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诊断详述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诊断脾胃功能失调

中医如何诊断脾胃功能失调

中医如何诊断脾胃功能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脾胃功能失调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综合判断脾胃的状况。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首先,观察患者的面色。

脾胃功能失调的人,面色可能会出现异常。

比如,脾胃虚弱的人,面色往往萎黄,没有光泽,这是因为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滋养面部所致。

再看嘴唇,正常情况下嘴唇应该是红润而有光泽的。

如果嘴唇苍白、干燥,甚至出现裂口,可能提示脾胃功能不佳。

因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此外,还会观察舌苔。

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都能反映脾胃的情况。

脾胃湿热的人,舌苔往往黄腻;脾胃虚寒的人,舌苔可能是白而厚腻。

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如果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可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

而呕吐物、口气等的气味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比如,呕吐物酸臭,口气秽浊,多为脾胃有积滞、湿热。

问诊在诊断脾胃功能失调中起着关键作用。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包括食欲、食量、口味偏好等。

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或者容易饥饿但吃了又不消化,这些都可能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

还要了解大便的情况,大便溏稀、不成形,或者便秘,都可能与脾胃有关。

此外,询问患者是否有胃脘部的疼痛、胀满、嗳气、反酸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诱因等,有助于判断脾胃的具体问题。

切诊中的脉诊和按诊也很重要。

脾胃虚弱的人脉象通常比较虚弱,无力;脾胃湿热的人脉象可能滑数。

按诊主要是按压腹部,检查是否有压痛、痞满等情况。

如果胃脘部有压痛,可能提示有胃脘部的病变;腹部胀满、按之有抵抗感,可能是脾胃气滞或食积。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诊断方法,中医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体质、情志、生活习惯等因素。

比如,长期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

而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常常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

中医内科学考博论述题

中医内科学考博论述题

简答题: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①整体审查:诊断疾病时,应重视病人整体的病理联系以及外界环境等对人体病变的影响。

②四诊合参:医生临证时,必须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广泛收集病情资料,并综合分析判断。

③病证结合:进行疾病诊断时,将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全面认识疾病的病理本质。

2.中医诊断基本原理?①司外揣内:外: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或体征,内:脏腑等内在病理本质,医生通过诊察、分析病人外部的异常现象,可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

②见微知著:微: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明显整体的变化,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③以常达变:常:健康生理的状态,变:异常病理的状态,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3.何为望诊,包括哪些内容?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包括全身望诊---望神色形态;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皮肤。

;望舌---望舌体,舌苔;望排出物---望痰涕、呕吐物、大小便;望小儿食指络脉。

4.虚证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久病精亏、神衰而失神。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面色晦暗,目光无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消著骨,动作艰难,或郑声神昏等。

临床意义:提示正气大伤,功能衰败。

多见于久病、重病患者,预后不好。

5.假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神志昏迷,或精神微米,突然甚至清楚,精神躁动;目光晦暗,瞳神呆滞,突然目光明亮,浮光外露;面色晦暗无华,突然颧红如妆;不欲言语,语声低微断续,突然言语不休;毫无食欲,或食量减少,突然欲进食或暴食。

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绝,属于病危。

6.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假神见于垂危的病人,在治疗无效的前提下,突然出现局部症状的暂时性“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

重病好转是在治疗有效的基础上,从个别症状的改善,逐渐发展为全身的、稳步的好转,与整体状况好转相一致,如食欲渐渐增加,面色渐渐红润。

解析5个脾气虚的症状

解析5个脾气虚的症状

解析5个脾气虚的症状炎热的夏天,不少人总是觉得头晕脑胀,特别不舒服,你有没有想到是脾虚在作怪?因此中医专家提醒:我们平时要知道脾气虚的症状,注意自身的保护!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一:舌苔有变化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

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

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

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二:食欲下降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

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三:早起不适清晨起床,如果感觉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

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

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四:湿气重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

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

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乏力等。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虚弱有多种分型,调理方法也因人而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脾胃虚弱的常见类型。

脾胃虚弱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和脾胃虚寒等。

脾气虚是脾胃虚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针对脾气虚,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脾阳虚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

调理脾阳虚,可用理中丸。

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

其中干姜温中散寒,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

胃阴虚的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干呕呃逆等。

对于胃阴虚,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

其中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滋阴养胃,当归养血和肝,川楝子疏泄肝气。

诸药合用,滋阴疏肝,养胃生津。

脾胃虚寒常见于胃脘冷痛、得温则减、呕吐清水、食少便溏等症状。

此时可选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组成。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桂枝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饴糖温中补虚。

