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虚浅谈
脾胃阴虚的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脾胃阴虚的症状导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其实脾胃阴虚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脾胃阴虚包括两种症状,一种是脾阴虚,另外一种就是胃阴虚了,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其实脾胃阴虚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脾胃阴虚包括两种症状,一种是脾阴虚,另外一种就是胃阴虚了,所以我们要知道脾胃阴虚的症状,一旦我们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并且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那么脾胃阴虚的症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脾阴虚以及脾阴虚的症状,然后也应该知道一些胃阴虚和胃阴虚的症状才行。
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见《类证治裁·脾胃》。
又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益胃。
主要表现在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此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脘隐痛而有灼热感,嘈杂不舒,痞胀不适;胃中虚热扰动,消食较快,则有饥饿感,而胃阴失滋,纳化迟滞,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不能下润肠道,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液亏少之征。
脾阴虚,病证名。
指脾精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脾阴虚和脾阳虚各有什么特点:脾有阴阳之分,脾阴是指脾脏的阴液,也就是水谷所花生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的物质,它具有灌溉五脏六腑,营养四肢百骸的功能,脾阳是指脾的运化精微,升清降浊的功能,两者的关系是:脾阴主血,脾阳主气,血有质而气无形,无形者依附有形,有形者附于无形,二者相互依存,保持着相对平衡。
脾阴虚脾阴虚是脾虚的主要表现之一,多是因为脏腑阴阳之气血津液的偏盛衰导致的。
所以饮食不节,忧思劳倦,肺腑虚损以及失治误治等原因引起的阴阳气血亏虚,皆可导致脾阴的功能障碍,即脾阴虚证。
主要表现:不饥不纳,烦热躁忧,唇干口燥,或中消多食,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腹胀,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口渴心烦,身时烘热,面色白无光,但是量颧潮红,大便糖稀,小便频数,纯舌红赤,脉象虚细无力。
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所以不思饮食,食入难化,腹胀。
调理方剂: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燕窝。
共同起到补气健脾、滋阴养肺的功效,其中的人参大补五脏之阳而不燥;燕窝大补脾胃之阴而不腻。
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
具有调节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消化、吸收、代谢,促进载脂蛋白的正常合成、代谢的作用。
脾阳虚脾阳虚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不足。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苔,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升脾阳药物及方剂:一般多用柴胡、羌活、防风升麻等风药,如《补脾胃泻肝火升阳汤》,柴胡独重1两5钱,犹恐升阳之力不足,加羌活、升麻以为助。
《升阳益胃汤》用柴胡、防风、羌活、独升阳,辅以云苓、白术、半夏、橘皮益胃以化湿,、湿去而阳气得以升发。
羌活胜湿汤羌独活、藁本、防风、一派辛升,恐助上逆,可用五味子之敛,少量人参补肺气,又少量麦冬清平火逆之势,可用少量黄连清心火。
补脾阳用温香燥,旨在温阳醒脾,培土建中。
常用方: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等。
脾阴虚证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脾阴虚证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什么是脾阴虚证?由于饮食不调,劳倦忧思或久病耗伤,或邪热内灼,或汗、吐,下利太过,损伤脾阴,以致运化失职,精微亏乏不布,虚热内生所产生的临床现象,称之为脾阴虚证。
脾阴虚证怎么引起?脾阴虚证发病原因?《血证论》曰:“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阴虚则不能滋养血脉。
