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学绪论

合集下载

01口腔黏膜病学概论

01口腔黏膜病学概论

Oral mucosa指口腔内的湿润衬里,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皮肤的特点,如两者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均由上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其交界处呈波浪形。

其他自身特点:粉红色、表面光滑湿润、除皮脂腺外,不具备其他皮肤附件。

Oral mucosal disease涵盖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

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特点1、性别:某些疾病患病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多发生于女性;预后也与性别有关,如女性白斑癌变明显高于男性2、年龄:3、部位:不同部位易感性不同。

“危险区域”,口底-舌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4、损害:更迭性、重叠性;部位差异性;病损的共存性5、诊断方法: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病理6、治疗:同病异治(不同原因)、异病同治(相似发病机理)、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大部分预后良好、癌变、全身症状的先兆癌前病变:潜在恶性疾患癌前状态:OSF、DLE、syphilis口腔黏膜正常结构1、上皮:基底层、棘层、粒层、角化层其他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2、固有层3、粘膜下层4、基底层口腔黏膜上皮的结构蛋白1、角蛋白keratin:中间丝超家族结构蛋白,定位于胞质,属于胞质蛋白,是所有上皮中的主要细胞骨架蛋白,维持细胞形状和生存角蛋白的表达有典型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单纯大疱性表皮松解:角蛋白5/角蛋白14白色海绵状痣:K4/K132、桥粒和桥粒蛋白细胞粘附附着体,为连接相邻的上皮细胞且提供角蛋白丝在上皮细胞表面的附着自身抗原寻常型:Dsg3落叶型:Dsg13、半桥粒和半桥粒蛋白细胞黏附复合体,实现上皮和上皮下黏膜固有层大疱类天疱疮抗原180 BP180口腔黏膜疾病的基本病损Macule、Patch:皮肤黏膜颜色改变,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无硬结改变Macule:直径小于2mm;Patch:直径大于2mm维生素C缺乏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加压不褪色(出血)艾迪生病或黏膜固有层陈旧性出血或粘膜内金属颗粒沉积——黑色素沉着Papule:粘膜上小的实体性突出,针头大小,直径小于1cm扁平苔藓Plaque:多数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白色或灰白色,表面平滑或粗糙Vesicle: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上皮内疱(棘层内疱):被膜或疱壁较薄而柔软基层下疱(上皮下疱):疱壁较厚Bulla:疱损害直径大于1cm,典型大疱见于天疱疮、类天疱疮Pustule:脓疱Ulcer:黏膜上皮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浅层——上皮层,深层——粘膜下层Erosion:表浅缺损,上皮部分损伤,不损及基底层Nodule: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团块,直径大于5cmTumor:Atropy:上皮变薄,结缔组织内血管分布清楚,病变位置略凹陷Rhagades:线状裂口Pseudomembrane:可擦掉、撕脱Crust:痂Scale:鳞屑Necrosis:Gangrene:。

口腔科学 第六章粘膜病..ppt课件

口腔科学 第六章粘膜病..ppt课件
可原发或继发于伪膜型。又称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多 见于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患者,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 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 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 也可有红色斑块。
-
10
3. 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chronicerythematous candidosis)
合。是改善RAU症状有效方法,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常用 的药物有: 1)消炎类药物:包括①膜剂②软膏或凝胶③含漱剂④含片⑤ 散剂⑥超声雾化剂等 2)止痛类药物 3)促进愈合类药物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5)局部封闭 6)其他局部制剂等
-
20
(2)全身用药:目的是对因治疗、减少复发、争取缓解。全身 治疗有望在消除致病因素、纠正诱发因子的基础上,改变RAU 患者的发作规律,延长间歇期,缩短溃疡期,使病程得到缓 解。常用的药物和方法有: 1)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 3)免疫增强剂 4)生物治疗 5)其他治疗药物
-
27
口腔扁平苔藓糜烂型
-
28
口腔扁平苔藓非糜烂型
-
29
扁平苔藓皮肤、指甲病损
-
30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现
一、梅毒 病因 梅毒螺旋体 传径
-
31
临床表现
根据传染途径的不同,梅毒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梅毒和 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的长短,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 毒。
晚期先天梅毒多在2岁以后发病,到13~14岁才有多种症状相继 出现,绝大部分为无症状感染,标志性损害有哈钦森牙、桑 椹牙。
-
34
二、淋病
病因 淋病奈瑟菌 传播途径 1. 性接触传染 2. 其他途径 临床表现 1. 男性淋病主要表现为淋菌性尿道炎。 2. 女性淋病的症状较轻。宫颈内膜、尿道是最常受累的部位。

