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可能都受到脾胃虚弱的困扰。
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会影响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那么,当脾胃虚弱时,如何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身体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脾胃虚弱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等不同类型。
对于脾气虚的朋友来说,常见的中药调理方法是使用四君子汤。
这个方子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它们相互配合,能够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脾阳虚的情况,就可以考虑理中丸。
其中的干姜能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这个方子可以温暖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要是胃阴虚呢,一贯煎是个不错的选择。
里面的沙参、麦冬、生地等药材,能滋养胃阴,缓解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隐痛、口干咽燥等症状。
除了这些经典的方剂,还有一些单味中药也对脾胃虚弱有调理作用。
比如说山药,它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
无论是煮粥还是做菜,加入山药都能起到一定的健脾作用。
还有白术,这味药苦甘温,归脾、胃经,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在很多调理脾胃的方子中,都能看到白术的身影。
另外,大枣也是个好东西。
它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平时可以直接吃,或者泡水喝。
除了服用中药方剂和单味中药,咱们还可以通过一些中成药来调理脾胃虚弱。
比如参苓白术散,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状。
补中益气丸则侧重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等有较好的疗效。
在使用中药调理脾胃虚弱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要辨证论治。
不能自己随便用药,得先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脾胃虚弱,然后再选择合适的中药。
脾胃虚弱中医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消化饮食困难、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主要与饮食不节、生活无规律、情志不稳、劳逸不当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主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调养生活习惯、服用中药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方法:一、调整饮食结构1. 饮食清淡:脾胃虚弱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煮、蒸、炖等烹调方法。
2. 少食多餐:脾胃虚弱者应少吃多餐,每天分成5-6餐,保持正常的饮食节奏,避免暴饮暴食。
3. 合理搭配食物:在饮食中要注意荤素搭配,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均衡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二、调养生活习惯1. 定时作息:脾胃虚弱者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早睡早起,尽量避免熬夜。
2. 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但脾胃虚弱者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轻度锻炼方式。
3. 避免过度劳累:脾胃虚弱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尽量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用电脑等对眼睛疲劳的活动。
三、服用中药调理1. 补益脾胃的中药:脾胃虚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胃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可以煮汤或炖粥进行食用。
2. 调理肠胃的中药:脾胃虚弱可能会出现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消食理气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如枳壳、陈皮、山楂等。
3. 恢复脾胃功能的中药:脾胃虚弱时脾胃功能受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白芍、陈皮等。
四、针灸调理针灸也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刺激人体穴位,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加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调养生活习惯、服用中药和针灸调理。
脾虚治疗方法

脾虚治疗方法
脾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乏力、肌肉无力、容易疲劳等症状。
脾虚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容易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因此,及时治疗脾虚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脾虚的治疗方法。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是治疗脾虚的重要方法之一。
脾虚的患者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红枣等,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或过饱,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其次,中药调理是治疗脾虚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茯苓、山药等,这些中药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改善脾虚症状。
另外,针灸和推拿也是治疗脾虚的有效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质,改善脾虚症状。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脾胃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对治疗脾虚有一定的帮助。
适当的运动可
以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脾虚症状。
但是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时要因人而异,避免过度疲劳,以免适得其反。
最后,心理调节也是治疗脾虚的重要方法之一。
脾虚患者往往伴有情绪低落、易怒等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脾胃功能的影响。
总之,脾虚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适当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法,是可以有效治疗脾虚的。
患者在治疗脾虚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尽快康复。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脾虚的调理方法

脾虚的调理方法
脾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质问题,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脾虚的调理方法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来改善脾虚的症状。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脾虚的调理方法。
首先,饮食调理是改善脾虚的关键。
脾虚的人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瘦肉、鱼类等。
同时,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此外,适量摄入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脾虚症状。
其次,生活方式调理也是很重要的。
脾虚的人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
早起,避免熬夜。
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脾虚症状。
此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也对改善脾虚有帮助。
最后,药物治疗是改善脾虚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医药中有很多针对脾虚的药物,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进行调理。
此外,也可以选择一些中成药进行调理,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
总之,脾虚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理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脾虚的症状,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脾虚的调理,保持身体健康。
脾虚怎么补最好的方法

脾虚怎么补最好的方法脾虚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脾脏功能失常,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的身体不适。
脾虚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乏力、腹泻、腹胀等,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免疫功能。
那么,脾虚怎么补最好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是治疗脾虚的重要方法。
脾主运化,喜温补,因此脾虚的人应该多食温补之品,如小米、南瓜、红枣、山药等。
此外,还可以适当多食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葱、大枣等,以帮助脾胃的运化功能。
同时,要避免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其次,中药调理也是治疗脾虚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茯苓等,这些药物具有补脾益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可以帮助调理脾虚的症状。
当然,在选择中药调理的时候,最好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养生中还有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如艾灸、按摩等。
艾灸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疗法,可以帮助温补脾胃,促进气血运行。
按摩则是通过按摩腹部和脾经穴位,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脾虚的症状。
这些方法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治疗脾虚的重要环节。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都可以帮助改善脾虚的症状。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总之,治疗脾虚需要综合调理,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艾灸按摩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理,早日恢复健康。
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治方法有哪些