”阴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在生理状态上,阴血同源异居,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在病理的状态下,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脾阴虚弱,营阴亏损,血脉不充,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瘀滞。
又因瘀血阻滞,妨碍阴精的化生,可加重血瘀,导致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而出现血瘀证。
脾阴虚证诊断标准&脾阴虚证做哪些检查?(一)症状诊断学脾阴虚证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内热现象。
口干唇燥,不喜多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大便不调,手足心烦热。
1,魏睦新等的30例脾阴虚证中有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3种疾病共20例,还有夏季热及白细胞减少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脾运失司”,均有大便不调之症,22例便溏,8例便秘。
80%的病人不思饮食,60%以上出现腹胀。
2、贝叔英等的25例脾阴虚证中有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舌乳头炎,口角干燥症,功能性水肿,夏季热等。
舌红苦少或光剥苔,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大便不调。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手足心烦热,脉细无力。
必需具备舌红苔少或光剥苔。
(二)检体诊断学面色无华,脉细无力。
必需具备舌红菁少或光剥苔。
脾阴虚证的治疗用药在补益脾阴时,应佐以养血活血之品,加当归、白芍等药品。
脾阴虚证,脾血当耗,脾火上炎,若服温补,则火愈胜,需滋补脾阴。
由脾气虚证病情加重,扶脾阳虚证进一步发展为脾阴虚证比较多见。
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均可出现“脾运失司”的现象,唐容川云:“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试论脾阴虚-汤一新医生

试论脾阴虚-汤一新医生“脾脏也应划分阴阳”。
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不应予以忽视,它关系到中医脏象学说的完整性。
在临床上,本证脾阴虚多表现出【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烦满、倦怠、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
】凡饮食偏嗜或积滞生热,劳倦忧思耗伤气血,郁怒灼伤阴津,暑、燥、火邪耗损阴液,五脏及胃肠气血津液不足,以及吐泻太甚,过用发汗药、利湿药,等等,均可导致脾阴的虚损。
对于脾阴虚证候,:【“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痈;】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即是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
明、清以来,医家对脾阴认识逐步深化。
如缪仲淳体会到脾脏阴阳不可偏废,指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1吴鞠通观察到脾虚阴阳交错的复杂性,认为:、“哕,脾阴病也,……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亦系阴阳皆病”。
2 近代医家唐容川形象地比喻:“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3现代名医蒲辅周更明确地指出:“五脏皆有阳虚阴虚之别。
”“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4岳美中宗缪仲淳资生丸治疗慢性肝炎一例,方中有人参、白术、甘草之甘温健脾阳,有芡实、莲米、山药、扁豆,茯苓、苡仁之甘淡平滋脾阴,获得显著效果。
5上述各家,都确认了脾阴虚的存在。
但是,近年来关于脾虚之症,脾阳(气)虚方面的探讨论述繁花似锦,而脾阴虚的专论则凤毛麟角。
有的关于脾胃学说的综述,也只列入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没有列入脾阴虚。
6古今医家有关脾阴虚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未能引起深入的探讨,致使目前对脾阴虚重视不够广泛,溯其根源,由来已久。
关于脾胃理论,推(金元)李东垣为一大家,其贡献颇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李氏偏重于脾胃之阳,忽视了脾胃之阴。
(清)叶天上创立养胃阴学说,虽弥补了李东垣学说的部分不足。
脾胃阴虚的症状

脾胃阴虚的症状关于《脾胃阴虚的症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常常听见有些人出現了肠胃阴虚的症状,实际上脾胃阴虚是中医学里边的叫法,脾胃阴虚包含二种病症,一种是脾阴虚,此外一种便是胃阴虚了,因此我们要了解肠胃阴虚的症状,一旦我们出現了肠胃阴虚的症状,我们就能及时处理而且选用相对的治疗措施。
那麼肠胃阴虚的症状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脾阴虚及其脾阴虚的症状,随后也应当了解一些胃阴虚和胃阴虚的症状才行。
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津不够所出現的症状。