口腔学课件:口腔粘膜病学导论

口腔学课件:口腔粘膜病学导论

3.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粘膜的表征 血液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内分泌疾病及代谢紊乱 营养缺乏疾病 遗传及性传播疾病等
局部刺激或局部感染 免疫功能失调、 精神神经因素、 变态反应、 内分泌变化 遗传因素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炎型口疮
腺周口疮
创伤性溃疡
疱疹性口炎
唇疱疹
带状疱疹
伪膜型白色念珠菌病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慢性唇炎
1.病损单纯或主要发生在口腔粘膜的疾病 创伤性溃疡 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性口炎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唇、舌的固有疾病 口腔粘膜白色角化症 复发性口腔溃疡 口腔白斑、口腔红斑等
2.口腔粘膜和皮肤同时或先后发生病损的疾病 扁平苔藓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 天疱疮、类天疱疮 白塞氏病、药物过敏性口炎 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 肉芽肿性炎症等
口腔粘膜病学与临床学科
胃溃疡或萎缩性胃炎 糖尿病 白塞病 类风湿
口腔粘膜病学与口腔其他学科的关系
慢性根尖炎 清除牙菌斑、牙垢,牙周治疗 拔除过长智齿 修复科的不良义齿基托 正畸科的固定矫正器
感谢光临!
口腔粘膜病学导论
口腔粘膜病是常见的人类口腔疾病,它发 生在口腔粘膜和口腔粘膜下的软组织。
发病率虽不如牙周病和龋病高,但病变的 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涉及的学科广泛。
内科
妇科
皮科
病理科
儿科
精神科等
口腔粘膜疾病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口腔粘膜固有性疾病 第二类:皮肤-粘膜病 第三类:全身病在口腔粘膜的表征
萎缩型白色念珠菌病
增殖型白色念珠菌病

地图舌
沟纹舌
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
白斑
红斑
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黏膜知识点第一章口腔黏膜病学概论第一节概述1.基本概念①口腔黏膜(oral mucosa):口腔内的湿润衬里…….②口腔黏膜病(oral mucosal diseases):涵盖主要累计口腔黏膜组织的病因复杂、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的总称。

根据损害来源可分为:1)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2)同时发生于皮肤或单独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皮肤-粘膜疾病;3)合并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某些疾病;4)性传播疾病或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征。

③口腔黏膜病学(diseases of oral mucosa):是研究口腔黏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

④两病协作组:口腔白斑、扁平苔藓及其癌变防治研究协作组。

2.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特点:1)有些疾病明显女性多发,预后比男性差;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好发于青壮年,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下降。

2)不同部位口腔黏膜对疾病易感性不同;口腔黏膜的危险区域:口底-舌腹的U形区、口角内侧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这些区域的损害发生恶变的危险性较高。

3)损害特点①更迭性与重叠性: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如唇红部的水疱破溃后即形成糜烂,在后期则为痂壳形成。

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相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重叠性;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是以口腔溃疡为特征的病损,但疱疹性口炎后期也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害。

②部位差异性:同一疾病在口腔黏膜不同位置有不同表现;如口腔扁平苔藓在颊粘膜常表现为网纹型而在舌背则常呈斑块型。

③病损共存性。

4)诊断方法:除了根据临床表现,有时还需结合病理检查、治疗性诊断。

5)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6)转归:大多数口腔黏膜病预后良好,但有些口腔癌前病变有癌变风险。

