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证临证验案3则

合集下载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
《汤临证随笔三则》

论心下痞痞苦满
汤临证指出,心下痞痞苦满是由内部脾胃气机虚构引起。

患者会经常出现喘息及心下痞痞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汤临证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即调理脾胃气机和改善血液循环的措施。

首先,汤临证认为应该用祛湿药物来改善脾胃气机的状态,帮助患者减少痞痞的症状。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要用补益药物来增强血液循环,以减少尿量。


论脾胃虚构证
汤临证指出,脾胃虚构证是由脾胃减弱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恶心、厌食、嗳气、腹胀、脘腹胀痛等症状,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经汤临证推荐,脾胃虚构证的治疗方法以回甘加温的药物为主,以化痰、理气为辅。

回甘加温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脾胃的功能。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把健脾养血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帮助患者增强体力,使患者能够快速恢复。


论燥热惊悸证
汤临证指出,燥热惊悸证是由脏腑功能减弱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奔跑头晕、不安,心悸等症状,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依据汤临证的治疗方法,治疗采用苦寒健脾的药物进行收敛,帮助患者消除燥热的症状。

另外,汤临证还提出要用清除热气的药物,帮助患者减轻惊悸的症状。

以上是汤临证的三个病证的治疗方法。

不仅要采取收敛措施,同时还要用调节脏腑功能的药物,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脾阴虚有什么症状

脾阴虚有什么症状

脾阴虚是指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胃脘不适、纳差、干呕呃逆、大便溏泻等症状。

1.胃脘不适: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会导致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到整个脏腑的功能,使患者出现胃胀、胃痛等胃脘不适的症状。

2.纳差:脾阴虚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和吸收,导致机体失去营养物质的滋养,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

3.干呕呃逆:还会影响到脾气的升清降浊功能,导致气机阻滞,进而引发干呕呃逆的情况。

4.大便溏泻:脾主运化,能够促进食物残渣的排出。

如果脾阴虚,则会进一步加重排便异常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形体消瘦、口渴多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

对于脾阴虚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不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

脏腑辩证医案举例

脏腑辩证医案举例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气虚证【病案举例】周某某,女,24岁。

11岁时患病毒性心肌炎,经治疗缓解后,遗有心悸、胸闷,动则更甚,频发室性早搏。

服用慢心率、心律平等药,早搏明显减少,但停药后复发。

就诊时已患病10余年,平时易感冒,心悸气短,胸闷喜叹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红苔薄,脉结而无力。

Holter检查:发作时室性早搏8~11次/分钟,24小时共4385次。

用振心复脉汤加味治疗。

桂枝10克,炙甘草30克,红参10克,大枣5枚,茯苓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广郁金10克,知母10克。

服药15剂后,心悸、胸闷明显好转,精神转佳,早搏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仅2~3次/分钟。

上方炙甘草减为15克,红参改为太子参15克,继服30剂,早搏消失,精神佳,无特殊不适。

随访五年未复发,且极少感冒。

(二)心阳虚证【病案举例】常某,男,74岁。

1992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久患消渴、冠心病,自1986年以来,出现劳累后心悸、胸闷,双下肢浮肿,曾5次住院,长期服用降糖药及扩冠药,间断服用利尿药,病情尚平稳。

近1个月来,双下肢浮肿进行性加重,且逐渐延伸,心悸不宁,喘促气短,小便短少,持续胸闷,服上药无效,请高老诊治。

患者面色白虚浮,舌质暗淡,脉沉细而迟(脉率53次/分)。

证系阳虚水泛,拟温阳益气行水法,予“强心汤”加味:红参9克,黄芪30克,山萸肉15克,葶苈子9克,丹参30克,肉桂9克,制附子6克,泽兰30克,茯苓15克,泽泻30克。

