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对蒙古的政策[3]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_第6课_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_word版有答案

清单一志向远大的玄烨少年天子1.登基康熙帝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8岁登基,14岁开始亲政,他聪明好学,志向远大。
2.学习(1)认真学习满汉文化、骑射军旅之技和帝王统治之术。
(2)对西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制造和购置科学仪器。
[深化认知]康熙帝即位时,世界形势发生变化:欧洲封建统治已经动摇,商品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加强,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正孕育着危机。
清单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对内措施平定“三藩”与收复台湾1.平定“三藩”(1)原因:清初,“三藩”割据势力对国家统一构成了威胁。
(2)措施:1673年,三藩反叛,康熙帝采取剿抚并行的策略,历时八年,取得平定“三藩”的胜利。
2.收复台湾(1)原因:郑氏政权以台湾为根据地,坚持抗清,使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政局不稳。
(2)过程:招抚失败后,用武力收复台湾。
(3)管理: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施行了“展界开海”和轻税政策。
(4)意义①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贸易的发展以及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②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深化认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
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请求。
这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单三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对外措施抗击沙俄1.原因17世纪中叶,沙俄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修筑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对中国东北边境构成极大的威胁。
2.过程(1)康熙亲政后,采取“永戍黑龙江”的方法,积极为抗击沙俄侵略做准备。
(2)1685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打击了俄国军队。
3.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回复

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回复清朝满蒙联姻是清朝政治与文化的特有表现,它是指清朝皇帝和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之间的婚姻关系。
主要是在康熙和雍正两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这种联姻关系,它对于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清朝满蒙联姻作一论述。
一、清朝满蒙联姻的起因1、政治因素清朝崛起的时间,正值中国的明朝末年与中亚草原上各部落的纷争之际,清军攻占北京时,其政治生态已由落草而披甲的政治领袖逐步形成为中央集权缔造的政治制度。
康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范围,还将草原划入版图之中,并采用了联姻的手段。
主要是为了巩固清朝对蒙古的统治,使用婚姻的方式来消除蒙古人的抵抗,同时还可以借助蒙古人的军事力量,对中国的北方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经济因素满洲人是少数民族,处于少数派的劣势地位。
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结成了联盟。
通过联姻关系保持了两族的血缘纽带,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巩固贵族阶层的统治地位,利于统治人民、调节阶层之间的矛盾。
做到相互之间的相互支持、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壮大经济实力,使两族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
二、清朝满蒙联姻的影响1、政治影响清朝满蒙联姻是当时的一种典型的外交手段,通过联姻手段来扩大统治范围,并且巩固统治地位,稳定政治局势,巩固中央的权威,增强统治的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利用婚姻策略,培养出许多能力出众,对国家有益的政治家。
