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
明朝的海外贸易和对外关系

明朝的海外贸易和对外关系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在海外贸易和对外关系方面,明朝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明朝的海外贸易明朝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也逐渐兴起。
中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广州、泉州、南京等港口城市。
其中以广州外贸最为繁盛。
广州是当时中国南方海运的中心。
中国商品主要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为主,而从海外引进来的商品则包括草药、象牙等。
明朝海外贸易的繁荣,离不开那些善于开辟贸易线路、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人,其中最为出名的是郑和。
郑和是明朝末年一位出生于云南的海商,他是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商人之一。
他多次率领大船队出使西北亚、东南亚、东非等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对外关系十分广泛和复杂,与多个国家有交往,先后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交贸易关系。
其中,中日关系、中越关系和中朝关系最为密切。
中日关系:明朝时,日本离中国很近,因此两国之间关系很紧密。
明初,日本派遣官员前来朝贡,每年还会赠送黄金、猎犬等礼品。
明代末年,日本取代越南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侵扰的主要对象,进行了多次的海战。
中越关系:随着明朝海外贸易的兴起,越南成为了中越商贸往来的枢纽。
明朝时期,中越经济交流十分频繁,也曾经达到了互市通商的顶峰。
中朝关系:明朝时期,中国与朝鲜朝贡制度十分紧密。
明朝朝廷对朝鲜的支持也非常大,向朝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总之,明朝的海外贸易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外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引言明清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经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明清朝贡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关键词、内容、贡使制度、勘合制度、通关文牒制度和免税制度等方面,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清朝贡制度中的关键词包括贡使、勘合、通关文牒和免税等。
贡使是指由外国派遣到中国进行朝贡的使节,代表其国王或政府表达友好关系和进献珍宝特产等;勘合是指对朝贡物品的验收和核实,以确保朝贡物品的价值和品质;通关文牒是指外国使节在进入和离开中国时必须提交的文件,用于核实身份和货物信息;免税则是指对外国使节携带的货物免除关税和税收。
内容概述明清朝贡制度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发展于宣德至正德年间,并在嘉靖年间达到鼎盛。
朝贡国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占城、爪哇等国家。
朝贡物品包括珍宝、特产等,而明朝则回赠礼品或赐予爵位、封号等,以示友好关系。
贡使在进京朝贡期间,享有较高的礼遇和待遇,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理。
贡使制度贡使制度的设立是明朝为了规范对外关系和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
明朝通过赐予国王或地方官员爵位、封号等手段,将朝贡关系与国内政治体制相结合。
同时,明朝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贡使的管理和接待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会典》等,规范了贡使的礼仪、待遇、限制等方面。
勘合制度勘合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核实朝贡物品的价值和品质。
明朝规定,朝贡物品必须由勘合部门进行验收和核实,以确保其价值符合规定。
勘合制度的执行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如申请勘合、审核勘合、监督运输等。
然而,随着朝贡国家的增多和朝贡物品种类的增加,勘合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勘合标准不统一、管理混乱等。
为了改进勘合制度,明朝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强管理、统一标准等,使其逐渐完善。
通关文牒制度通关文牒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管理对外贸易和核实外国使节的身份和货物信息。
在明朝时期,外国使节在进入和离开中国时必须提交通关文牒,以证明其身份和所携带的货物已经通过审核。
大明靠什么引来万国来朝

大明靠什么引来“万国来朝”?一个国家的文明活力,不体现在外在热闹,而体现在内在强盛。
朱棣统治大明的永乐年间,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朝贡盛况,“大明统一万方,天子文武圣神,以仁义礼乐君师亿兆,故凡华夏蛮貊,罔不尊亲。
际天极地,举修职贡。
自生民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者”。
邻国为向中国朝贡争先恐后。
到了明朝中期,争相朝拜中国有增无减,尤其是失而复得“朝贡许可证”的日本更是表现突出。
朝贡竞争越演越烈,“争贡”事件屡有发生。
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商船挑起的“宁波争贡”。
这起发生于公元1523年、嘉靖年间的事件缘起向日本商船来中国“朝贡”。
日本西海道大内氏使者宗设谦道与南海道细川氏使者弯冈瑞佐两个“朝贡”使团,驾船来宁波,因争“先来后到”,互责真伪,发生争执,宗设谦道杀弯冈瑞佐,使团乘机焚掠,明朝沿海警备司令——备倭都指挥刘锦奉命追缴,竟然战死,局势乱作一团。
彼时日本为什么争先恐后向大明朝贡?为什么那么多国家乐此不疲向中国朝贡呢?对于明朝的朝贡本质,当时有个意大利“中国通”利玛窦,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并不愚蠢的日本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明王朝的朝贡贸易带有很大的赏赐性质。
因为是“外夷”的上贡,所以身为“上国”的明王朝,无论给价还是回赐往往超出“贡品”价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中国的金属、缎、绢、瓷器、茶叶、书籍,都是日本的生产、生活必需品,日本人需要中国财富。
于是他们也开始认同这种“甜头巨大”的朝贡。