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治方法有哪些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
脾胃虚弱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气血不足、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治脾胃虚弱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脾胃虚弱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脾胃虚弱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消瘦等。
体征方面,可能会有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舌象多为舌质淡、舌苔白或薄白、舌体胖大或有齿痕。
脉象通常为缓弱或细弱。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情志状况等,来综合判断脾胃虚弱的病因和病情。
比如,长期饮食不规律、喜欢吃生冷油腻食物、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都可能导致脾胃虚弱。
二、脾胃虚弱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脾胃虚弱是中医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脾胃虚弱的不同类型和症状,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见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证,表现为面色苍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
参苓白术散由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所致的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调整用药剂量和方剂组成。
2、针灸治疗针灸也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补脾胃虚弱的中药方剂大全

补脾胃虚弱的中药方剂大全补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脾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体免疫、抵抗力和生命力等方面。
而中药方剂常常被用于调节脾胃,因为中药具有温和的性质,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缓解脾胃虚弱的症状,预防各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方剂用于补脾胃虚弱,以及一些简单易行的食谱和偏方。
同时提醒读者,在使用中药方剂和食谱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严格遵循医嘱,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一、中药方剂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创立的名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组成,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合适30克,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分成3-4次饮用,可以稍微调整药量根据自身体质和医嘱调整。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的方剂,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适量,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分成3-4次饮用,每次10-15克即可。
3、香砂养胃汤香砂养胃汤是由茴香、半夏、陈皮、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白果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可以调理胃肠功能和缓解脾胃不适,如腹胀、胃痛等症状。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适量,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分成3-4次饮用即可。
4、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由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白芍等药物组成,可以调理脾胃,又有催产作用,适用于产后脾胃虚弱的女性。
制作方法:以上药物合适,病情轻的患者适量减半使用,加入水中煎煮,去渣后可加入蜂蜜调味。
二、食疗方剂1、生姜糖水生姜糖水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医食疗方剂,具有温暖胃肠、开胃健脾的作用,为脾胃虚弱、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患者的饮食佳品。
制作方法:将生姜去皮切片,放入水中煮沸,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2、山药粥山药具有养肝补肺、利水健脾的作用,是脾胃虚弱、贫血、低血压等患者的良好食疗之选。
制作方法:将山药洗净,切成薄片,加入适量的水加热煮沸,然后加入适量的糯米粉,搅拌均匀至煮开之后,转小火熬煮,直到糯米粉完全煮熟即可。
15种脾胃虚弱+湿气重调理方,实惠+好用

15种脾胃虚弱+湿气重调理方,实惠+好用1. 脾胃气虚——四君子合剂益气健脾。
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脾虚——肝复乐片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
上腹肿块,胁肋疼痛,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3. 脾虚气滞——胃脘舒颗粒益气阴,健脾胃,消痞满。
主治脾虚气滞所致的胃脘痞满、嗳气纳差、时有隐痛;萎缩性胃炎。
4. 脾胃虚寒——理中丸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胸痹虚证,病后喜唾,小儿慢惊。
5. 大便不成形——香砂和胃丸健脾开胃,行气化滞。
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脘腹胀痛,吞酸嘈杂,大便不调。
6. 脾胃虚弱——泰渭散用于各类脾胃虚弱,湿气重,胃胀消化不良,各种胃病的调理,糜烂、反酸,抗炎修复,适合所有人服用调理。
7.肠胃不好,幽门螺杆菌——金免幽用于脾胃虚弱的调理,肠道菌群不平衡,胃胀腹胀不消化,幽门螺杆菌阳性,适合几乎所有人服用调理。
8.脾虚湿气重——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用于湿气重、面部暗沉,头发油多、肚腩大赘肉多、身体总是疲倦、感觉睡不醒没精神9.心脾两虚——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10.肚子胀痛——消痞和胃胶囊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胃脘灼热胀痛,泛吐酸水,痞满嘈杂。
11.放屁过多——复方牛黄清胃丸用于胃肠实热引起: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膈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12.口臭——养阴口香合剂用于胃热津亏,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咽干口苦,胃灼热痛,肠燥便秘。
13.苔厚腻——枫蓼肠胃康颗粒用于急性胃肠炎,属伤食泄泻型及湿热泄泻型者14.消化不良——罗浮山凉茶颗粒用于感冒中暑,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消化不良15.脾虚积食——健脾补血片用于补血,益气,健脾和胃,消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虚各种类型和治疗方式
一、脾虚各种症状及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则:温脾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
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则:补脾胃、养气血。
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则:补益脾气摄津。
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
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
《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
”治则:补脾熄风。
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
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
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
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二、食物预防和治疗
1.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
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2.食疗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还可以喝德甫的常渭宝,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者,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1)药点药饭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
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撒入适量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白术,干姜,鸡内金。
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
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
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
适用于脾虚气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2)补脾食物马铃薯:味甘、性平。
补气、健脾。
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
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
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
益胃气,托痘疹。
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
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
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
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补益脾胃,养血安神。
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
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补精添髓。
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
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
补中益气,凉血解毒。
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
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味甘、性温。
补益脾胃。
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味甘、性温。
益脾胃,补五脏。
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味甘、性温。
补虚弱、益脾胃。
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
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补脾胃,益气血。
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
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
补中益气,利水祛湿。
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
补脾胃,养五脏。
宜于脾虚湿盛腹泻。
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补中益气,补肺敛汗。
宜于脾虚腹泻,因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健脾化湿,清暑和中。
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
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
健脾,补肾。
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
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
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宜于脾胃虚弱之胃痛,津亏肠燥之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
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