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脾阴虚的认识
脾胃阴虚的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脾胃阴虚的症状导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其实脾胃阴虚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脾胃阴虚包括两种症状,一种是脾阴虚,另外一种就是胃阴虚了,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其实脾胃阴虚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脾胃阴虚包括两种症状,一种是脾阴虚,另外一种就是胃阴虚了,所以我们要知道脾胃阴虚的症状,一旦我们出现了脾胃阴虚的症状,我们就能及时发现并且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那么脾胃阴虚的症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脾阴虚以及脾阴虚的症状,然后也应该知道一些胃阴虚和胃阴虚的症状才行。
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
见《类证治裁·脾胃》。
又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益胃。
主要表现在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此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脘隐痛而有灼热感,嘈杂不舒,痞胀不适;胃中虚热扰动,消食较快,则有饥饿感,而胃阴失滋,纳化迟滞,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不能下润肠道,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液亏少之征。
脾阴虚,病证名。
指脾精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脾阴虚

谈谈什么是阴虚那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阴虚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等物质亏损的病理现象。
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
现代社会,因为大家劳神较多,损耗阴津,因此白领里面阴虚的人也比较多。
比如很多熬夜的人,这种人群中阴虚的人比例就非常的高,我遇到很多白领,都是夜里十二点以后睡觉的主儿,结果其中阴虚的人非常的多还有一次去一个外企,发现其中员工阴虚的比例非常的高,估计与其劳神过度有关。
还有,就是饮食也会导致阴虚,我见过很多喜欢吃麻辣火锅或者烧烤的女性阴虚的利害,估计在四川没有问题,但是在干燥的北京吃这个,可能辛辣会伤阴的。
那么,我们怎么来判断是否阴虚呢?中医主要是从症状来判断的。
我们有句话,叫“阴虚则生内热”,因为津液不足了,所以由于阴虚不能制火,会出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口干咽燥,想喝凉水,尿黄,大便干燥,舌红少苔等。
其中,五心烦热,是指患者的手脚心容易感觉热,甚至睡觉的时候要伸出被子,有的人总想把手心贴到凉的墙上才舒服。
手脚心加起来,是四个心,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心脏的心,总是觉得心烦,发燥,发热,加起来,五心烦热。
午后潮热的意思,是发热像潮水一样有节律,这是潮热,一般阴虚的人上午不热,下午才开始发热,这是阴虚发热的特点。
盗汗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睡眠中出汗,有的严重的,甚至会把枕巾被单打透,这是盗汗,白天出汗叫自汗。
其实,这些症状里面,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舌质颜色红,舌苔薄,甚至没有舌苔,其中舌色红是最主要的指征。
还有是脉细数,可能大家不会识别,但是要知道这种人脉搏跳得稍微比平时快就是了。
阴虚如果细分,还有各个脏腑的阴虚。
比如肺阴虚证,就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咳伤阴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此时具体的表现是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脾阴学说论浅析

脾阴学说论浅析
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亦有脾阴脾阳。
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旦出现阴阳偏颇就会发生病变。
脾阴学说的产生与形成
对于脾阴的论述,在明代以前的论述较少。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脾气不濡”的的提法;《难经》中有“血主濡之”,濡为滋养润泽之意,泛指阴血,实指脾阴。
张仲景对脾阴论治较多,《伤寒论》指出胃热不仅伤胃肠之津,还能制约于脾,使脾不能正常为胃行其津液,传输它脏,致脾不得其养,是为脾约证。
麻子仁丸就是张仲景在补脾阴理论指导下拟制的一个方剂,该方有“起脾阴化燥气为主”的作用。
此方时至今日,一直为众医家宗为治疗脾阴不足,不能为脾胃传输津液,使大肠传导受到阻而产生便秘的常用方剂。
在治疗脾阴方面,还有金元时期的李东垣。
