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脾虚证造模方法的差异性研究
复合式造大鼠脾肾阳虚模型

2 实 验 方 法
2 1 造模及 给药 ” : . 将大 鼠随机分 为 2组 , 白组 与模 空 型组 , 每组 1 0只 。适应性饲 养 3天后 , 均无 异常 表现 即纳 入实验 , 记 , 重 。前 两 周 , 日上 午 9时 , 型 组 以 标 称 每 模
1 1 动物 : 洁级 S . 清 D大 鼠 2 0只 , 重 ( 8 体 10—2 0 ) 雄 0g , 性 , 自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 中心 ( 购 合格 证号 : 晋动 字第
- e ce y o p e n nd Ki Ie d f inc f S l e a d ly i
W NGXa—i ,MIO D -u A i yn o g A e ,脚 y Ci ) hn a
Miorn (水S a x T M ol e aya ,0 0 2 , a— g o h n i C C lg ,T i n 30 4 e u
及运动疲 劳等传统病 因方法联合造 大鼠啶 ; 肾阳虚 ; 脾 大鼠模型
中 图分 类 号 :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0— 16 2 1 ) 7— 0 3—0 R A 10 75 ( 0 2 0 04 4
Th m p un e ho o a ng up M o l o e Co o d M t d f M ki de f
造模方法… , 但是对脾阳虚与肾阳虚 同时发病 , 即脾 肾阳虚
证 的造模方法报道较少。本 实验是在 中医药传统 理论指导 下 , 考脾 阳虚 和肾阳虚的造模 方法 , 参 结合现代医学方法复 合造模 , 并通过相关检测对该模型作出评价 。
1 实 验 材 料
量仪 S N一65 9 B型( 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日环仪器一厂 ) 。
疏肝健脾活血方对肝郁脾虚证FD大鼠血浆NT、CRH、SS的影响

疏肝健脾活血方对肝郁脾虚证FD大鼠血浆NT、CRH、SS的影响目的: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方对肝郁脾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大鼠血浆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hormone,CRH)、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70只SPF级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60只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复合因素法造模21 d,造模成功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疏肝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柴芍六君子汤组、多潘立酮组。
分组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体积纯净水,其他大鼠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4 d。
实验结束后,ELISA法检测血浆NT、CRH、SS含量。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NT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浆CRH含量明显增加(P<0.05);SS含量显著下降(P<0.01)。
给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多潘立酮组、柴芍六君子组、疏肝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疏肝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血浆NT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剂量组大鼠血浆NT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潘立酮组、疏肝健脾活血方高剂量组、疏肝健脾活血方中剂量组、疏肝健脾活血方低剂量组大鼠血浆CRH含量显著下降(P<0.05);多潘立酮组、柴芍六君子组、疏肝健脾活血方各剂量组大鼠血浆SS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
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方能够调节肝郁脾虚型FD大鼠血浆NT、SS、CRH表达,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疏肝健脾活血方由柴胡、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焦山楂、丹参、当归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疏肝健脾,活血通络的功效。
前期研究发现其能够增加肝郁脾虚证FD大鼠食欲、促进胃肠运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脾虚大鼠生长抑素_胃动素_胆囊收缩素内分泌细胞的变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 o :39770886,39670865)作者简介:任平,女,1962年11月生;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脾虚证本质、中药复方临床药理。
脾虚大鼠生长抑素、胃动素、胆囊收缩素内分泌细胞的变化任平1 刘芳2 黄熙2 张莉1 王骊丽1 封吉化3(1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陕西西安 710032 21解放军四五四医院; 3.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摘 要: 目的:探讨“脾虚失于健运”在胃肠内分泌细胞方面的物质表现形式。
方法:用S ABC 法对利血平造模7天和14天的脾虚大鼠模型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中D 细胞、I 细胞、M o 细胞进行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数量的变化。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脾虚6天组D 细数升高,强阳性细胞率下降(215.2±15.2和34.6±2.5vs 393.2±22.8和24.1±3.5,P <0.01);M o 细胞数下降(26.8±6.3,P <0.01),强阳性细胞率升高(43.8±3.5,P <0.05);I 细胞强阳性细胞率升高(41.4±4.5,P <0.01);脾虚14天组D 细胞强阳性细胞率升高(46.4±9.0,P <0.05);M o 细胞强阳性细胞率下降(16.8±1.6,P <0.01),I 细胞数和强阳性细胞率中高(77.3±11.1和40.0±3.8,P <0.01)。
