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内涵突出音乐的表现性
新课程理念下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新课程理念下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举一课例说明)音乐教学内容分析是音乐教学内容设计与音乐教学内容组合的基础,正确而详尽的音乐教学内容分析也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必要前提。
通常,音乐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往往局限于对音乐作品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介绍等方面,分析的方法也多为仅仅是阅读和选择有关音乐资料。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是过于看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结果。
在音乐新课程中,由于“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性质定位和突出音乐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因此在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中更要注重对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的探究。
在方法上,更应注重对音乐作品的聆听,以获得本人直接的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对音乐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的分析,是音乐教学之前常见的备课方式之一,下面的两个案例在这些方面的分析中均有一些特点,一是在分析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与曲式结构的同时,还把视点投向作品的人文方面,关注着音乐的情感内涵;二是分析作品时采取了重点突出的方法,而不是面面俱到,从而使作品的局部、细节特点清晰,加深了人们对音乐的印象。
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雪所动,引发出无尽的文思与灵感:一如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又似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再有白居易的“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岑参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现代咏雪的诗词,当属毛泽东最具气魄,他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不朽名句,宏伟宽广,大气磅礴,使多少人对“雪”产生了向往。
“雪”的题材,自然也是音乐家们的讴歌对象,《北风吹》、《十里风雪》、《数九寒天下大雪》等歌剧唱段以其生动形象的音乐描绘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更是以鲜明、突出的音乐个性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word文档)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音乐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
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是人类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基于音乐艺术与人类精神、情感及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密切联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具有素质教育鲜明的大众性和普及型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一脉相承,同时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
(二)基本理念1.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指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的体验、感悟、鉴赏和评价,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意表达、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认知、理解音乐艺术的本体构成特征,领悟音乐形式美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
2.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
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
音乐课程中生动有趣的创作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丰富多样的音乐课程,使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得到切实满足,有利于释放创造性的能量。
3.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须借助概念,直达人的心灵。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是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个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内容是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者意义,而形式则是音乐所采用的结构、风格和声音特色。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音乐艺术的重要性。
我们要讨论音乐的形式。
音乐的形式是指音乐所采用的结构、风格和声音特色。
音乐的形式决定了音乐的外观和风格,它包含了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
不同类型的音乐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古典音乐注重和声和复调,流行音乐则注重节奏和旋律。
音乐的形式决定了音乐的外在表现和风格特征,它使得不同的音乐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和声音。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音乐的内容需要通过形式来表现和传达,而形式又是内容的表现方式和载体。
在音乐艺术中,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的艺术特征。
音乐的内容是音乐的灵魂和内核,它决定了音乐的主题和意义,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它决定了音乐的外在特征和风格。
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
作曲家需要通过形式来表现和传达音乐的内容,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形式来表现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作曲家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要考虑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他们需要通过形式的安排来突出音乐的主题和内涵,让音乐更加贴近内容的表达。
在音乐的演奏和演唱过程中,演奏者和演唱者也需要通过形式来表现音乐的内容,他们需要通过形式的塑造来传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在音乐的鉴赏过程中,我们也需要结合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通过形式的观察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读懂音乐的内涵和精神。
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鉴赏音乐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民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风格,它不仅在曲风、歌词、节奏等音乐元素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其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也是广受关注的。
本文将就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展开探讨。
一、文化内涵:民谣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政治、文化、社会氛围都极为复杂,人们开始怀疑和反对那些权威和官方认可的事物。
在这种背景下,民谣音乐得以兴起并成为一种反文化的象征。
民谣歌曲的主题包含了反战、反体制、爱与和平等人性关怀的主题,以及对生活、爱情、自然等感性主题的表达。
通过这些歌曲,年轻人们诉说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不满,同时为社会的正义和平等而呼唤。
此外,民谣音乐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美国的民谣音乐向来注重传统和口口相传的方式,这也为其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和崇尚自然、尊重历史的思想。
在其他国家,例如英国,民谣音乐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血脉。
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涵盖了文化的智慧、哲学和精神内核,这在民谣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也成为了许多民谣歌曲中的主题。
二、音乐美学:民谣音乐在音乐美学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曲式:民谣音乐的曲式较为简单和朴素,没有那些重复和呆板的旋律。
因为它是适合吉他弹唱的,因此音乐的节奏比较和谐,没有过于复杂的演奏技巧。
对于演唱者来说,可以根据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行自由的演绎,因此又称作自由民谣2.自然派的歌词:民谣音乐的歌词往往表达了内心感受,尊重自然和人性的主题经常被刻画,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之处。
民谣音乐的歌词通常都是词意很深的,其语言表达非常简洁,富有感性和意蕴,对于歌曲的氛围、意境和表达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反体制的政治立场:民谣音乐在文化上与反文化思潮联系紧密,表现了对当时社会复杂现状和文化群体的看法和反对。
与反文化思潮相联系,使得民谣音乐成为一种对现状的现实想象,它强调内心的正义感和对平等自由的美好向往在总体上,民谣音乐通常将实用主义的文学思想和抒情主义紧密结合,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互糅合,成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以此来打破官方或者权威对音乐审美的束缚,或者说代表人们对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一种不同诉求,民谣音乐在它的音乐美学方面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内在性格。
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论渊源与本质特征

