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脾约证治

合集下载

脾约-中医对便秘的辨证治则

脾约-中医对便秘的辨证治则

脾约-中医对便秘的辨证治则防治便秘----宋添力邓沂系中医执业医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芜湖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专业带头人。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笔者有幸随师并侍诊,受益匪浅,兹其临床防治便秘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内经》谓便秘为“大便难”“后不利”“秘结”“脾约”,张景岳云:“秘结一证,在古方书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证,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说。

”一般皆以通下为治则,实者祛邪为主,辅以泻热、温下;虚者扶正为主,辅之益气滋阴。

吾师邓老以为,便秘既要治疗,亦要预防,故须防治结合。

师曰,平常之人要注意平顺脏腑气机,阴阳不偏不盛,津液流通,肠道滋润,大肠传导自然正常。

一、审证求因邓老认为,现代人便秘,无外乎三种重要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排便习惯。

生活习惯多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工作学习紧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正如老师所言“胃肠是人体中最具情绪的器官,它如同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因此情绪平和对其来说,意义重大;饮食习惯由于多糖、多咸、多油、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摄入等食物精化导致胃肠消化吸收负担增大进而便秘;排便习惯多由于人一到排便,“机不离手“烟不离嘴””尤其是年轻人居多,导致气血津液上行于脑而不下,进而便秘。

针对三种病因所创顺气摩腹、卯时解便、养阴生津三法对防治便秘,疗效显著,同时遵循“上医医未病之病”的原则,以求从根本上去防治便秘。

二、防治三法①顺气摩腹周慎斋曰“浊气在上,肺不行降下之令,故大便闭”,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节奏加快,气逆气乱者甚多,气上而不下,故叶天士所说“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写泄,下窍通矣”,因势顺导。

入厕前腹式呼吸,通畅气机,通过调动吸入外界自然清气以助内气行便,则便自下矣,这也顺应了大肠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生理特性。

什么叫做脾约证

什么叫做脾约证

什么叫做脾约证
什么叫做脾约证?
“脾约”作为病名首先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脾虚津少,肠液干枯,以致大便坚硬难出的病证。

在《注解伤寒论》中有这样的注解:“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

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

由于脾喜燥恶润,而胃则喜润恶燥,故燥与润的协调与平衡对于脾胃相和、脾气充足至关重要。

若脾阴不足,不能润养胃气,则胃之燥气偏盛,以致胃强脾弱。

形成这一病变的生理基础是:中医认为“胃主收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

也就是说胃是接收饮食和消化饮食的器官,脾有运输转化水液的功能,并饮入胃之后,是由脾为胃运行其水液,才能把水液转输于周身脏腑和筋骨皮毛等,以保证人身组织器官的水分和体液。

正如《内经》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若因脾阴不足或脾气虚弱,致脾失健运,形成胃强脾弱之热。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李朝喧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07(020)011
【摘要】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李朝喧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从《伤寒论》太阳病变证条文中的辨治谈中医避误之启发 [J], 罗莉苹;高远;吴毅锋;陈婷婷;陈凌琦;李灿东
2.《伤寒论》脾约证证治探析 [J], 刘智群;金小晶
3.伤寒论评话第20章肾虚水泛有新久表里辨治分先后——肾虚水泛证治及表里先后治疗原则 [J], 梁华龙
4.《伤寒论》悸证辨治初探 [J], 王义相
5.伤寒论评话第19章汗下留邪动膈扰神变通应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类证的辨治 [J], 梁华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脾约证名词解释

脾约证名词解释

脾约证名词解释
脾约证,是中医学中脾虚湿阻的临床表现,主要特征是脾虚功能失调,气血运化不畅,湿湿停留于体内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脾约证的名词解释如下:
1. 脾虚:指脾脏功能衰弱,运化无力,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振,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

2. 湿阻:指体内湿气积聚阻塞,无法正常排出,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四肢沉重,浮肿,皮肤潮湿等症状。

3. 脾约:是脾虚和湿阻同时出现的一种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脾虚功能受损,湿湿滞留,导致消化功能减退,体重增加,以及其他与脾虚和湿阻相关的一系列症状。

脾约证的病因主要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长期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在现代生活中,饮食过重,油腻食物和冷饮过多,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少有休息和运动,都容易导致脾约证的发生。

脾约证的治疗主要是以健脾祛湿为基本原则,包括调节饮食结构,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多方面的治疗手段。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苓苁、茯苓等,用以益气固脾和利尿祛湿。

此外,适量运动也是帮助治疗脾约证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总之,脾约证是中医诊断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脾虚和湿阻同时存在和相互影响,治疗脾约证需要综合施治,既要调理脾脏,又要祛除湿气,恢复脾虚湿阻引发的症状。

