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丸验案2则
《金匮要略》传世名方薯蓣丸虚劳不足、风气百疾神奇功效

《金匮要略》传世名方薯蓣丸虚劳不足、风气百疾神奇功效《金匮要略》传世名方”薯蓣丸”虚劳不足、风气百疾神奇功效【方剂名】薯蓣丸,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大山芋丸”。
一些人肾虚,每天都有气无力,到了下午就累得什么也干不了,经常头疼,而且肠胃还特别虚弱,吃点补药就上火、拉肚子,这样的人可以试试薯蓣丸,薯蓣丸被称为“补药之王”,身体越虚的人,用薯蓣丸的补益效果越强。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方子为:生山药30g,当归、桂枝、神曲、生地黄、大豆黄卷各10克;炙甘草28g;人参7g;川芎、白芍、白术、麦冬、杏仁各6g;柴胡、桔梗、茯苓各5g,阿胶7g;干姜3g,白蔹3g,防风6g,大枣100枚(为膏),这二十一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约6克,一般保健每日空腹服用1次,空腹用黄酒送下,一百丸为一剂,体虚者可早晚各服一丸。
薯蓣丸是一个补体虚,防百病的方子。
薯蓣丸阴阳双补,气血双调,这里面防风祛风,神曲消积食,消热止烦,大豆黄卷其实就是刚刚发芽的黄豆或黑豆,能补肾清热、解毒、除湿、通气血;白芍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防风山药补虚祛风治头眩;桔梗白蔹止惊悸狂癫。
药味较多,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在我们老百姓中知名度不高,可能是由于药味比较多,做起来相对复杂。
其实把薯蓣丸中的一些药单独拿出来,比如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就是著名的补血方四物汤,然后这个方子里还有人参、甘草、茯苓、白术,组成了补气神方四君子汤,四物汤加四君子汤就是气血双补的圣药八珍汤。
《医宗金鉴》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虽,滋诸枯搞,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现代组成】薯蓣三十分(30克),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大豆黄卷各十分(各10克),甘草二十八分(28克),人参、阿胶各七分各7克),川芎、白芍、白术、麦门冬、防风、杏仁各六分(各6克),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5克),干姜三分(3克),白蔹二分(2克),大枣一百枚(100个)。
薯蓣丸加减治疗一例白血病贫血–经方派

薯蓣丸加减治疗一例白血病贫血–经方派王某,男48,2018年冬首诊,当时患者自诉患白血病已三年,严重贫血,几乎每星期得输次血。
刻诊:心悸,乏力,怕冷,贫血。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细弱。
思考患者心悸,乏力,怕冷,贫血,属虚劳范畴。
顿时想到一方:虚劳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自觉病机方证相合,遂以黄芪当归建中汤加减。
初始效,患者乏力、心悸、怕冷等有所缓解,然不过两三周,患者又因头晕入院输血。
后仍以此方合四逆汤加减数月而疗效欠佳。
2019年6月16日,就诊时,虽是夏季,而患者仍身着复衣,心悸,恶寒恶风甚,易感冒,脉浮芤数,舌质淡红苔薄白。
心率104,血压110/65毫米汞柱,白细胞3.34,红细胞1.8,血红蛋白59。
此虚劳至极啊!不能再固守思路。
思考:患者气血两虚,恶风恶寒,脉浮芤而数,这不就是气血虚于里,而风邪侵于表吗?表里同病!金匮言,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处方薯蓣丸: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20g,当归15g,生熟地各10g,白芍15g,川芎10g,桔梗10g,神曲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药30g,桂枝10g,阿胶10g,生姜15g,大枣3枚,干姜10g。
方中八珍汤平补气血。
生脉饮治其脉数心悸。
桂枝汤祛风和表,防感冒,加之桔梗开提肺气,助药驱邪达表。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神曲山药干姜,补脾胃助运化。
患者贫血严重,用阿胶补血止血。
2019年7月28号,药后没有感到不适,期间没有输血,面色略红润。
白细胞3.33,红细胞2.54,血红蛋白87,脉沉细略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盛夏季节,感到畏寒怕冷。
守方续服。
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0g,炙甘草20g,当归15g,生熟地各10g,白芍15g,川芎10g,桔梗10g,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药30g,桂枝10g,阿胶10g,干姜15g,大枣5个,黄附片10g。
四十付,水煎服。
2019年9月8号复诊,自从服中药以来近半年没有住院治疗,没有服用西药,面色红润,查红细胞3.8,白细胞5.63,血红蛋白123。
经方薯蓣丸