他们能够在行政管理和政权传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清朝政权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文化影响满洲贵族与蒙古贵族的联姻引起了文化上的融合,蒙古文化和满族文化互相渗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文化。
满洲人从蒙古人那里学习到了大量养蒙、治蒙、守边等军事政治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向蒙古传授了有关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知识。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满、蒙两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且也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军事影响清朝满蒙联姻除了增强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还在军事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康熙王朝试题及答案解析

康熙王朝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康熙皇帝的年号是什么?A. 顺治B. 康熙C. 雍正D. 乾隆答案:B2. 康熙皇帝在位多少年?A. 60年B. 40年C. 50年D. 70年答案:A3. 康熙皇帝的原名是什么?A. 爱新觉罗·玄烨B. 爱新觉罗·胤禛C. 爱新觉罗·弘历D. 爱新觉罗·福临答案:A4. 康熙皇帝的生母是谁?A. 孝庄文皇后B. 孝端文皇后C. 孝懿仁皇后D. 孝诚仁皇后答案:A5.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哪次大规模的叛乱?A. 三藩之乱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A6.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哪次重要的科举改革?A. 八股文改革B. 科举制度的废除C. 科举制度的恢复D. 科举制度的完善答案:D7.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西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A. 实行“金瓶挚签”制度B. 实行“土司制度”C. 实行“改土归流”D. 实行“一国两制”答案:A8.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台湾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A. 实行“海禁”政策B. 实行“开海”政策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 实行“一国两制”答案:B9.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俄罗斯采取了哪些措施?A. 签订《尼布楚条约》B. 签订《北京条约》C. 签订《瑷珲条约》D. 签订《辛丑条约》答案:A10.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A. 编纂《康熙字典》B. 编纂《四库全书》C. 编纂《永乐大典》D. 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进行的改革措施包括哪些?()A. 科举制度改革B. 土地制度改革C. 税收制度改革D. 军事制度改革答案:ABCD2.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包括哪些?()A. 对西藏地区实行“金瓶挚签”制度B. 对新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C. 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D. 对台湾地区实行“开海”政策答案:ACD3.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外交往的措施包括哪些?()A. 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B. 与荷兰签订《北京条约》C. 与葡萄牙签订《澳门条约》D. 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答案:A4.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包括哪些?()A. 编纂《康熙字典》B. 编纂《四库全书》C. 编纂《永乐大典》D. 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答案:AB三、判断题1. 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
北京八大清朝蒙古王府之—阿拉善罗王府及罗王家族传奇

