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浅谈

脾阴虚浅谈
脾阴虚浅谈

脾阴虚浅谈

[摘要]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未述及脾阴虚证,由此可见脾阴虚证未被重视。然临床中脾阴虚证却颇为多见且按滋养脾阴论治多可获效。其实对脾阴前贤早有认识,鉴于脾阴虚证论治在《中医内科学》中的缺如,笔者撷取名贤医家有关脾阴虚的论述,试就脾阴的实质、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鉴别及治疗脾阴虚的方药予以概述,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关键词脾阴;脾阴虚证;方药;

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症[1]中有脾阳虚衰证却无脾阴虚证,有胃阴亏虚证却无脾阴虚证,人们多忽略脾阴,或以胃阴统脾阴混治之,然《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每一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脾脏自然也有脾阴脾阳之分,一旦阴阳偏颇即可发生病变。[2]而脾阴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或发生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其临床表现有着共同之处。[3]故有必要使脾阴虚彰显示人。

一、脾阴

要想了解脾阴虚,首先要了解脾阴为何物,其实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脏真濡于脾。”的的提法,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直至明清时代,脾阴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也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4]如缪仲淳、周慎斋、胡慎柔、吴澄、吴鞠通、薛生白、曹庭栋、唐容川、陈修园、张锡纯等名贤代有发挥。缪仲淳在《先

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胃气弱者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滋而不腻,运而不燥。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七·虚损门》中说:“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矣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火降矣”。吴澄在《不居集》中说道:“古方理脾健胃。多偏重胃阴而不及脾阴。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吴鞠通对脾阴也有一定认识,他在论述湿传中焦时指出:“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在治疗时一定要引起注意。薛生白也曾曰:“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明确指出了各脏阴虚的辨证要点。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脾阴足则万邪息。”说明脾阴在养生学上也有重要地位。清代唐容川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提倡治病应注意区别脾阴与脾阳。陈修园说:“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千古滋阴都误解,太阴脾土要扶持”把脾阴提高到三阴之长的位置。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指出:“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然灌溉诸脏腑也。”总之,后世医家在前人对脾脏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医疗实践、不断的总结和提高逐渐发展、完善了脾阴这一理论概念。从众医家的论述中可以认为脾阴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组成脾脏的实质结构,一是脾脏所化生的营养全

身的营养物质。它们主要化生于水谷,其主要作用有:①构成脾脏的实质,供给脾脏本身更新、壮大的物质。②与脾气、脾阳一起共同完成运化、统血、升清等功能,它是产生上述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元代朱丹溪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③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如张锡纯说:“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5]

二、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

脾主人体运化功能,这项功能由脾阴和脾阳协调一致共同完成。[6]脾阴主健运需要脾阴、脾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脾阴主温运,脾阴主融化,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脾阳虚者多因劳倦,饮食不节而致,其证多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难化,或食后腹胀,口不渴,舌淡苔白。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

[7]其证常见食少腹胀、腹痛消瘦,便结尿黄,渴饮不多、低热、舌红;并伴其脏腑虚衰症状。从证侯鉴别看,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脾阴虚,阴虚在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故颧红、唇舌红、口渴、心烦、脉细数。[8]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

一化,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9]胃阴虚则常见于急性热痛后期,邪热伤阴所致。其证常有食少或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呃逆、干呕、口燥、咽干等。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口干咽干,脉细数。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

三、治疗脾阴虚的方药

对于脾阴虚证的治疗,诸多医家遣方用药各有独到之处,然其治疗原则,皆宗《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脾欲甘”之说,均守《素问·刺法论》中“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训。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的“淡养脾阴”的观点,充实了“甘淡滋脾”的理论。唐容川总结提出的“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观点,组方遣药以存津液为要旨,阴阳兼顾的宝贵经验,倍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遵循。[10]故理脾阴之药,当以芳香甘平,培补中宫,而不燥津液之品,务期燥湿合宜,俾脾胃复健,饮食日增,生化不绝,则虚损可望恢复。[11]然脾阴之证在临床上表现十分复杂,如果辨证不佳,往往容易延误病情。故应在脾阴学说的总则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机动进行治疗。气阴两虚者,可配益气之品;阴虚化热者,当滋阴清热,适当用一些寒凉之品;湿热内蕴,热极伤阴,用甘淡之品;

吐泻而渴者,配以甘酸化阴药物,可使营气上升,精气发散。

常用中药如山药、沙参、太子参、扁豆、山药、苡仁、玉竹、莲肉、白术、麦冬、石斛、云苓、甘草等药。其中又尤以山药性平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近世张锡纯创一味薯蓣饮,单用山药一味,称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可见山药是补脾阴的良药。山药入肺脾二经,《本经》曰“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既能补阴,又能益气,与人参、莲肉配伍效果更能增强,故为补脾之良药。

