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 我们身边的物质 考点14 酸碱盐和氧化物 6化学反应 3一步反应转化(无答案)
【小初高学习】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2我们身边的物质考点14酸碱盐和氧化物5具体物质2硫酸实

酸碱盐和氧化物(18达州)48. (12分)无论在化学世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
下面对常见的酸——硫酸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浓硫酸的特性①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浓硫酸,总质量为m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为m2,那么,m1_____m2(选填“>、=、<")。
②如右图所示,将水滴入装有浓硫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和木板用熔化的石蜡粘在一起),观察到液滴四溅。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__。
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注人水中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C.浓硫酸充分溶于水后,可以将锥形瓶从木板上轻轻提离(2)与金属反应向装有镁、铁、铜的A、B、C三只试管中(如右图),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______(填序号);请写出反应最剧烈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与非金属反应将冷的浓硫酸加入到装有碳粉的圆底烧瓶中,无明显现象;加热该混合物,有大量气泡产生,现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①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除了生成水之外,还生成二氧化碳和碳的一种氧化物;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二氧化硫还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验证】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温馨提示:丁装置的A、B、C中均装有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①为了完成对导出气体的验证,请将上述装置进行正确的连接:甲→______→______丙→_______(填序号,此小题2分)。
②请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内容:【获得结论】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知识拓展】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关系。
酸不仅仅能与某些金属反应,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 我们身边的物质 考点14 酸碱盐和氧化物 5具体物质 3碱(无答案)

酸碱盐和氧化物(18南宁)14.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3.(2018恩施州,15,2分)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改良酸性土壤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C.能去除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答案】A【解析】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钠价格高、腐蚀性强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故A错;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故B正确;氢氧化钠与油污反应,可以除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故C正确;氢氧化钠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故D正确。
【知识点】氢氧化钠性质(18桂林)11. 氢氧化钠的俗名是()A.烧碱B.苏打C.小苏打D.熟石灰(18北京)7、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A.FeB.CO2C.Fe2O3D.NaCl(18广州)18.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A.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B.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C.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D.2mL氢氧化钾溶液与1mL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29.(2018广西省玉林市,题号29,分值10)小杨往NaOH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无明显变化,他和小组同学以“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为课题进行了科学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1)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继续往上述试管逐滴滴入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现象,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实验二]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同学们又设计了实验二,利用NaOH溶液、CuSO4溶液、稀盐酸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其中试剂丙是_____。
[拓展延伸]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小组同学对此继续探究[查阅资料]常温下NaOH、Na2CO3在水、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实验三]小组同学设计了多角度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验三图所示(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和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配套K12】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2我们身边的物质考点14酸碱盐和氧化物6化学反应综合实验

酸碱盐和氧化物
(2018•黑龙江龙东地区)
某化学活动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此时观察到U型管左右两侧产生的现象分别是
;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型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混合物过滤后,同学们对滤液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质为NaCl
猜想二:溶质为NaCl和BaCl2
猜想三:溶质为NaCl、BaCl2和HC1
【评价与交流】:你认为以上猜想
不合理,理由是
;则你的猜想为
;
【实验探究】小红为了验证滤液成分,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
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一成立,小刚认为小红的结论不严密,因为。
为验证你的猜想请填写如表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配套K12】[学习]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 我们身边的物质 考点14 酸碱盐和氧化物
![【配套K12】[学习]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 我们身边的物质 考点14 酸碱盐和氧化物](https://img.taocdn.com/s3/m/975ea18af524ccbff1218476.png)
酸碱盐和氧化物
(2018•黑龙江龙东地区)
某化学活动小组在一次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此时观察到U型管左右两侧产生的现象分别是
;实验后,小组同学充分振荡U型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混合物过滤后,同学们对滤液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溶质为NaCl
猜想二:溶质为NaCl和BaCl2
猜想三:溶质为NaCl、BaCl2和HC1
【评价与交流】:你认为以上猜想
不合理,理由是
;则你的猜想为
;
【实验探究】小红为了验证滤液成分,取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
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一成立,小刚认为小红的结论不严密,因为。
为验证你的猜想请填写如表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2我们身边的物质考点14酸碱盐和氧化物5具体物质

