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贡贸易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

关于朝贡贸易的书朝贡贸易:历史上的珍宝交流一、引言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朝贡贸易,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流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商品和技术,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朝贡贸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古代世界的影响。

二、朝贡贸易的起源朝贡贸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通过贡使的形式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贡使是中国皇帝派遣的使者团队,携带着丰厚的礼品和贡品,前往周边国家向其国君臣民展示中国的威望和文明。

这种贡使制度成为朝贡贸易的基础,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渠道。

三、朝贡贸易的特点1. 互通有无:朝贡贸易是一种互通有无的贸易形式。

中国作为贡方,向周边国家提供丰富的礼品和贡品,如丝绸、瓷器、药材等。

而周边国家则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如黄金、宝石、奇珍异兽等。

通过互通有无,双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互惠互利。

2. 文化交流:朝贡贸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

贡使在前往周边国家的过程中,不仅向对方展示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还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带到了对方国家。

同时,中国也从周边国家中吸纳了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丰富了自身的文明内涵。

3. 彰显国家实力:朝贡贸易是中国展示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通过贡使的形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增强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周边国家也通过向中国贡献特产和稀有物品,来表达对中国的敬意和友好。

四、朝贡贸易的影响1. 文化交流与融合: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贸易往来,双方吸取了对方的文化精髓,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 经济繁荣:朝贡贸易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通过贸易往来,中国的商品和技术也得到了传播和推广,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引言明清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经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明清朝贡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关键词、内容、贡使制度、勘合制度、通关文牒制度和免税制度等方面,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清朝贡制度中的关键词包括贡使、勘合、通关文牒和免税等。

贡使是指由外国派遣到中国进行朝贡的使节,代表其国王或政府表达友好关系和进献珍宝特产等;勘合是指对朝贡物品的验收和核实,以确保朝贡物品的价值和品质;通关文牒是指外国使节在进入和离开中国时必须提交的文件,用于核实身份和货物信息;免税则是指对外国使节携带的货物免除关税和税收。

内容概述明清朝贡制度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发展于宣德至正德年间,并在嘉靖年间达到鼎盛。

朝贡国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占城、爪哇等国家。

朝贡物品包括珍宝、特产等,而明朝则回赠礼品或赐予爵位、封号等,以示友好关系。

贡使在进京朝贡期间,享有较高的礼遇和待遇,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理。

贡使制度贡使制度的设立是明朝为了规范对外关系和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

明朝通过赐予国王或地方官员爵位、封号等手段,将朝贡关系与国内政治体制相结合。

同时,明朝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贡使的管理和接待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会典》等,规范了贡使的礼仪、待遇、限制等方面。

勘合制度勘合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核实朝贡物品的价值和品质。

明朝规定,朝贡物品必须由勘合部门进行验收和核实,以确保其价值符合规定。

勘合制度的执行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如申请勘合、审核勘合、监督运输等。

然而,随着朝贡国家的增多和朝贡物品种类的增加,勘合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勘合标准不统一、管理混乱等。

为了改进勘合制度,明朝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强管理、统一标准等,使其逐渐完善。

通关文牒制度通关文牒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管理对外贸易和核实外国使节的身份和货物信息。

在明朝时期,外国使节在进入和离开中国时必须提交通关文牒,以证明其身份和所携带的货物已经通过审核。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贸易往来也颇具特点。

其中,朝贡体系是清朝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独特模式。

一、朝贡体系的形成朝贡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隋唐丝绸之路的通畅,导致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了极大的需求。

而为了进一步巩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唐朝开始实行“以礼相待”和“朝贡”政策。

朝贡在唐朝时期主要指的是周边小国相向送来的一些特产,如藤、象牙、象牙、虎皮等。

唐朝通过接纳这些礼物,表达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以达到巩固国际关系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贡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所指的朝贡制度,主要是指清朝时期,中国同其周边国家间的一种外交关系。

清朝朝廷体系先后向邻近的越南、朝鲜、琉球、东南亚国家等割让了许多领土,并与这些国家签订了朝贡协定。

二、朝贡体系的特点朝贡体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家之间的不对等。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是“大明国”,贡品只需方物。

而对于朝贡国家来说,每次进贡必须要准备大规模的特产,并且还要派遣大批文武使臣前往中国。

使臣到达中国后,还要展开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这种明显的不对等关系,使中国在外交上拥有了很大的优势。