见《类证治裁·脾胃》。
别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热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肝阴引发。
证见口干舌燥唇燥,噪杂,作呕,饮食搭配降低,或咽下不好,吃完胸隔不适感,大便干硬,舌红管理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益胃。
具体表现在胃腕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喉干,大便干硬,或脘痞不舒,或作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此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症中后期阴津未复,或平常嗜食辛辣食物,或情绪不逐,气郁化火使胃阴虚损而导致。
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
胃阴不足,虚火内部,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腕隐隐作痛而有烧灼感,噪杂不舒,痞胀不适感;胃中虚火振荡,助消化较快,则有饥饿的感觉,而胃阴失滋,纳化迟缓,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由此可见作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可以上滋,则口燥喉干;不可以下润肠通便道,则大便干硬;小便缺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津亏少之征。
脾阴虚,病证名。
指脾精不够。
肠胃为后天之本,身体各处的濡养,有赖性子散精输布。
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营养与膳食不够,均可使性子散精无源而致本证。
临床症状多有胃阴虚病症,并见饥不欲食,肌肉削瘦,体倦困乏等。
常见于各种营养不良证。
本证多由劳倦影响,心烦焦虑,温热病的手术恢复期,及漫性活动性肝炎的中后期等,虚损肝脏之阴血及体液引发,从而阴虚火旺,产生本证。
临床医学普遍食欲饮食搭配,吃完腹胀,脘腹灼痛,嘴唇干躁,作呕呃逆,大便干硬,型体削瘦,舌红苔剥,脉细或历数。
脾虚可分为脾阴虚和脾阳虚

脾虚可分为脾阴虚和脾阳虚2020-11-12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吸收,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及运化水湿。
脾虚可分为脾阴虚和脾阳虚,脾阴虚和脾阳虚基本不会同时存在。
尽管两者都是脾虚,但是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脾阳虚脾阳虚是脾虚衰所导致,长期脾气虚,就会发展成脾阳虚,或过食生冷,误用寒凉药物所引起。
主要症状:腹胀,腹痛,倦怠,喜温,恶寒怕冷、手脚发凉,大便清稀,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女性白带多质稀。
尤其是午饭之后,患者易精神倦怠、疲乏犯困,部分患者出现腹胀、嗳气等症状。
临床上女性朋友脾阳虚的情况比较多,此类患者体重会有所增加,或会出现妇科病,月经延后,白带增多,而且夏季都可能出现手脚冰凉的情况,冬天睡不暖被窝,食欲减退,饭量小胃口小。
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头昏、眼花、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调理方法:药物方面,用一些温阳暖胃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
或口服口服附子理中丸或者理中汤、人参健脾丸等,还可以适当增加补益、温热的药物调理身体,比如使用人参、大枣、黄芪、桂枝、党参等药物熬汤,或者泡茶饮用。
饮食方面,平时饮食清淡,忌食生冷瓜果以及高脂肪、高胆固醇难消化的食物。
平时吃饭的时候可以多用一些干姜粉、胡椒粉等暖胃的食材。
平时可以多吃健脾胃的食物,例如鸭肉、红薯、小麦、羊肉、梗米、山楂、枸杞、黄芪、大枣、肉桂等。
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平时需要注意保暖多穿衣服,特别是女生要注意保暖,可以用热水袋热敷肚子。
脾阴虚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消化功能失常为主。
主要症状:临床以纳食不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手足烦热、溺少便秘,舌红少苔为特征。
调理方法:药物方面,可以服用方剂理中汤来以及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中成药。
中药方面也可以用火麻仁、首乌、乌梅等药物和食材进行治疗。
饮食方面,吃一些粥、汤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吃太过刺激辛辣的东西。
多吃坚果类食物,像核桃、榛子、松子,同时酌情添加蜂蜜。
脾阴虚各家谈

脾阴虚各家谈脾阴虚的问题很少被人重视,其因大概是脾胃同居中州,脾为阴土而恶湿.胃为阳土而恶燥,放对中焦之病,凡偏于寒、温者,一般归于脾,凡偏于热、燥者,一般归于胃。
我认为,脾为脏,主藏主升,胃为腑,主泻主降,脾阴包括脾的血和津液,是脾阳的物质基础,胃阴即胃的津液,一是胃阳的物质基础,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见外感热燥或饮食劳倦等均可致脾胃明伤。
但一般地讲,外邪内侵、饮食不节多伤及胃阴,思虑过度、四肢过劳或久泄多损及脾阴。
