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办盛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四、蒙古族的传统习俗1.游牧生活: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游牧,以畜牧为主。

他们长期居住在草原上,依靠放牧和狩猎为生。

游牧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蒙古族的文化和社会组织。

2.包衣氏:蒙古族婚礼的一个独特习俗是“包衣氏”,即新郎家族送细雁给新娘家族。

这象征着新郎家族对新娘家族的尊重和承诺。

3.马球:马球是蒙古族非常重要的传统体育运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比赛项目之一。

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概况

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概况

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概况一、蒙古族族源族称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

蒙兀室韦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是室韦联盟部落之一。

在宋、辽、金时,史籍上有“萌古”、“朦骨”、“萌骨”、“蒙古里”等译称。

写作“蒙古”初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

13世纪初,“蒙古”一词由民族、部落名称正式演变成蒙古民族的名称。

14世纪拉施特所著《史集》一书中,记载了一个蒙古族古老的传说:蒙古氏族被其他部落战败,遭到残酷屠杀,只有两男两女逃到一个周围都是山林、中间有优良牧场的地方,称为“额儿古涅·昆”——“险峻的山坡”。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

这个传说里的“额儿古涅”,就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被称为蒙古族发祥地,传说中的两男两女的部落便是“蒙兀室韦”的先民。

公元8世纪初,“蒙兀室韦”为寻找新的草场,开始西迁。

到11世纪,以斡难河中上游和不儿罕合勒敦(今肯特山)地区为中心,分为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部。

尼鲁温蒙古,是指阿阑豁阿(成吉思汗十世祖母)之后人,后来逐渐形成孛儿只斤、泰亦赤兀惕、合答斤、撒勒只兀惕、札答阑、八邻、忙忽惕、主儿乞等部落。

迭儿列斤蒙古,是指阿阑豁阿后裔之外的蒙古人,他们的民族成份复杂。

他们同铁勒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汉人接触,从这些族人中吸收人口。

他们包括弘吉剌惕、兀良合惕、亦乞列思、速勒都思、斡勒忽讷惕、豁罗剌思、额勒只斤等众多部落。

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出自不同的祖先,可以通婚,形成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

蒙古族在高原上对辽、金的统治和奴役进行了多次反抗,其内部亦不断进行征战。

到12世纪末13 世纪初,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过程中历经数十次大的战争。

其中经1201年和1202年的两次大战,击败札木合和塔塔尔部落后,占领呼伦贝尔地域,成为他养精蓄锐和日后统一蒙古高原的基地。

蒙古国幻灯片

蒙古国幻灯片
予承认。外交部也正式发布 了一份措词严厉的声明,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 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 是外国人操纵外蒙古命运的一次重要会议。为争取苏联参
加对日作战,美、英不惜出卖中国利益,答应了苏联的无理要求,接受外蒙古的现状,
即承认并要求中国政府承认 “蒙古人民共和国” 。
• 1946年1月5日蒋介石在罗斯福和斯大林的重压下,在万般无奈之中与苏联签 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条约中正式承认了 “蒙古人民共和国”。 • 1949年10月,与苏联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党与苏联签订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新中
• 在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外交官们努力下,终于迫使沙俄做出让步,承认外蒙古是中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一部分,条件是在外蒙古实行“自治”。以卖国复辟著称于世的袁世凯总算没有丢 掉外蒙古。 1918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彻底推翻。 失去了主子了“自 治蒙古”在苏俄红军不断向西伯利亚挺进时感到危胁日益临近,于是他们开始与中国 政府进行取消“自治蒙古”的谈判,但是谈判进程缓慢而坚难。 1919年,北洋政府(段祺瑞时期)派出得力干将徐树铮率兵进入外蒙古,用铁腕政策
蒙古国的经济
•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1997年7月,政府通过 “1997年至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 营经济成分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007年,蒙经济发 展态势良好,宏观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财政收入增加,汇 率基本保持稳定。2007年,蒙古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8.35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9.9%。2008年,蒙古国 GDP为49.91亿美元,列世界143位;人均GDP为1980美元, 列121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

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一)蒙古民族族源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

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

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

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

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

“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

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

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

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

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

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

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

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

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

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

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

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二)蒙古民族族称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