全方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除了上述方剂,还有许多单味中药也具有调理脾胃虚弱的作用。

白术,味苦、甘,性温。

归脾、胃经。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所致的食少、腹胀、便溏等。

山药,味甘,性平。

归脾、肺、肾经。

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虚劳咳嗽等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茯苓,味甘、淡,性平。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治方法有哪些

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治方法有哪些

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治方法有哪些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

脾胃虚弱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气血不足、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治脾胃虚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脾胃虚弱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消瘦等。

体征方面,可能会有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舌象多为舌质淡、舌苔白或薄白、舌体胖大或有齿痕。

脉象通常为缓弱或细弱。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情志状况等,来综合判断脾胃虚弱的病因和病情。

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喜欢吃生冷油腻食物、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导致脾胃虚弱。

二、脾胃虚弱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脾胃虚弱是中医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脾胃虚弱的不同类型和症状,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所致的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调整用药剂量和方剂组成。

2、针灸治疗针灸也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的症状有哪些脾虚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指的是脾脏功能失常、运化失常和气血不足。

这种体质的人往往肢体乏力,精神不振,容易疲劳,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等症状。

本文将深入分析脾虚的症状,并介绍一些改善脾虚的方法。

1. 肢体乏力脾虚体质的人往往会感觉到肢体乏力,特别是在长时间的运动后更为明显。

由于脾脏主管运化,如果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气血的不足,从而引起机体的疲劳感。

2. 精神不振脾虚体质的人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较为迟钝,表现为精神不振,大脑功能较为迟缓。

同时由于身体的疲劳,也会为肝的疲劳加剧提供条件,从而影响到肝的健康。

3. 消化不良脾虚体质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口干、口舌生糠等。

这是因为脾脏不能够及时运化食物,导致消化功能受损。

4. 皮肤粗糙脾虚体质的人皮肤质地一般较为粗糙,表面干燥且缺乏光泽。

这是因为脾虚导致气血不足,机体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到皮肤健康。

5. 其他症状除了上述常见的脾虚症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

例如脾虚体质的人容易感到口苦、口臭、腹部胀气等。

如何改善脾虚脾虚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体质,因此改善脾虚需要从饮食、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改善脾虚的方法:1. 饮食调理饮食关系到脾胃的健康,所以对于脾虚体质的人来说,合理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鲫鱼等,同时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食物。

2. 适当的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耐力,同时也有助于改善脾虚。

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3. 生活规律脾虚体质的人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尤其是睡眠和作息方面。

每天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

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的连续劳累。

结语脾虚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生活规律和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虚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耐力。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

脾胃虚弱病历范文中医中医病历。

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35岁。

职业:公司职员。

初诊日期:[具体日期]主诉:胃脘部隐痛不适、腹胀、食欲减退3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3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隐痛,呈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较轻,得温则舒,遇冷加重。

同时伴有腹胀,进食后尤甚,嗳气频繁,气味酸腐,食欲明显减退,食量较前减少约1/3,偶有恶心,未呕吐。

大便溏薄,日行2 - 3次,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患者曾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药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遂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平素饮食不规律,常因工作原因饥饱无常,嗜食生冷油腻食物,吸烟10年,每日约10支,偶尔饮酒。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面色萎黄,形体偏瘦。

-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腻。

- 脉象:脉细弱。

- 腹部平软,胃脘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 - ),肠鸣音稍亢进,约4 - 5次/分。

中医辨证:脾胃虚弱证。

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故见胃脘隐痛、腹胀、食欲减退。

脾胃阳虚,失于温煦,则胃脘部疼痛得温则舒,遇冷加重。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故见舌淡苔薄白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见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

方剂:黄芪建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6g。

大枣10g 生姜10g 党参15g 白术15g。

茯苓15g 山药20g 薏苡仁30g 砂仁6g(后下)木香10g 陈皮10g。

用法用量: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医嘱:1. 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2. 戒烟限酒。

3.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寒。

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复诊记录:二诊([复诊日期]):患者诉胃脘部隐痛、腹胀症状较前减轻,食欲有所增加,食量较前增加约1/4,大便仍溏薄,但次数减少为日行1 - 2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气虚诊断详述
*导读:脾气虚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

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
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

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
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
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

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

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

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

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脾气虚证的治疗以益气健脾为法。

常用四君汤、六君汤、补中益气汤等。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脾气虚的诊断,脾气虚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脾气虚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