7剂药后,浮肿全消,尿量增多,心悸胸闷明显减轻,呼吸平稳,心衰控制。

予“强心汤”继服。

两周后复诊,心衰无再发,脉率62~74次/分,病情稳定。

薛xx,女,75岁,心绞痛突然发作1小时,头晕,随即昏倒,面色苍白,冷汗湿衣,四肢厥冷,神志不清,小便自遗。

血压70/60mmHg,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金匮要略》中脾阴虚证治:
一、证候:
1、脾阴虚:口渴伴大量口液、口干多口唇暗淡、腹部空虚无满感、面色苍白、体倦乏力、出汗少或无、脉浮弱。

2、有腹泻、腰膝酸软、脚气、便秘等虚证。

二、治法:
1、养阴暖腹:用补血壮阳、益气健脾益气壮阳药物温暖腹部,例如熟地参麦
冬半夏炮破桂枝、附子等。

2、补肾元气:运用滋阴润燥、补肾元气的药物,如阿苏酊、陈皮等。

3、温阳培肾:服用能温暖脾肾而重建脾肾阳气的药物,如白芍药、黄芪等。

4、补肺益气:调用温中补肺养神、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炮附子、阿胶枣仁等。

5、健胃消食:采用健胃消食、止泻安神等功效调理肠胃功能,如莪术甘草等。

6、抗疫除湿:运用抗疫除湿、搽湿滑而止泻的药物,如大黄附子等。

7、补血安神:补血安神药物如藿香正气丸等可以加以使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状态。

8、其他合理调理:另外,还可合理地饮食加餐,鼓励锻炼,多晒太阳,及时
睡眠等措施,以促进脾阴虚证的痊愈。

阴虚湿热证病案2例治验

阴虚湿热证病案2例治验
辨证思路。
【 关键词】 阴虚湿热证; 泄泻; 口腔溃疡; 中医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 1 ; R 2 4 1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3 — 6 6 1 3 ( 2 0 1 4 ) 0 2 — 0 1 8 6 — e Tr e a t me n t o f 2 Ca s e s o f Yi n De f i c i e n c y a n d Da mp He a t S y n d r o me
S h a n x i 0 3 0 0 2 4 )
【 A b s t r a c t 】 Y i n d e i f c i e n c y a n d d a m p h e a t s y n d r o m e i s t h e d i s o r d e r o f t h e d e i f c i e n c y i n t h e p i r m a r y

1 8 6・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2 0 1 4年 第 9卷 第 2期
Wo r l d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l a a n dWe s t e r nM e d i c i n e 2 0 1 4 , V o 1 . 9, N o . 2

临证 经 验

阴虚 湿 热 证 病 案 2例 治验
王健
【 摘要】 阴虚湿热证 , 属本虚标实证 , 是 临床较常见 的证型之一 。阴虚与湿热是 一对矛盾 , 它们
往往相互纠缠 , 形 成恶性循环 , 如湿热稽留不去 , 热伤 阴液 , 则阴虚愈甚 ; 阴虚生 内热 , 湿 热内蕴 , 致 湿

袁士良运用清化论治疗久泻的临床经验

袁士良运用清化论治疗久泻的临床经验

袁士良运用清化论治疗久泻的临床经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江阴 214400【摘要】袁士良是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工作于江阴市中医院,是龙砂学派的学术传人之一(以下简称“袁师”)。

常以“清化立论”实践于临床。

本文主要介绍袁师常用方剂资生丸加减用于泄泻日久,脾虚湿热证者。

【关键词】袁士良;久泄;清化论;资生丸袁士良是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工作于江阴市中医院,是龙砂学派的学术传人之一。

袁师早年受当地名医薛铭章先生指导,薛铭章师从民国时期夏子谦,夏子谦师承清末明初的名医邓养初,邓先生为晚清柳宝诒的高徒,柳宝诒有“伏气温病”学说,提出治宜“扶正透邪,清疏泄热”,著有《温热逢源》,由此可见袁师的师承渊源。

袁师对江阴地区的中医历史文化曾进行过一定的挖掘及整理,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临证常以“清化”辩证施治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清”乃清平、不乱之意,而非一味投以清热寒凉之品,在临证时轻清去实,药力和缓,“化”乃核心,为性质或形态改变。