经方薯蓣丸薯蓣丸《金匮要略》治疗脏腑明阳俱虚而受外邪侵袭,辗转反复,缠绵不愈的诸虚劳损疾患。
本方组成:薯蓣30份,当归、桂枝、神曲、生地、豆黄卷各10份,甘草28份,人参7份,川芎、白芍、白术、麦门冬、杏仁各6份,柴胡、桔梗、茯苓各5份,阿胶7份,干姜3份,白敛2份,防风6份,大枣百枚为膏,共21味,炼蜜和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一丸,黄酒送下,一百丸为一疗程。
方中以薯蓣为主药,善能调理脾胃,并益肺气,《药性论》一说:“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又《本经》说:薯蓣:“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血肉,久服耳目聪明。
”桂枝、柴胡、防风和营卫,散外邪,人参、白术、茯苓、干姜、大枣助阳而补中益气,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麦冬、阿胶滋阴养血;杏仁、桔梗、白敛理气开郁,豆卷、神曲除湿运痰。
此方以阴阳兼补,既可以补正,又可以法邪,补阳而不燥,补阴而不腻,补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诚为比较理想的强壮剂。
人体因内伤外感,挫伤正气,可虚而易罹外邪,复因外邪更伤正气,互为因果,辗转不愈。
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极虚之处,正是容邪之处”。
如果气血充沛,阴阳平衡,外邪无可乘之隙,即“正气内守,邪安从来”。
如日久气血亏耗,阴阳俱伤,脏腑经络皆为虚损,则生诸虚劳不足之证。
脾为后天之本,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营养莫不来源于脾。
如果脾胃的功能长期乖违,营养不能充分摄取,势必造成诸脏之虚损。
或津液不能输布而化为痰涎,壅塞中焦,阻碍气机升降,诸虚百损,由是而生。
本方治疗原则,侧重调理脾胃。
脾胃健运,可以旺盛气血,营养五脏六腑。
正气充沛,抗病力强,外邪不易侵袭。
所以本方用于临床治疗各种久治不愈的虚损疾患,有一定的作用。
诸如:表虚不固,易着外邪和长期因虚劳不足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不安、失眠、精神恍惚、神不守舍等证候,服此方一至二个疗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效验。
典型病例:冯XX,女,36岁,教师。
补虚第一方:薯蓣丸主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补虚第一方:薯蓣丸主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明明作息规律,按时睡觉,却还是很疲倦;不爱说话不爱动;稍微动动就会气喘吁吁;面色苍白,睡不踏实、胃口不好;身体不舒服却检查不出是啥病;抵抗力非常差……如果有以上情况出现,又不知从何入手,那么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的薯蓣丸,您可以了解一下!薯蓣丸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有这样一句话:“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又被人们称为“补虚之王”,当您明显感觉自己虚弱,但又不知道究竟该从哪里开始补,那么薯蓣丸就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
这个药既可以用来治病,也能用于调畅体质,用途很广泛!亚健康的人群能用它;气血两虚的人群能用它;脾胃虚弱的人群能用它;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能用它;怕寒怕冷怕风怕热怕一切邪气的人群能用它;患有心功能减退或是心肌缺血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能用它;患有肺系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的人群能用它;肾气不足肾脏失养的人群能用它;容易情绪失控或低落的人群也能用它……除此之外,薯蓣丸还能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贫血等疾病的治疗和调理,近些年来它还作为很多癌症疾病的辅助治疗方,且疗效甚佳!这个方子为什么这么厉害?原因就在于它的组成成分都是大有来头的,它是由多个经典名方加减化裁而来的,一起来看看吧!此方名叫薯蓣丸,薯蓣其实就是山药,所以说此方的君药就是山药。
这里用山药主要有三层含义。
本方以薯蓣(即山药)为主药,《神农本草经》言其“味甘,温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此重其健脾胃、补虚损之功。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大枣健脾益气温阳;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麦冬、阿胶滋阴养血;神曲寓消于补,使补不碍胃,振奋生化之源;桂枝、柴胡、防风祛风散邪,其中桂枝散太阳之邪,柴胡散少阳之邪,防风则散周身之风邪。
而虚劳风疾之人往往身体气机功能紊乱、升降失调,故加杏仁、桔梗一升一降,以恢复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
另用酒服以助药力。