在症状表现上,凡有阴虚又兼见胃气不降,以呃逆上气、胃中灼热、饥不欲食、渴欲饮水等为证候特点者,多属胃阴虚,治当以甘凉清热生津润燥乏味,兼和胃气之降;凡有阴虚之证又兼见饮食不为肌肉、四肢乏力、唇干舌燥、腹胀或顿热口渴、多食多尿、大便难等脾气不升或胃阳力盛之证候特点者,多属脾阴虚,治当滋阴而勿忘助脾气之升及抑胃阳之亢。
张景岳所创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玉女煎即可作为脾阳虚胃阳亢的代表方剂。
张仲景之麻子仁丸亦含滋脾阴泻胃火之用。
就药物来说,补脾阴当选甘润入脾之养阴生血固精之品,如山药、莲肉、熟地、当归、麦冬、麻仁之类。
由于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阴虚与胃阴虚势必相互影响,故在临床上亦常脾胃阴虚并见,补之以味时又当分清主次先后而两相兼顾脾阴虚之主要症状为纳呆食少、腕腹胀满痞闷、大便溏或干结难出,脾阴虚常兼见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濡而略数临床我们较为常见的补脾阴的方剂就是《局方》里的参苓白术散,其中主要是怀山和扁豆偏于补阴,然该方中的配伍主要还是以脾气虚为主,其参、苓、术、草等都是以健脾益气为主的在补脾阴的药物选择当中我个人认为应该首选怀山、扁豆、太子参等,其次是白芍、麦冬等。
怀山味甘性平,入脾肾经,以益气养阴为主,其补而不腻,正中脾喜润而恶燥的特性扁豆健脾止泻,太子参健脾益气生津,皆为气阴并补之药,且其性较缓和。
张锡纯有薯蓣丸为治脾阴不足的方剂,其单味怀山(薯蓣)大剂量的应用,是仿独参汤之理也张锡纯对石膏的应用可谓出神入化,但其对山茱萸和怀山的使用亦有其独到之处脾阴虚的特点及保健方法:脾阴虚特点:口干唇裂、食少善饥、腹热便干,舌红唇红、苔少脉细数。
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证治

论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证治脾阴虚及其兼证临证体会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以运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纳食不化,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偏废不用,或手足烦热、溺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涩等为特征。
现代名医蒲辅周曾概括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1]治疗当以养阴和营为主,药选山药、黄精、芡实、白芍、石斛、甘草等甘平濡润之品。
胃阴虚多为阳热之病所伤,以纳化功能失常为主,临床以饥不欲食,食不知味,口渴欲饮,干呕呃逆,或胃中灼热,或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特征。
治疗以生津清热为主,药用石斛、沙参、生地、芦根、乌梅、花粉、玉竹、麦冬等甘寒凉润之品。
若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恣食肥甘,湿郁化热,损伤胃阴;或肺津不足,痨瘵阴亏,子盗母气,耗伤脾阴;或汗吐大泄,医者误治,耗伤脾胃阴津。
临床常见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脘腹灼痛,口唇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结,形体消瘦,舌红苔剥,脉细或细数。
治宜育阴增液。
案例一:李×,男性,12岁。
2003年7月16日初诊。
禀赋不足,素体阴亏,食少便溏。
复因感寒,医以解表发汗治之,汗出过多,重伤脾胃之阴,口干舌燥,手足烦热,干呕呃逆,大便干结。
脉细而数,舌红中剥少津。
遂以益脾养胃治疗。
处方:石斛、麦冬、花粉、玉竹各9g,山药、扁豆、太子参各12g,地骨皮、炙甘草、竹茹、谷芽各6g。
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
5日后渴减,余症也有减轻,大便5日未解。
原方加白术10g,火麻仁15g,又进5剂,大便日行,口干舌燥、手足烦热、干呕呃逆等症明显减轻,继以养阴健脾调整月余而愈。
按:此患儿脾阴因禀赋而不足,复因津耗重伤脾胃之阴,药以甘润养阴和甘寒生津共用,佐以益气养阴,结合病史,临证着眼于“运”、“纳”共病的特点。
脾阴虚胃热证脾主四肢,脾气充则肉盈,脾阴足则肉活,周身肌肉红活充盈,乃后天健旺之征。
若胃有伏热未解,食尽脾阴,临床常见四肢肌肉皮肤干粗瘦削,奄奄欲绝,常思冷饮[2],纳亢,多见于体弱抑郁之人或小儿因饮食损伤脾胃,日久元气日落,或食生冷鲜物,停滞于内,邪热丛生,服药未当,渐渐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阴虚浅谈
[摘要]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未述及脾阴虚证,由此可见脾阴虚证未被重视。
然临床中脾阴虚证却颇为多见且按滋养脾阴论治多可获效。
其实对脾阴前贤早有认识,鉴于脾阴虚证论治在《中医内科学》中的缺如,笔者撷取名贤医家有关脾阴虚的论述,试就脾阴的实质、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鉴别及治疗脾阴虚的方药予以概述,以期引起同道的重视。
关键词脾阴;脾阴虚证;方药;
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病症[1]中有脾阳虚衰证却无脾阴虚证,有胃阴亏虚证却无脾阴虚证,人们多忽略脾阴,或以胃阴统脾阴混治之,然《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每一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脾脏自然也有脾阴脾阳之分,一旦阴阳偏颇即可发生病变。