四君子汤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结论: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合成、分泌活动在脾虚证病程中呈动态改变。
关 键 词: 脾虚证 生长抑素 胃动素 胆囊收缩素 内分泌细胞中图分类号: R255.5;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1)0120035203 中医“脾”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脾虚时消化功能处于紊乱的病态。
20、四君子护康颗粒剂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四君子护康颗粒剂资料2号主要药效学研究四君子汤可以促进MTL的分泌,改善和促进胃肠动力,治疗脾胃气虚证。
对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均有疗效。
(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研究资料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等功能减退,说明中医学“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关系密切。
观察消化道各部分消化功能及影响因素是研究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胃肠激素在调节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等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胃动素(motilin, MTL)与动物的胃肠运动功能密切相关。
但目前的相关文献多局限于胃肠运动或胃肠激素的单方面研究,对胃肠道消化功能的多层面研究较少。
因此,笔者等以利血平建立大鼠脾虚模型,检测胃肌电活动和胃肠运动的变化,以及胃和小肠内CCK和MTL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健脾补虚经典方剂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消化运动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药品及主要试剂仪器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290±20 g),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利血平注射液(1 mg/mL,批号090409)购自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四君子汤颗粒(批号080301)购自湖北武当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羧甲基纤维素钠购自sigma公司;速眠新Ⅱ购自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批号20080310);蛋白提取试剂盒、蛋白BCA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凯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CK、MTLELISA测定试剂盒购自R&B公司;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Pclab-UE, China);超低温冰箱(SANYO, Japan); 680型酶标仪(BIO-RAD, USA)。
1.2 动物分组和模型处理供试大鼠适应性饲养3 d(每天给予充足的饲料和饮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脾虚组和治疗组。
银屑病模型与脾虚证银屑病病证结合模型相关指标的差异

5 7 d s le — eiin y we e ita e io e l n td wi it y s订 e to o b i s ra i ~ pe n d f e c r n r p rt n a1 ijc e t de h lt b sr lt ul p o iss c y e h d mo e dl
1 0 r u a b d c c i n g v g n m ie 7 d t u l h h p e n d f i n y m o e m o e 2 ,wh c h 0 h b r e o to a a e i c o b i t e t e s l e — e i e c d l( d l ) d c ih t e
指 标 : 白组 、 型 1 MT分 别 与 模 型 2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空 模 组 组 P< O 0 ) 模 型 1 与 空 白组 无 明 显 差 异 ( .5, 组 P
> O 0 ) ( ) 屑 病 相 关 指 标 : 白组 与 模 型 1 、 组 血 浆 内皮 素 一 、 溶 性 E选 择 素 水 平 以及 阴道 上 皮 P NA 表 .5 ;2 银 空 组 2 1可 C 达 差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O 0 )模 型 1 与 模 型 2组 血 浆 内 皮 素一 、 溶 性 E选 择 素 水 平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5 ; 组 1可
中图 分 类 号 : 5 R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5 5 ( 0 2 0 — 4 60 10 —5 1 2 1 )40 1—4
The d f e e c s o e a e a o a o y p r m e e s b t e i f r n e fr l t d l b r t r a a t r e we n a mo s o e f u e m d lo p o i sswih s e n d f ce y s nd o e a o i ss s r a i t pl e ’ e i inc y r m nd ps ra i
脾虚对小鼠趾长伸肌功能的影响

脾虚对小鼠趾长伸肌功能的影响摘要:采取小鼠游泳力竭并剥夺其睡眠时间的方法,使其在体力和精神上产生长期双重劳倦,以塑造出脾虚证模型;在造模过程中,每天观察小鼠的一般健康状况,造模成功后测定其趾长伸肌等长收缩和强直收缩张力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脾虚小鼠趾长伸肌等长收缩最大张力和强直收缩最大张力均下降。