常用补脾阴方剂主要有:1、吴澄《不居集》中的理脾阴5方:①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燕窝)②理脾阴正方(人参、紫河车、白芍、山药、扁豆、茯苓、橘红、甘草、莲肉、老米、荷叶)③资成汤(人参、白芍、扁豆、山药、茯神、丹参、橘红、甘草、莲肉、檀香)。④升补和中汤(人参、扁豆、山药、茯神、钩藤、陈皮、甘草、荷叶蒂、谷芽、老米、红枣)⑤培土养阴汤(制首乌、丹参、扁豆、谷芽、白芍、车前、莲肉、猪腰)2、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记载于《慎柔五书·虚损门》)。3、陈藏器《三因方》六神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4、《局方》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苡仁、砂仁、莲肉、桔梗、陈皮)。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参苓白术散是理脾阴正方,我认为其中砂仁、陈皮似嫌香燥。苡仁渗利,一般单纯脾阴虚者,不宜如脾阴虚兼水湿内停者,用此方较切。

[12]

胡慎柔在《慎柔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补脾阴方药的煎法,认为应当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三煎,头煎燥气尚未降尽,二、三煎则燥气尽,隧成甘淡之味,所谓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此无法中之,活法也,可供参考。屡屡用此法治疗小疳疾,大人虚劳,收效佳良。

结论

经过众多名贤对脾阴虚证的论述,使脾阴虚证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了全面的认识,且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有独特之处,然其临床表现却广泛而复杂,易与其它症候混淆或隐没于其他证候之中。通过对脾阴虚的认识,对其脾阴实质、症候及治则方药进行讨论,冀以希望指导临床诊治,使人们重视脾阴虚证的诊断及治疗,弥补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的不足。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脾阴、虚脾阳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脾阴、虚脾阳 按照高等中医类教材上,是不存在脾阴虚这个说法的。也就不存在症型比较了。 中医理论上,大多拿消化系的阴虚归为胃阴虚,而非脾阴虚,或许某些文献上可能有脾阴虚这个概念,个人以为单消化系症状的阴虚,确实不能归于脾阴虚。在中医学理论中,五脏属阴,脾脏为阴中之至阴;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如果脾出现了阴虚,那必然出现其他脏器的阴虚,而不仅仅是脾阴虚。 此贴仅仅是发表点个人在学说上的看法。如果楼主是问的测试题目,那您大可放心,不会出现在测试卷子上的。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题目。那您可以拿“胃阴虚”和“脾阳虚”比较一下就可以了。 脾阴虚和脾阳虚有何区别?如何区分? 脾阳虚!!??? 关于脾阴虚和和胃阴虚历代医家论述不一.有人主张无须分立,统称脾胃阴虚;也有人认为理论上有别,而治疗上又有密切联系.我个人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脏腑表里,共同完成人 体受纳和运化功能。 在临床上脾阴虚和胃阴虚虽有相似之处,但脏和腑毕竟属性 不同,脾阴虚和胃阴虚概念有别,治法有异,各有特点,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

正如吴鞠通说:"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彼此混淆,治不中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而人疾病的产生,都是脏腑功能失调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衰或偏盛的状态。 <黄帝内经>对血瘀证有较丰富的认识,其中对血液正常流动的意义,及血瘀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皆有论述,为"瘀血"及血瘀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体之气血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气 亦滞。 <黄帝内经>:"气血冲和,阴阳自動調和, 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阴阳不暢,诸病生焉。 脾的阴液不足,燥热内生,临床以便秘,消瘦,腹胀,口渴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胃痛、便秘、便血、吐血、食噎,以及西医的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脾阴虚证的形成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平素津血亏损;吐泻或热病、久病伤及脾阴;偏食辛辣刺激食物,损伤阴津;情志不舒,经常动气发怒,以致化火伤阴;误用或过用温燥伤阴的药物而伤脾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阴津泛源等。 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饮食不化,食后腹胀,大便干结,口干口渴,皮肤干燥,肌肉消瘦,手足烦热,唇红干燥,舌淡

胃肠疾病试题 (1)