第二节口腔黏膜的结构和功能1.口腔黏膜的结构。

口腔黏膜由上皮层、固有层、粘膜下层和基底膜组成。

1)角化型上皮的上皮层由深至表为基底层、棘层、粒层及角化层。

口腔粘膜病学教材

口腔粘膜病学教材

第一章口腔粘膜病学概论口腔粘膜(mucosa):是口腔内的湿润衬里正常的口腔粘膜:湿润、光滑、呈粉红色,除皮脂腺外,没有其它附件。

如果达不到此标准,就会发生疾病。

如口干症、口腔粘膜溃疡、粘膜白斑、肿瘤等。

分类:被覆黏膜、咀嚼黏膜、特殊黏膜结构:上皮层(基层、棘层、粒层、角化层)、固有层、黏膜下层、基底膜功能:1、屏障保护功能(唾液屏障、上皮屏障、免疫细胞屏障、免疫球蛋白屏障)2、感觉功能3、温度调节及分泌功能等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特点(1)性别:某些疾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RAU发生于女性者明显多于男性(2)年龄: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好发于青壮年(3)部位:口底-舌腹的U形区、颊粘膜内侧三角形口角区、软腭复合体为口腔黏膜危险区域。

(4)损害:①更迭性与重叠性(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更迭性;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出现相同的损害称为重叠性)②部位的差异性③病损的共存性(5)诊断方法:①结合临床病损诊断,②结合病理检查,③治疗性诊断(6)治疗:①同病异治、②异病同治、③局部疾病全身治疗、④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大多预后良好,某些也有癌变的可能口腔黏膜病的基本临床病损(1)斑macule与斑片patch: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常较周围颜色变深,直径小于2cm称为斑,大于2cm称为斑片。

斑与斑片一般不高出黏膜表面,不变厚,亦无硬结。

(2)丘疹与斑块丘疹papule:黏膜上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

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以为尖形、圆形或扁平形,颜色呈灰白色或红色,消退后不留痕迹。

扁平苔藓为典型的丘疹,常排列成网状、环状、带状、斑块。

斑块plaque或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

白斑和癌可呈现丘斑病损(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

口腔粘膜病—概论(口腔内科学课件)

口腔粘膜病—概论(口腔内科学课件)

(6)咽:咽前后柱 是否充血 扁桃体是否肿大
(7)牙龈: 形态 色泽 起疱 上皮剥脱 白色斑纹
二、检查
2.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凝血功能检查 血清铁、叶酸 红细胞(3) (4) (5)
• 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诊断、排除恶变 • 部位:与正常组织相连的损害边缘 • 深度:达到粘膜下层
(2)唇、颊粘膜: 系带位置、形态 腮腺乳头:颊粘膜 隆起、正对上颌第 二磨牙冠。
(3)口底及舌腹:舌 系带、舌下腺及舌下 腹 舌系带:位于口底中 份 颌下腺、舌下腺导管 开口:沿系带两侧或 舌下肉阜。
(4)舌: 伸舌检查:对称性、 有无歪斜或震颤 舌背乳头:增生或萎 缩
二、检查
1.口腔粘膜检查
(5)腭:腭皱壁、 腭乳头、腭小凹 软腭:活动性及悬 雍垂的形态
能源物质
• 葡萄糖、脂肪
上皮组织
• 糖酵解(无氧分解)
上皮下结缔组织 • 有氧氧化供能
二、细胞周期与组织更新
角质层
脱落角化层细胞 新生细胞
动态平衡
新 生
颗粒层
特定区域细胞
细 胞
进 一
棘层
步 分

