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名词解释:1、虚虚实实:若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之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之实实。

2、实脾:即调理脾脏之意。

3、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客,从外来的;邪,不正的。

5、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6、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7、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8、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与身体脱离一样。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第二个“至”指气候。

时令未到,气候先到。

10、厥阴独行:阳气上逆,阴阳失调。

11、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之脉,宗,根本。

12、平人:意味着从外形看似无病如常人,实则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

13、阳微阴弦:阳微:指关前之寸脉微;阴弦:指关后之尺脉弦。

上焦阴虚,阴寒上乘,胸阳闭阻。

14、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15、留饮:指饮邪留而不去,分属于四饮。

16、微饮:指痰饮之轻症。

17、伏饮:指饮邪潜伏不出,属于支饮的一个类型。

(指水饮潜伏于胸膈,难于根除,常有外感而引发的症候。

)18、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

19、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

20、远血:大便在先下血在后。

近血:下血在先大便在后。

21、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

22、胞阻:指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症。

(胶艾汤)23、半产:24、郁冒:郁,郁闷不舒。

冒:昏冒且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即头昏目眩,郁闷不舒。

25、乳中:产后哺乳期。

26、转胞:因膀胱扭转而小便不通。

胞,即膀胱。

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所致。

27、里急:腹中拘急不舒,似胀非胀,似痛非痛。

28、。

金匮要略习题1 - 用于合并

金匮要略习题1 - 用于合并

1绪论习题部分一、名词解释1. 金匮要略方论二、填空题2. 《金匮要略》约成书于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的专书,作者是我国著名医学家所著。

3. 《金匮要略》共有篇,条原文,载方首,用药味。

4. 《金匮要略》是由朝、、等整理的。

5. 《金匮要略》的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是属于总论性质,该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等方面都以举例的形式作了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意义。

6. 《金匮要略心典》的作者是;《金匮要略本义》的作者是。

7. 注释《金匮要略》原著的第一人是代的,他的著作为。

8. 《金匮要略论注》的作者是;《金匮要略编注》的作者是。

二、选择题(一)A1型题(单项选择题)9. 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王洙C.林亿D.张机E.巢元方10. 《金匮要略》的全称是()A.《金匮要略方论》B.《金匮玉函要略方》C.《金匮玉函经》D.《伤寒杂病论》E.《金匮玉函要略》(二)X型题(多项选择题)11. 《金匮要略》的内容包含()A.内科学B.妇科学C.外科学D.护理学E.预防医学12. 《金匮要略》的治疗手段包括()A.药物B.针灸C.食疗D.外治E.按摩13. 《金匮要略》写作特点有()A.开门见山与借宾定主B.以脉喻理C.证以方略或方以证略D.重视比较E.略于一般与祥于特殊14. 《金匮要略》以病分篇排列,其中数病合为一篇的类型包括()A.病机相仿B.证候相似的病C.病位相仿的病D.不便归类的病E.分科合篇15. 《金匮要略》体现出的基本论点有()A.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B.辨证论治C.据脉论理D.治未病,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E.因势利导三、是非判断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在错误的命题后打“×”)16. 《金匮玉函要略方》最早是由北宋王洙发现的。

()17. 《金匮要略》原著共有二十五篇。

()18. 《金匮要略》均采用以病分篇的形式编排。

()四、问答题19. 《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有哪些,包含哪些基本论点?答案一、名词解释1. 金匮谓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指重要的韬略,方论乃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

《金匮要略》概要

《金匮要略》概要

《金匮要略》概要《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专书。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金匮要略》的作者为张仲景(公元前150—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人)。

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精研医理,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深入研究《内经》理论,广泛搜求民间方书,充实弘扬伊尹汤液疗法,结合本人丰富的医疗经验,撰写成本书。

书中总结、发明了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深入论述了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理论治疗40余种疾病的方法,创制了205首中医方剂,记载了汤剂、散剂、丸剂、栓剂等13种切于临床实用的中药剂型。

因而,《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及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所以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推崇备至,将本书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成为中医人员的必修课程。

二、《金匮要略》的成书沿革成书概况《金匮要略》的全称为《金匮要略方论》,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

本书自问世以来,时隐时现,其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⒈成书于汉末三世纪初,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

