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
明正德瓷器鉴赏之二

明正德瓷器鉴赏之二正德时期瓷器造型丰富。
正德时期瓷器造型除了继承前朝的盘、碗、罐、尊、壶外,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和大型器物,瓶类有梅瓶、双兽耳瓶、双耳瓶、出戟瓶、长颈瓶、葫芦瓶。
罐类有多种器形,罐类有盖罐、方罐、小口罐等。
花盆类有长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
供器类有烛台、扁腹四方形香炉、花瓣形香炉、筒形炉、象耳炉、出戟花觚等多种。
文房用具有笔架、笔盒、四层式圆盒、圆筒式多层盒、砚台、水滴、花插、书桌插屏等。
盘类有撇口式、收口式。
壶类有军持、背壶、执壶、梨形壶等。
碗类有鸡心碗、大碗、高足碗、诸葛碗,最著名的是“宫碗”,其器型为口沿外撇,腹部深宽,这种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烧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声誉。
正德瓷器多装饰阿拉伯文。
大量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正德盛行的一种风气,波斯文内容大多是吉祥语句。
而且正德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比成化、弘治朝更为广泛。
具体纹样有穿花龙、翼龙、团龙、夔龙、双龙、五龙、云龙、团凤、穿花凤、凤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携琴访友、渊明爱菊、园林观画、仙人朝圣、真武大帝、西厢拜月、十六子婴戏、仕女、南极仙翁、花鸟、蟠螭、海马、犀牛望月、鱼蟹、莲荷鱼藻、松竹梅、月影梅、缠枝莲托八宝、缠枝灵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樱桃、葡萄、芭蕉、宝相花、百合、莲蓬、蔓草、八宝、园景花卉、龟背锦、藏文、回纹等。
正德斗彩阿拉伯文圣训碗按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斗彩创始于明代成化年间,和永宣时期创烧的釉下青花间装釉上红彩,金彩,紫彩等有继承关系。
但在接下来的弘治一朝,至今少见传世品出现,正德斗彩也是一器难求。
成化年创烧斗彩,成为一绝,到正德年间,斗彩技法有所继承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正德年制瓷器遗存量不太丰,其中斗彩瓷器相对更见稀少。
换言之,正德斗彩属于较难得之品种。
明初的瓷器常以梵文、阿拉伯文做装饰。
由于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更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古陶瓷鉴定口诀

精品文档古陶瓷鉴定口诀款为阴雕识为凸,识写器内款外书。
注解阴刻为款,浮雕为识,款在器外为款,款在器内为识。
312.款识初鉴大明大清有三多,双圈双方是两多。
光绪方圈都很少,清书篆款无框多。
注解明清朝款识用双圈,双方的不少,但光绪时期用方、圈都很少,基本不用框,清朝用篆书时用框的少。
313.款识有款有识阴阳款,阴雕阳刻诗句款。
一二三四五六七,人名地名堂府款。
生平生死百岁纪,正草隶篆艺花款。
供奉供养赠赐送,人物动物植物款。
纪年说明点画岁,红蓝黑白色彩款。
先朝瓷器后朝书,釉上釉下堆料款。
堂名吉祥开先仿,点釉掺奇特料款。
窑名域名赞颂记,寄托押花印章款。
道观庙宫八仙友,梵文巴文外文款。
圈方各型有单双,千款万记不走眼。
注解这段写了几十种类型的款识。
如:生平款,生死款,百岁款,纪年款,各种民族文字款等等。
314.宋、元、明、清款辨款识最早始于宋,政和年制与内府。
,元瓷辘轳及枢府。
绝无年号为款识,明瓷款识多种属。
挂黑绘印凹雕花,狮滚球雕贵称祖。
球内藏款为一绝,明款造字站居主。
清朝避姓只写制,清代顺治楷为主。
康熙款火多花样,单双方楷篆无主。
满回喇嘛梵文有,凸凹雕绘各互补。
款识有较多记载的是宋代,元朝早期有写画一个辘轳图案的,有书写枢府的还有写一、二、三等,如:钧瓷就用数字款,到明代款开始大量用款。
315.款识定位对准器件正中央,左右戟耳才正当。
对准正西不偏离,主画在中才相当。
依款找出左和右,成对常常差地方。
注解款的位置很重要,一般是很正的,这要对准器形的中央,正面。
常有仿品、民窑仿得,但字形和色料、款位置都不正。
316.明清瓷款鉴宣德正德德无横,成化成字点无形。
裂字衣旁不过刀,弘治字正款小型。
万历万字观草头,康熙水字求无横。
裂字衣部无上点,雍正款识一手成。
乾隆乾字篆的怪,光绪款识粗大宏。
民-国细弱字无力,细看圈足伪难成。
大明款识四六分,明字日月似平行。
四字多篆六多楷,单双方圆框细评。
中国古瓷器历朝历代仿品鉴别在中国古瓷历史长河中,有后朝仿前朝,后代仿前代的情况,认识和鉴别这类瓷器很重要。
成化无大器