有医家在谈及脾阴虚时曾曰:“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东垣认为脾为阴土,主司人体运化功能,能影响人体升与降、燥与湿。
故他在治疗脾阴虚方面采用补气升阳、健脾燥湿以滋化源的方法。
多用升麻、柴胡、黄芪一类药物。
后世医家称其补脾胃学术思想为“补土派”。
到了明清以后,阐述脾阴学说的医家越来越多,明代张景岳,不但很重视脾阴学说的研究,并且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一些治疗脾胃阴虚、有较好效果的方法,一直为各医家所应用,如理阴煎、补阴益气煎、慎柔养真汤等。
还如张锡纯对脾阴虚治疗有一套比较完整。
2023年脾阴虚学习心得

2023年脾阴虚学习心得2023年过去了,脾阴虚学习心得也就在这一年中逐渐总结出来。
脾阴虚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体内的脾脏功能受损,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腹部胀满、口干舌燥、大便干燥等一系列症状。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脾阴虚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到一些有效的改善策略。
首先,我明确意识到脾阴虚是一种体质,而非一种疾病。
因此,在治疗脾阴虚时,我注重的是整体调理,而非追求短期效果。
首先,我改变了自己的饮食结构。
在饮食上,脾阴虚的人应该多摄入一些养阴益气的食物,比如黑木耳、绿豆、薏仁等。
此外,还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对脾脏造成刺激。
在饮食调理上,我确实感受到了体内的热量有所减少,腹胀的感觉也有所缓解。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我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脾阴虚的人通常体内火气较旺,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
为了缓解这种症状,我开始定期参加一些舒缓放松的活动,比如瑜伽、冥想等。
这些活动可以使我的身心得到放松,减少焦虑和压力。
此外,每晚临睡前使用一些中药养心安神的方法,也对我入睡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另外,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注意到了脾阴虚对我的影响。
脾阴虚的人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症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在学习或工作时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和影响。
我还采用了一些记忆增强的技巧,比如制作框架式的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脾阴虚与思维敏捷度的关系。
脾阴虚的人通常思维较为迟缓,不够敏捷。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开始进行一些思维锻炼,比如解谜游戏、数独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开拓思维,提高思考能力。
最后,我还加强了自己的运动锻炼。
脾阴虚的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浮肿的现象。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每天都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比如慢跑、散步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气血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身体的状况。
同时,我还进行了一些体能锻炼,比如瑜伽、举重等,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中医如何从阴阳学说分析脾胃虚弱

中医如何从阴阳学说分析脾胃虚弱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基本观念,它贯穿于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诊断、治疗的全过程。
脾胃虚弱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也可以从阴阳学说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从阴阳学说来看,脾属阴,胃属阳。
脾主运化,主升清,其性喜燥而恶湿,为阴中之至阴;胃主受纳腐熟,主降浊,其性喜润而恶燥,为阳土。
正常情况下,脾阴与脾阳、胃阴与胃阳相互协调,维持着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脾胃虚弱时,这种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
比如,脾阳虚是脾胃虚弱常见的一种表现。
脾阳不足,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导致寒湿内生。
这时候,人体会出现食欲减退、腹部胀满、大便溏稀、四肢不温等症状。
从阴阳的角度分析,脾阳的虚弱属于阴盛阳虚,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脾土,使得脾的运化功能失职。
再看胃阴虚。