胃肠疾病试题 1、腹外疝疝囊的主要结构是 A腹壁肌肉B壁层腹膜C腹壁皮肤D.腹壁筋膜 E.脏层腹膜 2、区分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主要依据是 A.发病年龄 B.嵌顿机会的多少 C.压住内环后疝块是否再突出 D.疝块外形 E.外环是否扩大 3.关于腹股沟直疝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青壮年B.疝块经海氏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C.压住内环不能阻止疝块的突出D.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E.少发生嵌顿 4.必须急诊手术治疗的腹外疝是 A.易复性疝B.滑动性疝C.难复性疝D.绞窄性疝E.嵌顿性疝 5.最常见的腹外疝是 A.腹股沟斜疝B.腹股沟直疝C.切口疝D.股疝E.脐疝 6.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有无腹痛B.腹痛程度C.疝块大小 D.疝内容物是否能回纳E.有无疝内容物血运障碍 7.腹外疝术后错误的健康指导是 A.积极治疗便秘B.积极治疗排尿困难C.积极治疗慢性咳嗽 D.术后2个月可以恢复正常工作E.术后注意休息 8.腹外疝的疝环是指 A.疝内容物突出的部位B.疝囊颈部C.腹膜薄弱或缺损处 D.壁腹膜的一部分E.疝外被盖组织 9.最易发生嵌顿的腹外疝是 A.腹股沟斜疝B.腹股沟直疝C.切口疝D.股疝E.脐疝 10.腹外疝最常见的疝内容物是 A.小肠B.盲肠C.乙状结肠D.膀胱E.大网膜A2型题 11.患者,男,50岁,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行手法复位后,护理上应密切观察 A.血压B.体温、脉搏C.排便情况D.尿量E.腹膜炎表现 12.患者,男,42岁,5小时前负重物时,右侧腹股沟斜疝被嵌顿,下列哪项表现说明疝内容物已发生缺血坏死 A.疝块增大,不能回纳B.伴有明显腹胀C.疝块紧张发硬有压痛 D.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E.阵发性腹痛伴呕吐 A3型题(13~15题共用题干) 程先生,55岁,发现右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2年。4小时前,抬重物时突感疝块明显增大,腹痛难忍,呕吐数次,伴发热、全身不适。查体:右腹股沟及阴囊可扪及肿块,张力高,明显触痛。全腹有压痛、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准备急诊手术治疗。 13.此类疝属 A.腹股沟直疝,绞窄性疝B.腹股沟斜疝,绞窄性疝C.腹股沟直疝,嵌顿性疝D.腹股沟斜疝,嵌顿性疝E.股疝,绞窄性疝 14.术前护理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禁饮食B.胃肠减压C.备皮D.排空膀胱E.灌肠 15.术后护理中,不正确的是 A.仰卧位,腘部垫枕B.术后6~12h进流质C.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D.局部沙袋压迫24小时E.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脾肾阳虚的症状

脾肾阳虚的症状 脾肾阳虚的症状阳虚自然寒盛,寒凝则气机不利,可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脘腹冷痛;腹部胀满、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面浮肢肿,严重者腹胀如鼓;或者可见小便不利、余沥淋漓、夜尿频多;并且伴有面色晄白,男性阳痿、遗精、早泄,妇女宫寒不孕;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或者舌质紫暗,苔白而滑,脉沉细无力。 脾肾阳虚吃什么中药1、枸杞子 枸杞子既能养血益阴,也能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遗精,也可治疗头晕眼花,糖尿病等。 2、巴戟天 巴戟天有温肾壮阳,益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的阳痿,宫冷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及风湿病等。现代研究表明,巴戟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3、仙茅 仙茅有温补肾阳,除寒湿暖腰膝的作用,用于阳痿,腰膝冷痛等症。因本品有小毒,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4、阳起石 阳起石长于补肾气,暖下焦,用于治疗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等症。本品多入丸散剂。 脾肾阳虚吃什么中成药 1、苏叶生姜煎汤送服右

归丸 右归丸之“右”即命门之意,右归者指药归命门温补肾阳。方中熟地滋补肾阴以助肾阳;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味咸性温,温补肾督二脉;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滋补肝肾;菟丝子、肉桂、附子温肾壮阳;当归、杜仲温养肝肾,祛寒壮腰。 全方共奏温阳补肾壮腰的功效。凡肾阳虚衰而致的畏寒肢冷,腰膝软,食少便溏,面色白,或有阳萎、水肿等,均可适用。用苏叶、生姜煎汤送服,使发散风寒寓于温阳之中,有互为裨补之益。若阳虚不甚者,也可先解表而后施温补。 2、桂枝防风煎汤送服肾气丸 肾气丸是温肾助阳的主方。方中熟地甘温补肾,山萸肉、山药补益肝脾,三药合用,补肾养肝益脾;配以附子、桂枝(或肉桂)温肾助阳;泽泻、茯苓、丹皮通泄肝脾肾三脏之浊气。 全方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重在温化肾气。用桂枝防风发散在表之风寒,煎汤送服肾气丸,以达温肾助阳解表之目的。 3、复方补骨脂冲剂 本方有温补肝肾,强壮筋骨的作用。方用补骨脂、锁阳温补肝肾;续断、狗脊强壮筋骨;赤芍活血化瘀,黄精益气养阴,适用于肾阳虚而致的腰膝痛以及腰部劳损等。此类病人的风寒感冒,可用复方补骨脂冲剂与风寒表虚感冒冲剂合服。 4、补天灵片 本方为补肾壮阳,填精益髓之剂。方用淫羊藿、仙茅、补骨脂、锁阳、韭菜子、肉桂、红参、蛇床子温补肾阳;用狗鞭、羊鞭、牛鞭、驴鞭、貂鞭、海龙、枸杞子、鹿茸填精益髓;并用牛膝强筋

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一、脾虚各种症状及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二、食物预防和治疗 1.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