脾约证议

脾约证议
知太 阳 阳明大致有 以下 2种情 况 ; 一则 未 经 误 治 而
发汗 吐下不 解 , 邪人 里而 成 阳明腑实 ; 外 二则 或 因误

不布 , 可致 口渴 , 小便不利 , 轻者渴欲饮水 , 少少与饮 之 , 胃气和则愈, 令 重者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
其一 ; 脾虚津液不布 , 停而为湿 , 若外受风邪 , 风湿相 合, 轻者身体疼烦 , 不能 自 转侧 , 重者骨节疼烦 , 挚痛
27条 日 :跗 阳脉浮 而涩 , 则 胃气 强 , 4 “ 浮 涩则 小
流传 , 后世医家注释伤寒 , 代有发挥 , 多有妙论 , 伤寒 学研究蓬勃发展。笔者初习伤寒, 见解诚少 , 但对历 代 医家脾 约之认 识颇 多疑 惑 , 现陈管 见 于下 。
1 太 阳阳 明非止脾 约
便数 , 涩相搏 , 浮 大便 为硬 , 其脾 为约 , 麻子仁丸主 之 。有 鉴 于此 , 世 医家 遂 认 为脾 约 证 即麻 子 仁 丸 ” 后
属阳明。 第 15条: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 , ” 8 “ 汗 先出不彻 , 因转属阳明。 第 2 8 : 太 阳病三 日, ” 4条 “
发 汗不解 , 蒸蒸 发 热者 , 胃也 , 胃承气 汤 主 之 。 属 调 ” 第 20条 :太 阳病 , 吐若 下 若 发 汗后 , 烦 , 便 5 “ 若 微 小 数, 大便 因硬 者 , 小 承 气 汤 和 之 , 。 除 19条 与 愈 ” 7
证, 如柯 韵 伯 日 : 凡 胃家 之 实 , 因 于 阳 明 之 热 而 “ 多 亦有 因太 阴之不 开者 , 是脾 不能 为 胃行 其津 液 , 名 故 脾 约 …… 盖 阴无 骤 补 , 无 骤 攻 之 法 , ( 子 仁 亦 此 麻

试论脾约证的证治

试论脾约证的证治

试论脾约证的证治【关键词】脾约证脾约证是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结的证候。

1 病证及方式本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的“阳明病篇”,其有关条文如下:“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那么胃气强,涩那么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那么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从上述条文中能够看出,脾约证成因如下:(1)太阳病发汗解表以后,损伤津液,胃热肠燥,约束脾阴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

(2)脾阴不足,胃中有热,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使津液偏渗于膀胱而不能濡润于肠道,从而使小便数,大便硬。

脾与胃相内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在条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趺阳脉浮而涩”,浮主阳盛,涩主阴虚,见于趺阳部位那么“浮”为“胃阳亢盛”,“涩”主“脾阴不足”。

今胃强脾弱,强阳煎灼弱阴,使脾之功能受到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数,不能还于胃中以滋润大肠而使“大便那么硬”,此即“浮涩相搏,其脾为约”。

综上所述,可知脾约有两个意思:一约者,穷乏也,津液素亏,脾无津液而穷约。

二约者,约束也,脾之弱阴被胃之强阳所约束,津液不能还于胃中[1]。

脾约证以大便难为要紧临床表现,这种大便难有以下特点:常常性、适应性大便秘结,其粪块异样干硬,虽数日不大便,但无所苦,即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症。

脾约之证,治以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用麻子仁丸,其方组成及用法如下:麻子仁二升(500 g),芍药半斤(250 g),枳实半斤(炙)(250 g),大黄一斤(去皮)(500 g),厚朴一尺(炙去皮)(250 g),杏仁一升(250 g),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9 g),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脾约---脾的运化功能受约,本为“脾家实”

脾约---脾的运化功能受约,本为“脾家实”

脾约---脾的运化功能受约,本为“脾家实”脾约脾约出现在阳明病中,脾应该属太陰的,那为什么这脾约表面上看上去是“陰脏的病”会出现在这么阳气的“阳明篇”中呢?作者故意打乱大家的思维吗?其实不然….“脾约证”,脾的运化功能受约,受什么约制呢?受胃之降气,使脾只运化胃中之物,脾之运化力统统被约束在胃中,胃家(肠道)中没有脾的运化力,就成了类似于胃家实的症状。

但要切记,此时的脾是不虚的,所谓的脾家实(若脾虚,就是太陰篇的治疗范畴了,必须辩证清晰)。

伤寒论阳明篇中199:“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

将此条文分“前、中、后”三部分:大家认真细读就可知,前部分:“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说的就是太阳阳明,即脾约,表面上看上去是太陰脾的临床表现,与脾约症相符。