在东汉自西晋期间,由于当时兵戈扰攘,战火频乃,原书散佚不见。

⒉复见于唐代《伤寒杂病论》的伤寒论部分,在晋代由王叔和编次整理为《伤寒论》单行本,而《金匮要略》部分则出现较晚,迨至唐代王焘才在所著《外台秘要》中引用和载录了《金匮要略》全文。

⒊整理刊行于宋代直至北宋初年,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残旧书籍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此书乃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

全书共分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理论和处方。

其后,在宋英宗时代,国家令林亿等人对《金匮玉函要略方》一书进行校订,由于此前《伤寒论》已由王叔和编次出版,于是删去上卷,而只保留了中、下二卷中论述杂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部分,并把下卷中的方剂分别列于相应证候之后,编为上、中、下三卷。

约法三章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约法三章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

约法三章名词解释中国法制史约法三章是指中国宋代大法官钱防起草的《告诉三章》,该法规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恢复民众的基本权益,使法律得到更好的执行。

它包括三个章节,分别是:
1.第一章:“金匮要略”:主要规定了对贪官污吏进行追责、为民众提供司法救济以及保护产权的措施。

这一章节的重点在于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防止官员的腐败行为,同时加强对民众财产权益的保护。

2.第二章:“调刑正狱”:主要规定了司法程序的原则和规范,确保了司法公正和程序合法性。

钱防强调了审讯原则的尊重,禁止酷刑和虐待嫌疑人的行为。

此外,钱防还提出了举证责任在刑讯上的转移,即要求检察官和审判官承担证明被告罪行的责任。

这一章节对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第三章:“焚书坑儒”:主要规定了知识分子、文化艺术人员的保护措施。

这一章节禁止打压知识分子、限制言论自由和文化艺术
创作自由,促进社会的充分发展。

通过保护知识分子的权益,钱防对
中国古代法制史也增添了人文关怀的色彩。

约法三章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中国古代法制史具有重要意义。


为后来的法治理念奠定了基础,强调了法律意识和公正原则的重要性,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约法三章所规定的权益保
护措施,以及对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的重视,也为后来的法律发展提
供了借鉴和启示。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痉病:由于外感风寒、体内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湿病:由于阳气不足,湿邪等痹着肌肉关节所引起的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暍病:是夏季感受暑邪,而以发热、自汗、尿赤、少气、脉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百合病:是因为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致心肺阴虚内热,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异常,以口苦、小便赤、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狐惑病:是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阴溃烂,且多兼有狐疑惑乱、精神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

阴阳毒:是因感受疫毒所引起的发斑、咽喉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疟病:是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伏于少阳,出入营卫,正邪相争所导致的一种疾病,有阴毒和阳毒两种类型,属急性热病的范围。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致的,以猝然昏仆或不经昏倒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历节病:是因肝肾气血亏虚,外感风寒湿邪而致关节疼痛、肿大变性,甚至僵硬不得屈伸为主症的疾病。

血痹:是由于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病证。

虚劳病:是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衰性疾病。

肺痿:是因咳喘日久不愈,肺气痿弱,津液耗伤或上焦阳虚而致的,以气短、咳吐浊痰、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疾病。

肺痈:是感受风邪热毒,致使肺生痈脓,以发热咳嗽、胸痹、吐腥臭脓痰为主症。

咳嗽上气:即咳嗽气逆,有虚实之分。

奔豚气:是以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阵发性发作的疾病。

胸痹:指胸膺部满闷窒塞甚至疼痛,影响及肺,甚则喘息咳唾。

寒疝:因寒气攻冲而引起的以腹中拘急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宿食:是因脾胃功能失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化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肝着:是由于肝脏受邪而疏泄失常,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肾着:是由于寒湿痹着腰部所致,症见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金匮要略解读

金匮要略解读

姓张,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今
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恒帝元嘉二年,即
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
元。自幼聪敏好学,曾“举孝廉,官居长沙
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
张伯祖,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公元223年左右完毕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
论体系旳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十六
▪ 5.治病求本,注重人体正气:根据治病求本旳精神 ,注重人体正气。对慢性衰弱疾病,尤为注重脾肾 两脏,故调补脾肾,是治疗内伤疾患旳根本措施。 如:《血痹虚劳病》篇中旳小建中汤、肾气丸。虚 实夹杂、正虚邪实亦注重扶正以祛邪,如薯蓣丸、 大黄蛰虫丸。
▪ 6.因势利导:按病邪部位,因势导出。如“宿食在 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有宿食,下之愈, 宜大承气汤”。
▪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 D.《伤寒杂病论》 E .《金匮玉要略》
2024/9/21
23
(二)X型题(多选题)
以问答旳形式,论述了疾病旳病因、脉象、症状 及其治疗。
2024/9/21
7
三《金匮要略》旳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旳杂病 诊疗体系
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为理论 根据,利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 合、辨证论治旳杂病诊疗体系。
▪ 1.注重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旳关键:
黄土汤、柏叶汤;
▪ (14)祛湿剂如茵陈蒿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 (15)润燥剂如麦门冬汤; ▪ (16)祛痰剂如皂荚丸、苓甘五味姜辛汤; ▪ (17)驱虫剂如乌梅丸; ▪ (18)疮痈剂如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一)一、名词解释1、几(shu舒)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丰,伸颈欲飞而不能飞之态。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俯卧转侧不能自如。