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 概述 1.1 中医对脾的认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脾在脏象理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对脾本质的研究历久不衰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1.2 脾虚证诊疗标准的变迁 脾虚证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开展研究最早的证候之一,对其诊疗标准的探索呈现不断扬弃和演变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2]:1)食欲减退;2)食后或下午腹胀;3)大便溏薄;4)面色萎黄;5)肌瘦无力;5项之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由此初步有了脾虚证全国性辨证诊断标准。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对1982年的辨证标准进行修改,将大便溏泄列为第1项,食后腹胀增加了喜按的条件,并推荐尿D-木糖排泄率(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提出)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提出)作为辅助实验室疗效参考指标[3]。1987年原国家卫生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标准都含有脾虚证的诊断和疗效标准[4-5]。19 93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6]列有脾虚证诊断标准、主症轻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是较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脾虚证诊疗标准,得到较广泛运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进一步制订了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症状量化分级和相应疗效判定标准。 1.3 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临床脾虚证涉及多种中西医病种,症状复杂多样,研究过程难免产生较多定性为主的病理生理数据,且其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脾虚证全貌的现代研究;同时,脾虚证研究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或专家经验,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级别也相对较低。近年来,已有研究提出脾虚证亚型概念并进行了物质能量代谢基因研究的有益尝试,初步提示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存在相关物质能量代谢障碍的基因背景[8];“证候组学”概念的提出,则拟通过系统生物学研究以求解释脾虚证复杂的病变机制[9]。在此基础上,若能将脾虚证复杂临床表现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如消化吸收障碍、胃肠运动障碍、免疫功能低下不同亚型,从基因、转录、蛋白及代谢等多组学、多层次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应该更能集中反映脾虚证某一证候亚群病理改变的特点,使临床辨证用药更具针对性。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田德禄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李晓林 指导:田德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100700) *通讯作者:lix iao lincn2001@https://www.360docs.net/doc/bf11357476.html, 田德禄(1938-),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医内科,尤其在消化内科临床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先后主持国家 七五 、 八五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 。并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局级课题工作。主编及参编数十部中医学专著,发表论文80余篇。 [关键词] 脾胃病;中医药疗法;名老中医;田德禄 田德禄教授以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3年,受益匪浅,现将田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审时度势,独创新说 针对脾胃病的治疗,张仲景从五脏立论,李东垣独重脾阳,朱丹溪立足湿热阴虚,叶天士重视胃阴,张景岳强调肾命,高鼓峰首重肾阴。构成了中医脾胃病辨治的基本框架。田老师熟谙各家思想,并予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肠疾病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烟酒及肥甘厚味损伤胃肠增加。 [1]其次,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重,使肝之疏泄失司,气郁化火,入血成瘀蕴毒,进而更伤脾胃。因而提出:脾胃病以热证、实证居多,病位多在肝胃;气病及血,以肝胃郁热、湿热食滞为病机。治疗重在清肝降胃,以祛除胃中湿热瘀滞、恢复肝胃调畅为首务,而且这一思想贯穿于治病之始终。针 相关,所以得气与否对于治神十分重要。他认为,针刺之 得气 即是治神而神应的一种表现,而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迟速,不仅关乎针刺的疗效,而且也可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得气为神应,神应而有效,神旺而效速,神弱而效迟。 2 2 形成以人迎穴为主的针刺处方 人迎穴出自 灵枢 本输 ,为针刺危险穴位,也是古今应用中争议较多的经穴之一,文献中对人迎穴的不同论述使针灸临床工作者无所适从。如 针灸甲乙经 云: 人迎禁不可灸。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 石学敏院士借助现代医学知识,凭借自己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发现针刺人迎穴对人体血压有明显的影响。从中风病到无脉证的研究,逐渐认识了人迎穴的腧穴特性。他认为,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够升压,而且能够降压,更能够改变或者重塑因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血管继发性的损伤。针对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石学敏院士带领其团队,在临床中逐渐形成了以人迎穴为主,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辅的针刺降压处方,并明确规范了处方手法量学标准。 2 3 完善针药互补的论治模式 石老师善于针药并用,认为针灸与药物并用可为探求攻克某些难治性病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他强调这种并用不应被理解为针刺与药物两种作用算术式的简单相加,应是有机和有序的,其关键是寻求并用的内在规律,期求达到相须或相使的目的。如对中风病,醒脑开窍针法常配合其经验方丹芪偏瘫胶囊。针对高血压病这种多基因、多水平、多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逐渐形成了以针刺降压为主,辅以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虑烦汤剂等随症用药的针药并用格局。 2 4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防治结合观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说: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即人要顺应自然,遵循生命顺应自然的规律,动静适宜,协调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石学敏院士认为,人法天地而成,天人合一,天地同媾,人与自然界要达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否则就要生病。石学敏院士经常告诫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心态平和,自我减压;食饮有节,戒烟限酒;顺应气候,起居有常等,并指导其学术团队深入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宣讲、普查、诊治、随访,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崭新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学敏,申鹏飞.从针刺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67-68. (收稿日期:2010-12-21;修回日期:2011-05-20) [编辑:洪 涛] 1730 中医杂志2011年10月第52卷第20期 Jo urnal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11,Vo l.52,N o.20

肝郁脾虚如何中医治疗

肝郁肾虚如何中医治疗 病症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胆经 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气郁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溏结不调;肝气犯脾,气机郁结,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则泻后腹痛暂得缓解;舌苔白,脉弦或缓,为肝郁脾虚之证。本证以胸胁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辩证的主要依据。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肠气滞的鉴别:前两者是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