“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

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

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

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

“蒙古这个词开始只是—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二、语言与文字(一)蒙古语言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

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个国家。

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

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

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

在结构学方面,名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13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的时候,蒙古语言基本上是统一的。

后来,由于蒙古人散在横跨欧亚两洲的广大疆土上,随着蒙古汗国的瓦解,各地蒙古人来往日益减少,统一的蒙古语便开始分化,逐渐形成蒙古语的各个地方方言。

根据现代蒙古语的历史发展及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的差异程度,可以概括地划分为西部(卫拉特)方言(包括准格尔土语群、科布多土语群、伏尔加土语群)、北部(布里亚特)方言(包括东部、西部和南部及色楞格土语群)、中部(内蒙古、喀尔喀)方言(包括察哈尔土语群、鄂尔多斯土语群、科尔沁土语群、巴尔虎土语群、喀尔喀土语群、霍特盖特喀尔喀土语群)。

解放以来,内蒙古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蒙古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建立蒙古民族共同语,实现语言规范化,于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尔语音为现代蒙古语的标准音。

自治区蒙古语广播语言、舞台语语言、电影语言和教学语言等,都已经以察哈尔语音为标准进行规范。

现在察哈尔话已经成为自治区推广的蒙古语普遍语。

(二)蒙古文字蒙古文是中国蒙古族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

中国蒙古文是在回纥文字母的基础上,于12世纪末或13世纪初创制。

现在所发现最早的回纥蒙古文献是1225年《成吉思汗石》碑铭(即也松格碑铭)。

蒙古文竖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

最初的字母形式和拼写规则都比较简单。

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字母形式、字母数量,或是正音、正字法,都有了重大改进,得以逐渐完善。

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包括5个元音字母,24个辅音字母。

这些字母除个别的不出现在词首外,其余的在词首、词中和词末均有三种不同的变体。

世界范围内的蒙古民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架纥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托忒蒙古文、新蒙古文等四种文字。

回纥蒙古文,由古代畏兀儿人使用的回纥文字母基础上改制而成,故称回纥蒙古文。

中国现行蒙古文的前身就是回纥蒙古文。

回纥蒙古文大约创于13世纪初叶,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于1204年灭乃蛮部,并俘虏其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可汗命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

这可能就是蒙古人正式使用文字的开端。

八思巴文,在藏文和梵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拼音或音节文字。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施政和统治各民族,特命元朝国师八思巴大喇嘛创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拼记蒙古语、汉语、藏语、维吾尔语和梵语等。

根据《元史·释老传》记载,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正式颁发诏书:“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这是推行八思巴蒙古文的开端。

八思巴蒙古文,作为官方文字,随着元朝的灭亡亦被淘汰。

又由于字形笨拙,书写繁琐,而不得不让位于容易学习使用的回纥蒙古文。

托忒蒙古文,是中国新疆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方言文字。

17世纪中叶蒙古卫拉特部和硕特人札亚·班弟达大师根据卫拉特方言特点,在原有蒙古文字母基础上改制而成。

托忒蒙古文的字母形式与原蒙古文有所不同,书写体比较繁琐。

但是,托忒蒙古文能够接近卫拉特方言的实际发音,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元辅音音位系统。

近350的以来,托忒蒙古文一直被中国新疆蒙古族沿用着。

俄罗斯卡尔梅克蒙古人也使用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

目前,中国新疆蒙古族也在提倡学习使用旧蒙文(回纥蒙古文),与托忒蒙古文并行。

新蒙古文,是蒙古国现在通用的一种拼音文字。

新蒙古文是在俄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故又称斯拉夫蒙古文。

1941年由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批准推行。

解放初期,在内蒙古自治区曾试行过几年新蒙古文,后停止。

俄罗斯境内的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卡尔梅克蒙古自治共和国,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也分别创制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新蒙古文,现仍在使用。