将朝贡看作是一种营利之机,甚至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史料记载,每当载满明朝赏赐货物的朝贡船回国时,日本人就衣冠整齐聚在兵库港的岸边翘首西望。
日本私人史记《大乘院日记目录》,对这一盛况进行了这样描述:“船归朝,宣德钱到来。
”满载而归、获得巨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日本每派出一次进贡贸易船,回国后其总获利约在二十万贯左右。
甚至是从明朝带来的铜钱本身,也是值钱的东西。
日本长期流通中国铜钱,为从中国取得相当数量的铜钱,不惜在中国东南沿海走私铜钱。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真实历史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真实历史:明初几位皇帝曾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来抑制倭寇的侵扰,故对日本实行过羁縻政策,颁赐给勘合,准许他们入明朝贡。
但是,因双方对“朝贡”的理解不一样,明朝方面企图以此作为“羁縻”手段,以消除“衅隙”;而日本却将其看作是营利之机,甚至把某些资金的筹集都寄托在朝贡之上。
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争取入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终于在宁波酿成了拼杀事件——“争贡之役”。
此后,明朝则改变对日贸易的政策,罢市舶,中断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结果在东南沿海一带全面遭到倭寇骚扰,也就是所谓的“嘉靖倭患”。
当倭患基本被平定后,明朝虽然在漳州月港宣布开海贸易,但对日本仍实行严禁政策,且终明之世,两国未再恢复过正常的贸易关系。
一明太祖立国之初,鉴于倭寇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杨载出使日本,赐日本国王玺书,要求各安其土。
其书写道:“……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
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
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
”但是,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南朝的怀良亲王不仅不接受明朝的和解倡议.反而杀了使者中的5人,把杨载、吴文华2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
而当时明太祖对日本的国情并不是很了解,错把征西怀良当成是日本国王。
在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从山东转掠至温州、台州、明州,甚至福建沿海郡县时,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持诏谕怀良亲王。
怀良开始时误认为明朝使者是蒙古所派,后经赵秩一再解释,则同意派僧人祖来随之入明朝贡,且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70余口。
明太祖对此大加赞赏,诏赐祖来等人文绮、帛及僧衣等物。
待辞行时,又派僧人祖阐、克勤等8人护送还国,并赐怀良《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
从此开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明太祖为了了解日本的真实国情,据说曾在奉天殿召见当时正挂饧于金陵天界寺的日本僧人椿庭海寿,询问其日本国情。
明朝的外交交往

明朝的外交交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朝代,其外交交往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必然不可忽视。
在外交方面,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策略和手段,与各国保持着多种形式的外交关系。
1. 与东亚邻国的外交交往明朝在与东亚邻国的外交交往方面着重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
与朝鲜的关系紧密,两国之间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明朝还与日本保持着朝贡制度的外交关系,通过贸易和外交宴会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
与越南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两国之间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2. 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外交交往明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外交交往。
与中亚各国之间,明朝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并与各国签订了贸易协议。
与波斯、奥斯曼帝国等西亚国家的关系相对较少,但仍有一定的外交往来,主要是通过海上贸易和外交使团的派遣。
3. 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外交交往明朝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外交交往主要以贸易为主导。
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明朝通过海上贸易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与印度等南亚国家,明朝也有一定的贸易往来,通过外交使节进行交流和洽谈。
4. 与欧洲国家的外交交往明朝与欧洲国家的外交交往相对较少。
随着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殖民地和贸易站点,明朝与这些国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
但明朝采取了封闭政策,对外国侵略采取了抵制和反击,限制了与欧洲国家的外交交往。
总的来说,明朝的外交交往主要集中在东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
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相应策略,通过贸易、外交使节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各国保持外交关系。
朝贡贸易的例子

朝贡贸易的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朝贡贸易的例子:
1. 嘿,你知道吗?明朝的时候和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那叫一个热闹啊!就像郑和下西洋带着大量的珍宝去和那些国家交换,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卖啊,这是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呀!想想看,那一艘艘大船装满了宝贝,驶向远方,多壮观啊!这难道不是展示我们大明王朝强大的一种方式吗?