北京八大清朝蒙古王府之—阿拉善罗王府及罗王家族传奇阿拉善和硕特部首任旗王和罗理,是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嫡孙,鄂齐尔图彻辰汗的侄子。
当初,新疆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野心膨胀,在斋桑湖袭杀鄂齐尔图彻辰汗。
不甘忍受噶尔丹统治的和硕特部众纷纷内徙。
和罗理率部与鄂齐尔图余部和准噶尔楚琥尔乌巴什残部,先后离开天山北路,经青海大草滩,庐帐万余,徙牧到河套以西地区。
当时正值清廷集中力量平息“三藩之乱”。
和罗理为部落生存奔走,寻求安身立命之地,先到甘肃沿边一带,不久率部游牧大草滩,又率众驰牧额济纳河流域,之后游牧黄河岸边,最后定牧贺兰山以西、龙首山以北的阿拉善辽阔地域。
和罗理是一位赞成国家统一、善于约束部众、管理牧地的和硕特首领。
他多次上书清廷请求封地,接受朝廷领导。
清廷对这批来自新疆地区的游牧民,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妥善安置,1686年清廷赐封贺兰山以西,额济纳河以东,喀尔喀蒙古以南,明长城以北,各以距边60里为界,总面积40万平方里的辽阔地域,为和硕特蒙古牧地。
并议定对杀人、盗窃、越界游牧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律例,以期边境民众共同遵守,营造了稳定的游牧环境。
“三藩之乱”平定后,清廷集中力量三次出征漠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以和罗理为首的和硕特蒙古积极驰驱效力,参加平叛。
战事之初,和罗理所部蒙古和硕特与喀尔喀蒙古形成犄角之势,牵制分散了噶尔丹的力量。
清军分三路进攻时,和罗理派劲旅为前驱,随西路军费扬古越沙漠北上,在昭莫多大败噶尔丹。
接着,和罗理又命部下分别屯兵额布格特、额济纳、布隆吉尔等地,自己统兵千余骑,与策旺阿拉布坦、土尔扈特阿玉奇共同驻守阿尔泰山土鲁图,防止噶尔丹西逃,对噶尔丹形成巨大威胁,为早日结束西北地区的动荡局势,维护大清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按内蒙古49旗之例,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诏命和罗理札萨克多罗贝勒。
阿拉善和硕特贝勒府建在夏日布勒都,为办理旗政之处,编置佐领,管理全旗属民、牧地和军队。
康熙宗教政策信仰

康熙的宗教政策与信仰季勇【作者摘要】本文以康熙时期的宗教文化活动为背景,着重探讨康熙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
康熙自小接受理学教育,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称自己以圣人之道治天下。
康熙受孝庄的影响,及满族皇室对佛教的信奉,对佛教也采取支持的态度,尤其是在蒙古和西藏地区更是如此。
同时康熙还积极学习西学,对西方传教士也很尊重,西方传教士在康熙时期的取得了合法传教权,但发生在康熙末年的礼仪之争使得康熙禁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康熙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康熙作为一个帝王对宗教的利用和压制,在稳定政权的同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但康熙的宗教政策也是康熙个人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康熙的宗教信仰使他的宗教政策能够更好的得到执行。
【关键词】帝王理学;佛教;西学【作者简介】季勇(1983-),201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就读期间研读中国古代思想史。
现就职于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文化研究员。
康熙(1654—1722年),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近62年。
康熙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开创了康乾盛世。
康熙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承上启下的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军事基础,政治组织开始封建化。
顺治时期通过吴三桂顺利入关,没有太大的损失。
但入关以后,对平定各方的起义成为清朝的主要任务。
对于一个新的王朝来说,一般是先用武力平定天下,然后建立新王朝,而清朝却相反。
所以清朝建立以后还不能专心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建设,直到康熙八年平定吴三桂叛乱,才基本上稳定了统治。
在顺治及以前,满清政权已经开始汉化。
顺治本人熟读四书五经,对儒家学说相当了解。
但顺治当政时间短,除去多尔衮辅政时间,也就不到十年的时间,而且还要把精力放在平定国内的起义上。
虽然顺治本人对儒家学说很是信奉,但在施政方面却没有取得多大成效。
怎样把儒学与满族自身的政治结合起来就成为历史赋予康熙的任务。
既宁且安 其乐斯在——从普宁寺、安远庙的修建看清代民族宗教政策及现实意义

kaleidoscope 万花筒编辑|屈梦夏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众星拱月般环绕着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群——外八庙,其营建于清康乾时期。