症;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胃肠气滞证则肝气郁结的症候不明显,而但见胃肠气机郁滞的症状,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1] 编辑本段肝郁脾虚症状 探讨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为治疗组,采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疗效。。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①大便溏薄、少腹胀痛与情绪有关;②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③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次症:胁肋胀满疼痛、或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暖气泛酸;舌尖边稍红,舌苔微黄;或舌质淡、舌体稍胖或有齿痕;脉弦。凡具有主症①②③中各一项,即可辨为肝郁脾虚证。[2]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疏肝健脾。选方用药:痛泻要方加味。白术20g,白芍15g,陈皮15g,防风6g,木香10g,砂仁10g,云苓20g,山药20g,甘草10g。此为肝胆气郁,横犯脾胃,脾失健运所致。临床主要以胁肋胀痛,时轻时重,肠鸣泄泻为特征。而且多与情绪因素有关。故方中白术、云苓健脾止泻,陈皮,防风和中醒脾,白芍柔肝止痛,木香、砂仁理气调脾,山药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编辑本段肝郁的消解法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 熊维美 汤一新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 (614000)熊维美汤一新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熊维美汤一新 主题词《金匮要略》脾阴虚/中医药疗法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尝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为全面深入地发掘《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试作探讨。 1.风气百疾,滋脾法邪 《金 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容易感受外邪为病,而阴阳气血俱不足,可因脾阴亏损、 化源不足而引起。本病的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法邪,以免单纯袪风,反伤正气。扶正方面,着重调补脾胃,脾胃健运,饮食增加,自可达到滋生和恢复气血阴阳

的目的。张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蓣、大枣为主药。周慎哉称:“山药(按即薯蓣)则补脾阴。”张锡纯谓: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成无己云:“大枣滋脾土。”薯 蓣丸以薯蓣三十分、大枣百枚为君,辅以人参七分、茯苓五分、曲和豆黄卷各十分,术、姜各三分、甘草二十八分调中益气,归、地各十分,阿胶七分,穹、芍、麦 冬各六分养血滋阴,柴胡五分、桂技十分、防风六分法风散邪,杏仁六分、桔梗五分、白敛二分理气开郁。诸药合用,滋脾壮气,补袪兼施,扶正不恋邪,袪邪不伤 正。再考其服法:“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此所用蜂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亦为补养脾阴之良药。空腹酒服者,乃为顾及脾阴不足阴气同虚的临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时,兼顾脾气之输运和饮食之消化。虚劳病变阴难骤补,服量过多恐滞气机,遂以百丸为剂,缓缓图之。综观全方,循滋脾 之径,收益气之功,执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气以袪风邪,体现出扶正重视滋脾的主导思想,指导临床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们将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疗虚人感冒百余例,均使御邪能力显著增強,使长期的感冒得以次数减少,症状减轻。举案例如下:余某,女,43岁,干部。1995年3月15日初诊。身体虚弱,稍有不慎即患感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脾胃肠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脾、胃、肠功能失调出现病理改变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主要病证有胃痛、吐酸、嘈杂、痞满、呕吐、呃逆、噎膈、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等,本章主要讨论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病证。其中吐酸、嘈杂、反胃附在相关病证中,未详细介绍,其它与脾胃肠相关的病证归属于有关章节或其它临床学科中讨论。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内,互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对水谷的受纳、消化、吸受叫和输布生理功能。故脾胃之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得阳气温煦则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也需要阴液的滋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气机通降。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可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职,又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若胃受纳、腐熟及通降功能失常,则可发生胃痛、痞满及便

秘等病变;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导致呕吐、呃逆等病症。.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密切,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肝肾失其所养,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脾主统血,如脾失统摄可致便血;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水肿等,从主病之脏和相关体系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和肾膀胱病证。脾虚生痰,上干于肺脏可引发咳嗽;脾胃虚弱,血化源不足,则心失所养引发心悸等病变;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则引发鼓胀等病症,亦将其分别归属于相关主要脏腑系统。但临床应注意其整体联系。 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导糟粕和吸收大肠中糟粕水份,维持大便正常;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其病理改变皆属于脾胃系的范畴,而生理上又与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排泄等,故将脾胃肠合并讨论。 临床常见主要证型 临床常见主要实证多因外邪或脾胃生理功能失常,导致寒邪犯胃、胃热炽盛、肠道湿热、食滞胃肠、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瘀阻胃络;虚证多由脾胃运纳失职,导致脾气不足、脾阳虚衰、胃阴亏虚、瘀阻胃络。因脾胃及其与肝关系,常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脾阳虚的治疗方法*二、治疗脾阳虚感冒中成药配方介绍*三、自我检查脾阳虚的方法介绍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1、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1.1、脾阳虚证的治疗总以温补脾为基本原则。附子理中汤、济生肾气丸、右归丸、脾肾双补丸、真人养脏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1.2、治疗法则: 温补脾肾。 1.3、施治方法 1.3.1、基本方药 1.3.1.1、附子理中汤加味: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6克、肉豆蔻10克、茯苓12克、甘草8克。本方宜于久泻、久痢或阳虚臌胀者。 1.3.1.2、真武汤加味:茯苓15克、白术10克、炮附子、白芍、怀牛膝、巴戟天、泽泻各10克、车前子15克。本方宜于阳气虚衰而水邪停聚者。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1.3.2、加减变化 泄泻日久,多在黎明之前,腹痛肠鸣,泻后稍安者,可于方(1)加补骨脂l0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6克,以增强暖脾止泻之功。 2、脾阳虚病机分析

