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标本及意义

朝聚医学检验资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肾素是一种水解蛋白酶,由肾脏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合成,贮存并释放到血液中,它直接作用于肝脏所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α2球蛋白),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在正常血浆浓度下无生理活性,经过肺、肾等脏器时,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8肽),此酶又称激肽酶Ⅱ,尚有降解缓激肽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可经酶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Ⅲ(7肽)。
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其加压作用约为肾上腺素的10~40倍,而且可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促使醛固酮分泌,潴留水钠,刺激交感神经节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递质和提高特异性受体的活性等,使血压升高。
它还可反馈性地抑制肾脏分泌肾素和刺激肾脏分泌前列腺素,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
这个从肾素开始到生成醛固酮为止的调节机制,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测定的标本采集注意事项:1、患者体位:立位—必须在患者立位3小时后采取,且采血当时也保持立位卧位—必须在患者卧位2小时后采血,且采血当时仍保持卧位采血。
血中醛固酮浓度立位比卧位时高2、采血管:用紫头管和绿头管各收集2ml静脉血3、保存及运输:采血完成后将管上下倒转8次后,立刻低温保存(2-8℃),并且低温运输。
标本的收取时间和出报告时间:标本收取时间:每天都收取标本出报告时间:每周四上午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脑钠肽的变化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循环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40~80)岁,按有无心房颤动分为两组:窦性心律(SR)组27例,心房颤动(AF)组14例.测定循环血浆BNP、PRA 、AngⅡ、Ald的浓度.结果:AF组平均左心房前后径(LAD)与SR组相比明显增大(15.8%,P<0.01),而且AF组患者的循环血浆平均BNP、AngⅡ、Ald的浓度比SR组明显升高(分别升高148.4%、19.7%、28.9%,P>0.01)).两组患者的BNP与LAD、AngⅡ、Ald的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分别为0.58、0.60、0.45,P>0.001).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房颤患者血BNP水平明显升高,与左心房结构重构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密切相关.。
RAAS-临床应用

②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促进CA的分泌。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三十六分。
血管紧张素II(AngII)功能
• 肾脏作用:
①收缩肾小球血管及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减少 肾小球血流量与尿量,增高滤过压;
②负反馈抑制肾素释放。
• 神经系统:
①促进中枢加压素释放
②促进NE释放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三十六分。
最常见, 1.5年肾脏
预后不佳 存活率 4%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三十六分。
RAAS与高血压—肾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
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但大 多小于50岁 高血压往往出现在尿异常 之后 肾小球损害在前
尿液改变较重,可出现大 分子蛋白质 靶器官损害出现晚
贫血出现早且重,与肾功 能损害平行
高血压肾损害
• 血管紧张素I经ACE剪切C-末端两个氨基酸残基而形成 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 II)。
• 血管紧张素II可通过内分泌、自分泌/旁分泌以及 胞内分泌发挥作用
• 血管紧张素II通过血管紧张素酶降解为血管紧张素 III,其在循环系统的半衰期约为30秒,而在组织中 最长可达15至30分钟。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三十六分。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
临床应用:疾病与检测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九点 三十六分。
RAAS与高血压
• 高血压病理特点:
长期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纤维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血管壁重构)
主要累及中大动脉。
• 靶器官损害:
心脏:心脏肥厚扩大,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下丘脑分泌激素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 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药理学: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AngiotensinⅡ的生理作用
❖ 促进心血管重构
促进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等) 的表达
促进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增殖肥大→心肌重构、血 管重构
❖ 对肾脏的作用
收缩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更显著) →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压↑ →肾脏损伤
6~8h 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75%,受食物影响(餐前服) 血浆蛋白结合率30%,体内分布广(中枢、乳汁较少) 约50%的药物以原形从肾脏排泄
ACEI代表药物:卡托普利(Captopril)
❖ 临床应用
高血压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糖尿病肾病: FDA唯一批准的药物
❖ 不良反应
除前述干咳等不良反应,还有: 青霉胺样反应(与含-SH基有关):皮疹、味觉异常、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学习目标
❖ 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生理功能及与心血管 疾病的关系
❖ 掌握作用于RAS的药物的分类、药理作用、临床 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及代表药物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
❖ 糖尿病肾病及其他肾病 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压力,保护肾功能
ACEI的不良反应
AngII减少: ❖ 首剂低血压(3%):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ACEI
多见,宜小量开始 ❖ 肾功能损伤:肾动脉阻塞或肾动脉硬化的双侧肾血管病
扩张出球小A>入球小A→肾小球灌注压和滤过率降低 →肾缺血
缓激肽蓄积: ❖ 干咳:被迫停药的主要原因 ❖ 血管神经性水肿:少见,发生于喉部可致命 ❖ 低血糖:特别是卡托普利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RASS系统和HPA轴检测的临床应用