关键词:脾虚证趾长伸肌等长收缩强直收缩改良型劳倦过度模型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脾主肌肉”是脾胃学说的内容之一。
它的发生发展随着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展而逐步形成,并且受到历代医学家和当代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1]。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脾虚对肌肉功能的影响,对象为小鼠的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elongus,EDL),位于小腿前外侧皮下,典型的快肌,其97%的肌纤维皆为II型[2]、 [3],肌肉颜色较白,在做肌肉电生理试验中,其收缩张力的波形尖锐,易疲劳。
为了更好地模拟劳力过度和劳神过度两方面的致病原因,睡眠不足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对机体可产生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以致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 [4] [5] 。
本实验在以往力竭游泳单因素塑造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剥夺动物的部分睡眠时间,使小鼠不仅劳力而且劳神,从而建立改良型劳倦过度小鼠脾虚证模型。
改良型劳倦过度模型小鼠造模后出现脾虚证的典型外观表现,且客观指标改变与文献报导相符,与临床脾虚证患者变化趋势一致。
模型造成后,对脾虚证模型小鼠多种肌肉功能指标进行研究,初步探讨脾虚对EDL肌肉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一)动物选用雄性小白鼠14只,18~22 g,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培养中心。
(二)仪器设备SEN-3301型Elactronic stimulator(三)测定项目与方法将小鼠买来后,先在实验室饲养三天,保持其正常饮食与活动,以让其适应陌生环境。
之后,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7只,复合组7只。
其中对照组保持其正常饮食与活动;复合组每天在50cm×20cm的塑料缸内游泳1次,水温设为25-32℃,游至力竭[6],每次自投入水中开始,最终至连续5次冒泡判定为力竭,并且每天剥夺其5个小时的睡眠(即其正常睡眠时间的1/3)[6],剥夺方式为拍打箱子不让其入睡。
小鼠脾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小鼠脾虚模型,探讨脾虚状态下小鼠的生理、生化及免疫学变化,为中医脾虚证的实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种小鼠4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由XX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 实验药物番泻叶、大承气汤、乌鳖口服液等,由XX中医药大学提供。
3. 实验分组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对照组(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和生理盐水;- 脾虚模型组:给予番泻叶提取物和生理盐水;- 治疗组:给予番泻叶提取物和乌鳖口服液;- 模型对照组:给予大承气汤和生理盐水。
4. 实验方法(1)脾虚模型的建立采用番泻叶提取物造模,按每日20mg/kg剂量给予小鼠灌胃,连续7天。
大承气汤按每日20mg/kg剂量给予小鼠灌胃,连续7天。
(2)生理指标检测实验结束时,称量小鼠体重,检测小鼠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
(3)生化指标检测采集小鼠血液,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
(4)免疫学指标检测检测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等免疫学指标。
(5)组织学观察取小鼠脾脏、肝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
三、实验结果1. 生理指标与正常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的体重、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小鼠的生理指标与脾虚模型组相比,有所改善。
2. 生化指标与正常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小鼠的生化指标与脾虚模型组相比,有所改善。
3. 免疫学指标与正常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等免疫学指标均明显降低;治疗组小鼠的免疫学指标与脾虚模型组相比,有所改善。
4. 组织学观察与正常组相比,脾虚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的脾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治疗组小鼠的病理改变有所减轻。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估方法
临床观察
观察动物的外观、行为等表现, 判断其是否符合中医证候特点。
指标检测
检测动物的生理指标,如体温、 心率、血压等,以及生化指标, 如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指 标等,判断其是否符合中医证候 特点。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 的证候,可以采用影像学检查技 术,如B超、X线、CT等,观察 脏器形态学改变。
03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运用
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筛选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为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 手段,通过对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 理论依据。
