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脾虚证讲义——【医学精品资源】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456条“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这一条论正虚脉实。

正虚,是正气虚,下利所以正虚,是虚证。

脉实,脉是紧脉,所以是实脉。

正气虚而邪气实,这个病就不好治。

趺阳是候脾胃之气、脾胃气盛衰的。

趺阳脉大而紧,大主虚,紧主寒,意味着脾胃气虚而有寒邪,所以当即下利,这个人啊,就腹泻了。

当即,就是必然的。

脾胃受寒邪所伤,所以就会腹泻了。

下利了,腹泻了,寒邪应该随之减少,寒随利减,那脉就应细、小,就符合这样的规律,这个病就好治,虽然正气虚,但邪也衰了,所以是为顺的。

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脉还不变,还反见紧脉。

紧而有力,只是个例子,不见紧行不行,见迟而有力,大而有力,都是可以的。

这个就反应了邪气盛,邪气并没有因为腹泻而减轻,因为脉还紧还大而有力,邪未衰,但正气却衰了、不足了,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就能治。

而且这个病也止不住,还要腹泻。

这一条一共14个字,但是这14个字,起的作用就大了。

大家要推理啊。

他举的是这样的例子,其精神是什么?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正虚邪实,脉应该微小而未微小,邪气不服,这个病就难治。

这个精神推而大之,在临床上,只要看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推理出病易治还是难治,能得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鼻子出血,出了很多的血。

没出血时,脉见洪大,身上烦热。

出血以后,身凉,脉细,这个病就要好了,因为热随血减,正气恢复、邪气退了,病就好了。

如果出血以后,身大热,脉仍洪大,这个病就不好治。

所以脉紧,当即下利,脉仍紧的,就不好治,道理一样。

这个人肝硬化,肚子挺大,尿就是下不来。

这时候西医打速尿,尿下来了,这时候正气虚不虚啊。

如果脉比较脉微、沉弱,这就是对的,如果泻下以后,脉弦而有力,那就不好治,邪气不服。

所以14个字道理明白了,要推而广之,大而化之。

不论见什么问题,都有正邪关系的问题,正常的,就好了,不正常的,病就不好治。

事情怕反常,反常,就要认真考虑了。

57条“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脾虚证—脾阳虚,脾实证—湿困脾,兼证—脾肝胃不和,共7解法

脾虚证—脾阳虚,脾实证—湿困脾,兼证—脾肝胃不和,共7解法

脾虚证—脾阳虚,脾实证—湿困脾,兼证—脾肝胃不和,共7解法脾虚证—脾阳虚,脾实证—湿困脾,兼证—脾肝胃不和,共7解法大国医说2019-10-13 22:15:09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恶湿,脾病运化不健,则湿蕴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

辨证原则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

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

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原则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兼顾。

脾虚证1.脾阳虚衰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纳不佳,或纳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来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

例方:理中汤加减。

本方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而运化失健的病证。

2.脾气不足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少便溏,久泻脱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坠胀,或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小便淋漓不尽,或尿混浊如米泔水。

舌质淡,脉濡弱等。

治法:补中益气。

例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本方功能健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病证。

脾实证1.寒湿困脾胸闷口黏,纳谷不馨,脘腹痞胀,头昏身倦,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皮肤晦暗发黄,四肢浮肿,小便短少。

苔薄腻,脉濡滑等。

治法:燥湿运脾。

例方:胃苓汤加减。

本方功能燥湿运脾,通阳利水,适用于寒湿困脾,脾运不健的病证。

2.湿热蕴脾肌肤黄染如橘色,两胁及脘腹作胀,食少厌油,恶心呕吐,口干苦,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发热。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

两方均有清利湿热功能,适用于湿热蕴脾,健运无权,熏蒸肌肤,发为黄疸的病证。

但前方兼有通腑退黄作用,后方则以淡渗利湿为长。

兼证1.脾肾阳虚面色苍白,神倦,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喜温,大便溏泻或黎明即泻,腹痛,下肢浮肿,或有腹水。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案2:链霉素中毒性眩晕 曹某,男,52岁,工人,1991年8月30日初诊。于半年
前,因患结核性胸膜炎,注射链霉素20支(计链霉素10g) 时开始出现轻度眩晕,注射至36支时出现重度眩晕,耳鸣, 听力减退,时恶心呕吐,视物晃动,如坐舟车,步履蹒跚, 踏地发软,曾多方救治,服中西药罔效。检查:罗姆伯格 征阳性,向左侧倾斜,但指指、指鼻试验正常,睁眼并足 不能站立,必须两足相距一尺多远方能站立片刻,苔白腻, 脉滑。拟诊:眩晕。证属痰湿中阻。处方:茯苓18g,桂 枝18g,白术18g,甘草12g,泽泻45g。服12剂,症状明显 好转,走路较稳,视物微动,苔薄白,继服前方30剂,诸 症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赵性荣.苓桂术甘汤治疑难病验 案三则.河南中医.1997;17(6):12]。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
湯主之。(66)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 生薑四兩(去皮)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
升,日三服。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 則頭眩①,脈沈緊,發汗則動經②,身爲振振搖 ③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
【词语解释】
①头眩:头晕目眩。②动经源自扰动经脉。③振振:动摇不定貌。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36页PPT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36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试析《伤寒论》中的脾胃证候