中部分:“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说是其实就是“脾虚”的病,即太陰篇的范畴,故在此暂且不展开解释。

后部分:“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这里是脾约证的一种预后,若不排大便,久了就会成为正阳阳明病。

而张仲景医圣的辨证观,有一种预后是“不排大便”引起的,就会有相对应的另一种预后是“排大便”引起的。

前面说了,脾约证的人体是“不虚”的,故其实脾约证还有一种预后:自愈!“自愈”预后的条文在伤寒论太陰篇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细心的同学应该会发现,上述两条原文“前、中二部分”是一样的,在太陰篇中,“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同样也是“七八日”的时间,只要“腐秽当去”(即排大便后),而下利是可以自止的,就自愈了。

这就是与199原文相对应的预后!前提是“脾家实”,即脾家不虚,他只是被约束而已。

(若脾虚的下利,是自利益甚的)所以,脾约证的“实”必须与太陰篇中的“虚”鉴别开来,才能更好的理解本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脾约证治
发表者:蔡小平 (访问人次:159)
《伤寒论》第247条云:“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后世多以“胃强脾弱”、“脾阴不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解释。

我们以为与原旨不符,理解张仲景原意,
应把握以下几点:
(l)病位病性:《伤寒论》第179条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行,胃家实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太阳阳明是指病在太阳传入阳明,病重在阳明,其性属实,非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之故;(2)脉浮脉涩:成无己说:“跌阳者,脾胃之脉诊。

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

结合《金匮要略》张仲景提及“跌阳脉浮而涩”且脉证俱全者共3条,一为脾约,二为霍乱,二为胃反,三者共同之处在于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从临床而言,脉浮为肺胃燥热,脉涩为气血涩滞,由于胃喜湿恶燥,若脾为胃热所约,必致湿热搏击,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则大便硬;津液偏渗膀恍则小便数。

(3)浮涩相搏:浮主胃中燥热,胃属腑、属阳、属表、喜燥、以降为顺;涩主气血涩滞,脾属脏、属阴、属里、主湿、以升为用。

浮涩相搏是指胃热和脾湿相搏击而致气机升降失常之义。

正如风水相搏、浮涩相搏之谓。

第216
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浮涩相搏”、“浮芤相搏”均从脉象揭示了阴阳、表里、脏腑病机变化,可以看出张仲景重视脉象的重要性。

(4)大便硬小便数: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经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本条论述了太阳病转属阳明出现小便数、大便硬兼口渴的证候。

由于湿热相搏,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致使津行失常,水津偏渗膀胧出现大便硬而小便数,其病机与燥热偏盛、阴虚内热之二便不利迥异。

纵观临床,大便干小便少属阴虚;大便塘小便少属湿盛;大便硬小便数属湿热。

研究麻子仁的组方意义可见,麻子仁润肠滋燥通利大便为君,辅以大黄清热化湿、通腑降浊,芍药和营益阴、缓和里急;佐以杏仁宣通肺气、润肠降浊,枳朴泄热去实、调畅气机;使以蜂蜜为丸,缓图其功。

总之具有清湿热、畅气机、调二便之功。

从而可以推断出:麻子仁丸以治实祛邪为主,并非治疗虚证之方。

其理显与湿热相搏、气机郁滞、升降失常、二便失调相符合。

正如喻嘉言云:“脾弱当即补矣.
何者方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
从古至今,诸医家对脾约证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脾约”二字,就其表面字义而言,有人理解为“脾气被约束”;大多数则认为是“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强脾弱”,此说把“脾约”狭义理解为“脾困”,进而演变为“脾弱”;有人认为是“脾阴不足”;也有人认为是脾胃实证、阳明轻证。

细思之,似乎与原旨不符。

若脾弱不运水湿,当致泄泻而不能导致大便坚;若胃燥阴伤则小便数之理难通。

临床便秘之证颇多,病因病机复杂,有阳明腑实三承气之峻下热结;有后世肠燥津枯增液承气汤之增水行舟;有脾胃虚弱大便初硬后溏枳术丸之运脾降浊;有肾精不足济川煎之补肾润肠。

愚以为张仲景所论“其脾为约”不同于阳明腑实证,虽冠以“太阳阳明”之名,“其脾为约”之论,旨在区别于胃家实,而实属阳明之变证,即脾胃湿热相博,脾约气结,升降失常,津液输布失衡,津液偏渗膀肤而致大便硬小便数。

故以小承气清化湿热、理气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润、芍药之缓,妙在杏仁之宣,值得沉思,吴鞠通对杏仁有“宣通肺气,肺气一开,湿化气亦化矣”之论与张仲景原义甚合。

临床中只有广义理解脾约证治,不拘泥于“胃强脾弱”、’“脾阴不足”,才能领会张仲景的真正含义:灵活运用,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