同时,朝贡的贸易形式也更加倾重于中国一方。

朝贡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独特的“礼贡贸易”。

在朝贡贸易中,中国并不直接将商品出售给其它国家,而是通过邦交使臣与朝贡国交换礼品。

这样一来,中国可以在外交上赢得各国尊敬,而且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商品。

同时,朝贡国家将来自中国的礼品视为珍品,并对其“赞不绝口”,这有助于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其实,朝贡体系不仅用于外交交流和商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朝廷对自身统治的展示。

朝贡体系的实施,对于中国帝国来说,是一种宣传,展示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

这种宣传同时也会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引发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氛围,加强中国历史地位的认知。

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

清代朝鲜使团贸易制度述略--中朝朝贡贸易研究之一

每员“ 携带一个“ 正官” 八包” “ 案,正官” 堂上”“ 分“ 、堂下” 两种, 其案数定额不同:大使行 “
随去堂上译官则三千两, 堂下则二千两。二千两为一八包矣。⑥ 如一个朝鲜使团携带4 个 ” 0 “ 八包” 则其总价值达八万两银子以上。乾隆初年, 案, 朝鲜每个赴清使团包括“ 皇历及无时资 咨官”均携带大量白银,动逾十万”于是“ , “ , 一岁渡江之银, 几至五六十万”⑦ 。
和用银制度。
( 八包定额制度 一)
每个“ 规定可以携带的银两额度称为“ 八包” 一案” 。主要拥有“ 八包” 之案的是朝鲜使团中
的译官, 加上“ 军官”“ 、裨将”通称为“ , 正官” 。使团中, 正副使和书状官称“ 三使”由大臣官员 , 担任, 他们本身不占用案, 但他们的随行“ 军官”“ 、裨将” 占有一些案的额度; 朝鲜译官原本就无
人。部分译官需要等 1 年才轮到参加使团的机会。 ” 0 ④ ( 备边司誊录)英祖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 “ 军门贸易, 间年入送。“ ”军门以间年千两为定”“ ,兵曹以间
年五百两为定” 。这些案的名目 和额度都是不确定的。 ⑤ ( 备边司誊录)英祖六年九月十二日:一行持八包者, , “ 殆至四十员。 ” ⑥ ( 备边司誊录)英祖三年丁未十月初八 日 , 。 ⑦ ( 备边司誊录)肃宗十九年癸酉四月初五日。又,备边司誊录)英祖三年丁未十月二十八日:曾前 , ( , “ 则皇历资咨官之行, 银入去数, 几至十五万两矣。 ”
括朝鲜王室、 使团官员、 属员。
二、 八包定额制度和用银制度
所有朝鲜朝贡使团都携带“ 八包” 用以与清商民交易。“ 八包者, 旧时官给正官人, 人参几 斤, 谓之八包。③ 按照朝鲜向明朝朝贡时之旧规, ” 朝鲜王廷发给使团官员们“ 八包” 作为盘缠

法律故事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

法律故事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

明清的朝贡贸易制度朝贡贸易主要是调整外商来华贸易的。

从明初的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朝贡贸易始终是官方对外贸易的法定形式,但实际上均有变通。

明代的朝贡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古已有之,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和正常的对外贸易不同,朝贡贸易均须纳贡,非朝贡不得贸易,贸易是附属于朝贡的。

这是朝贡贸易的根本特征,也是朝贡贸易和宋元时代市舶贸易最大的区别。

对于朝贡贸易,中国政府一般不进行抽分。

抽分或抽解作为一种人口税,为唐宋以来已有的制度。

但明代为怀柔外国起见,对于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还“厚来薄往〃,大加赏赐。

因此,明代虽然仍设“市舶提举司〃,但与前代市舶司“通市舶〃的职能定位已大有不同。

明代将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别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日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日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

第一、三两种皆为进贡品,必须进奉皇帝;第二种则属商品性质,贡使可以在市舶司所在地或者京师的会同馆(外宾招待所)开市贸易。

这就是明代朝贡贸易的具体形式。

当然,这些交易都必须是在官方的监督之下,参与贸易的中国商人也受到严格的审查。

但到明代中期,来贡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少。

入贡的诸国又不守贡制,往往挟带私物。

欧洲人也已经来到了中国海岸。

他们的目的原本就是通商,朝贡实非所愿。

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了所谓的怀柔政策,改行梁方仲先生所言的“收入的政策〃,对于进口的外国货物,均严厉执行抽分。

根据有关记载,明政府对于外国使臣的货物,十分之五抽分入官,五分给还价值,以钱钞相兼支付;如果是国王、王妃的货物,给钱六分,钞四分;使臣等人的货物,给钱四分,钞六分。