普宁寺、安远庙是其中两座,均为清政府怀柔厄鲁特关系。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政府平定了新疆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割据叛乱。
为了庆祝战役的胜利,厄鲁特蒙古四部 “旧附新归”的首领们纷纷云集到避既宁且安 其乐斯在——从普宁寺、安远庙的修建看清代民族宗教政策及现实意义李建红 关 梅 李咏咏伊犁的固尔扎庙。
两寺所供主尊分别是千手观音与绿度母,皆为慈悲的象征,寄托了乾隆帝“柔抚远人”的愿望。
(一)普宁寺的主要建筑与供像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山麓,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乾隆帝在承德敕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占地约3.25公顷。
其分为前后两部分,依山坡而建,中轴对称。
前部为汉式伽蓝七堂布局,后部为仿西藏桑耶寺的藏式“曼荼罗”布局,即通过具体的kaleidoscope 万花筒建筑来象征佛经中描述的佛国世界(图3)。
中心主体建筑是大乘之阁(图4),共三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
阁内贯穿三层的中央空间,供奉主尊为我国现存最高的木雕金漆千手观音(27.511米)像(图5)。
此像造型优美,比例匀称,线条流畅。
像身披璎珞,头戴宝冠,宽额端鼻,双眉舒朗,三目含慈,神采奕奕,汉风十分明显。
她与普宁寺同时开工建造,佛像与大乘之阁的各种构件都是同时制作,由内到外逐步安装。
佛像的中心木由多段木材拼接而成,但必须先接后立,并且要深埋地下3.6米。
假如先造建筑,那么25米长的主心木的施工将受内部狭窄空间的限制,无法安装就位。
此外,建筑结构本身可以作为制造大佛的施工操作平台。
修造大佛所用的工匠,除雕匠、镟匠以外,大部分是大木木匠、安装木匠和搭材工匠。
大佛与建筑物同时施工,有利于选材下料,还可调剂工力余缺、脚手架木的安设等工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千手观音与两侧所供善财、龙女的主体木胎已经完成,开始在外披麻捉灰。
清代蒙古史料综述

第1页清代蒙古史料综述在清代,蒙古族作为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合理的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一直是清王朝比较重视的政务。
清代大多数官方文献都是满、蒙、汉文并行。
因此有清一代有关蒙古的史料是相当丰富的,且有关记载是比较有系统性的(不像明代那么零乱残缺)。
此外,由于蒙古在政策、生活方式等方面与清有特殊的关系,还有许多针对蒙古的专门文献。
一、基本汉籍史料《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4300余卷,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
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繁官等51卷外,计有《满洲实录》8册(不分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祖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穆宗实录》174卷、《德宗实录》597卷,以及《宣统政纪》70卷。
《清实录》的取材范围广泛,统治者有关实录的具体规定多达100多项,包括朝廷大典、帝王巡幸、政纪朝纲、百官除授、军政方略、封疆建置、人口户丁、少数民族、天文历法等众多方面。
按照清廷的规定,实录均以满、蒙、汉三种文字抄写。
这些实录抄本,现在都收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史稿》民初赵尔巽(1844—1927)主修。
529卷,包括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
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帝至宣统三年(1616—1911)清朝296年的历史。
《清史稿》对有关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基本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研究清史提供了方便。
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的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
加之仓促成书,未做统一审订,致使前后矛盾,繁简失当,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差错、遗漏、颠倒等现象严重。
总之,它不是一部好的史料书籍,但它是目前唯一的纪传体清代通史,能够提供大量清史资料。
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开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_衣保中

89