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故腹胀纳少;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阳虚不温四肢,故形寒肢冷;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至肢体浮肿,渗注于下 则妇女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气亏虚、寒湿内停之症。 3、脾阳虚的饮食注意事项 3.1、宜食食物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3.2、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3.3、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3.4、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治疗脾阳虚感冒中成药配方介绍1、附子理中丸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得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得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得功能差. 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得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得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得,称为“胃纳呆滞"。纳就是容纳得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得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就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她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纳呆夹杂得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

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与.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若肝郁脾虚者。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与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就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就是由她脏之病而累及者。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至于胃阴虚者,前面已经谈过。若由肾阴不足或血虚而致者,可用滋阴补血之品。脾胃气虚或气滞,食滞不化,肝郁乘

脾胃阳虚的症状

脾胃阳虚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脾胃阳虚的症状1. 脾胃阳虚的症状2. 脾胃阳虚吃什么水果好3. 脾阳胃虚吃什么中成药*二、脾胃阳虚按摩哪些穴位好*三、脾胃阳虚怎么预防 脾胃阳虚的症状 1、脾胃阳虚的症状 1.1、脾肾阳虚症是由于素体阳气虚,或年老体弱,阳气不足,或脾阳虚日久,波及肾阳,导致脾、肾阳气均不足的病症。 1.2、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或腹泻, 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 2、脾胃阳虚吃什么水果好 2.1、脾阳虚能吃榴莲 榴莲是一种热性水果,具有活血驱寒,健脾补气,补肾壮阳, 暖和身体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寒者,寒性痛经者,病后体弱以及产后妇女来说是非常适合的,调养效果很好。 2.2、脾阳虚能吃苹果 苹果是一种平性水果,营养价值也是水果中比较全面的一种,没有什么明显的食用禁忌。其中的胶质和微量元素铬能保持血糖的稳定,还能有效的降低胆固醇;常吃苹果可以改善呼吸系统和 肺功能,减少肺部污染等。

2.3、脾阳虚能吃荔枝 荔枝性温,味甘酸,具有养血、生津、理气、止痛等等功效,其中大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且可 以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令皮肤变得光洁,宫寒、脾胃虚寒等寒症者是比较适合食用的。 3、脾阳胃虚吃什么中成药 3.1、脾阳虚可用小建中汤(加减) 功效:本方能甘温补中,益气散寒。 药方:白芍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饴糖30克(兑服)、甘草10克。 煎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3.2、脾阳虚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功效:本方能健肿益气,温阳化饮。 药方: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芪12克、甘草10克。 煎法: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3.3、脾阳虚可用实脾饮(加减) 功效:本方能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药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大腹皮10克、干姜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 中医的脾虚证包括三种脾虚包括三种:1,没有胃口吃东西、不想吃任何食物;2,消化不良,刚刚吃的东西都没有消化就通过粪便排出来;3,吸收营养的功能差。纳呆,中医症状名,指胃的受纳功能呆滞,故名,也称“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如果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的,称为“胃纳呆滞”。纳是容纳的意思。中医讲水谷(饮食)由口经食道,进入、容纳于胃,故称胃主受纳(受,接受;纳,容纳)。胃的受纳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又称纳呆、纳少或食少。食少纳呆之证,大抵不外虚、实两类。所谓实者,是由邪气有余,干犯胃府而致胃气不降。凡证属实者,皆有实证实脉等一派有余之象。去其有余之邪,则胃气复常,而饮食自能如常。所谓虚者,由于正气不足。其中有脾胃自身之虚者,也有由其他脏腑之虚损而累及于脾胃者。食少纳呆,无不关乎脾胃。脾胃之气健旺,升降自如,则能纳能化;脾胃之气虚或气滞,则出现食少纳呆。食少纳呆有虚实之分。其实者,或由气滞、或因湿困、或由食伤、或因热盛,皆可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而致食少纳呆。其虚者,不外脾胃阳气虚弱与阴血亏少。大抵实证多见于暂病,虚证多见于久病。亦有虚实挟杂者。纳呆夹杂的症状纳呆食少:伴腹胀便溏,精神疲乏,舌淡者,为脾胃气虚。纳呆脘闷:伴头身重困,便