光的传说8“呃......小雪,干嘛啊?”我趴在哥哥背上揉着惺忪地眼睛说。
“丫头,快点下来!要不然咱们太暴露目标了!”花姑姑压低声音说。
哥哥猫着腰把我轻放在花姑姑和蒙雪躲着的茂密树丛下,而他自己则是小心翼翼的绕到我们前方的另一片茂密树丛下。
咦?本大侠有看错吗?那些人在干嘛?一对是红的,一对是黑的,他们衣服选得也太搞笑了吧!哈哈哈,没想到本大侠一醒来,居然就有好戏看。
呵呵呵呵!那个大箱子是什么啊?干嘛那穿黑衣服的人专抢它啊?叮——眼前一亮。
嘿嘿,该不会是金子吧?如果是的话,那我就发财了!哦呵呵!本大侠也有成富翁的命吗?啊哈哈,这就是天上掉馅饼被本大侠给正正接着了!哦嘿嘿!看本大侠的草上飞!“死丫头安静点,找死吗?!”花姑姑伸手就给了我头上一拳,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啊啊,好痛啊!”我疼的龇牙咧嘴的。
突然,从那两对正打得红黑不分的战斗场的上空飞下四名帅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帅哥。
立刻马上,全场照得雪亮,晃得我都睁不开眼了。
“哼,笨蛋一群!”其中一名男子说。
“御!”其中另一名瞪了那男子一眼。
“影,御,别吵了!我可是来向这国公主提亲的,别坏了心情。
”另一个慢吞吞的说,一脸的不在乎,语气也冰的让人打抖。
“怎么了筝?还没见那公主本人呢,你就开始做梦了?”另一个玩世不恭的帅脸上出现了一个奸诈的笑容。
“翼,说什么呢?”冰冻男不满的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其中两人大笑起来。
“逃啊!”黑方狼狈地逃跑了。
四名帅男一边看着自己的手下收拾局面一面在一旁嬉笑言欢。
“哎哟!”我看没什么好玩的了,起身正准备走,可谁知我脚下有一截断了的树枝,我一脚踩上去从树丛狠狠地滚摔了出来。
“什么人?!”一阵脚步声传来。
完了完了完了!本大侠死了!。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美学上,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在表现中文化精神、艺术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平衡。
其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音乐形式和演奏技艺具有丰富的符号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可以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哲学、宗教、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
2.艺术性: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构成、和声、节奏和乐曲的情感表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律美和音乐美学价值。
在音乐演绎中,表现出音乐的形态、色彩和内涵,同时呈现出音乐艺术的律动、情感与意境。
3.情感交流:中国传统音乐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情感交流的特点。
在音乐演奏和欣赏中,乐曲的美妙旋律使人陶醉,表现出人类情感和情感交流的美学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记忆的载体。
它具有极高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

肖邦圆舞曲音乐情感内涵赏析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ccedilois Chopin,1810-1849),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主义时期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他创造了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理想的键盘风格。
并因其优美的曲调和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被称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一生创作了十几种音乐体裁,圆舞曲是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体裁之一。
在继承传统圆舞曲风格的同时,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
圆舞曲最早起源于14世纪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舞蹈——连德勒舞,17、18世纪开始应用于城市社交舞会,到19世纪后,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创作的维也纳圆舞曲逐渐风行欧洲各国,成为城市中最时尚的社交性舞曲。
肖邦继承了圆舞曲传统的风格,伴奏部分仍采用简单的三拍子节奏,所使用的和弦是简洁的功能性和声,单速度变化加大,节奏更加自由,音乐织体丰富,风格高雅。
肖邦以独特的创造力使圆舞曲这种体裁得到了发展,成为一种作为音乐会欣赏的单纯器乐表演形式的钢琴小品。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后选用其中的17首出版。
肖邦创作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以下3个时期:一是“华沙圆舞曲”时期,这是1827-1830年间,肖邦离开故乡波兰前的作品。
包括2首没有编号的降A大调和降E大调圆舞曲;降D大调Op70-no3,b小调Op69-no2,另外还有2首没有编号的E大调和e小调圆舞曲。
第二时期是1831-1835年间肖邦在巴黎生活时的早期作品。
包括降E大调Op18,a小调Op34-no2,降A大调Op34-no1,降A大调Op69-no1和降G大调Op70-no1。
第三时期是1838-1847年间创作的作品,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趋于成熟。
包括F大调Op34-no3,降A大调Op42,降D大调Op64-no1,升c小调Op64-no2,降A大调Op64-no3以及2首没有编号的圆舞曲。
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

谈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的体现音乐是艺术的一个品种,它带给人们的是美感和幸福,是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它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并且它始终与美感结合在一起。
它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时代、阶层、职业等的限制,但存在一些微小的个别差异及各自特色。
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才使人感知到美,并产生了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从而又发展了美感。
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
在综合艺术中(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借音乐的抒情性能,把情感表露出来,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
音与音之间连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特别是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信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那就麻烦了。
而音乐,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
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
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这些近百年来已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即“乐与情通”。
本文就是讲述了音乐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各方面的体现及要素。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注重内涵突出音乐的表现性
一般来说,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
内涵上。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
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学生将会失去创作音乐和享受
音乐的兴趣。所以,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
外还要以情感感人,把教学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使学生
陶醉于音乐之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激发学生
的音乐表演兴趣和欲望。如在欣赏《骏马奔驰》时,在教学中我结合
了各种乐器模拟人声的演奏,让全体学生表演,这种载歌载舞的律动
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作品的二度创
作之中,既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
生直接的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他们
对音乐的表演能力,鉴赏能力,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