2、日晡所:晡,即申时。

指下午3—5时左右。

3、暍(ye椰):《说文》: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4、鸠眼: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5、四眦:眦,即眼角,四眦,指两眼内外角。

6、烦冤:心中烦闷不舒,难以名状。

7、如水伤心:心主血脉,如水伤心,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8、四属断绝: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

9、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

10、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脱离一样。

11、温温: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

12、干血:指瘀血之日久者,多是因虚致瘀,与《伤寒论》之“蓄血”证不同。

13、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4、胠:《说文》:亦(古腋字)下也。

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5、鹜溏:鹜即鸭。

鹜溏,指如鸭的大便,水粪杂下。

16、黧黑: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引《韵诠》云:“黧,色黑而黄也。

”黧黑,谓面色黑而晦黄。

17、泄风:指风疹身痒的病机,是卫气排泄风邪外出的象征,故曰“泄风”。

18、晬(zui醉)时:即一周时,又称一昼夜。

二、简答和论述1、“治未病”的意义。

(1)治未病是一条纲领性原则,从虚实两面创立了治未病的具体方法;(2)知传是治未病的先决条件;(3)整体调节是治未病的关键,要点在已病之脏、欲传之脏、调控之脏,三者并治;(4)医用五行是一个开放的自稳调控系统。

2、百合病的病机表现。

百合病既是心肺阴虚为主的病变,故其证候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肺阴虚内热而神明被扰,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现象,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的病态,故曰“如有神灵者”。

二是阴虚内热的客观可凭症,即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这些当是百合病常见之症,但并非其独有。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病情,即可诊断为百合病。

金匮要略绪论

金匮要略绪论
诊法,后世有“杂病重脉,时病重苔”之说。 趺阳脉是指足背部冲阳穴搏动处,因为足背动脉为足阳明胃经
之原穴。《灵枢·本输篇》曰:“胃脉过于冲阳。” 少阴脉是指太溪穴上之动脉,即足内踝后5分处。也称太溪脉。
37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杂病诊疗体系 2、据脉论理
2)、据脉论理的实际运用。
29
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二)编写体例 1、分篇编排,以病分篇。 原著共25篇,
首篇为总论,其余均可视为各论,除首篇及最后3篇外,其中 第2篇至第22篇均采用以病分篇。 以病分篇中,
数病合篇者,共三种类型(1、病机相仿、证状相似或病位相
近者。如痉、湿、暍三病。2、将不便归类的病合为一篇。如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疣虫病》。3、分科合篇,如疮痈、 肠痈、浸淫疮皆属外科病。)
36
三、《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杂病诊疗体系 2、据脉论理 1)、原著对脉诊的阐发 原著篇名形式:大多冠以“××病脉证并治”,强调诊治疾病
当脉证合参。 原著论脉条文:145条,占全书条文的1/3以上。 仲景三部诊法:诊脉部位常用寸口诊法,另有趺阳诊法,少阴
8 消痰化积剂 枳术丸 17
9 补益剂
肾气丸 18
安神剂 固涩剂 理气剂 理血剂 祛湿剂 润燥剂 祛痰剂 驱虫剂 疮痈剂
酸枣仁汤 桃花汤 半夏厚朴汤 桂枝茯苓丸 茵陈蒿汤 麦门冬汤 皂荚丸 乌梅丸 大黄牡丹汤
43
1、载方205首,临床应用广泛 1)、经方分类: 2)、经方应用:非常广泛
病证 胸痹心痛
24
历史沿革:
25
成书期(东汉·公元3世纪初200~210年)
《伤寒杂病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