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纳呆厌食:兼见嗳气酸腐,脘痛胀痛,苔厚腻浊者,为宿食停滞。纳少厌油:兼恶寒发热者,为感冒所致;兼疲乏身困,胁肋胀痛,或有黄疸者,属肝胆湿热。饥不欲食:兼见胃中嘈杂、灼热,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若兼胸胁苦满或腹满,心烦喜呕,脉弦者,为少阳胆热或肝胃不和。实证之治以祛邪为主。邪气去则脾胃之气复而自能饮食。因于气滞者,多由情态不遂、喜怒不解而肝郁不疏,肝气郁结不能疏泄则脾胃之气也因而呆滞。此证之治当分久暂而辨虚实。大抵初病可见胸胁胀满或疼痛者,为肝郁不疏,当以疏肝解郁为主。若久病肝郁已解而唯脾胃受损者,宜补益脾胃。若肝郁脾虚者。湿困脾胃,也较多见,或由外湿、或因内湿,皆可困阻脾胃气机而致食少纳呆,其症多见脘腹痞闷,身肢困重,舌苔白腻,治宜芳香辛散之剂等,宣气化湿以苏醒脾胃。食伤脾胃者,在上者以消食和胃为主;在下者以导滞通腑为主。若食伤脾胃,吐泻太甚,或攻伐太过,或迁延日久,脾胃受伤而难存虚证者,按虚证治。因于热盛而食少纳呆者,多见门苦苔黄等一派热象,但清其热,热去则胃气复,自能饮食。虚证之治以补益为主,当分阴阳气血。再辨是因于脾胃自身之虚,还是由他脏之病而累及者。对脾胃阳气虚者,可用甘温补益法。若由下焦阳虚,火不生土而致者,可用(补骨脂、肉豆蔻)补命火以生脾上。若脾胃气虚而兼食滞者,可用消补兼施。至于胃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证

中医临床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证) 一、填空题: 二、1.胃痛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2.胃痛辨证当分————两类。 四、3.胃痛的治疗原则是————。 五、4.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寒邪内侵,宜————,————。 六、5.腹痛饮食积滞型,轻证用————,重证用————加减治疗。 七、6.呕吐是由于————所引起的病证。 八、7.呕吐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者因————,虚者由于————。 九、8.呕吐一证当详辨————。 十、9.保和丸治疗呕吐的目的为————。 十一、10.呃逆是由————而成。 十二、11.呃逆是在辨证上首先必须掌握————,分辨————。 十三、12.泄泻的发生外因与————关系最大,内因则与————关系最为密切。十四、13.泄泻的治疗总则为————利小便。 十五、14.肝气乘脾泄泻的治疗主方为————。 十六、15.泄泻初起,不可用————,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以免重伤阴液。 十七、16.按照便秘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本病可分————、————、————、———四类。 二、单项选择题: 1.胃脘痛的病位在胃,其病理与……关系密切 (??) A.肺脾? ?? ?? ? B.心肺? ? C.肝脾? ? D.脾肾 2.对于胃脘痛的治疗,何为临床常用之法 (??) ?A.理气和胃止痛? ?? ?B.活血理气止痛 ?C.消食化积止痛? ?? ?D.清热泻火止痛 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 (??) ?A.胃脘胀痛、攻撑作痛 B.脘痛连胁、嗳气频繁 ?C.每因情感因素而痛作 D.舌红苔黄、脉弦数 4.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此 属胃痛何型 (??) ?A.肝气犯胃? ?B.饮食停滞? ? C.肝胃郁热? ? D.瘀血停滞 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 白,脉弦紧,其最佳治法是 (??) ?A.散寒止痛? ? B.行气止痛? ?C.疏风散寒? ? D.温中散寒 6.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时腹痛特点是 (??) ?A.腹中冷痛? ? B.少腹拘急冷痛? ?C.脐中痛不可忍?? D.腹中雷鸣切痛 7.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病机为 (??)

脾虚——各种妙方

脾虚——各种妙方 1)病从脾胃生——血虚(人参养荣丸,归脾丸,八珍颗粒)。主讲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王新月教授,教您从脾胃入手,补血养气。100减7减7减7…,连续减5次7,您能答出是多少吗?如何回答觉得有困难,那么就意味着计算能力的下降,您知道这和血虚有什么联系吗?包括您的记忆力下降,都和血虚有关系!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防微杜渐,预防血虚的发生呢? 大家可能知道,人到了一定年纪,特别是女性,很容易出现面部皮肤颜色发暗,没有光泽,有时像蒙着一层不干净的黄气,即使使用了各种护肤品或美容产品,但也不能让皮肤的色泽回到如前。文学作品里通常把这种状态称为黄脸婆。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性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由于阳明脉衰,就会出现面色萎黄,脱发的现象,这样的表现则跟血虚有关。 血虚都有哪些其他症状呢?血虚患者容易出现心慌、健忘、多梦、眼睛干涩、肢体麻木、皮肤干燥等表现。血虚患者心悸也是在活动后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由于血虚主要是因为血液对于脏腑肢体的濡养功能减退而引起的,所以表现为眼睛干涩、肢体麻木以及皮肤干燥,同时血虚引起的疼痛多为隐痛、空痛,疼痛得到按压后能够减轻。 血虚分为两种类型:心血虚和肝血虚。心血虚典型症状——动则心悸,失眠心烦。肝血虚典型症状——头晕目眩、眼干眼涩、视物昏花。王教授告诉我 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判断自己属于那种类型的血虚。 既然血虚分为心血虚和肝血虚,中药治疗是补肝血还是养心血呢?答案都不是。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意思就是说血虚的时候用药不是立马就能补上的,而是要通过补气的方法才能补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治疗要从健脾益气出发。也就是治疗血虚的方法,其实是补脾的过程。血虚如果不去管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呢?见图片 治疗血虚,王教授特别为大家推荐人参养荣丸,它出自宋代的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同时,王教授提醒大家注意,人参养荣丸有它的服用禁忌。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服用禁忌:外感、发热、皮疹、急性腹泻的时候停用。如果服药一段时间疗效欠佳或出现了上火、口舌生疮、腹胀、便秘、血压升高、烦躁等症状时,应即时到医院就诊。