作用机制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通过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的疗效及作 用机制,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原理和药理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与穴位研究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
选用适当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等,通过操作特定的刺激因素或药物作用,模拟人类肝郁脾虚证 的表现。
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研究肝郁脾虚证的病因、病理机制、中药治疗和药理作用等,同时也可应用于药物筛选和毒 性研究等领域。
基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中药药理研究
中药药理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未来趋势
通过比较医学的方法,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与西医疾病模型相结合,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有助于发现 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作用机制,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THANKS
针灸治疗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体疾病状态,为针灸治疗提供有效的实验基础 ,同时有助于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机制。
穴位研究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反应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穴位与证 候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制,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脾虚证造模方法的差异性研究
刘华生,陈铭佳,王艳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目的:探讨D-木糖吸收值及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在四种脾虚模型中的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耗气破气法、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劳倦加饥饱失常法及劳倦加饮食失节法塑造脾虚证动物模型。
用间苯三酚法检测不同模型大鼠D-木糖吸收值的变化;用ANAE 法检测不同模型大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
结果:四组模型在D-木糖吸收值及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等项指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结论:在脾虚证中,D-木糖吸收值存在升高的情况;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在耗气破气法中降低最明显。
关键词:脾虚证;动物模型;木糖;外周血T 淋巴细胞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05)04-0079-02作者简介:刘华生(1950-),男,研士研究生导师,现主要从事中医证
候规范化和证候模型研究。
收稿日期:2005-01-01
继1977年首次研制脾虚证动物模型以来,脾虚证动物模型逐渐成为中医动物模型的一个代表,且已在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虚证与微量元素、脾虚证与血液流变学、脾虚证与免疫功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实验性探索。
笔者采用耗气破气法、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劳倦加饥饱失常法及劳倦加饮食失节法塑造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D-木糖吸收率及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在这四种脾虚模型中的变化,以期发现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上述两项指标的影响规律,并且可以为研制脾虚证的治疗新药提供具有可靠实验依据的动物模型。
1 实验材料
1 1 动物
选用Wistar 系雄性大鼠25只(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20~150g 。
1 2 实验药物及试剂
大黄、厚朴、枳实;精炼猪油;大白菜;D-木糖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KH 2PO 4,Na 2HPO 4,a -醋酸萘酯,乙二醇甲醚,副品红,盐酸,亚硝酸钠等。
1 3 劳倦装置
水迷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制。
1 4 主要仪器
722型光栅分光光度仪(山东高密分析仪器厂);酸度计(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LD5-2电动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
2 实验方法
2 1 造模方法及分组
2 1 1 耗气破气组(1组) 造模药物配制方法参照文献[1]。
每日经口灌喂药物2次,每次2ml 。
共造模42天。
2 1 2 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组(2组) 造模药物配制方法参照文献[2]。
灌药时间间隔1天,每次灌2ml,上下午各1次。
喂药当天禁食,次日给足量食物。
共造模42天。
2 1
3 劳倦加饥饱失常组(3组) 劳倦采用游泳消耗体力法,参照文献[3]。
隔日给食,保证足量。
共造模21天。
2 1 4 劳倦加饮食失节组(4组) 参照文献[4]
,把上
跑步机改为游泳法。
2 1 5 对照组(5组) 每日给予普通饲料,自由取食。
2 2 客观指标检测方法