但是奉旨特免抽分者,不为例。

其后,随着外商来华数量的增加以及中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收制度一一舶税:一是以船的长度计算征税,称为水饷,由船商承担。

西洋船面阔一丈六尺以上者,征饷五两,每多一尺,加银五钱。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

一.中国商业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

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一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6分)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

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

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材料三:(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3分)答案(1)特点: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贸易活动;或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2分)影响: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4分)(2)变化:①棉纺织品进口增加;②土特产品(茶叶)出口减少;③贸易由顺差变为逆差。

(3分)原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数量不断增加;②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③国际竞争的加剧。

(2分)(3)中国: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②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略论清朝的朝贡制度的特征

略论清朝的朝贡制度的特征

略论清朝的朝贡制度的特征摘要:朝贡制度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外交往模式的高度理论概括。

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基本分为两个部分:制度本身的研究;在制度影响下形成的中外关系模式的具体论述。

朝贡制度对解释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为学术界所用。

清代的朝贡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清朝、朝贡制度、层次、特征随着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和深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外交往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

朝贡制度发端于先秦时代,是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模式。

秦统一中国后,“朝”、”贡”等传统慨念逐渐发展成为中原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础,并代代传承……朝贡体系也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国际体系.尤其是在清朝,朝贡体系达到了鼎盛.但也盛极而哀,西方帝国主义的侵袭下终于土崩瓦解。

1作为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满清王朝,为了昭示其统治的合法性,除了要加强对帝国内部的控制之外,还必须要建立稳定的周边关系。

为此,清政府承袭了明朝的旧制。

以中国传统的“朝贡”方式开展与周边其他国家地区的关系。

在清朝的强大的武力和之下,从清朝初期到乾隆年间,整个东亚、东南亚和中亚腹地都融入了以中国味核心的朝贡体系。

“诚如清史专家萧一山所言:‘至朝贡受封之国:朝鲜、琉球旧属藩属,阔而喀、缅甸、安南兵威所屈,若暹罗、阿富汗、敖罕(浩罕 )、巴达克山则余威之所震,拱手内服者也;惟哈萨克三部、厄鲁特二十部,……朝贡略如缅越,羁驭有间,其制盖在藩部属国之间,名曰附庸’”2一、学者将清朝朝贡制度划分为四个层次。

在清朝典籍中,其他所有部族和同家名义上都被置于属国地位,但事实上,清廷的“朝贡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分作不同层次,大致可归为四个层次。

3这是沈春英老师对清朝朝贡体系制度范围和属性的认识观点。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内层的核心层次即清朝的藩部,也就是指清朝完成“大一统”失业后在亚洲腹地中国疆域之内的边疆民族部落,例如蒙古、西藏和青海等等,他们虽然是在中国疆域内的“有限分割性地方分权”4清朝朝廷也照样对他们施行了册封朝贡政策,藩部的朝贡事物有理藩院具体管理(设于1636年)。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
朝贡贸易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

朝贡制
度始于汉朝,宋代时更趋发达。

朝贡制度强调礼仪性质,以尊重天朝的主权和文明为主旨。

其贸
易内容主要包括奇珍异宝、动物游艺、珠玉财宝和文化知识等。

来使
入朝时,天子亲自接见,宴请犒赏,并会亲笔写表赏赐给来使。

朝贡制度的优点是维护了中国的威望和尊严,促进了周边国家和
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缺点则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优越性的基础之上,
忽视了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隔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朝贡贸易研究述评
作者:陈佳炜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
摘要:朝贡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与外交往的重要制度,朝贡制度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商周时期的“内外服制度”作为朝贡制度的雏形,到了汉代与“蛮夷”民族之间逐步建立起了朝贡关系,唐代走向发展和成熟,而到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明代,该体系发展到了完全成熟时期。

对于明清发展到顶峰的朝贡贸易制度,个人认为,清代朝贡与明代朝贡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也不能混为一谈,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我们应看到,清朝统治者在沿袭明朝的朝贡制度时,也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因此研究清朝朝贡制度也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对清代朝贡制度研究主要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整体上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而另一个是从清朝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朝贡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字:清代朝贡朝贡制度研究述评
一.在整体上研究朝贡制度的:
(1)著作类,李云泉的《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李云泉博士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起源、发展与转变,其中尤其的着重讲述了明清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在朝贡体系下的对外交往与贸易,也给我们研究朝贡制度提供了一个详细又新颖的视角。

