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脾肾阳虚中医治疗

脾肾阳虚中医治疗

脾肾阳虚中医治疗文章目录*一、脾肾阳虚中医治疗*二、脾肾阳虚的人忌食食物*三、脾肾阳虚患者日常的注意事项脾肾阳虚中医治疗1、脾肾阳虚中医治疗1.1、内服方药:真武汤加味茯苓15克、白术10克、炮附子、白芍、怀牛膝、巴戟天、泽泻各10克、车前子15克。

本方宜于阳气虚衰而水邪停聚者。

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1.2、外敷药物:甘遂末30克、面粉60克,以水调匀作饼,取冰片1克放于饼上,贴敷于中极穴,冷敷、热敷交替进行30分钟。

1.3、灌肠疗法: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各1克,溶于100毫升的温水之中,保留灌肠,每日1次,适于久痢不愈者。

2、脾肾阳虚病因2.1、脾肾久病,耗气伤阳肾主水液,也须和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相配合,才能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因此,脾肾两脏相互依赖,以保证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

若脾肾久病,耗气伤阳,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则最终导致脾肾阳气俱虚。

2.2、年龄增长、久病伤身脾肾阳虚证的病因较为复杂,如年老体弱,劳倦内伤,久病不愈等均可引起本证。

根据病情发展变化的不同情况,有由脾及肾与由肾及脾之分。

2.3、久泻久痢,损伤肾阳,脾肾两伤由脾及肾者,多为脾胃本弱,或为饮食所伤,或忧思伤脾,或寒湿困脾,或因泄泻、痢疾、水肿等病日久迁延不愈致脾阳虚衰。

2.4、水邪久踞,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由肾及脾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肾阳素亏,或后天调养失慎,房劳伤肾,或久病耗伤肾阳,而肾阳先虚,则脾阳失于温煦;或肾水泛滥,使脾阳受伤。

日久则形成脾肾阳虚证。

3、脾肾阳虚食疗方3.1、淫羊藿(仙灵脾)茯苓炖鹌鹑配方淫羊藿30克、茯苓30克、鹌鹑1只制法宰杀鹌鹑去毛,除去内脏,洗净后切块,与药材共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3小时,调味,吃肉饮汤。

功效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胃脾肺经,有利水去湿宁心安神,补脾胃作用,鹌鹑性味甘平,可补中益气。

脾虚怎么调理 14款食疗方治疗脾虚

脾虚怎么调理 14款食疗方治疗脾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脾虚怎么调理 14款食疗方治疗脾虚
导语:脾胃在人的身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体内所有食物的吸收、营养的生成都靠它。

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今天我们就来
脾胃在人的身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人体内所有食物的吸收、营养的生成都靠它。

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不小的麻烦。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用那些方法能够治疗脾虚吧。

脾虚怎么调理
辨证施食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稀溏。

副症:面色萎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肌肉消瘦或四肢浮肿。

舌脉: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药膳】参苓粥
组成:人参(或党参),白茯苓,生姜,粳米。

方法: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为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国医泰斗治脾肾阳虚医案

国医泰斗治脾肾阳虚医案

国医泰斗治脾肾阳虚医案一、脾肾阳虚的理论基础1. 中医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以滋养全身。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液代谢,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有着根本的作用。

- 脾肾阳虚是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温化无权,运化失职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病因多为久病耗气伤阳、久泻久痢、水邪久踞等,导致脾肾阳气不断损耗。

2.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尤其是在进食生冷食物后加重,大便溏薄,甚至完谷不化,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是因为脾阳虚衰,运化失常,不能正常消化食物。

- 生殖泌尿系统方面:男子可能有阳痿、早泄,女子可能出现宫寒不孕等。

肾主生殖,肾阳虚则生殖功能减退。

同时,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冷痛,夜尿频多,小便清长等症状,这是由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腰膝和膀胱气化失常所致。

- 全身症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㿠白或黧黑,神疲乏力等。

阳虚则寒,阳气不能温煦肢体和面部,同时身体机能衰退,出现神疲乏力等表现。

二、国医泰斗医案举例1. 医案一- 患者情况- 患者张某,男,45岁。

自述近年来腰膝酸软,畏寒怕冷明显,腹部胀满,进食后尤甚,大便稀溏,每日3 - 4次,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 辨证论治- 国医泰斗诊断为脾肾阳虚证。

认为患者久病体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阳亦虚。

治以温补脾肾之阳。

- 方剂选用附子理中汤合右归丸加减。

药用附子(先煎)10g、干姜10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6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鹿角胶(烊化)10g、杜仲10g。