那么,为何要用白蔹、大豆黄卷这两味药呢?《中药学》载白蔹功效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生肌止痛。
王叔和、孙思邈等10位医学大家盛赞仲景薯蓣丸!专治气血两虚、阴阳两虚,久服防早衰,令人肥白好颜色

王叔和、孙思邈等10位医学大家盛赞仲景薯蓣丸!专治气血两虚、阴阳两虚,久服防早衰,令人肥白好颜色仲景只用了9个字就把薯蓣丸的主治范围写得一清二楚,几乎把所有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全部概括进去了。
气虚、血虚、阴阳两虚、所有的不足引起的百种疾病,都属于薯蓣丸的治疗范畴。
这是张仲景唯一的一个大方子——补益方,被历代医家视为养生保健的灵丹妙药。
医圣张仲景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麯、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芍药、芎藭、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分析其药方的组成:薯蓣用量最多,且以此为汤名者,取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脾胃兼宜,故以为君药,专理脾胃;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神曲益气调中;当归、川芎、白芍、干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蔹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薯蓣丸包含了“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的炙甘草汤,以及治疗虚劳病的小建中汤、肾气丸、桂枝汤、八珍汤(四君子汤合四物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小柴胡汤等方。
《伤寒杂病论》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隋代大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里说:“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何谓五劳?《内经》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
”何谓六极?《诸病源候论》说:“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
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毛堕落,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
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噏噏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
薯蓣丸_圣惠卷二十六_减法方剂树

薯蓣丸_圣惠卷二十六_减法方剂树薯蓣丸_圣惠卷二十六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薯蓣2两,石龙芮1两,覆盆子1两,熟干地黄1两,五味子1两,萆薢1两(锉),蛇床子、肉苁蓉各1两半(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远志1两(去心),菟丝子1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罗为末),石斛1两(去根,锉),桂心1两,杜仲1两半(去皱皮,炙微黄,锉),山茱萸1两,人参1两(去芦头),防风1两(去芦头),五加皮3分,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狗脊1两,黄耆1两(锉),秦艽1两(去苗),白术1两,石南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巴戟1两。
(2)1.2.功效:冷热不调,食饮无味,四肢羸瘦。
五劳七伤,手足疼痛,肢体倦怠。
21.3.来源:《圣惠》卷二十六。
(2)2.益气补虚杜仲散 (2)2.1.减:薯蓣、石龙芮、覆盆子、远志、石斛、山茱萸、人参、防风、五加皮、天雄、狗脊、黄耆、秦艽、白术、石南、麦门冬 (2)2.2.组成: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蛇床子3分,五味子3分,熟干地黄1两,萆薢1两(锉),巴戟3分,肉苁蓉1两半(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桂心3分,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
(2)2.3.功效:虚劳羸乏少气,五脏萎损,腰痛不能行。
(2)2.4.来源:《圣惠》卷三十 (2)3.蛇床子散 (2)3.1.减:薯蓣、石龙芮、覆盆子、萆薢、石斛、桂心、山茱萸、人参、五加皮、天雄、狗脊、黄耆、秦艽、白术、石南、麦门冬 (2)3.2.组成:蛇床子半两,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别研为末),远志半两(去心),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五味子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巴戟3分,杜仲1两(去粗皮,炙微黄,锉),熟干地黄1两。