三、蒙古民族的发展过程(一)早期蒙古部落约在8纪世初叶,包括蒙兀室韦在内的室韦——达怛各部为了寻找新的牧场从呼伦贝尔草原逐渐向漠北高原迁徒。

9世纪以后,当回鹘势力退出漠北高原时,室韦——达怛人的势力日益增长,已成为人马众多的强大游牧部落。

室韦——达怛人的西迁,对大漠南北民族布局的变化影响十分深远,原来布满突厥语族部落的漠北高原,从此开始了蒙古化过程。

因此,在蒙古地区古代历史上和蒙古族共同体的形成中,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10至12世纪,蒙古高原各部先后受辽、金王朝的统治。

当时,契丹和女真人称他们为“阻卜”。

有辽一代,阻卜各部经常向辽王朝岁贡马、驼、鼠皮等物。

因岁贡的沉重,节度使的贪残,各部常常奋起反抗。

金朝曾多次出兵征讨阻卜等部。

金熙宗时,鞑靼诱捕蒙古部落长俺巴孩,把他献给金朝处死。

鞑靼、汪古等部首领接受金朝封号,每年纳贡,并为金朝守边。

为了防止阻卜骑兵的骚扰,金朝在边境修筑界壕(边墙)。

界壕从东北莫力达瓦旗北延伸到西南的大青山。

另外,金朝为了加强对阻卜诸部的统治,在北部边境上设立榷场与阻卜各部贸易。

辽、金时期的蒙古部居地在斡难河中上游和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他们是唐代蒙兀室韦的后裔。

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把古代氏族部落分成两大类,一类称为尼鲁温蒙古,一类称为迭列列斤蒙古。

尼鲁温蒙古出自成吉思汗十世祖母阿阑豁阿之腰。

阿阑豁阿之子勃端察儿的子孙繁衍为众多的氏族和部落,组成孛儿只斤部。

后来,孛儿只斤诸部落中的乞颜部和泰赤乌部逐渐发展成为两个强大的部落。

属于尼鲁温蒙古的还有合答斤、散只兀、札答阑、八邻、忙兀、主儿乞等许多部落。

迭列列斤蒙古是指一般蒙古人。

他们包括捏古思、弘吉刺、兀良哈、亦乞列思、雪尼特等许多部落。

迭列列斤蒙古部落民族成份比较复杂,他们从突厥铁勒人、契丹人、女真人、汉族中吸收了不少人口。

尼鲁温蒙古和迭列列斤蒙古合在一起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

金代,蒙古各部共同推戴一个汗,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

成吉思汗的三世祖合不勒汗及其堂兄弟俺巴孩、子忽图刺均当了全体蒙古人的汗。

蒙古部附近也有很多室韦——达怛诸部,这些部落又称为“原蒙古人”。

他们是札刺亦儿、塔塔儿、篾儿乞、外刺、八儿忽等部。

此外,辽金时期,蒙古高原西半部还有信仰景教的厥语贵族统治的克烈,乃蛮和汪古等三大强部。

在10至13世纪,蒙古高原各部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正在向阶级社会过渡。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铁的输入,促进了蒙古各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原始的氏族制逐渐瓦解,私有制日益发达,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

“那颜”是蒙古贵族、官员的称谓,他们占有大量的牲畜和财产,拥有众多的属民和奴婢,是古代蒙古社会的统治阶级。

“那可儿”是那颜的仆从,又是那颜的护卫和助手。

他们可以升为贵族,又可以降为平民。

“孛斡勒”是那颜的隶属人口,主要来自战俘,他们中间可以产生那可儿,身份是世袭的。

“哈刺抽”是蒙古游牧民的基本群众,游牧业的主要生产者。

普通氏族成员就是哈刺抽。

他们与那颜贵族保持一定的隶属关系。

平时为主人役使,战时随主人参战。

“汗”是诸部落联盟的首领。

汗的产生是通过部落议事会——忽里台推举的。

汗可统率全部族百姓和军队,有很大的权力。

(二)蒙元时期的蒙古族1.蒙古各部的统一与大蒙古国的建立公元12世纪,蒙古社会中充满了新兴贵族追逐政治、经济权力的战争。

战争和掠夺破坏了社会生产,给广大游牧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和统一,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部落及领袖人物能够担负起统一全蒙古的责任。

经过蒙古各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到12世纪中叶,蒙古高原事实上已呈现出统一的趋势。

以蒙古、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为中心,形成了几大部落联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