基底层
新生细胞
母体细胞
二、细胞周期与组织更新
(一)角朊细胞的成熟
细胞
结构形态 变化
成熟
微丝 微管 中间丝
口腔黏膜病的检 查与诊断
Oral health care
主诉: 现病史:症状的特征、程度、性质、发作时间的规律、加剧或减轻的因素、部位等 既往史:妊娠与疾病的关系 治疗史:药物过敏及其疗效是否用过免疫抑制剂等 家族史:遗传因素与家族患病 检查 诊断 治疗
二、检查

《口腔黏膜病》课件 (2)

《口腔黏膜病》课件 (2)

1 主要病因
2 发病机制
口腔黏膜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免疫系统失 调、病毒感染、损伤和遗传因素。
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自身免疫等复杂的生理与病 理过程。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症状
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症状包括疼痛、出血、溃 疡、红斑、白斑、肿胀等。
诊断标准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主要根据病史、临床 表现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2)
口腔黏膜病是一类常见的口腔疾病,本课件将介绍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预防方法。
疾病简介
定义
口腔黏膜病是指口腔内黏膜组织出现异常 变化或病变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种类
口腔溃疡、白斑、红斑、口腔扁平苔藓等 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治疗与预防
1
治疗方法
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
预防措施
2
疗、口腔护理和手术治疗等。
口腔黏膜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口 腔卫生、合理饮食和避免损伤等。