33.3.功效:虚劳阴萎,四肢乏力。
(3)3.4.来源:《圣惠》卷三十 (3)1.原方1.1.组成:薯蓣2两,石龙芮1两,覆盆子1两,熟干地黄1两,五味子1两,萆薢1两(锉),蛇床子、肉苁蓉各1两半(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远志1两(去心),菟丝子1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罗为末),石斛1两(去根,锉),桂心1两,杜仲1两半(去皱皮,炙微黄,锉),山茱萸1两,人参1两(去芦头),防风1两(去芦头),五加皮3分,天雄1两(炮裂,去皮脐),狗脊1两,黄耆1两(锉),秦艽1两(去苗),白术1两,石南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巴戟1两。
甘草学园金匮薯蓣丸治疗荨麻疹案例一则

甘草学园金匮薯蓣丸治疗荨麻疹案例一则更多优质文章、名老中医免费直播、中医临床验案、书方药学习库,尽在“甘草学园”——纯粹、专业、平等、开放的中医学习交流社区,与中医同道共成长。
文章来源:甘草学园原文链接:作者:代民涛薯蓣丸是医圣仲景在《金匮要略》记载的一个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方子。
这个方子是个大方子,有21味药,这在仲景书里是很少见的。
仲景的方子,后世叫做经方,用药的味数都比较少,最少的仅用一个药,如一物瓜蒂汤;用两个的如甘草干姜汤、百合地黄汤等;三个的如厚朴三物汤、滑石代赭汤等;四个的如大承气汤、苓桂术甘汤等;五个的如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
当然,还有一个的确比薯蓣丸味数还要多的,那就是治疗疟母的鳖甲煎丸,有23味。
因为仲景的方子大部分都是味数很少,因此,有的人就认为,这样的大方不是张仲景的。
这就好比仲景原来只吃一碗米饭,偶尔吃个两碗。
莫非就不是仲景本景了吗。
薯蓣丸的组成有这21味药:薯蓣、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甘草、人参、芎䓖、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
在如今看这个方子,这里面有很多名方,如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
这个方子既有补的药,也有攻邪的药,所谓攻补兼备。
虚劳属于一种严重的虚损性疾病,仲景说的“诸不足”就是指的阴阳气血都不足了,也就是人体已经处于一个极度虚弱的状态。
《黄帝内经》说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如果人体气血饱满,阴阳调和,外邪就难以袭击到人体,人也不会致病。
《黄帝内经》同样还说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反过来说的话,就是“其气若虚,邪必凑之”。
所以就需要补了。
但是又不能一味的补。
这就如同一个老房子要重新装修放新家具,那就需要把房间里的旧家具、垃圾清除了,然后房间装修的干干净净的,再搬新家具进来。
如果旧家具没有搬动、垃圾也还在房间里,到处是灰尘,就搬新家具进来,那么新家具也就很快会沾染灰尘了。
金匮要略方剂——薯蓣丸——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方剂——薯蓣丸——阴阳解析薯蓣丸——阴阳解析金匮要略: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处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干地黄、麵、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川芎、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各六分,人参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解析:阳性药:当归、桂枝、川芎、白术、杏仁、干姜、防风、大枣、神曲平性药:薯蓣、豆黄卷、甘草、人参、桔梗、茯苓、阿胶、白蜜阴性药:干地黄、麦门冬、芍药、柴胡、白蔹君药:大枣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杏仁: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干姜:辛,热。
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六神曲:辛、甘,温。
归脾、胃经。
消食调中,健脾和胃。
山药:甘,平。
归脾、肺、肾经。
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
豆黄卷:甘,平。
归脾、胃经。
发汗解表,清利湿热。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桔梗:苦、辛,平。
归肺经。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阿胶:甘,平。
归肺、肝、肾经。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白蜜:甘,平。
归肺、脾、大肠经。
滋养,润燥,解毒。
麦冬:甘、微苦,微寒。