2. 古代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那可是维系关系的重要手段呢!比如朝鲜每年都派使节带着特产来朝贡,然后换回大量的赏赐。
这不就像是朋友之间互相送礼物,感情越来越好嘛。
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3. 你能想象到吗?西域的那些国家通过朝贡贸易获得了好多他们没有的东西呢!他们送来骏马、宝石,然后换取我们的丝绸、瓷器,这就像一场盛大的交换派对呀!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好事呀,他们得到了心仪的物品,我们也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魅力,多棒啊!
4. 朝贡贸易啊,就好像是一座连接不同国家的桥梁呢!像日本曾经也积极参与朝贡贸易。
他们送来的东西虽然不一定特别珍贵,但这份交流的心意很重要呀!这不就是在告诉你,嘿,我们想和你好好相处嘛!这种贸易形式真的很独特呢。
5. 以前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朝贡贸易中,那场景可热闹啦!他们带着香料啊、木材啊什么的来进贡,中国则给予丰厚的回赠。
这不就像是走亲戚一样嘛,大家热热闹闹的,还增进了感情,多好哇!
6. 朝贡贸易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呢!那些远方的国家带着他们的特色产品和文化来,我们也展示我们的东西给他们看。
这就像一场文化的盛宴呐!难道不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吗?我觉得朝贡贸易真的太有意义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朝贡贸易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寻的。
明朝的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2)

使节往来与文化交流
01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 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 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 间早半个多世纪,不仅加强了中国与 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 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 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 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02
明朝政府派遣使节出访海外国家,不 仅增进了双方的政治互信,也推动了 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节们将中国的礼 仪、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传播到 海外,同时也带回了海外国家的文化 、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制某些商品的出口。
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
1 2 3
贸易物品
明朝向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 从欧洲进口钟表、玻璃器皿、银器等。
贸易路线
明朝与欧洲的贸易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利用南海航线和印度洋航线将商品运往欧洲各国 。
贸易政策
明朝政府对欧洲国家的贸易持开放态度,允许欧 洲商人在指定港口进行贸易活动,并设立专门机 构管理对欧贸易。
明朝与日本、朝鲜的贸易
贸易物品
明朝向日本出口丝绸、瓷器、书 籍等,从日本进口刀剑、屏风等 工艺品。与朝鲜的贸易则以丝绸 、瓷器、书籍等文化商品为主。
贸易路线
明朝与日本、朝鲜的贸易主要通 过海路进行,利用东海航线和黄
海航线进行商品运输。
贸易政策
明朝政府对日本、朝鲜的贸易实 行较为严格的管控,设立专门的 机构管理对日、对朝贸易,并限
02
明朝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往来
明朝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
贸易物品
明朝向东南亚国家出口丝绸、瓷 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从东南亚
进口香料、药材、珠宝等。
贸易路线
明朝与东南亚的贸易主要通过海路 进行,利用南海航线和马六甲海峡 ,将商品运往东南亚各国。
明代海外走私的出现

明代中期,大量海外走私贸易出现的原因:
1、明代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极为有利,国内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东南沿海,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具备了大量的出口物资。
2、中外商人海盗勾结起来,武装走私商人(海盗)的出现,是明朝当局弹压民间贸易的结果。
3、明中期后,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引起了肆无忌惮地进行走私贸易。
明初厉行海禁,实行朝贡贸易,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人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非朝贡贸易,准许非朝贡船入口贸易后,海外国家的商船无需再受朝贡贸易的限制,因此,大量的海外走私贸易也出现。