- 方解:附子理中汤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共奏温中健脾之功;右归丸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等药补肾填精,温补肾阳。

两方合用,脾肾双补,使阳气得复。

- 治疗效果:患者服用上方14剂后,腹胀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1 - 2次,畏寒怕冷症状有所缓解。

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角度治疗脾胃虚弱

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角度治疗脾胃虚弱

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角度治疗脾胃虚弱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平衡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人体的整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脾胃虚弱时,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脾胃虚弱,在中医看来,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消瘦等症状。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分析,脾胃的阴阳失调可能是导致这些症状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胃的阴阳属性。

脾属阴,主运化,升清;胃属阳,主受纳,降浊。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当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也就是脾阴不足时,就无法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从而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同时,脾阴不足还可能导致水湿内停,出现腹胀、腹泻等问题。

胃主受纳,胃阳充足时,才能腐熟水谷。

若胃阳虚弱,就会出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阴则起到滋润胃腑、濡养胃黏膜的作用。

胃阴不足时,容易出现胃脘灼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表现。

那么,中医如何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治疗脾胃虚弱呢?对于脾阴不足的情况,治疗时通常会采用滋阴健脾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山药、莲子、芡实、麦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脾阴,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同时,还会注重饮食调理,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

而对于脾阳虚弱的患者,治疗则以温阳健脾为主。

常用的药物有干姜、附子、白术等。

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核桃等,以助脾阳的恢复。

对于胃阴不足的情况,治疗会以滋阴益胃为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沙参、玉竹、石斛等。

在饮食方面,推荐食用一些清淡、滋润的食物,如绿豆汤、莲藕汤等。

胃阳虚弱时,治疗重点在于温胃散寒。

常用的药物如吴茱萸、肉桂等。

饮食上要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以防损伤胃阳。

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中医还强调情志对脾胃的影响。

长期的情志不畅,如忧虑、愤怒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

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看,情志过激会打乱人体的阴阳平衡。

脾胃虚寒湿气重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脾胃虚寒湿气重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脾胃虚寒湿气重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导语:脾胃虚寒这个词是为中医是指的我们的肾脏虚弱了,阳气不足了,而造成出现脾胃虚寒的表现,脾胃虚寒湿气重的现象,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平日
脾胃虚寒这个词是为中医是指的我们的肾脏虚弱了,阳气不足了,而造成出现脾胃虚寒的表现,脾胃虚寒湿气重的现象,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平日的饮食,过于生冷加上疲劳过度,压力过大时不注意,不吃早饭的原因而造成的,一般那么对于这样的疾病,我们通常又该如何治疗呢!
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认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胃阳虚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胃阳虚证以胃失和降症状及阳虚证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证则以脾虚失运见症和虚寒证表现为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

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

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

浅谈附子补阳汤治疗脾肾阳虚证

浅谈附子补阳汤治疗脾肾阳虚证

浅谈附子补阳汤治疗脾肾阳虚证摘要:根据脾具有运化、升清,肾具有藏精?主水液的生理功能;脾与肾有后天和先天的关系;脾阳虚、肾阳虚的发病机理和它们各自临床症状;脾肾阳虚所导致的腰冷酸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不利,或完谷不化,肢倦乏力,内脏下垂、脱肛或阳痿、清精、早泄、苔白不渴、脉沉等临床症状;以及附子补阳汤的组方,主治病症和合理配伍应用,揭示附子补阳汤是治疗脾、肾阳虚证的主要方药。

关键词:附子补阳汤;治疗;脾肾阳虚症【中图分类号】r259.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80-011脾肾阳虚的病机及常见症状1.1脾阳虚: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失于运化所致。

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陷下脱。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

脾气虚损,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之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

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冷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

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冷肌腠为肿。

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

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证。

故脾阳虚常见症状:腹满作胀或疼痛、食少、便溏、肢倦乏力、内脏下垂、脱肛等。

1.2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必然会影响此功能。

肾阳即真阳;又称元阳,亦即命门之火。

肾阳不足,实际上是命门火衰。

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

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有明显的寒象。

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的减退或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即见阳痿、精冷不育或水肿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脾阳虚是中医中一种脾胃功能不足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可选用温补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有助于温补脾阳,提升脾胃功能。

2. 饮食调理:推荐暖补类食物,如姜、葱、蒜、肉类、杂粮等,避免生冷、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饱或过饿。