归肺、心、胃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 仁 1 g 柴胡 1 g 桔梗 1 g 茯苓 1 g 阿胶珠 1 g 干 2, 0, 0, 5, 0,
姜 9, g 白蔹 6 , 风 1 g 大 枣 1 g防 2, 0枚 。l 2剂 , 日 1 每
剂, 水煮 2次 , 2次温 服 。 l 分 0月 1 1日复诊 : 自觉各
方 面症 状都 有 明显 改 善 , 外周 白细 胞 4 0x1 L 守 . 0/ ,
前方 2 0剂 。1 月 8日复诊 : 周 白细胞 7 0×1 L 1 外 . 0/ ,
前方 6剂 。三诊 : 证基本解 除 , 诸 复将前方 变汤剂 为丸
剂 , 日服 3次 , 每 每次 1 g 服用 4个 月 。随访 1年 , 0, 一 切正 常。
1 白细 胞 减 少 症
流通 之品 于方 中 , 寓消 于补 。再 则 , 治疾病应 效不更 辨 方 。疑 难杂病 的病 因多样 , 病程 漫长 , 重剂 不能收全 非 功 。重剂 不仅 是 药量的增 加 , 用药 时间亦应延 长 , 坚持
服 药乃疾病趋 愈之道 。 2 神 经 衰 弱
白细胞减少 症是 肿瘤 病 人 在放 疗 、 化疗 中常 见 的 反应 。此 时病 人 抵 抗 力 下 降 , 营养 缺 乏 , 易发 生 感 容 染 , 以病 人应加 强营养 补充 , 所 以提高 机体抵抗 力 。中
医诊 治 白细胞减少 症 , 只要 辨证 准 确 , 选方 精 当, 常 常 能取 得预期 疗效 。 李某 , ,9岁 。2 0 男 5 0 8年 9月 2 7日初 诊 自诉 : 肺
血益 气 , 资助 阴阳化 生 ; 以桔梗 、 胡、 柴 大豆黄卷 、 杏仁 、 白蔹 调理 气机 , 和调 升 降 ; 以神 曲和 胃消食 ; 以桂 枝 、 防 风、 柴胡 畅达 气机 ; 药相 互 为 用 , 方 以建 其功 。虚 劳病
以补 益 为 主 , 仲 景 非 一 味 “ ” , 力 主 “ ” , 然 呆 补 而 活 补 置
・
6 6。 8
光 明 中医 2 1 0 0年 4月 第 2 5卷 第 4期
C G M A r 0 0 V l 5 4 J MC pi2 1 . o 2 . l
薯 蓣丸 验 案 2则
晁 利芹 王 晓 东 河 南 中医学院( 州 4 0 0 ) 郑 5 0 8
关键词: 白细胞减少症; 神经衰弱; 虚劳; 薯蓣丸; 医案
前来 诊 治 。刻诊 : 晕 , 头 心悸 , 眠 , 失 自汗 , 汗 , 盗 胁胀 ,
饮食 欠佳 , 胀 , 酸 腿 软 , 腹 腰 四肢 倦 怠 , 足不 温 , 手 口干 欲饮 热水 , 大便 干结 , 淡红 , 舌 苔薄 略黄 , 脉沉 细 。辨 为
气血 阴 阳俱 虚 证 。 方 用 薯 蓣 丸 变 汤剂 : 药 ( 蓣 ) 山 薯
3 g 当归 1g 桂枝 1 g 神 曲 1 g 生 地 黄 1 g 大 豆黄 0, 0, 0, 0, 0, 卷 1g 甘草 3 g 红参 7 , 0, 0, g 川芎 6 , g 白芍 6 , g 白术 6 , g 麦 冬6, g 杏仁 6 , 胡 5 , 梗 5 , 苓 5 , g柴 g桔 g茯 g 阿胶珠 7 , g 干 姜3, g 白蔹 3 , g 防风 6 , 枣参 、 川芎 、 药 、 芍 白术 、 麦冬 、 仁 、 杏 柴胡 、 梗 、 桔 茯苓 、
阿胶 、 干姜 、 白蔹 、 防风 、 大枣 2 1味药组 成 , 是治 疗虚 劳 疾病之 主方 , 有扶正 祛邪 , 补三焦 , 具 平 补益气 血功效 , 用于治疗 阴 阳气 血俱 虚证或与 太 阳病 症相兼之 证 。现 将 临证应 用薯 蓣丸验 案介绍如 下 。
d i1 . 9 9 ji n 1 0 —9 4 2 1 . 4 0 4 o:0 3 6 / . s . 0 38 1 .0 0 0 . 8 s 文章 编 号 :0 38 1 ( 0 0 -40 8 -2 1 0 —9 4 2 1 ) -6 60 0
薯 蓣 丸是 《 匮要 略 》 载 之 方 , 金 所 配伍 精 当 , 方 组 严谨 , 由薯蓣 、 当归 、 枝 、 曲 、 桂 神 地黄 、 大豆黄 卷 、 草 、 甘
晕 。 曾多次检查 , 均未 发现 明显异 常病理 变化 , 多次 服 用中、 西药 , 始终 未能有 效控制 症状 。近 因病证 加重 而
癌经 手术后 化疗 , 白细 胞 明显 减 少 , 经服 用 中西 药 , 白 细胞 升高不 明显 。刻 诊 : 面色 萎 黄 , 神疲 乏 力 , 言低 语 微 , 出气 短 , 汗 四肢 困倦 , 易感 冒 , 舌淡 苔 薄 , 脉弱 。化 验血 常规 , 中外周 白细胞 3 0/ 其 0x1 L以下 , 根据症 状 辨为 阴阳俱 虚证 , 用 薯 蓣 丸 变 汤剂 : 蓣 3 g 当归 选 薯 0, 1 g 桂枝 9 , 曲 9 , 5, g神 g 生地 黄 3 g 大 豆黄 卷 3 g 炙 甘 0, 0, 草 1 g 红参 9 , 芎 9 , 0, g川 g 白芍 1 g 白术 1 g 麦 冬 1 g 2, 5, 2,
复 以前方 1 5剂 。经 复 查 血 常 规 , 周 白 细胞 恢 复 正 外 常, 之后 以前方制成 丸药 , 以巩 固疗 效 。 按 : 癌经手 术及化 疗后 , 肺 骨髓的造 血功 能遭到破 坏, 多有 白细 胞 减 少 , 病证 表 现 大 多是 阴阳 气血 俱 其 虚, 中医辨 治属 于“ 劳” 畴。肺 病 影 响到 脾 , 为 虚 范 此
神经 衰弱 是一种 常 见 的神 经 病症 , 者 常感 脑 力 患 和体力不 足 , 容易疲 劳 , 工作 效率低 下 , 常有 头晕 、 头痛 等躯体 不适感 和睡 眠障碍 , 无器质 性病 变存在 。 但
张某 , ,7岁。3年 来 经 常心 悸 , 酸 , 眠 , 男 5 腰 失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