2 2 1 D-木糖检测方法 血清木糖浓度检测法:参考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说明书。
2 2 2 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 采用 -醋酸奈酶(ANAE)染色法,取大白鼠尾血涂片,干燥后置37 孵育液中3h,冲洗后1%孔雀绿复染,干燥后油镜下检查100个淋巴细胞,记录阳性细胞(T 淋巴细胞)数,求出T 淋巴细胞百分率。
2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测试结果均为( x s ),组间比较用t 检验。
79 中医药信息2005年第22卷第4期
3 结果
3 1 四种脾虚模型大鼠的一般体征观察
四种脾虚模型大鼠均出现眯眼、懒动、扎堆、便稀,背毛散乱而无光泽等症状。
实验过程中四组脾虚模型动物体重增长缓慢,尤以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组最为明显。
另外,耗气破气组及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组大鼠的便质呈溏便-成形-溏便的变化,与文献[5]报道基本一致。
3 2 四种脾虚模型大鼠D-木糖吸收值的变化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四种脾虚模型大鼠D-木糖吸收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变化。
其中劳倦加饥饱失常组及劳倦加饮食失节法组大鼠D-木糖吸收值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P <0 05),两组模型之间有明显差别(P <0 05),耗气破气组及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组大鼠D -木糖吸收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 <0 05),两组模型之间有显著差别(P <0 05)。
3 3 四种脾虚模型大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四种脾虚模型大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
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组与劳倦加饮食失节组之间,劳倦加饥饱失常组与劳倦加饮食失节组之间无差别(P >0 05)。
表4 四种脾虚模型大鼠D-木糖吸收值与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变化 ( x s )
组别例数D-木糖吸收值(n)
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n )
1组52 85 0 42*76 10 5 81**
2组51 94 0 21
*
84 7 3 58**
3组50 52 0 16*90 8 3 96*4组50 71 0 0788 3 2 73
*
5组
5
1 3
2 0 55
95 2 1 48
(1)与对照组比较:*P <0 05,**P <0 001;(2)组间比较:P 1-2,
P 3-4,P 1 -2 ,P 2 -3 均小于0 05
4 讨论
4 1 D-木糖吸收值
木糖吸收试验用于检测小肠的吸收功能,已于1986年在郑州召开的全国虚证研究会议上被确定为脾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木糖是戊糖的一种,它由上段空肠吸收,但不为肝脏所利用,部分在体内破
坏,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大量文献报道,脾虚证时D-木糖吸收值下降。
本实验中,劳倦加饥饱失常组及劳倦加饮食失节法组大鼠D-木糖吸收值下降,说明这两种模型也存在小肠吸收功能低下。
且今后在研制新药以D-木糖吸收值为评定指标时,选择劳倦加饥饱失常的造模方法最具说服力。
但耗气破气组及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组大鼠D-木糖吸收率却显著升高,这与文献
[6]
一致。
本研究从实验方面证明了D-
木糖吸收率有升高的可能,且以耗气破气组升高最显著(P <0 05)。
升高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 2 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
免疫学指标的改变为脾虚的重要检测指标,脾虚证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
而对外周血中各种免疫功能执行细胞的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
本实验四组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均下降,且以耗气破气组下降最显著(P <0 001)。
那么选择该模型用于这方面的研究最为理想,而且饥饱失常这一造模因素是否起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仅进行了四种脾虚证模型的D-木糖吸收率及外周血T 淋巴细胞百分率的研究,其差异性是显著存在的。
但无论在模型还是客观指标的选择上,还不能从整体上全面反映脾虚动物模型之间的差异。
为了使今后能更好地研究脾虚证及研制脾虚证的治疗新药,特别是在动物模型的选择上做到有据可循,本方面的研究尚需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阚甸嘉,滕静茹,傅湘琦,等 用耗气破气理论塑造脾气虚动物模
型[J] 吉林中医药,1990,(2):32-34
[2] 傅湘琦,张奇,唐党生,等 根据中医耗气破气理论塑造大白鼠
脾气虚证 模型血小板形态变化的电子显微镜观察[J ] 山西中医,1990,6(1):32-33
[3] 王雪萍,刘旺根,王玎玎 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大鼠胃粘膜组织代
谢的影响[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106):25-26
[4] 傅湘琦,唐党生 过劳和饮食失节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模型的研究
-肝脏线粒体超微结构的观察[J] 云南中医杂志,1986,(5):10-11 [5] 陈小野,邹世洁,张智 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实验研究[J] 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37-41
[6] 张志华 谈谈对 脾 的新认识[J] 中华名医论坛,2003,(9):28-29
80 ITC M Jul 2005,Vol 22,NO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