“清化结合”,祛除体内“痰、气、湿、瘀”等病邪,正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袁师临证善用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心血管、脾胃、肺脏等多系统疾病,如心悸、不寐、头晕、胃痞、咳嗽等症,随证化裁有参芪温胆汤、桑菊温胆汤、蒿芩温胆汤,建中温胆汤等;有用补肾清化法治疗慢性肾炎;有自拟肝炎一号方治疗慢性肝病肝胆湿热证,清热退黄,健脾利湿,“清化”之法贯彻整个治疗过程中。

笔者跟随袁师学习多年,受益良多,在此主要总结袁师运用“清化论”治疗久泻的临床经验。

慢性泄泻多由急性泄泻延误传变而来,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程在2月以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盛则濡泄”,脾气主升,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清浊不分而致泄泻,可见湿盛、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中医病历。

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35岁。

职业:公司职员。

初诊日期:[具体日期]主诉:胃脘部隐痛不适、腹胀、食欲减退3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3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隐痛,呈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较轻,得温则舒,遇冷加重。

同时伴有腹胀,进食后尤甚,嗳气频繁,气味酸腐,食欲明显减退,食量较前减少约1/3,偶有恶心,未呕吐。

大便溏薄,日行2 - 3次,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患者曾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平素饮食不规律,常因工作原因饥饱无常,嗜食生冷油腻食物,吸烟10年,每日约10支,偶尔饮酒。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面色萎黄,形体偏瘦。

-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腻。

- 脉象:脉细弱。

- 腹部平软,胃脘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 - ),肠鸣音稍亢进,约4 - 5次/分。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证。

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故见胃脘隐痛、腹胀、食欲减退。

脾胃阳虚,失于温煦,则胃脘部疼痛得温则舒,遇冷加重。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故见舌淡苔薄白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见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方剂:黄芪建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大枣10g 生姜10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山药20g 薏苡仁30g 砂仁6g(后下)木香10g 陈皮10g。

用法用量: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医嘱:1. 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2. 戒烟限酒。

3.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

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复诊记录:二诊([复诊日期]):患者诉胃脘部隐痛、腹胀症状较前减轻,食欲有所增加,食量较前增加约1/4,大便仍溏薄,但次数减少为日行1 - 2次。