部的敖汉、 翁牛特、 克什克腾、 巴林等旗。1800 年( 嘉庆五年) , 敖汉旗境内种地民人有 130 户, 耕种地亩 ① 至 1827 年 ( 道光 1390 顷 , “民人挟资携眷陆续聚居, ” 数十年来生齿日繁, 人烟稠密, 实有数千口之多。 七年) , 平泉州( 喀喇沁右旗、 敖汉旗) 有汉民 158 055 口; 建昌县( 喀喇沁左旗、 敖汉旗) 有 163 875 口; 赤 右旗, 巴林左、 右旗) 有 112 604 口; 朝阳县( 土默特左、 右旗, 奈曼旗, 喀尔喀左翼旗 ) 有 峰县( 翁牛特左、 ② 至 1830 年, ③ 卓、 77 432 口。 卓索图盟及昭乌达盟南部的汉族人口已超过 78 万, 昭两盟的大部分可耕 地区均为汉人垦殖。据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考察后估算 , 光绪朝中期, 卓索图盟一带的“汉族居民在
④ 与此同时, 。 人数上已占绝大多数, 蒙古人在当地只占百分之十五 ” 昭乌达盟种田且有家室的汉族人 “总数在克什克腾旗计有五万人, 口 另外还有两万五千人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 而克什克腾人本身却不 ⑤ 伴随着内地人口流入数量的增多 , 。 昭乌达盟蒙地私垦范围也不断扩大 。 至清末全面放 超过三千人” 垦蒙地之前, 昭乌达盟除巴林二旗、 扎鲁特二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部分地区仍以畜牧业为主外 , 大部分 ⑥ 地区已变为农区和半农区。
瑠 瑏 据粗略统计, 4000 余户, 1753 年( 乾隆十八年 ) 又开发富贵山等处围场, 准许口外无业穷民承垦。 至 瑏 瑡 右翼垦务主要开垦不妨碍游 1775 年( 乾隆二十年) , 察哈尔左翼垦地已达 4700 余顷, 居民 7150 余户。 瑢 瑏 牧的牧场荒地。至乾隆末期, 察哈尔右翼升科地亩数已达 28 000 顷, 居民达 21 819 户。 卓索图盟的移民发生在清兵入关以后 。满洲贵族在华北大量圈占土地, 失地农民被迫流入塞外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对蒙古居民百般欺凌、抢劫掳掠、殴打致死”的残暴行为,激 林、喀喇沁、翁牛特、科尔沁等部,继续巩固与内蒙古的政治联盟。
起了喀尔喀蒙古人民的大规模反抗。然而,由于蒙古准噶尔部 清代的满蒙联姻具有三个特点:(1)其出发点与归宿始终落在建
的封建领主噶尔丹与俄国的戈洛文相勾结,从南北两线对土谢 立和巩固满洲贵族与蒙古王公之间的政治联盟上,以联姻促进
自 1690 年至 1697 年,清政府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斗争,消灭 整顿蒙古草原混乱的社会秩序。通过上述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
了噶尔丹分裂割据势力。在此过程中,清朝在漠北喀尔喀蒙古 的统一。
三部、阿拉善蒙古地区实行了盟旗制度。
5、小结
清朝在入关前,为了扫除后顾之忧,并借助内蒙古的人力、
康熙帝自 1662 年即位至 1722 年病逝,在位 61 年,他在实
【参考文献】
十 九
的上层分子实行联姻。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与内蒙古贵族联姻。
[1]蒋良骐.东华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5.
期
一方面,清朝皇帝将其公主和皇室的宗女嫁给蒙古王公,如太祖
[2]爱新觉罗 玄烨 .御制文集 七询[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
努尔哈赤时嫁了两名公主等。另一方面,在太祖、太宗、世祖三
喀蒙古也极力推行。1686 年在库伦伯勒齐尔举行会盟时,清政
康熙帝在沙俄、英、日、德等帝国主义列强相继侵华,阴谋瓜
府命将喀尔喀八旗析置为十四旗。1688 年,康熙帝命内蒙古所 分中国之前的一个半世纪,有效地奠定了我国的疆域,维护了多
属科尔沁亲王沙律、喀尔喀达尔汉亲王诺内、台吉多尔济思札卜 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但我们也应
[关键词] 康熙皇帝;蒙古;边疆;政策
康熙年间,清政府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就漠北而言,十 朝,共有十三名科尔沁、阿霸垓、浩齐特的贵族姑娘,走进了清朝
七世纪上半叶,沙俄占领了我国土谢图汗部所属贝加尔湖以东 后宫。康熙继承了清代的联姻政策,但又有所发展。他将其四
的广大地区,修建了色棱格斯克城和乌丁斯克堡。俄国哥萨克 名公主、一名侄女、和若干名孙女及宗室的女儿,嫁给内蒙古巴
练之所致也。”[1]自设木兰围场后,康熙帝除 1682 年、1696 年分别 贯彻实施。为了防止被臣下欺骗蒙蔽,他经常出京巡视。如发
赴东北、漠北,没来过木兰围场之外,其余数十年间每年都到围 现贪官污吏,一般都予以革职惩治,在一定程度上,使北疆人民
场举行大典。直到晚年,仍坚持练兵不辍,目的是为“安不忘危, 获得喘息。另外,他还善于发现杰出的将才。例如出巡喜峰口
Magnificent Writing
清朝康熙年间对蒙古的政策
华
计佳辰
章
(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1662—1722),在吸收前代经验的同时,也不断制定和完善较为成功的边疆政 策,其中包括对蒙古和西藏的统治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3]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 殷化行(卷 12)[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