第一章 口腔黏膜病学 PPT课件

第一章 口腔黏膜病学 PPT课件

口腔黏膜基本病损类型如下:
1.斑:它的含义是指黏膜或皮肤上的局限
性颜色异常损害。斑的颜色、大小、形状各不
相同,不高于粘膜表面,也不变厚。其颜色比
周围正常黏膜为深。若为黏膜固有层血管扩张、
增生或充血引起的称为红斑。
① 红斑(ergthemaous macule),红斑
压之褪色。
② 若为出血引起的称为淤斑(ecchymosis),
六、口腔黏膜病的分类 口腔黏膜病分类的目的是,反应病变本质, 便于诊断,指导治疗。但本病的病种繁多,有 常见的、少见的及罕见的,病因也较复杂,甚 至其病因不明确,而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多 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在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 时重叠发生。如:扁平苔藓、白塞氏病、疱类 疾病等均不易分清,目前各家分类也不一致, 论点也不同。
二、口腔黏膜分类
人类的口腔黏膜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其结
构和功能上有一定差异。临床上通常分为三类
(这是由Orban和Sicher提出来的),即:①
咀嚼粘膜;② 被覆粘膜;③ 特殊黏膜。
三、口腔黏膜的功能
我们知道,口腔黏膜是由上皮层、固有层、
黏膜下层和基底膜构成。
四、口腔黏膜病与全身的关系
口腔黏膜病是整个机体的一部分,和体内
但是,这一名词目前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 式下各学科的需要,也极易造成口腔界的分 歧与概念上的混乱,所以及早地将其从口腔 内科学中分离出来将更加有利于这一新学科 的研究与发展。
一、口腔粘膜的结构 口腔粘膜是口腔的湿润衬里,在唇部、口 腔粘膜与皮肤相连,向后延续为咽部粘膜,涎 液腺开口于口腔,涎液流入口腔使口腔粘膜保 持湿润。口腔粘膜的结构与皮肤相似,主要由 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口腔粘膜的结缔组织称 固有层,相当于皮肤的真皮,但唯一与皮肤不 同的是粘膜没有皮肤附属器。那么口腔粘膜的 上皮是借基膜与固有层相连,部分粘膜深部还 有粘膜下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预后的损害 慢性复发性损害 癌前损害 恶性损害
(二)口腔粘膜病学
(Diseases of the oral mucosa)
三、口腔粘膜病学的学习方 法
纵向学习 横向比较
四、我国的口腔粘膜病学的研究
第一阶段:创始阶段,50-66年 第一阶段:创始阶段, - 年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67-76年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 - 年 第三阶段:奋起阶段, - 年 第三阶段:奋起阶段,77-82年 第四阶段:发展阶段, - 第四阶段:发展阶段,83-现在
(一)口腔粘膜上皮组 织 (oral epithelium)
1、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s)
(1) 基底细胞层 (basal layer layer) (2) 棘细胞层 (prickle cell layer)
膜被颗粒 (membrane-coating granules) (3) 颗粒层 (granular cell layer) 透明角质颗粒 (keratohyalin granule)
五、脓疱(pustule) 脓疱( ) 溃疡( 六、溃疡(ulcer)与糜烂 ) erosion) (. 结节(nodule) ) 七 结节( ) 八、皲裂(rhagades) 皲裂( )
假膜(pseudomembrane) 与痂壳 九、假膜 (crust)
十、萎缩(atropy) 萎缩( )
十一、鳞屑( 十一、鳞屑(squame) )
1. 从发生来看 ⑴ 主要发生于口腔粘膜上的疾 病 ⑵ 同时发生于皮肤或单独发生于口腔粘膜的 疾病 ⑶ 合并起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的某些疾 病 ⑷ 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 征
2、从临床特点来看: 从临床特点来看 常具有病程特点: ⑴ 常具有病程特点 (2) 常具有性别特点 常具有性别特点: 常具有年龄特点: (3) 常具有年龄特点: (4) 具有部位特点 具有部位特点:
(二)基底膜复合体 (the basal complex)
基底膜带 (the basal membrane zone, BMZ)
(三)固有层 (the lamina propria 或 corium)
乳头层 (the papillary layer) 网状层 (the reticular layer)
(5) 病损特点 病损特点:
更迭与重叠性: 更迭与重叠性 部位的差异性: 部位的差异性: 病损的共存性: 病损的共存性:
(6)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
临床损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治疗性诊断
(7) 治疗上的特点 治疗上的特点: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局部疾病全身治 中西医结合治
(8)转归上的特点
(四)粘膜下层 (submucosal layer)
二、口腔粘膜的屏障功能 (barrier functions)
唾液屏障
机械冲洗 粘蛋白 (mucin) 乳铁蛋白 溶菌酶 S- Ig A 物理屏障 膜被颗粒 中性脂和极性 脂, 桥粒结构 不含有磷脂 基底膜复合体 淋巴细胞
上皮屏障
免疫屏障 郎格罕斯细胞
口腔粘膜病学绪论
Diseases of Oral Mucosa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口腔内科学教研室 陈谦明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粘膜与口腔粘膜的概念
(一)粘膜(mucosa) 粘膜( ) (二)口腔粘膜(oral mucosa) 口腔粘膜( )
二. 口腔粘膜病与口腔粘膜病学 (一)口腔粘膜病 (oral mucosal diseases)
(4)角化层(keratinised layer) 正角化 (orthokeratosis) )
不全角化 (parakeratosis) )
2、非角质形成细胞(non-keratinocytes) 非角质形成细胞(
(1) 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 黑色素细胞( ) (2) 郎格罕斯细胞(Langerhans 郎格罕斯细胞( cell) ) (3) 麦克尔氏细胞(Merkel cell) 麦克尔氏细胞( )
第二节 口腔粘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口腔粘膜的结 构
角质形成细胞
基底细胞层 棘细胞层 角化上皮 颗粒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口腔粘膜上皮组织
角化层 基底细胞层 非角化上皮 棘细胞层 中间层 表层 黑色素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郎格罕斯细 基底膜带(复合体) 基底膜带(复合体) 胞 麦克尔细胞 固有层 口腔粘膜的结缔组织 粘膜下层
第三节 口腔粘膜病的临床病损特点
一、斑(macule) )
斑 <1 cm 红斑 黑斑
二、丘疹(papule) 丘疹( )
三、丘斑(plaque) 与斑块 丘斑(
(patch) 斑块> 1 斑块 cm
与大疱( 四、疱(blister,vesicle) 与大疱(bulla) )
上皮内疱 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 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烫伤和 疱性皮肤病等 也可见于多形红斑,疱疹性口炎等 也可见于多形红斑, 典型的大疱, 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