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就不能正常腐熟水谷。
患者会有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表现。
这是由于阴液亏损,胃阳相对亢盛,导致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失常。
脾胃虚弱还可能表现为脾阴虚。
脾阴虚时,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不能将水谷精微正常输布,人体会出现消瘦、烦热、口唇干燥等症状。
这是脾阴不足,不能滋养脾土,导致脾的功能失调。
此外,脾胃虚弱也可能是阴阳两虚的情况。
例如,长期的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者久病伤脾,可能导致脾阳和脾阴都不足。
此时,患者既有阳虚的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又有阴虚的口干咽燥、心烦失眠等症状。
那么,中医如何根据阴阳学说来调理脾胃虚弱呢?对于脾阳虚,治疗常以温补脾阳为主,常用的方剂如理中丸。
药物如干姜、附子等,可以温壮脾阳,驱散寒湿。
而对于胃阴虚,则以滋养胃阴为法,常用益胃汤等方剂,以麦冬、沙参等药物滋养胃阴,恢复胃的正常功能。
在调理脾胃虚弱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阴阳的相互关系。
脾阴虚有什么症状

脾阴虚是指由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胃脘不适、纳差、干呕呃逆、大便溏泻等症状。
1.胃脘不适: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会导致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到整个脏腑的功能,使患者出现胃胀、胃痛等胃脘不适的症状。
2.纳差:脾阴虚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和吸收,导致机体失去营养物质的滋养,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
3.干呕呃逆:还会影响到脾气的升清降浊功能,导致气机阻滞,进而引发干呕呃逆的情况。
4.大便溏泻:脾主运化,能够促进食物残渣的排出。
如果脾阴虚,则会进一步加重排便异常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形体消瘦、口渴多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
对于脾阴虚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以免增加脾胃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不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
脾阳虚和脾阴虚有何区别

脾阳虚和脾阴虚有何区别在中医理论中,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统血、升清。
当脾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可能会表现为脾阳虚或者脾阴虚。
这两种情况虽然都涉及到脾的失调,但在症状、病因和调理方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脾阳虚,简单来说,就是脾的阳气不足。
阳气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小太阳”,能给各个脏腑提供温暖和动力。
当脾的阳气虚弱时,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减退。
这会导致食物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从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脾阳虚的人常常会感到腹部冷痛,特别是在吃了生冷的食物或者着凉后,这种疼痛会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阳气不足,无法温暖腹部,使得寒气容易凝滞在腹部。
他们还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的情况。
因为脾阳虚不能很好地运化水谷,水湿就会内生,从而导致大便稀溏,甚至出现完谷不化,也就是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完全消化就排出来了。
在食欲方面,脾阳虚的人往往没有什么胃口,吃东西也觉得不香。
这是由于脾的阳气虚弱,不能激发消化食物的功能。
此外,他们还可能会感到四肢发冷、身体沉重、容易疲劳。
因为阳气不足,不能推动气血运行到四肢末端,所以会有发冷的感觉;而身体沉重和容易疲劳则是由于水湿停滞在体内,阻碍了气血的流通。
再看看舌象,脾阳虚的人舌头往往比较胖大,舌苔白滑。
脉象则是沉迟无力,就像琴弦按得很重但弹起来没有力气一样。
脾阳虚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寒邪就容易侵入体内,损伤脾阳。
饮食不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过度食用生冷的食物,像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这些都会消耗脾的阳气。
还有就是过度劳累、久病体虚等,都会导致阳气的损耗,从而引起脾阳虚。
那么,脾阴虚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脾阴虚可以理解为脾的阴液不足。