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

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

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

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

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

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

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

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5.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6.湿家:久患湿病的人,意指素体脾运不健之人,易招外湿致病。

7.湿痹:痹,闭也。

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8.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为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

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

10.取冷:贪凉的意思。

11.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即角弓反张的样子。

12.齿介齿:齿介(xi械)。

齿介齿是指上下牙齿相摩切磋有声。

13.虫行皮中:指服用防己黄芪汤后,病人的皮肤出现犹如虫爬样的异常感觉,它是方药得效的标志。

14.食顷:指服药时间而言,大约吃一顿饭的功夫。

15.冒状:指瞑眩.头晕眼花。

这是服药后的反应。

1.百合病:由于热病之后,或情志不遂引起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临床以神志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甚或酿脓为特征,伴神情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的一类疾病。

3.阴阳毒:由于感受疫毒所致,临床以发斑、咽喉痛为主症的急性热病。

4.中病,勿更服:有两种含义。

一是:“更”作“换”解,指有效则不要更换方药,因病程较长且停药后容易复发。

二是:“更”作“再”解,指病愈则不要再服方药,因生地性寒且量大,恐多服反致泄利。

5.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是百合病的治疗原则,为本篇治疗百合病诸方的制方依据。

即见到阴虚内热证,治宜补其阴之不足,以调整阳之偏盛。

6.声喝:喝,读音(yè),因咽喉蚀烂,伤及声门而致声音嘶哑。

7.浆水:浆,酢也,《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

嘉谟云:“浆,酢也,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

”8.目四眥黑:眥,眼角;目四眥,即两眼内外角发黑,表明瘀血内积,脓已成熟。

9.目赤如鸠眼:鸠,鸟名。

俗称斑鸠,其目色赤,为蓄热不解,湿毒不化,即将成痈脓的征象。

10.淅然:怕风,寒栗之状。

11.溺快然:意为排尿通利,无任何不适。

12.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1.疟病:是感受疟邪而引起的以先寒战,后壮热,汗出而解,休作有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

2.瘅疟:瘅,热也。

瘅疟是阳热炽盛,表现为但热不寒的疟病。

3.温疟:指里热炽盛,表有寒邪,表现为热多寒少的疟病。

4.牝疟:牝,阴也。

指素体阳虚,疟邪痰阻所致,以寒多热少为临床特征的疟病。

5.疟母:指疟病久而不愈正气日衰致疟邪与痰血结于胁下而形成痞块的一种病症。

6.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是感受风邪而发热。

7.癥瘕:癥在本篇原文中是互文笔法,指腹中有痞块,坚硬不移。

8.饮食消息止之:指选择适当的饮食调养方法以辅助治疗。

9.烦冤:谓烦闷不舒,难以言状的样子。

10.分肉: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之间界限分明,故名分肉。

11.消铄肌肉:指阳热之邪灼伤阴液,耗损肌肉。

1.中风病:以卒然昏仆或未经昏仆,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历节病:由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以遍历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3.喎僻不遂:指口眼喎斜,偏于一侧不能随意活动。

4.贼邪不泻:指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5.瘾疹:俗称“风疹团”,指皮肤起痒疹呈斑片状,时隐时现,时发时止。

6.黄汗:《金匮》中有两种认识。

一指历节病关节肿痛处有汗出而色黄;二指汗出沾衣如柏汁的一种疾病。

7.如水伤心:因心主血脉,故犹言水湿伤及血脉。

8.瘫痫:瘫指半身不遂;痫指癫痫病。

9.少阴脉:为心、肾之脉。

一指手少阴神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二指足少阴太溪脉,位于足内踝后五分陷中。

10.盛人:指素体肥胖,多为痰湿之体。

11.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变形,而身体瘦弱。

12.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似乎要与身体脱离一样的感觉。

13.温温欲吐:作蕴蕴解,谓心中郁郁不舒,有泛泛恶心之意。

14.邪气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15.四属断绝:指四肢得不到气血营养而言。

1.血痹: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虚劳:由于劳伤所致的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

3.失精家:指经常梦遗、滑精之人。

4.痹夹背行:指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5.马刀侠瘿:结核生于腋下名马刀,生于颈旁名侠瘿,二者常相联系,或称为瘰疬。