酸碱盐和氧化物(18达州)48. (12分)无论在化学世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
下面对常见的酸——硫酸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1)浓硫酸的特性①向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浓硫酸,总质量为m1;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为m2,那么,m1_____m2(选填“>、=、<")。
②如右图所示,将水滴入装有浓硫酸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和木板用熔化的石蜡粘在一起),观察到液滴四溅。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__。
A.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浓硫酸缓慢注人水中B.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C.浓硫酸充分溶于水后,可以将锥形瓶从木板上轻轻提离(2)与金属反应向装有镁、铁、铜的A、B、C三只试管中(如右图),分别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______(填序号);请写出反应最剧烈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与非金属反应将冷的浓硫酸加入到装有碳粉的圆底烧瓶中,无明显现象;加热该混合物,有大量气泡产生,现对导出的气体成分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①碳与浓硫酸在加热时,除了生成水之外,还生成二氧化碳和碳的一种氧化物;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二氧化硫还能使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验证】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验证。
温馨提示:丁装置的A、B、C中均装有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①为了完成对导出气体的验证,请将上述装置进行正确的连接:甲→______→______丙→_______(填序号,此小题2分)。
②请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内容:【获得结论】碳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知识拓展】化学反应的进行与反应物的溶质质量分数、反应条件都有一定关系。
酸不仅仅能与某些金属反应,还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 2 我们身边的物质 考点14 酸碱盐和氧化物 7中和反应 图像(无答案)

酸碱盐和氧化物(2018•赤峰)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B. 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C. 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D.向点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18梧州)1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NaCIB.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18扬州)19、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18益阳)17.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p H 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 点所示溶液呈酸性B.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呈紫色C.该实验是将N aOH 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D.c 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 a2SO4 和N aOH(18南京)13.下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所用盐酸浓度越大,V时所得溶液的pH越大B.在a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C.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反应速率相同D.在a、b、c三种曲线所示的实验中,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18宁波)14. 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2我们身边的物质考点14酸碱盐和氧化物2俗称【word版】.doc

酸碱盐和氧化物
(18本溪)3.氧化钙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俗称是
A.生石灰B.熟石灰C.消石灰D.石灰石
(18仙桃)17.“苛性钠、烧碱、纯碱、火碱”四种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只有A.1种B.2种C.3种D.4种
(18聊城)3.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化学式相符的是
A.干冰 CO2
B.苏打 NaHCO3
C.熟石灰 CaO
D.纯碱 NaOH
(18南京)8.碳酸钠的俗称是
A.烧碱B.消石灰C.纯碱D.小苏打
(18邵阳)1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和化学式均正确的是
A.碳酸钠纯碱NaCO3 B.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C.银水银Ag D.固态二氧化碳干冰CO2 (2018•黑龙江龙东地区)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均一致的是()
A. 碳酸钙,CaCO3、石灰石
B. 碳酸氢钠,
NaHCO3、小苏打
C. .氢氧化钠、
NaOH、纯碱
D. 氢氧化钙、CaO、熟
石灰。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2我们身边的物质考点14酸碱盐和氧化物9化学性质通性1酸的通性(无答案)

酸碱盐和氧化物(18重庆A)14、食醋里通常含有3-5%的醋酸( CH3COOH),食醋与鸡蛋壳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加水稀释食醋,溶液pH变小C.醋酸在水溶液里能解离出H+D.不宜用铝制容器盛装食醋(18南宁)28.利用以下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 。
(2)实验I中,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溶液变红的是 (填“a”或“b”)。
使用点滴板的优点之一是 。
(3)实验Ⅱ中,为了验证石灰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试剂X的名称是 。
(4)实验Ⅲ中,在仪器①、②中均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
仪器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18•遵义)盐酸、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酸,下列是探究酸性质的实验。
(1)能区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是(选填“实验一”、“实验二”),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2)若实验二中稀硫酸和硝酸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图是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前后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示意图,则“”代表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3)实验三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稀硝酸中的现象为铜片逐渐溶解,溶液变蓝,并有气泡产生,反应为3Cu+8HNO3=3Cu(NO3)2+2X↑+4H2O,则X的化学式为;(4)实验室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试管内壁上常附着一些铜,清洗方法是。
(18随州)42、(9分)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酸为专题,对酸的五种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总结及应用,请回答有关问题:(1)酸的化学性质①一一酸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酸的化学性质②,图中M所代表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
黄金是一种常见饰品,现实生活中,少数商贩用黄铜冒充黄金出售,可以用化学的方法加以鉴别。
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铜锌合金)样品的成分,将60g稀HCl分三次加入到盛有10g该样品的烧杯中,所得数据如下表,则该黄铜样品中含锌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