阴液就像是身体里的“润滑剂”,能够滋润各个脏腑。
当脾阴虚时,脾的运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脾阴虚的人通常会觉得口干舌燥,尤其是在午后,这种感觉会更加明显。
这是因为阴液不足,不能滋润口腔。
他们还可能会出现胃脘隐痛、嘈杂不适的症状,就好像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感觉。
脾胃阴虚的症状

脾胃阴虚的症状关于《脾胃阴虚的症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常常听见有些人出現了肠胃阴虚的症状,实际上脾胃阴虚是中医学里边的叫法,脾胃阴虚包含二种病症,一种是脾阴虚,此外一种便是胃阴虚了,因此我们要了解肠胃阴虚的症状,一旦我们出現了肠胃阴虚的症状,我们就能及时处理而且选用相对的治疗措施。
那麼肠胃阴虚的症状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叫脾阴虚及其脾阴虚的症状,随后也应当了解一些胃阴虚和胃阴虚的症状才行。
胃阴虚,证名。
胃的阴津不够所出現的症状。
见《类证治裁·脾胃》。
别称胃阴不足。
由胃热、胃热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肝阴引发。
证见口干舌燥唇燥,噪杂,作呕,饮食搭配降低,或咽下不好,吃完胸隔不适感,大便干硬,舌红管理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治宜养阴益胃。
具体表现在胃腕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喉干,大便干硬,或脘痞不舒,或作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此证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症中后期阴津未复,或平常嗜食辛辣食物,或情绪不逐,气郁化火使胃阴虚损而导致。
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
胃阴不足,虚火内部,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腕隐隐作痛而有烧灼感,噪杂不舒,痞胀不适感;胃中虚火振荡,助消化较快,则有饥饿的感觉,而胃阴失滋,纳化迟缓,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由此可见作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可以上滋,则口燥喉干;不可以下润肠通便道,则大便干硬;小便缺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为阴津亏少之征。
脾阴虚,病证名。
指脾精不够。
肠胃为后天之本,身体各处的濡养,有赖性子散精输布。
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营养与膳食不够,均可使性子散精无源而致本证。
临床症状多有胃阴虚病症,并见饥不欲食,肌肉削瘦,体倦困乏等。
常见于各种营养不良证。
本证多由劳倦影响,心烦焦虑,温热病的手术恢复期,及漫性活动性肝炎的中后期等,虚损肝脏之阴血及体液引发,从而阴虚火旺,产生本证。
临床医学普遍食欲饮食搭配,吃完腹胀,脘腹灼痛,嘴唇干躁,作呕呃逆,大便干硬,型体削瘦,舌红苔剥,脉细或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脾阴虚的认识1.1脾阴及脾阴的功能《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1],《濒湖脉学》释:“营者阴血也”[2],《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出于中焦”,“中焦如沤” [1],内经之意,脾脏乃藏营阴之场所。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就称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 [1],《素问·平人气象论》亦认为:“藏真濡于脾” [1],濡者,濡润也,内经精辟地指出了脾脏以滋养滋润脏腑为其主要功能的生理和作用。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亦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1]认为由胃输精气于脾,脾气升精,而后散精气归于肺,最后随肺脏输布精气至四肢,以达到濡润脏腑组织的作用,体现了脾阴作为“性静兼,德为濡”脏腑的生理作用。
《素问·示从容论篇》云:“四支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1]认为四肢懈怠失用由脾精不能行散所致,强调脾阴濡润四肢的重要作用。
后世有关脾阴的论述主要始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他于《局方发挥》中云:“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 [3],他认为脾阴受伤则脾作为转输之官升提之功丧失,胃作为受纳之腑降浊之力不行,指出了脾阴的受伤对脾之运转输布和胃受纳水谷运化功能的重要影响。
明·万密斋于《养生四要》中说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
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
”[4]明确地提出了脾胃阳气变化水谷以成津液;脾胃之阴转输津液以成营卫,布于四肢,分别阐述脾胃之阳和脾胃之阴不同的职责和功能。