6.缓中补虚:是虚劳干血的治法,方用大黄虫丸。

峻药丸服,意在缓攻瘀血,达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目的,故谓之“缓中补虚”。

7.风气:泛指外感病邪,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乘虚伤人,能引起多种疾病。

8.肌肤甲错:由于瘀血内停,新血不生所致,肌肤失去营养,肌肤粗糙如鳞甲状。

9.尊荣人:养尊处优的人。

10.面色薄:指面色淡白无华。

11.酸削不能行:指两腿酸痛消瘦,不能行动。

12.脱气:指病机,即阳气虚衰。

13.喘喝:即气喘。

14.漏下:非月经期间下血,淋漓不断。

15.干血:由于虚劳日久不愈,使经络的营养和气血运行都受到影响,因而产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

16.里急:指腹中有拘急感,但按之不硬。

1.? 快药:指作用峻猛的一类攻下药。

2.? 浊唾涎沫:浊唾指粘稠之痰,涎沫指清稀之痰。

3.? 口中辟辟燥:形容口中干燥状。

4.? 肺痿:因久咳所致肺气痿弱不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5.? 肺痈:因感受风热毒邪所致肺生痈脓的病变。

以咳嗽,胸痛,振寒脉数,咳吐脓血,气味腥臭为临床特征。

6.? 咳嗽上气:一指主症,为咳嗽、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

二指病机,为肺气上逆。

7.? 肺胀:有两种含义。

一指病名,是以咳嗽气喘,胸膈满闷为主症的咳嗽上气病。

二指病机,概括为肺气胀满。

即因素有饮邪,又外邪束表,内外合邪,邪实气闭所致。

8.? 喉中水鸡声:水鸡即田鸡,俗称蛙。

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如水鸡的叫声,连连不断。

9.? 肩息:指气喘而抬肩呼吸,是呼吸极度困难的表现。

又称“摇肩”、“息高”等。

10.? 浊唾腥臭:指肺痈肉腐脓溃,吐出脓血痰,气味腥臭。

11.? 目如脱状:因肺胀喘重而两目胀突的症状;或病人自觉目如将脱出的样子。

12.? 火逆上气:指胃中虚火上逆,熏灼肺金,肺失清肃所致咳嗽气喘,是对病机和主症的概括。

1.奔豚气:是一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疾病。

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状,发作后即如常人,故名。

2.惊怖:⑴指惊悸善恐一类的疾病;⑵乃指不良情志因素所致的精神症状。

3.火邪:泛指误用烧针、艾条、火熏、熨等方法所引起的病变。

4.甘澜水:又名劳水,千里水。

即将水反复扬之,然后取用之水。

其气味质清而甘平,有补脾益肾之功。

1.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2.心中痞:指胃脘部痞塞不通。

3.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4.诸逆:泛指阴寒、痰饮之邪向上冲逆。

5.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

1.腹满:有狭义、广义之别。

狭义是指出现在多种疾病过程中的腹中胀满的症状;广义是指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腹痛、便闭或呕吐等症的一类疾病。

2.寒疝:《说文》:“疝,腹痛也”,寒疝是一种阴寒内盛的急性腹中疼痛病,与后世所说的疝气不同。

由于内外寒邪俱盛,寒邪与阳气搏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其典型证候。

3.宿食:包括伤食和食积,由于脾胃功能失常,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所致。

4.谷气不行:指大便不通。

5.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较重的声音;切痛,形容腹痛厉害如刀割。

6.痛而闭:指腹部疼痛兼大便不通,不排气。

7.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形容腹中寒气攻冲,腹皮突起如头足样的块状物上下冲动。

8.如一炊顷:约当烧一餐饭的时间。

9.厥逆:有两种含义,既指病机阳虚寒气挟水饮上逆,又言症状指四肢逆冷。

10.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11.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因实热证腹满病系积胀俱重,其腹满无减轻之时。

“减不足言”为插笔,是与“腹满时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辨证要点。

12.真朱:指朱砂。

13.食糜:指吃粥。

14.两胠: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1.肝着:指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以致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脾约:因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肠道失于濡润,以大便坚、小便数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3.肾着:指阳气不行,寒湿之邪着于腰部,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4.gu气:指水谷之气停积留滞之病。

5.鹜溏:指水粪杂下,状如鸭粪。

6.蹈其胸上:“蹈”原为足踏之意,此处可理解为推、揉、捶、按胸部。

7.三焦竭部:三焦各部所属脏腑的机能衰退。

8.邪哭:指病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哭泣,如有邪鬼作祟。

9.淋秘:淋指小便淋漓涩痛;秘指小便闭塞不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