魏悦的《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演变》中,以中外贸易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朝贡贸易的核心是建立“天朝礼治体系”,以来实现儒家思想中的四方来朝的理想。

董俊峰的《中国文化专论》一书中的中的第八章《朝贡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对朝贡制度的建立、发展、完善、鼎盛与衰落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朝贡制度体现了了儒家文化的内敛性和中国皇帝的虚荣心,对朝贡制度的观点新颖。

(2)论文类,国内的学者伍庆玲的《朝贡贸易制度论》认为朝贡贸易作为维系古代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外交思想的体现。

这篇文章联系历史学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客观评价了朝贡制度的优点与不足。

简军波的《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在文中提出了朝贡制度的意识形态方面由三个方面构成,分别是儒家思想、天下观和华夷观构成,其功能则是增进对外交流维护周边地区的稳定,最终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张锋的《解构朝贡体系》这篇文章从提出关于朝贡体系这一范式的基本性问题出发,尝试指出挑战这一范式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从而使得古代东亚国际政治研究能超越朝贡体系的束缚,建立更加完善、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周方银的《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这篇文章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对朝贡体制的均衡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分析了朝贡制度的内在逻辑机制。

论文类的文章还有喻常森的《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朝贡制度的演变历程,从秦汉的兴起直到清朝的消亡,并将消亡的原因归结于西方列强的入侵。

李云泉的
《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与时代特征》,提出了基于华夏正统观下建立的朝贡体系,因为国力与周边形势的区别,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耿忠杰的硕士论文《天下、朝贡、帝国: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模式之比较》中认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可以用“天下”、“朝贡”和“帝国”这三种模式进行概括。

三种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着重分析了朝贡与其他两者的区别。

二.在国别层面上研究清代朝贡的:
刘信君的《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藩属国朝贡制度之比较》,在文中指出在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朝贡国家之中,分为典型朝贡国与非典型朝贡国,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朝鲜与东南亚,这篇论文从政治,军事,经济与礼仪各个方面对朝鲜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比较。

她的另一篇文章《中朝与中琉朝贡制度比较研究》则是着重分析了中国的两个主要朝贡国朝鲜和琉球的区别。

吴洪君的《朝贡体系的历史遗产及其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同样是从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历史遗留,以及与对现代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问题时带来了启示。

张勇进和巴里.布赞的《作为国际社会的朝贡体系》将朝贡体系置于整个国际的环境中,对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专门分析清代朝贡制度的:
祁美琴的《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提出了清代与明代的朝贡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够混为一谈,而且还对对学术界混淆朝贡体制与朝贡贸易体制的观点进行了批驳,阐述了清代朝贡体制的地位与特点。

杨雪芹在《略论清朝的朝贡制度》一文中总结了清代朝贡制度的四大特点,一是“受册封与扶危定倾贡期不等”,二是“贡品都必须是土特产”,三是“贡使对皇帝须行三拜九叩礼”,四是“对属国不强调汉化贡使贸易”。

曹秀丽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朝贡制度与清前期的中荷关系》中重点描述了清代中央政府与荷兰的关系,分析到荷兰曾经也是朝贡体系中的一员,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对清廷认识的加深,荷兰逐渐从朝贡国转向了互市国,荷兰与中国并不存在宗藩关系。

李云泉的《再论清代朝贡体制》提出了清代初期传统意义上的"厚往薄来"不具实证意义,提出了朝贡体制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属性,而非贸易属性;清廷对朝贡贸易的重视是政治和礼仪方面的考量。

四.有关国外研究清代朝贡制度的:
海外学者对于朝贡制度研究的最为著名的首推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费正清教授对研究朝贡制度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他的代表作《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将中国的朝贡制度分析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汉字圈,第二层次是内亚圈,第三层次是外圈。

他通过分析中国朝贡制度与西方的区别,得出了著名的“冲击-回应”模式。

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自己的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贸易圈》中重点论述了朝贡贸易体系论,他认为在亚洲古代的外交体系中,存在一个以中国为圆心的同心圆式的朝贡体系。

这种朝贡关系与各国的商业贸易相互影响,促进了东亚商业贸易的发展。

香港学者黄枝连在其著作《天朝礼制体系研究》中提出: 19 世纪以前,远东地区有一个突出的区域秩序——天朝礼治体系,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一体系的理论框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礼制体系,这一套礼制体系对维持与稳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近些年来关于清代朝贡贸易相关的著作与论文,为研究中国古代朝贡贸易与清代的对外交流有着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2015届研究生院13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