试析《伤寒论》中的脾胃证候

脾 胃乃后 天之 本 , 化 之源 , 人 体 受 纳 水 谷 , 生 是 运
化精 微 , 灌诸 经 的主 要 器 官 , 濡 诸类 病 证 的发 生 演变 、 治疗转 机 , 不与之 相关 。《 无 伤寒 论》 在理 法方 药 、 证 辨 论 治诸方 面 , 实为 以脾 胃为本 作 为 治疗 指 导 思 想 之楷 模 , 中涉及脾 胃证 候 之 条 文 约二 百 条 之 多 。笔 者试 论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 医 20 0 7年 9月 第 2 2卷 第 9期
C G T M S p m e 2 0 . o 2 . J M C et br 07 V l 2 9 e
‘1 ‘
【 术探讨 】 学
试析《 伤寒论》 中的脾 胃证候
条 :少 阴病 , “ 饮食 入 口则 吐 , 中温 温欲 吐 , 心 复不 能吐 ,
始得 之 , 手足寒 , 弦 迟者 , 脉 此胸 中实 , 可 下 也 , 不 当吐
之” 。本条 论 述 了邪 阻 胸 阳 , 机 上 逆 的 证 治 。36 气 9
条 :大病 差后 , 唾 , “ 喜 久不 了 了 , 胸上 有寒 , 当以丸药温 之 , 理 中丸” 宜 。此条 “ 唾 , 不 了了 ” 出 由于脾 胃 喜 久 指 虚寒 、 寒饮 不化 而致 涎唾在 胸脘 , 日 :胸上 有寒 ” 故 “ 。
征 。9 条 :伤 寒 五 六 1 中风 , 来 寒 热 , 胁 苦 满 , 6 “ 3, 往 胸 嘿嘿不 欲饮食 , 烦喜 呕 , 心 或胸 中烦 而不 呕 , 渴 , 或 或腹 中痛 , 胁下痞 硬 , 心 下悸 , 或 或 小便 不 利 , 不 渴 、 或 身有
微 热 , 渴者 , 或 小柴 胡 汤 主之 ” 。本 条 阐 述少 阳病轻 症 小柴胡 汤 证 的主 证 、 然症 及治 法 方药 。19条 : 何 或 2 “ 谓脏 结 ?答 日 : 结 胸 状 , 如 饮食 如故 , 时 下 利 , 脉 时 寸 浮 , 脉小 细沉 紧 , 日脏 结 ” 关 名 。该 条指 明脏 结 主证 系 “ 饮食 如故 , 时下 利 ” 10条 阳 明病 提 纲 : 阳 明之 时 。 8 “ 为病 , 胃家 实 是 也 ” 7 。23条 太 阴 病 提 纲 : 太 阴 之 为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二〇一:「伤寒」发热。

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热,汗出濈濈然者,就是热而汗出状,这情形就是观其病人脉在证发热又一直在流汗,照理说,伤寒表证不会有汗的,现在有汗就知道病要传阳明了,会进到阳明的病毒都很厉害,病毒进来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会去相抗,津液就会一直丧失,病人免疫系统一直在丧失,病毒又赶不出去,津液就会伤到,所以汗一直往外流,就知道传阳明了。

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三日,就是三候,差不多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的脉都是很大很扎实的。

什么叫做「脉大」?就是摸上去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脉形比较大,「痨脉」也很大,但是中空的。

如果脉是浮的,代表「表」。

就是太阳,如果脉是弦,就是少阳,如果脉是大,就是阳随证明,治如果之把到脉是又浮又大又弦,代表「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并病。

二〇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浮讲的是表,缓就是表里有点热而已,手足自温者,就是胃气非常的足,所以当胃气没有的时候,四肢厥逆,手脚冰冷,这时候用四逆汤,所以四逆汤用干姜附子,让胃马上热起来、所以手脚有温度就是胃气很正常,就是阳明,就是肠胃的功能没问题,而脉浮而缓,如果人食欲不振,就知道病在「太阴」。