作者简介:计佳辰(1985—),女,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0 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
二 ○
为清朝向天山南北进军的巩固基地和屯垦区。雍正、乾隆两朝, 用;而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指定的政策本身,也必然包含着反动的 一
清政府又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对漠北的管理。
消极因素。因此当我们肯定康熙的边防民族政策积极方面的同
一 年
3、继续推行联姻政策
时,也应该对其政策的消极方面有清醒的认识。
第
清朝入关前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与达斡尔、汉族、蒙古族
等,率内蒙古各旗所选派的都统、副都统、长史等官赴喀尔喀蒙 当指出,康熙的边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所
古,增置了八旗。1691 年多伦会盟时,又增置了十二旗,共达三 制定政策的基础是中国两千年来形成的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
十四旗。1701 年,又合并了乌梁海部。从此,喀尔喀蒙古地区成 剥削制度,其政策的主导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进步作
角——塞罕坝,亲自勘察地形,在原属喀喇沁旗和翁牛特旗的
4、选用良将和循吏
牧地内划分出周长一千余里、总面积约一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
康熙帝对边将的选拔和封疆大吏的任用熙曾这样总结了木兰围场的意义 吏的正直贤良、办事勇敢机敏,能够安定边疆秩序,融洽民族关
和作用:“前噶尔丹攻破喀尔喀,并侵扰我内地扎萨克至乌兰布 系。例如在直隶的北部地区任用清代名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老
图汗部钳形夹击,使其腹背受敌,导致了整个喀尔喀蒙古的大溃 联盟,用“姻好”巩固“盟好”;(2)满蒙联姻是大规模、多层次的持
败,喀尔喀三部被迫迁入内蒙古。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康熙皇 续的互通婚姻;(3)婚手段与其他手段并用,互为补充。如在政
帝通过一系列民族统一战争扫除了安定漠北的政治障碍,采取 治、经济上给予蒙古优待,使蒙古王公不仅从心理和血统上,又
有效的政治、军事措施,把蒙古各部建成了祖国的坚强屏障。 从政治、经济利益上与清统治者集团结成牢固的联系。作为清
1、设置木兰围场
朝民族统治政策的一部分,满蒙联姻和其他政策一样是直接服
1681 年,康熙帝于四月七日至二十二日,亲率大军出喜峰 务于清统治者巩固自身封建统治的阶级需要的。它的成功实施
口外,汇合喀喇沁旗的三千蒙古骑兵,直奔内蒙古高原的东南 对于巩固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意义。
训兹貔虎”[2]。 由于使八旗兵保持了常备不懈的临战状态,所以 外时,他发现三屯营副将殷化行富于谋略,遂升总兵。昭莫多之
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分裂势力,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推进了统一 战中,殷化行临机应变,多谋善谏,是夺取这次战争胜利的实际
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决策人[3]。
2、继续推行盟旗制度
此外,康熙还非常注意军备物资的生产,繁荣边疆的经济,
碎,乃遣策凌敦多卜等潜入西藏,劫掠毁坏寺庙,土伯特地方已 骄纵。他经常召见边将大吏,使其畏威怀德,效命驰驱。功臣犯
被残蠹,朕又遣大军往击策凌敦多卜,复取西藏,救土伯特于水 法或有过失者,要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惩处。通过这种赏功罚过
火之中,我兵直抵西藏,立功绝域,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 的统治手段,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使其政令、军令得以
通,朕亲统大军征讨,噶尔丹败走。后又侵犯鲁克伦,朕统兵三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于成龙(小于成龙)、及李光地等进行治
路并进,至昭莫多剿灭之,今策忘阿拉布坦无端侵扰哈密地方, 理。这些良将和循吏在保障塞上安宁方面都为国家的立下功勋。
朕征发阿尔泰及巴尔库尔,两路进剿,策忘阿拉布坦闻之心胆俱 康熙对将吏在信任使用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赏罚分明,防止跋扈
物力、财力夺取中原,即已仿照满洲八旗制度军政合一的组织形 际掌握政权的半个多世纪的军事、政治活动,对我国的重新统一,
式,在内蒙古地区分旗设盟,并设立理藩院监督管理蒙古各部。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所做的贡献证明,他无愧是我国历史上
盟旗制度对巩固清朝的统治十分有利,所以康熙帝在漠北喀尔 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