3.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劳累。

4. 中医调理:可选择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调理,以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脾胃功能。

5. 运动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脾阳虚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脾阳虚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建议就医后,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脾阳虚衰水肿的治疗方案

脾阳虚衰水肿的治疗方案

一、概述脾阳虚衰水肿是指由于脾阳虚衰,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停滞,引起肢体浮肿、面目浮肿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

脾阳虚衰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等。

水肿是脾阳虚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治疗脾阳虚衰水肿,中医主张以健脾温阳、利水消肿为基本原则。

二、病因病机1. 病因(1)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阳虚衰。

(2)情志内伤:忧思伤脾,导致脾气虚弱。

(3)久病体虚:久病伤及脾阳,导致脾阳虚衰。

(4)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衰。

2. 病机脾阳虚衰,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停滞,导致肢体浮肿、面目浮肿等症状。

脾阳虚衰,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邪停滞,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肢体浮肿;湿邪上泛,故见面目浮肿。

三、治疗方案1. 基本治疗原则(1)健脾温阳:温补脾阳,增强运化功能,以消除水肿。

(2)利水消肿:通利水道,消除湿邪,以减轻水肿。

(3)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

2. 具体治疗方案(1)内治法①中成药治疗:-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健脾利水。

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 五苓散:健脾利湿,渗湿消肿。

适用于脾虚湿盛,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 理中丸:温中健脾,补气固表。

适用于脾虚湿盛,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②汤剂治疗:- 方剂一: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芍、炙甘草。

适用于脾阳虚衰,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 方剂二: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芍、炙甘草。

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

③针灸治疗:- 取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水分。

- 操作:每次选3-5穴,采用毫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外治法①中药外敷:- 药物: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芍。

- 方法: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调匀,敷于水肿部位,每日1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脾阳虚的治疗方法*二、治疗脾阳虚感冒中成药配方介绍*三、自我检查脾阳虚的方法介绍
脾阳虚的治疗方法1、脾阳虚的治疗方法
1.1、脾阳虚证的治疗总以温补脾为基本原则。

附子理中汤、济生肾气丸、右归丸、脾肾双补丸、真人养脏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1.2、治疗法则: 温补脾肾。

1.3、施治方法
1.3.1、基本方药
1.3.1.1、附子理中汤加味:熟附片6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6克、肉豆蔻10克、茯苓12克、甘草8克。

本方宜于久泻、久痢或阳虚臌胀者。

1.3.1.2、真武汤加味:茯苓15克、白术10克、炮附子、白芍、怀牛膝、巴戟天、泽泻各10克、车前子15克。

本方宜于阳气虚衰而水邪停聚者。

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1.3.2、加减变化
泄泻日久,多在黎明之前,腹痛肠鸣,泻后稍安者,可于方(1)加补骨脂l0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6克,以增强暖脾止泻之功。

2、脾阳虚病机分析
脾阳虚衰,运化失职,故腹胀纳少;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清稀;脾阳虚不温四肢,故形寒肢冷;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至肢体浮肿,渗注于下
则妇女白带量多质稀。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气亏虚、寒湿内停之症。

3、脾阳虚的饮食注意事项
3.1、宜食食物
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3.2、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3.3、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3.4、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治疗脾阳虚感冒中成药配方介绍1、附子理中丸
理中丸增入附子,即附子理中丸。

附子、大辛大热之品,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

于脾阳虚之甚者,非此莫为。

服用时以生姜、葱白煎汤送服,就可以起到外散风寒,内温脾阳的作用。

2、黄芪建中丸
即黄芪建中汤的新型制剂。

服用时,可用苏叶煎汤送服,增强辛温解表的功效。

3、丁蔻理中丸
即理中丸加公丁香,白豆蔻组成。

公丁香辛温,温中散寒,降
逆止呕;白豆蔻辛温,芳香健脾,行气温中。

二味加入理中丸,就使该药不但有温中散寒,健脾补气的功效,而且具有行气止痛,降逆
止呕的作用。

于脾胃虚寒兼浊气不降与气滞不和证候,症如脘腹
隐痛,食后泛恶,大便稀薄,脉沉缓等,尤为适宜。

若脉浮缓有表证者,可用苏叶、葱白煎汤送服。

自我检查脾阳虚的方法介绍1、阳虚寒盛,气机凝滞,而见面
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水谷失运而见腹部胀,久泻久痢,甚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水湿泛滥,而见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
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仍。

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弱,也为阳气亏虚之象。

4、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