略论脾阴虚证

略论脾阴虚证
六 神 汤加减 , 服 药六 副 , 症 不减 , 且 胃痛 呃逆 。后 再 调
当以滋脾阴为原则 , 但 临床中鲜有单纯滋脾阴的 治法。多以甘淡实脾 , 或温中益阴, 或升提散阴, 或清 燥养 阴, 或 以滋脾 阴反佐 温药等 为其 治法。究 其原 因, 脾 阴虚证很少单独存在 , 多与脾 阳虚或( 和) 脾气 虚伴随出现。李东垣《 脾 胃论》 : “ 脾为死 阴, 受 胃之 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 于肺 ” _ 3 ] 。李东垣认 为脾 脏发
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 阴虚证 的存在 , 《 伤寒论》 在治 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 , 一为“ 阴阳 自和” , 一 为“ 护 胃气 , 存津液” , “ 存津液” , 即包含了对脾 胃阴津 的顾
药热退 , 停药复热。后腹胀甚 , 恶心 , 食 欲差 , 改用 知 柏地黄汤、 竹 叶石膏汤 , 效差 , 后从脾 胃人手 , 改用 甘
淡 红苔 薄 , 脉 濡微 数 。后知 为脾 阴虚 , 用 甘淡 平补 , 滋
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概括为: “ 脾阴虚, 手足烦热, 口干不欲饮, 烦满 , 不思食” _ 2 ] 。脾阴虚多与 胃阴虚同时 出现, 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 , 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 临床以纳食不化 , 皮肤干燥 , 肌肉消瘦, 痿软无力, 甚则肌 肉萎缩 、 偏废不用, 或手足烦热、 溺少便秘 , 舌红少苔, 脉 细数或涩等为特征。也有医家认为脾 阴虚多 由脾气虚 慢幔发展而来 , 脾气虚, 日 久伤阴, 致气阴虚。气虚运化 无力 , 阴血生成不足而亏虚。多表现为不思饮食 , 食后
腹胀 , 齿衄 , 甚至面肿足肿 , 口渴少津。
2 脾 阴虚 的治疗
脾退热。处方 : 太子参 3 0 g , 山药 3 0 g , 云苓 1 5 g , 麦 芽1 5 g , 生 白术 1 5 g , 甘草 6 g 。三副后 , 诸证减 , 体温 降至 3 7 . 5  ̄ C, 。后又服六副 , 体温 3 6 . 8  ̄ C, 精神好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 : 热 咳 嗽 二 十 余 年 , 重 1周 。 现 病 史 : 者 烦 加 患
二 十余 年 前 出 现盗 汗 、 瘦 , 于某 医 院就 诊 , 诊 消 曾 确
口唇 黑焦 、 裂脱 皮一 年余 。现 病史 : 者 1年前 因 皲 患
感 冒未 经 彻 底 治 疗 , 之 时 常 熬 夜 、 食 失 节 、 复 加 饮 反 感 冒, 出现 口 唇 焦 干 , 复 脱 皮 , 受 不 堪 。 现 症 : 反 难 形
角度 的治 法 , 既有 从 症 状 体 现 者 , 有 从 脉 象 、 机 也 病 体现 者 , 更多 是从 治法 、 方 、 药 等方 面体 现 出来 , 处 用 这 为后世 脾 阴学说 的发展 奠定 了临床证 治 基础 。笔
者在 长期 的临 证 实践 中 , 脾 阴 虚证 的 治疗 有 些 许 对 体 会 , 举 案 例 3则 如 下 。 兹
加 重 现 症 : 嗽 痰少 , 白色 黏 痰 , 热 , 汗 , 咳 为 低 盗 气
短 , 怠乏力 , 体 消瘦 , 晕 目眩 , 胀纳呆 , 秘 , 倦 形 头 腹 便 食 欲 不 振 , 口干 、 欲 饮 , 足 烦 热 , 色 无 华 , 伴 不 手 面 舌 淡 , 薄 白 , 濡 细 数 。 西 医 诊 断 : 结 核 。 中 医 诊 苔 脉 肺
为肺 结 核 , 予 抗 结 核 药 物 治 疗 ( 体 不 详 ) 疗 效 给 具 ,
欠佳 , 因劳累 或感 冒上 述症 状加 重 , 热 , 每 烦 咳嗽 , 痰
少 , 白色 黏痰 , 瘦 乏 力 , 为 消 1周 前 因 感 冒 上 述 症 状
体 消 瘦 , 神疲 倦 , 色少 华 , 精 面 口唇 黑 焦 , 裂 脱 皮 , 皲
转 , 眠正 常 少 患感 冒。 睡 很