4、由于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使得走私贸易日益严重。
由于明朝嘉靖时期终止了对日本的贸易,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即全面遭受倭寇侵扰,名政府不得不下令实行海禁,自由贸易的禁止,使得走私贸易急剧发展。
5、十六世纪,西欧殖民者尤其是葡萄牙开始东来,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对中国贸易的大门,以垄断中国与南亚之间的贸易,从中攫取巨利。
但当时明朝政府实行海禁,不准他们随便进入中国贸易,因此,他们就进行海上走私,猛烈的冲击着明朝的海禁。
6、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为海外走私贸易创造了条件。
7、明朝政府对海外走私的打击力度不够,同时官官相护,官商勾结使得海外走私贸易大量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贸易
[摘要]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所表示的、官方严格控制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实行海禁政策的明朝。
明日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倭寇问题互相交织,本文重点分析了明初洪武年、永乐年、宣德年和明中后期中日朝贡贸易的发展脉络。
从洪武、建文年间朝贡贸易体制初建,到永乐年间朝贡贸易达到鼎盛,再到宣德年间回落,最后到明中后期时朝贡贸易开始萎缩、寥落,唐、宋、元三朝形成的海洋优势最终流失到了西方列强手中。
[关键词]明朝;日本;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一种由“朝贡”和“赏赐”表示的交换活动,完全意义上的朝贡贸易只存在于明朝。
即由政府遣使至海外诸国(主要使东南亚国家)颁赐明朝正朔,邀其入明朝贡,明政府对朝贡国正贡回赐,附载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或由贡使自行出售的政策。
朝贡贸易确立于洪武年间,永乐朝臻于鼎盛,宣德年间维持平稳,明中叶以后衰落。
1 明初中日朝贡贸易
明初统治集团致力于建立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万国朝宗”的朝贡体系,主要靠朝贡贸易维系,朝贡贸易事实上成为明朝“怀柔远人”的一种工具,传统的官方海外贸易的政治外交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1.1 洪武年间
朱元璋称帝后不久,即在浙、福、广三省设市舶司,并于洪武二年(1369年),编订《皇明祖训》,将日本等十五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
洪武元年(1368年)和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两次派使臣赍国书去日本,但均未见成效。
洪武三年(1370年)3月,朱元璋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日本怀良王了解到来使并非蒙古人,且当时南朝形势日趋恶化,因此怀良王改变了态度,接待了赵秩。
又于次年“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州被掠人口七十余”。
朱元璋大喜过望,厚赐祖来等人。
从此开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中日关系表面上有所改善,双方开始互派使者,但倭寇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倭寇不断对山东、浙江沿海进
行骚扰,明王朝采取了武力剿倭和海禁两项措施。
其中“禁海”政策最早颁布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12月,“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但此时的海禁政策还未得到严格执行。
洪武初年频繁的朝贡贸易给明王朝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当时朝贡回赐品由中央负责,沿线地方要负责“贡使”的交通食宿及货物的转运,加上一些“贡使”还肆意勒索,使各地方政府、百姓不胜其扰。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下令限制贡期及贡品数量;随后又限制贡道,规定日本自宁波。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了解到怀良亲王并非日本国王,日本京都另有朝廷和天皇,便于洪武五年(1372年)派僧人充作国史赍国书赴日,到洪武七年(1374年),日本南北双方都与明发生了交聘关系。
不过此后,明廷对一切非日本朝廷派来的贡使一概拒绝接受。
其中如洪武七年(1374年),日本肥后菊池武政派来的僧人宣闻溪、日本大隅守护岛津氏久派来的僧人道幸等。
更由于一些地方豪族和日本商人,常假冒日本国史赴明进贡贸易,因此明史中自洪武八年(1375年)以后,常有足利幕府和怀良多次遣使进贡,而以无国书被拒绝的记载。
洪武十四年(1381年),怀良亲王遣如瑶赴明贡方物,朱元璋以无国书却贡,并作书质问其王及将军,“肆侮邻邦,纵民为盗”的过失。
但怀良亲王在给明太祖的回信中,对明政府军事征服的恐吓提出公然挑战和对抗,明太祖切断明日政治和贸易关系的方案逐步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海外诸夷多诈”,应“绝其往来”,开始转变其外交政策,严格执行“海禁”政策,再申“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政府实施了勘合制度。
“勘合” 一式两份,一半为勘合,一半为底簿,是“朝贡贸易”的许可证。
当时,明廷做成日字号勘合一百道、本字号勘合一百道、日字号勘合底簿两扇、本字号勘合底簿两扇。
洪武二十年(1387年),胡惟庸借助日本力量谋权篡国的事情败露,明太祖决意断绝明日间的政治和贸易关系。