明·缪仲淳是提倡顾护脾阴的大家,他认为“脾胃为后天元气” [5],针砭时弊提出了“脾阴不足”之说,认为脾之阴阳不要偏废,创滋脾名方资生丸,他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到:“阴即血与精也,濡润之物耳”,“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5],提出了脾阴作为至阴之脏,藏阴津精血,为胃行津液化营血,具有“藏营”、“统血”、“散精”的功能。
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他指出:“调理脾胃,须分阴阳。
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只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
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津液不能融化水谷,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
”[5]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除了东垣之脾阳不足所引起的后天失养,脾阴不足亦不能腐化水谷的病理特征和病机特点。
唐氏眼见时人补脾胃而不分阴阳,精辟地提出了水谷的运化,除脾阳之外,还须依赖脾阴的资助。
综上所述,对脾阴的认识由来已久:脾阴乃脾之营也,行使着濡润脏腑四旁,散精于四肢的重要生理功能。
脾阴与脾阳(气)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脾主运化、升清、统血的功能。
1.2 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灵枢·五邪》曰:“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1]内经明确指出脾胃阴气不足,则出现肌肉痛,脾胃热,善饥等症状。
元·朱震亨曰:“脾土之阴受伤……遂成胀满” [3],认为脾阴受伤,运化功能失职则成腹胀嗔满的病症。
吴瑭亦云:“哕,脾阴病也……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
”[7]吴氏指出脾阴虚之轻症则见哕,脾阴虚重症则见泄泻和腹满等。
清·林佩琴认为“脾胃阴虚”则脾阴助运化水谷之功受损,“则不饥不食”。
[8]唐容川则认为:“其血走泄胃中,为唾而出,是脾之阴分受病,而失其统血之常也。
”[6]唐氏认为,脾阴因血走泄胃中,通过唾液而出,然后失去其统血的功能,可知,平时喜吐唾液是脾阴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亦是造成脾阴虚的成因之一。
蒲辅周则指出:“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9]明·周慎斋:“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脉或大、或小、或浮、或数、或弦、或涩,变易不常,知其脾阴虚而脉失信也。
”[10]指出了脾阴虚的脉证为肝脉弦长,脾脉短,或脉变幻不常。
脾阴虚,故脾脉短;肝脏体阴而用阳,脾阴不能濡润肝脏则肝阳偏亢故见弦长;“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 [11],脾阴虚,故而脉即现变幻无常。
综上可以看出,脾阴虚可引起脉象变幻无常,或脾脉短肝脉弦长,或脉数;而且会导致肌肉痛,脾胃热而善饥,或腹满,不饥不食,易哕,易泄,常有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喜吐唾液等临床症状。
可见脾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症状,一是濡润功能失职,一是运化功能的失健。
1.3 脾阴虚的治法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医治疗原则,脾阴虚者当以滋阴养脾法治之,然综观历代医家对脾阴虚的治法,少有独用甘润滋脾法,常治以甘淡实脾,或温中益阴,或升提散阴,或清燥养阴,或以滋脾阴反佐温药等为其治法。
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脾阴虚单独出现甚少,而多与阳气不足兼见。
正因为脾阴虚多以兼证形式出现,也就容易造成临证时对脾阴虚诊断的疏忽。
深究其因,乃由脾阴之特性所决定。
李东垣于《脾胃论》中云:“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12],东垣认为脾脏之阴多为死阴,需赖胃阳之温煦方能行其脾阴功能。
笔者认为“死阴”之脏的脾阴,不仅与东垣所述之胃阳有关,更赖脾气和脾阳的温煦、升提运化之功方能发挥其生理作用。
2 脾阴与脾阳(气)、胃阳的关系2.1 脾阴与脾气的关系《灵枢·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1],《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可以看出脾阴由中焦水谷精微化生,脾气主升提散布精气之功,《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1],因此,脾阴可以说是脾气的物质基础,由脾气所化生,并在脾气的布散升提作用下濡润其它脏腑,正所谓“藏真濡于脾”[1]。
若脾气虚无力以升提布散,则脾阴生化失源,即不能代脾脏发挥其“孤脏以灌四旁”[1]的作用。
因此临床上,脾阴虚多兼杂脾气虚。
2.2脾阴与脾阳的关系“阳化气,阴成形”[1],脾阴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气由脾阳蒸化脾阴而生。
脾气实际上包涵了脾阳、脾阴两方面的功能,而脾气健旺,是脾阴脾阳互相协调的结果。
脾阳不足,无力蒸化脾阴,则脾气衰少,势必形成脾之阴气不足;脾阳不足,脾中阴津亦失于温化,则生理之津液变为病理之水湿,致脾阴虚与脾湿并见。