从《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

环球中医药2016年2月第9卷第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 2016,Vol.9,No.2 171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100013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综合内科(臧镭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张丽君);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孙光荣) 作者简介:臧镭镭(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治三E?mail:e0636@https://www.360docs.net/doc/bf11357476.html, 通讯作者:张丽君(1982-),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三研究方向: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三E?mail:abc82925@https://www.360docs.net/doc/bf11357476.html, 从‘不居集“看易学对中医的影响 臧镭镭 张丽君 孙光荣 【摘要】 本文从内科著作‘不居集“中所蕴含的易学思想入手探析易学对中医的影响三吴澄据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为其书命名,反映了其辨治虚损立论的主导思想;内损治疗中,治脾虚培补中宫二治血八法融八卦二辨识发热借卦象明显受到易学思想的影响;外损治疗中,易学思想体现在治风劳外损宜遄二暑症当分阴阳二酒伤也分阴阳等处三可以看出,易学与中医思想相辅相成,如能得到正确合理的应用可以为中医理法方药各方面提供有力支撑三 【关键词】 ‘不居集“; 虚损; 易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R2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2.014 ‘不居集“为内科著作,50卷,清代吴澄撰于乾隆四年(1739年)三全书分为上下两集,其上集内虚:吴澄总结了历代医家治虚十法,又结合自己经验补其未备,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阐述血症二热症二咳嗽二痰症二泄泻等40余种病症的理法方药,其中血症论述最详;下集外损:吴澄独道之创见,将六淫外感,由浅及深导致虚损诸病症分为风劳二风寒二风热二暑症二湿劳等20种三全书内容丰富,引据广博,可谓集虚损之大成三 吴澄,字鉴泉,号师朗,歙岭南(今安徽歙县)人,约生活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之间三吴澄自幼聪颖,稍长为举子业,尤喜‘易经“,因屡试不中,遂弃儒学医,熟读经典二广采先贤诸法,在虚损辨治上创一家之言,终有大成三因此,吴澄的学术思想带有 易学思想”的烙印,其贯穿‘不居集“全书三现从书名之意二内损治疗二外损治疗三方面进行探析三 1 书名之 易”义 吴澄在‘不居集“自序中指出: 天地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一物各具一五行,人身亦以阴阳五行二盈虚消长之道,寓生克乘伏之机三病原有运气情欲二内外变迁之因,药类有升降浮沉二轻重清浊之质,以配阴阳五行之气,以别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以应七方十剂之需,总不外‘河洛“八卦三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此理浩渺难穷,渊深莫究,惟‘易“有以发之,而医则尤宜明之三”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一,对中国各门学科都有着深远 的影响,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1]三‘庄子四天下篇“云: ‘易“以道阴阳”,这是易学内容最简明的概括,亦是中医学的核心观念,可见中医学的诸多基本观念源于‘周易“三吴澄正是基于 医之理即‘易“之理也”的基本观点,援引‘易经“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将其书命名为‘不居集“三 此外,吴澄在‘不居集“上卷,总结了秦越人二张仲景二葛可久二刘河间二李东垣二朱丹溪二薛立斋二张景岳等历代医家治疗虚损十法,详加辨析;在下卷卷首中又指出: 内伤者补之,外感者散之,其治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三 今则不然,不辨其外,不辨其内,不辨其风,不辨其暑,不辨其湿,不辨其燥,不辨其火,不辨其痰,不辨其积三此吾所以著‘不居集“之意也三”由此可见,书名 不居”一语双关:一则强调 不居一家”之说,不执一家之偏,随机活用,因证施治[2];二则因于虚劳病因颇多,变动不居,非单居于寒二居于热二居于补二居于散者所能应付,取‘易经“ 变动不居”之意三2 治内损之 易”法2.1 治脾虚培补中宫 ‘素问四太阴阳明论“有 脾者土也,治中央”[3]之说,李 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更进一步指出: 后天之本在脾,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三”[4]历代医家在疾病尤其是虚证辨治过程中,对脾胃都尤为重视,但相对于脾阳,对脾阴虚的认识和阐述较少三吴澄认为 相火者 炽而无制,则为龙雷,而涸泽燎原 上入于脾,则脾阴受伤”,阐述了劳倦忧思,脾阴暗耗;内伤七情,五志化火;大病久病,五脏之阴大亏,皆可累及脾阴的病因[5]三 吴澄曰:脾乃胃之刚,胃乃脾之柔三东垣‘脾胃论“谓脾 为死阴,受胃之阳气,方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三若脾无所禀,则能行气于脏腑,故专重以胃气为主三又曰:饮食不节则胃先受病;劳倦者则脾先受病,脾受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三则脾病必及胃,胃病亦必及脾,一腑一脏,恒相因而为表里也三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三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二脉二皮二骨皆无所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