按 《 匮要 略 ・ 痹 虚 劳 篇 》日 : 虚 劳 诸 不 金 血 “ 足 , 气百 疾 , 蓣 丸 主之 。 … 阴 阳 气 血 俱 不 足 的 风 薯 ”
虚劳 者容 易感 受外 邪 为 病 , 阴 阳气 血 俱 不 足可 由 而
上 方 去 生 地 黄 , 白术 1 。 服 药 1 加 2g 0剂 , 欲 益 增 , 食
虚 则不 能运 化水 谷 , 现 为食 欲不 振 , 表 纳少 ; 开 窍 脾 于唇 , 阴虚 者 , 失 濡 润 , 常唇 干 起 皮 。治 疗应 脾 唇 则
着 重 于 调 补 气 阴 、 阴 健 脾 , 达 到 滋 生 和恢 复 气 血 滋 以 阴 阳 的 目 的 。 给 予 仲 景 薯 蓣 丸 加 味 治 疗 , 重 滋 牌 首 阴 以 养 气 血 , 山 药 、 枣 、 子 参 、 苓 、 扁 豆 益 以 大 太 茯 白
致 大便 干结 、 便 困难 ; 谷 精 微 不 能正 常 运 化 , 排 水 故
养阴, 清热 润燥 。给 予 四君 子 汤合 麻 子 仁 丸加 味 治 疗 , 方 : 参 1 , 地 黄 l , 冬 1 , 参 处 玄 2g 生 2g 麦 2g党 1 , 2 g 白术 9g 茯苓 9g 火麻 仁 6g 石 斛 l , 竹 , , , 0g 玉
大 枣 5枚 , 姜 4 g 炙 甘 草 5 g 1d 1剂 , 煎 服 , 生 , 。 水
早 晚 各 1次 。服 药 l 0剂 , 欲 稍 振 , 晕 烦 热 减 轻 。 食 头
5枚 , 姜 4g 炙 甘草 5g 生 , 。1d1剂 , 煎服 , 晚各 水 早 1 。服 药 1 次 0剂 , 口唇 红 润 。 继 服 l 0剂 , 神 好 精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2 R 4 .
文 献 标 志 码 : B
脾 阴 是 脾 脏 运 化 水 谷 所 化 生 的 营 养 物 质 , 如 诸
营血 、 液 、 膏 等 。脾 阴主 温 运 、 化 , 灌 溉 脏 津 脂 融 有
腑 、 养 肌 肉 、 谷 消 食 、 润 孔 窍 的 作 用 。 脾 阴 理 营 磨 濡
微 。 舌 淡 苔 白 、 虚 弱 , 为 气 虚 之 象 , 治 宜 补 益 脉 皆 故
参用滋 脾 。李 中梓 青 : 补 脾 保肺 , 当 兼行 …… “ 法
燥 热 而 甚 , 食 而 不 泻 者 , 肺 当 急 , 补 脾 药 不 可 能 润 而 缺 。 生 脉 散 方 中 人 参 、 冬 、 味 子 润 肺 滋 脾 , 气 ” 麦 五 益
医诊 断 : 秘 , 属 脾 阴 不 足 、 火 上 炎 。 治 宜 益 脾 便 证 虚
生化之 源 , 阴 的功 能 是灌 溉 、 泽 、 养 全身 的五 脾 润 滋 脏 六腑 、 四肢 百骸 。本文通 过 3个案例 分析表 明 , 脾 阴亏虚 , 肉四肢 失 于濡 养 , 道 不 能得 以濡 润 , 肌 肠 导
姚 兰
( 张掖 医学高等 专科 学校 , 肃 张掖 7 4 0 ) 甘 3 0 0
关 键 词 : 阴 虚 唇 皲 裂 /中 医 药 { 脾 吁法
裂、 紫, 青 反复脱 皮 ; 因为 反复 感 冒 。脾 开窍 于 口, 病
其 华 在 唇 , 虚 阴 火 上 升 , 口唇 皲 裂 , 如 青 紫 ; 脾 则 色 机 体 阴 阳气 血俱不 足 , 易感 受 外邪 为病 , 阴不 足 , 容 脾 阴 气 同 虚 , 导 致 口唇 干 裂 、 紫 , 复 脱 皮 ; 主 运 则 青 反 脾 化 水 谷 , 无 火 不 能 成 饭 , 水 亦 不 能 成 饭 , 脾 阴 米 无 故
口服 健 胃消 食 片 、 肠 片 , 见 疗 效 , 来 本 院 就 诊 。 润 未 遂
脾 性 中正纯厚 , 阴 阳而不偏 阴 阳, 含 故临床 上若
有 脾 阳 虚 证 , 必 有 脾 阴 虚 证 。 脾 为 后 天 之 本 、 血 则 气
现症 : 面黄 肌瘦 , 肤 干燥 , 肌 口唇 干 裂 , 口干 口渴 , 烦 躁 不安 , 食减 少 , 饮 大便 秘 结 ( 4~5d 1次 ) 小便 短 , 少, 舌红 , 苔少 , 脉细数 。西 医诊断 : 习惯性 便秘 。 中
头晕 大 减 , 操持 家 务 。 可 按 《 内外 伤 辨 》日 : 圣 人 立 法 , 月 宜 补 者 , “ 夏
补 天 真 元 气 , 补 热 火 也 , 食 寒 者 是 也 。 故 以 人 参 非 夏
悼阴 亏损 、 源不 足引 起 。 本 例 患者 主症 为 口唇 干 化