成化无大器成化无大器ID编号:JD245312 ┊日期:2008-07-18 ┊藏友:[reemwang]您是本贴第786个阅读者[加入我的收藏夹,方便查看]H57CM 口损有修图为大明成化年制款大碗笑话问“明代宣德,嘉靖官窑均有大件陶瓷器皿,何以成化朝只有小件?”答:“宪宗时,官至民都得了侏儒症,身材矮小,拿不动大件器皿。
”众所周知,“成化官窑无大器”之说由来已久,造成了许多古陶瓷收藏爱好者,遇见落有成化官窑款识的大件陶瓷器皿时,便啧之以鼻,不屑一顾,概拒之于门外。
然而,数年前,本人在藏友家得见一支近四十五公分高,足内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官窑款识的青花大瓶。
问其来路,友告之在省外农村购得,因此瓶属大件器皿,固特邀我来切磋。
我俩便从胎釉、器型、画风,料色及款识一一分析下来,结论是明成化官窑器确凿无疑。
从此,我也就不再相信了“成化官窑无大器”之说,并特别想在市场之中淘到一两件成化官窑器皿。
天遂人愿,有幸的是当我将店铺移至潘家湾文化收藏品市场内不到半年之久时,在一个双休日的星期天,因为有摆地摊的商贩,故去市场较早。
到后,见地摊商贩们大筐、小包的陆陆续续地正在摆开,我便顺着摊位细瞧过去。
突然,我眼前一亮,见一陌生人摊位之上好像有两只斗彩小碗,待走近一瞧,除小碗外另有斗彩茶壶一把,我便蹲下来,漫不经心地上手他摊位上的清代晚期传世品陶瓷,并数落着这儿有伤痕,那有毛边等缺陷,脸上露出不满意之色。
摊主见状,便主动地向我介绍起那斗彩小碗与茶壶,并说是官窑产品、完好无缺。
我便一件件地拿起来,仔细看了一下底足与款识,心中已确认其说不假,见身边无旁人,便将壶碗放下道:“不敢相信。
”说着,起身就走,摊主忙道:“我还是头一回来昆明,老板,能否跟我开个早张,定会给你个优惠。
”我收住了脚步,回转身缓慢地蹲下,再拿起茶壶及小碗看了看道:“有毛病的我看不中,这斗彩我又看不好,讲个最低实价,我能够接受就给你开张。
他开价的确不高,但我还是还下了百分之十,便立即付款成交了。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

古瓷器鉴定的26个方法1.观察器型: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比例、曲线等特点来判断其年代和制作地区。
2.观察瓷器上的纹饰:纹饰的种类、形态、线条是否流畅、图案是否对称等都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线索。
3.分析器器身的胎质:通过观察和感受瓷器的质地、光泽、质感等来判断其是否为真品。
4.检查瓷器的釉面:真品的釉面光亮平滑,假冒品的釉面常常存在不均匀或者粗糙的现象。
5.鉴别器器身的质地:真品的质地往往均匀细腻,而假冒品可能会有粗糙或者细腻不均等现象。
6.分析瓷器的胎釉结合处:真品的胎釉结合处常常较为平滑自然,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明显的过度处理痕迹。
7.检查器壁的薄厚:真品的器壁往往较薄,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厚重或不匀的现象。
8.针对藏品进行放大观察: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器身纹饰、边缘处理等细节,以确定其真伪。
9.检查器底的釉渍:真品的器底通常会有明显的釉渍,而假冒品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当而显得异常干净。
10.观察瓷器的胎釉颜色:真品的胎釉颜色往往较为柔和且稳定,而假冒品的胎釉颜色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均等现象。
11.分析釉面的龟裂情况:真品的釉面龟裂通常呈放射状,而假冒品可能存在网状或者不规则的龟裂现象。
12.检查瓷器的口沿:真品的口沿往往平整光滑,而假冒品可能会存在不规则或者粗糙的情况。
13.判断瓷器的烧制技术:通过观察瓷器的胎质、釉面等来判断其烧制技术,进而判断其真伪。
14.根据瓷器标志进行鉴定:瓷器标志包括款识、题款、款章等,通过对标志的认真研究可以得出更准确的鉴定结果。
15.对比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相关记录,对瓷器进行背景调查,获得更多的鉴定信息。
16.考察瓷器的流传渠道:通过研究瓷器的流传渠道,如名人、藏家、博物馆等,获取更准确的鉴定依据。
17.进行化学测试:使用科学分析方法,如碳14测年、元素分析等,对瓷器进行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年代和制作工艺。
18.针对器物的瓷质进行测试:使用专业设备对瓷质进行测试,如硬度测试、X射线检测等,以确定其真伪和制作工艺。
各朝代的胎质、造型、釉面、釉彩、款识的鉴别

各朝代的胎质、造型、釉面、釉彩、款识的鉴别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雪月也依然还在静静地流淌。
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
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
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万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那种民族精神。
古玩、旧书、收藏品本身具有魅力和魔力。
一个老物件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典故和沧桑,谁也不可能给某个物件定个市场价。
可以说,这个行当赌的是眼力,争的是见识和胆识。
古玩行里看似闲散,其实暗藏“杀机”,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让人立刻倾家荡产。
业内人士还提醒说,在火爆的表象下,古玩收藏市场同样是处处充满陷阱。
并非投资古玩艺术品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回报。
一位资深古玩收藏家称,投资古玩艺术品首先是要识别古玩艺术品的真假,提高鉴别能力,这就要求投资者多到古玩市场看看,了解其成交的价格。
瓷器鉴别的方法及保养清洗秘诀

瓷器鉴别的方法及保养清洗秘诀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品味越来越高,瓷器藏品作为一种高端价值体现者,开始备受关注。
如果你也想要收藏一件好看的瓷器应该如何鉴别其中真伪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瓷器鉴别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瓷器鉴别的方法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
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
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
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
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
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
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
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
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
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
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
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
景德镇陶瓷碗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景德镇陶瓷碗鉴定篇一:陶瓷鉴定术语古陶瓷鉴定术语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命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由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亲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