正如唐容川所言:“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6],清·叶天士亦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13]叶氏以脾胃脏腑之喜恶为基,不仅指出了作为太阴湿土的脾阴必须受脾阳的运化温煦,也提出了脾阴为脾脏行使“性静兼,德为濡”,濡润脏腑,安抚脾阳甚至诸脏之阳的生理功能。
可以看出,脾阳虚可导致脾阴虚,而脾阴虚亦可造成脾阳燥动。
因此临床上脾阴虚,多与脾阳虚或脾阳偏亢兼见,现脾之阴阳两虚证和脾阳偏燥证。
2.3 脾阴与胃阳的关系李东垣亦云:“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主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12],东垣重视脾阳而不唯脾阳论,他认为,脾阴主静,胃阳主动不息;脾阴乃死阴,须受胃阳之气温化方能转输精气于肺。
“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12],指出了脾脏虚亦是由胃之不足所引起,若胃病则脾无所禀受亦病。
总结可以看出李氏以重脾胃阳气为主,认为无阳则阴死,胃病则脾亦病。
东垣主要论述是胃阳对于脾阴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胃阳虚可致脾阴不足,反之,胃阳偏盛,亦可制约脾运和消耗脾阴,而产成胃强脾弱之胃热脾阴虚证,如《灵枢·五邪》篇所描述的病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1]。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脾阴作为脾脏的物质基础,是受脾气的化生、升提和脾阳胃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作用的,脾阴虚证的出现常常建立在脾气虚和脾胃阳气不足的基础之上。
此外,脾气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脾阳、脾阴的共同作用,故脾阴的不足必致脾运失职,脾气衰少,所以说脾阴虚的基本特点是脾阴气不足。
3 从脾胃阳气角度论治脾阴虚从以上论述可知,脾阴虚单独出现甚少,多与脾气、脾阳虚或胃热证兼见。
因此脾阴虚证当从脾胃阳气的角度论治。
以下通过对历代医家论治脾阴虚的主要治法的分析和理解,以探明脾阴虚的论治规律。
3.1 益气养阴(甘淡滋脾)补脾阴总予甘淡、性平、质润补而不燥之品,如山药、扁豆、莲肉等,而临床上脾阴虚多兼脾气不足,故而在用药上常加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茯苓、甘草之物,如缪希雍的资生丸,方用山药、莲肉、芡实、薏苡仁、扁豆以润脾滋阴,参、苓、术、草四君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予桔梗、藿香、陈皮、砂仁、白蔻仁芳香理气悦脾,少许黄连清脾消滞,全方润中寓健,补而不滞,益气养阴,脾气旺则津自生,脾阴亦生。
此外,吴澄的中和理阴汤、胡慎柔的慎柔养真汤等均是在滋补脾阴的同时加入了健脾益气之品。
《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的经验》中载:“养脾阴则以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术、石莲子、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方见《慎柔五书》) 为好。
可见益气养阴法是治疗脾阴虚证的基本治法。
3.2 温阳益阴《内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脾阴与脾阳也是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
临床上,脾阴亏虚,一方面因脾阴自身不足,另一方面亦由于脾阳不足不及温化,致使脾阴生化失源而出现阴阳两虚之证。
温中益阴法即是基于此而提出的。
《金匮》用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14]之病证,此之脾阴亏虚证,乃因脾阳不能温煦,脾阴生化失源,外不能营养肌肉四肢而见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内不能滋养脏腑而见里急,悸、衄、腹痛,津液不润,经络失荣。
仲景重用芍药合饴糖佐大枣以养脾阴益营血,予生姜、桂枝温通经脉,寓阳于阴,炙甘草甘润补脾益中气,调和诸药,则脾阴滋而营血充足,脾阳健而温煦升发,血脉畅通,脾阴四布,诸证皆消。
温中益阴之古方众多,诸如宋·陈无择的六神散、明·张介宾的补阴益气煎及理阴煎。
此类方大都在健脾方上加入滋养脾阴和温运脾阳的药物,使滋而不腻,脾胃健则受而能化,守而能运,以达到脾之阴阳双补的效果,其立法均宗仲景小建中汤温中益阴之意。
3.3升提散阴《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1],正所谓“脾主升清”[1],“脾气散精”[1],故滋补脾阴须注意升提,李东垣提出:“气少则津液不行”[12]。
明·薛己亦指出:“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不能输化,故下气也”[15],认为脾阴虚转运之官失职而见下气,则脾土不能运化。
清·傅山亦根据“阴虚下陷”的病机创制了升阴汤,方在重用山药熟地山茱萸以补脾阴的基础上,予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再加入少量升麻以升提脾气,健脾气以生升提之源,升脾阴以润上涸之燥,津布则脾阴自能濡润脏腑,乃深谙升提散阴之补脾阴之大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