5 6・
l 口 唇 皲 裂 患 者 , , 1岁 ,0 0年 9月 1 日初 诊 。 主 诉 : 女 2 21 5
气健脾治本 , 归 、 当 白芍 补 脾 阴 , 麻 、 胡 补 气 升 升 柴 阳 。诸 药合 用 , 共奏 益气 健 脾降火 、 滋化源 之效 。
2 烦 热 咳 嗽
患 者 , , 5岁 , 0 0 年 1 月 1 日初 诊 。 主 女 7 20 2 5
奏 滋脾润肺 、 土生金之 效 。 培
3 消 瘦 便 秘 患 者 , , 6 岁 , 0 9年 1 男 1 20 2月 1 日初 诊 。 主 5
益 气助 运之力 ; 茯苓 甘淡 , 健脾 渗湿 , 白术配伍 , 与 可
增 强健脾 祛湿 之功效 ; 子仁润 肠通便 ; 麻 杏仁 降气 润
断 : 痿 , 属脾 肺 阴虚 。治宜 健脾 养 阴益肺 。给予 肺 证
生 脉 散 加 味 治 疗 , 方 : 参 1 , 药 1 , 冬 处 人 0g 山 5g 麦
1 , 味子 1 , 子仁 1 , 仁 1 , 5g五 5g 麻 5g 杏 0g 陈皮 1 , 2g 知 母 1 , 2g 白芍 1 , 夏 8g 柴胡 8g 生 地黄 1 , 2g 半 , , 2g
脾 胃之 气 , 以复其 运 化受 纳 之 功 能 。方 中人 参 甘
温益气 , 脾 养 胃 ; 健 白术 苦 温 , 脾 燥 湿 , 加 强 人 参 健 可
生津 ; 少佐 半夏 下气化 痰 , 润肺滋脾 , 使津 液得 充 、 虚 火 收敛 ; 子仁 、 麻 芍药 、 杏仁 润燥 养 阴 。诸 药合用 , 共
肃 燥 金 , 日生 脉 散 。 脾 阴 虚 , 血 不 足 , 不 制 阳 名 ” 气 阴
燥 , 阴虚 者 , 犹甚 , 大便 干 如算 盘 籽 , 脾 燥 故 呈粒 状 ; 脾 主肌 肉 , 胃气 虚 , 脾 四肢 肌 肉无所 禀 受 , 四肢 乏 则
力 ; 血生化 不 足 , 不 足不 荣于 面 , 见 面色萎 自; 气 血 则
中 医研 究 2 1 0 1年 2 月 第 2 4卷 第 2期
T M R s F bu r 0 1V 12 o 2 C e . e ra 2 1 o. 4 N . y
之 甘 补 气 , 冬 苦 寒 泻 热 , 水 之 源 , 味 子 之 酸 清 麦 补 五
源 , 胃 气 虚 , 纳 与 健 运 乏 力 , 饮 食 减 少 ; 主 脾 受 则 脾
文章 编 号 :0 1— 9 0 2 1 )2—0 5 0 10 6 1 (0 1 0 0 5— 2
感症 与 消化病 的相关 性 , 待 进一 步 临床研 究 。 有
收稿 日期 :0 0—1 21 1—0 9
( 辑 颜 冬 ) 编

临 床 经 验

脾 阴 虚 证 临 证 验 案 3则
中 医研 究 2 1 0 1年 2月 第 2 4卷 第 2期
T M R s F bu r 2 1 o. 4 N . C e. e ray 0 1 V 12 o 2
・5 ・ 5
检 查 多 提 示 有 慢 性 胃炎 、 食 管 返 流 症 、 十 二 指 肠 胃 胃 溃 疡 等 ; 床 治 疗 时 应 排 除 肿 瘤 、 部 及 其 周 围 器 质 临 咽 病 变 , 用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论 治 , 症 下 药 。有 关 咽 异 采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