[2]而脾阴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或发生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其临床表现有着共同之处。
[3]故有必要使脾阴虚彰显示人。
一、脾阴
要想了解脾阴虚,首先要了解脾阴为何物,其实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脏真濡于脾。
”的的提法,其中的“濡”字就是指脾阴的作用。
《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
直至明清时代,脾阴始为医家所注意,对脾阴的认识也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明清医家不仅对脾阴、脾阴虚有明确论述,而且对其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4]如缪仲淳、周慎斋、胡慎柔、吴澄、吴鞠通、薛生白、曹庭栋、唐容川、陈修园、张锡纯等名贤代有发挥。
缪仲淳在《先
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胃气弱者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可见,滋养脾阴,必须用滋润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
滋而不腻,运而不燥。
周慎斋在《慎斋遗书·卷七·虚损门》中说:“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矣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升火降矣”。
吴澄在《不居集》中说道:“古方理脾健胃。
多偏重胃阴而不及脾阴。
然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灼,津液不足。
”吴鞠通对脾阴也有一定认识,他在论述湿传中焦时指出:“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提出了外邪侵入人体,不但可以伤及脾阳,也能伤及脾阴,在治疗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薛生白也曾曰:“心阴虚则易汗,肺阴虚则多咳,肝阴虚则火升,肾阴虚则发热,脾阴虚则便秘。
”明确指出了各脏阴虚的辨证要点。
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脾阴足则万邪息。
”说明脾阴在养生学上也有重要地位。
清代唐容川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提倡治病应注意区别脾阴与脾阳。
陈修园说:“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治脾阴虚者,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千古滋阴都误解,太阴脾土要扶持”把脾阴提高到三阴之长的位置。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指出:“治阴症者,当以滋脾阴为主。
脾阴足,自然灌溉诸脏腑也。
”总之,后世医家在前人对脾脏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医疗实践、不断的总结和提高逐渐发展、完善了脾阴这一理论概念。
从众医家的论述中可以认为脾阴应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组成脾脏的实质结构,一是脾脏所化生的营养全
身的营养物质。
它们主要化生于水谷,其主要作用有:①构成脾脏的实质,供给脾脏本身更新、壮大的物质。
②与脾气、脾阳一起共同完成运化、统血、升清等功能,它是产生上述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元代朱丹溪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③脾阴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如张锡纯说:“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
”[5]
二、脾阴虚与脾阳虚、胃阴虚的区别
脾主人体运化功能,这项功能由脾阴和脾阳协调一致共同完成。
[6]脾阴主健运需要脾阴、脾阳二方面的配合,脾阳是脾脏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脾阴是脾脏运化水谷的营养物质,诸如营血,津液,脂膏等。
脾阴主温运,脾阴主融化,从作用上脾阴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磨谷消食,濡润孔窍的作用。
脾阳虚者多因劳倦,饮食不节而致,其证多见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脘腹冷痛,食入难化,或食后腹胀,口不渴,舌淡苔白。
脾阴虚多由饮食不节,如恣食辛辣、香燥,酗酒等,导致火气伤中,耗伤脾阴,或积郁忧思,内伤劳倦等,使虚火妄动,消烁阴津,暗伤精血,从而损及脾阴,或因肾水亏乏,不能滋脾而致脾阴不足,此外,湿、火、燥等邪气久羁中州,或长期妄服刚燥辛烈之晶等,亦可导致脾阴亏损。
[7]其证常见食少腹胀、腹痛消瘦,便结尿黄,渴饮不多、低热、舌红;并伴其脏腑虚衰症状。
从证侯鉴别看,脾阴虚和脾阳虚是不同的。