并制定《祖训》,将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
同时加强了海防,例行海禁,废除了宁波、广州、泉州三市舶司。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式提出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再次“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并将“海禁”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颁布。
1392年足利义满武力统一日本,看到明日贸易极易获得巨利,也为了借助明朝的势力维持自己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优势,决心恢复对明朝的邦交,愿意奉明朝正朔,但在洪武末年和建文帝年间双方的贸易关系并没有完全得到恢复。
1.2 永乐年间
明日朝贡贸易在明成祖时代(1402—1424年)前期最为轰轰烈烈。
明成祖继位后,为了获得中外对其正统地位的共同承认,一方面继续海禁,另一方面对海外诸国实行羁縻政策,他于永乐元年(1403年)遣使日本,并恢复设置了浙江、福建、广东三大市舶司。
永乐元年(1403年),义满遣坚中圭密使明朝贡,国书中有“日本国王臣源”字样,表示了明所要求的臣属关系。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亦命左通政赵居任到日本,赐予义满龟钮金印及勘合百道。
从此中日两国重新恢复了朝贡贸易关系。
明日双方缔结了《永乐勘合贸易条约》,明朝得到日本形式上的称臣和奉正朔,日本却得到了急需的中国商品和明铜钱。
明朝的目的是要解决倭寇扰边问题,日本为了更顺利地进行贸易,捣毁了对马、台岐等岛屿上的倭寇老巢,并把俘获倭寇带来以表诚意。
义满统治日本时期,中日间的往来十分频繁,日本派勘合船6次出使明朝,明使到日本共7次。
但是日应允十五年(1408年)足利义满死后,其子义持立即改变了对明的册封贸易政策,决意中断了明日关系,纵民为寇,不断骚扰明朝。
1.3 宣德年间
足利义持中断与明外交和贸易关系,切断了幕府的财政来源,1428年义教新任幕府将军后,便开始着手恢复与明朝的贸易往来。
宣德八年(1433年)日使龙室道渊至明,献方物和国书。
宣宗见日使朝贡,极为欣喜,以为倭寇问题今后可以解决,便设宴款待,礼物极为丰厚。
日明签订了《宣德条约》,开始了中日间的第二期勘合贸易,自此,明日官方贸易正常进行。
但日方为了追求巨利,不断违反入贡人数和船只数量的限制,朝贡人员日趋复杂,不再讨伐倭寇送交明朝,甚至发生日本使者滋事骚扰明朝百姓的事件。
2 明朝中后期中日朝贡贸易
至明孝宗弘治年间,这种不计成本、无所节制的朝贡贸易终于难以为继了。
孝宗开始限制贡使在华的贸易活动、取消对贡使携带私货的免税待遇、简化对贡使的接待程序。
弘治九年(1496年),日本贡使离京归国时,所携货物已无人代为搬运,沿途也无免费食物供应了。
嘉靖六年(1527年)强调:“凡贡非期,及人过百,船过三,多挟兵器,皆阻回。
”
明朝对朝贡贸易限制较多,远远不能满足日本的要求。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武士大内氏与细川氏在浙江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发生了争执,最终演变成一场对中国江浙沿海大肆烧杀抢掠的“争贡之役”。
争功之役后,明朝统治者对日本“闭绝贡路”,并于嘉靖四年(1525年)颁布了空前严厉的海禁政策。
嘉靖十八年(1539
年),日本国王源义晴复遣贡使硕鼎等入明朝贡,明朝虽勉强予以接待,宴赏如例,但仍强调“贡期定以十年,贡使不过百名,贡船不过三只,违者阻回”。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拒绝了日本颁发新勘合的要求,中日勘合贸易至此结束。
但罢市舶后,倭寇之患并没有结束,反而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嘉靖倭患”。
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中国沿海倭寇基本肃清,但明朝的海禁政策并未改变。
隆庆元年(1567年)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开放海禁,但对日的贸易仍实行严禁政策。
明朝对日本的海禁政策,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已名存实亡。
但明朝国内由于朝代更替,已无暇顾及改变与日贸易。
故终明之世,与日本的贸易仍然属于严禁之列。
3 小结
明朝为抑制倭寇而对日的羁縻政策,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在“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中,日本期待的是经济利益;明朝期待的是政治利益。
每次朝贡都伴随着一次大宗贸易,对其贡物要以高于几倍的价值予以赏赐,贡使进京沿途往返的车、船、食宿均由官府供给。
当时允澎一行入贡人员多达千余名,供给的粮食总量估计应在六百石以上。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朝把贸易系统和进贡系统结合起来,把朝贡贸易的政治外交功能推演到压倒性的地步,明初海上商业关系,已呈变态。
朝贡贸易和海禁最大限度地“规范”了明朝的对外交往,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减、倭寇海盗的猖獗、西方列强的前来,唐、宋、元三朝形成的海洋优势流失到了西方列强手中。
参考文献:
[1]明太祖实录[Z].卷50,洪武三年三月庚寅.
[2]张廷玉.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太祖实录[Z].卷36,40,43,53.
[4]明史•日本传[Z].卷322.
[5]藤家礼之助.张俊彦,卞立强,译.日中交流二千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2.
[6]明世宗实录[Z].卷234,嘉靖十九年二月丙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