太阴讲的是脾脏,太阴有问题的时候,病人会有腹满的现象,腹满是太阴病的主证,吃东西可以吃,但是不想吃,想吃就是脾脏的功能正常,想吃正常,不想吃就是不正常,所谓「思能伤脾」,所以如果舌头吃东西没有味道的时候,就代表脾脏有问题了,如果脾脏功能缓下来,脾脏一肿大,蠕动就减少了,就是中医所谓「寒」,脾脏一肿起来,就代表脾的血没有办法充分供应胃的下方了,胃就不能正常的蠕动,所以肠胃受到脾脏的影响,就会腹满,肚子就会胀满,不想吃、如果病人想吃东西就是脾脏恢复了,所以想吃或不想吃都是脾脏在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如此水寒之证,阳气已虚,若再误用发汗之法治疗,必 致阳虚更甚,经脉失却温养,更加水气浸渍,必伤动经 脉之气,而出现身体振颤动摇不能自持之症,是由脾虚 而致肾阳不足,水气泛溢,则非苓桂术甘汤所能治也。 提示本证的治疗当禁用汗法。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方中茯苓养心益脾,能补能渗,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 气,平冲降,与茯苓相配,通阳化气,渗利水湿,使饮 邪下排,以折上逆之势;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补脾益气, 助苓桂治在中焦;促脾运转,培土制水。桂枝甘草相配, 辛甘化阳,以退阴翳,全方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 和之”之旨。
脾虚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 【原文】 •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66) •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 厚樸半斤 生薑四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现代研究】 • 根据本方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功,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神经衰弱、
精神分裂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心源性 喘息、神经性心悸、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属脾虚水停者。 • 本方有较好的镇静、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及正性肌力作 用等。
•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兩 •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原文析义】 • 本条论述脾虚水停的证治及治疗禁忌。文中“茯苓桂枝
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 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显为误治。误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疑难点击】 • 尤在泾认为:“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仍属苓桂术甘汤
所主的范畴;丹波元坚认为:此条止脉沉紧,为苓桂术甘汤证, 而身为振振摇者即真武所主也。对本条病机,多家皆认为系脾阳 不足,水气上逆之证,但张志聪等认为系胃虚肝逆所致。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病案选释】 • 案1:冠心病心肌梗塞 • 陆某,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 治两月,病情未减。 • 症状为:心前区疼痛,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 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乃 用苓桂术甘汤(茯苓15g,桂枝10g,白g,炙甘 草6g),仅服十余剂,则其病转安。(陈明等.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试论心悸的证治》.学苑 出版社.1998)
伤寒论脾虚证讲义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原文】
•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①,脈沈緊,發汗 則動經②,身爲振振搖③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

பைடு நூலகம்
【词语解释】

①头眩:头晕目眩。

②动经:扰动经脉。
③振振:动摇不定貌。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辨治思路:案1 患者虽病因与条文有间,但主证心前区痛、气窒 憋闷,气冲咽喉等,正与本条仲景所言“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合拍,分析诸证因机,心脾阳虚,水饮内停,阻碍气机,故见心 中憋闷而痛。水气上逆,故见气上冲胸。饮邪内阻,阳气不通, 则脉弦而结,舌淡苔白。阳虚不固而见周身冷汗。从而辨为心脾 阳虚,水气上冲之证,投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而随 手取效。
施吐下,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生,饮停心下, 阻碍气机,则心下胀满;土虚不能制水,则水饮上冲,故 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饮邪既然冲于胸膺,则胸闷、气 短、心悸等症状皆可能会出现;阳虚不能升清于上,清窍 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临床上多见头眩,起 则加重)。《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脉得诸沉,当责 有水”。脉沉主水,脉紧主寒,沉紧之脉,示本证为寒水 为患。综合分析,是证主机乃是脾阳不足,水气上冲所致, 故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案2:链霉素中毒性眩晕 • 曹某,男,52岁,工人,1991年8月30日初诊。于半
年前,因患结核性胸膜炎,注射链霉素20支(计链霉素 10g)时开始出现轻度眩晕,注射至36支时出现重度眩晕, 耳鸣,听力减退,时恶心呕吐,视物晃动,如坐舟车, 步履蹒跚,踏地发软,曾多方救治,服中西药罔效。检 查:罗姆伯格征阳性,向左侧倾斜,但指指、指鼻试验 正常,睁眼并足不能站立,必须两足相距一尺多远方能 站立片刻,苔白腻,脉滑。拟诊:眩晕。证属痰湿中阻。 处方:茯苓18g,桂枝18g,白术18g,甘草12g,泽泻45g。 服12剂,症状明显好转,走路较稳,视物微动,苔薄白, 继服前方30剂,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赵性荣.苓桂 术甘汤治疑难病验案三则.河南中医.1997;17(6):12]。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辨治思路:案2因链霉素中毒所致,以眩晕为主 症,为起则头眩之重者,从其所伴恶心呕吐,苔 白腻,脉滑等症可知,此眩晕之起显系脾虚饮停、 水气上逆、干犯清窍所为,故用苓桂术甘汤健脾 利水、平冲降逆,唯其眩晕持续,而非“起则头 眩”,当知水饮较重,故加大剂量泽泻以利水降 冲而获奇效。上二案虽西医病名不同,但从中医 而言,皆为脾虚水停,上逆为患,故均用本方为 主治疗而取良好疗效,说明中医诊治,重在辨证 论治,有是证即用是药。
• 煎服法:水煎1次,分3次温服。
脾虚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 【辨证提要】 • 辨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汤证辨析:本方与苓桂甘枣汤在药物组成上仅一味之差,
虽然同为水气致病而设,但在病机及临床表现方面有诸 多不同。本证为饮停中焦,症状亦以中焦为主,心下逆 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苓桂甘枣汤证饮停下焦,症状 以下焦为主,脐下悸动,有冲逆之势。在治疗上虽然皆 温阳化气、利水消饮,然前者侧重治理中焦,以白术健 脾。后者侧重于治理下焦,重用茯苓利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