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大便溏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脾阴虚,阴虚在生内热,津伤则化燥。
故颧红、唇舌红、口渴、心烦、脉细数。
[8]
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纳
一化,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为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泄;胃为腑,属阳,传化物而不藏。
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
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诸病,胃阴虚多为阳热诸病。
脾阴虚则不纳而便难,胃阴虚则津液受劫而口渴。
脾阴虚重在育阴和营,胃阴虚则偏于增液。
[9]胃阴虚则常见于急性热痛后期,邪热伤阴所致。
其证常有食少或饥不欲食、胃中灼热、嘈杂、呃逆、干呕、口燥、咽干等。
同时脾阴虚和胃阴虚也不同。
脾主运化,脾阴虚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
胃主纳谷,胃阴虚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知饥不食,干呕作呃。
口干咽干,脉细数。
因此脾阴虚从生理病理证候上是有其实际内容的。
三、治疗脾阴虚的方药
对于脾阴虚证的治疗,诸多医家遣方用药各有独到之处,然其治疗原则,皆宗《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脾欲甘”之说,均守《素问·刺法论》中“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训。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的“淡养脾阴”的观点,充实了“甘淡滋脾”的理论。
唐容川总结提出的“甘寒益胃阴、甘淡实脾阴”观点,组方遣药以存津液为要旨,阴阳兼顾的宝贵经验,倍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遵循。
[10]故理脾阴之药,当以芳香甘平,培补中宫,而不燥津液之品,务期燥湿合宜,俾脾胃复健,饮食日增,生化不绝,则虚损可望恢复。
[11]然脾阴之证在临床上表现十分复杂,如果辨证不佳,往往容易延误病情。
故应在脾阴学说的总则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机动进行治疗。
气阴两虚者,可配益气之品;阴虚化热者,当滋阴清热,适当用一些寒凉之品;湿热内蕴,热极伤阴,用甘淡之品;
吐泻而渴者,配以甘酸化阴药物,可使营气上升,精气发散。
常用中药如山药、沙参、太子参、扁豆、山药、苡仁、玉竹、莲肉、白术、麦冬、石斛、云苓、甘草等药。
其中又尤以山药性平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近世张锡纯创一味薯蓣饮,单用山药一味,称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润滑又收涩,是以能补肺肾兼补脾胃”。
可见山药是补脾阴的良药。
山药入肺脾二经,《本经》曰“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既能补阴,又能益气,与人参、莲肉配伍效果更能增强,故为补脾之良药。
常用补脾阴方剂主要有:1、吴澄《不居集》中的理脾阴5方:①中和理阴汤(人参、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燕窝)②理脾阴正方(人参、紫河车、白芍、山药、扁豆、茯苓、橘红、甘草、莲肉、老米、荷叶)③资成汤(人参、白芍、扁豆、山药、茯神、丹参、橘红、甘草、莲肉、檀香)。
④升补和中汤(人参、扁豆、山药、茯神、钩藤、陈皮、甘草、荷叶蒂、谷芽、老米、红枣)⑤培土养阴汤(制首乌、丹参、扁豆、谷芽、白芍、车前、莲肉、猪腰)2、慎柔养真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记载于《慎柔五书·虚损门》)。
3、陈藏器《三因方》六神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
4、《局方》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苡仁、砂仁、莲肉、桔梗、陈皮)。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参苓白术散是理脾阴正方,我认为其中砂仁、陈皮似嫌香燥。
苡仁渗利,一般单纯脾阴虚者,不宜如脾阴虚兼水湿内停者,用此方较切。
[12]
胡慎柔在《慎柔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补脾阴方药的煎法,认为应当去头煎不用,只服第二、三煎,头煎燥气尚未降尽,二、三煎则燥气尽,隧成甘淡之味,所谓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此无法中之,活法也,可供参考。
屡屡用此法治疗小疳疾,大人虚劳,收效佳良。
结论
经过众多名贤对脾阴虚证的论述,使脾阴虚证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均有了全面的认识,且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方药有独特之处,然其临床表现却广泛而复杂,易与其它症候混淆或隐没于其他证候之中。
通过对脾阴虚的认识,对其脾阴实质、症候及治则方药进行讨论,冀以希望指导临床诊治,使人们重视脾阴虚证的诊断及治疗,弥补专科教材《中医内科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