RASS系统
• 肾素是由肾脏球旁细胞分泌的 一种蛋白水解酶,它作用于肝 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AGT) 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ngⅠ), AngⅠ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 张素Ⅱ( AngⅡ)。
• AngⅡ具有高效的收缩血管作用, 同时也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 泌醛固酮(ALD)。
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缬沙坦
等。
二、 RASS系统的检测
• RAAS系统的检测包括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
• 肾素浓度难以直接检测,通常以肾素活性表示肾 素的水平。血浆中内源性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 产生AngⅠ的速率被称为血浆肾素活性(简称 PRA)。
RASS系统和HPA轴检测的临床应用
检验科 段唐海 2015年4月1日
主要内容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 二、RASS系统的检测 三、RASS系统检测的临床应用 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HPA)轴检测的临床应用 五、RAAS系统与HPA轴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 RASS与胰岛素抵抗: 脂肪组织RASS通过局部及全身的多种机制降
低胰岛素敏感性,诱导及加重胰岛素抵抗。使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 抗剂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 病率。
RASS系统的临床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测定的影响因素很多, 包括生理因素,饮食,体位,降压药物等,并且 检测方法未实现标准化,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不同 的实验室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是一个相连的作 用系统,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浅析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因素

浅析高血压患者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因素摘要:目的:讨论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男性高血压患者150例,将其通过年龄、高血压级别、体重指数等进行分组,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浓度。
结果:通过研究结果显示,1、2、3级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逐渐降低,而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逐渐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年龄< 55岁、55-65岁、> 65岁3组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体重指数<24 kg>2、 24-28 kg/m2、> 28 kg/m23组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年龄和血压是影响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现象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作为一个人体的循环内分泌系统,与人体内的血管舒缩及水盐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该系统中,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大的缩血管功能,而醛固酮则具有钠、水储留作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在高血压的形成机制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对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有直接作用,在高血压的动脉病变病理过程中能够直接参与。
本次研究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例,探讨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内蒙古医院)2020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的男性高血压患者150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2.3±8.6岁,体重指数24.6±6.2kg/m2。
150例患者中,1级高血压42例,2级高血压56例,3级高血压52例。
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靶点的高血压治疗新方法

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靶点的高血压治疗新方法蔡晓娜;屈百鸣【摘要】高血压是全球共同的健康问题。
虽然近年来降压治疗取得了可喜进展,但血压控制达标率不尽如人意,有必要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抗高血压新方法。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参与高血压发病及维持不可或缺的环节。
现就RAAS的新药和新治疗方法做一综述,包括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肾胺酶、肾素(原)受体、肾脏去神经支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等。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新方法;综述【作者】蔡晓娜;屈百鸣【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省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R255.3作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和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尽管近三十年来降压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仍有15%~20%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不能从中获益[1]。
因此,必须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抗高血压新方法,以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危害。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由一系列酶、肽类、激素及其受体所组成,在血压稳态、体液平衡、心血管发育和重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是参与高血压发病及维持不可或缺的环节。
现有的临床常用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都以它为靶点。
近年来与RAAS相关的各类新药和新治疗方法的研发,为抗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手段,现简要综述如下。
肾素是RAAS链起始的特异性限速酶,它的作用底物是血管紧张素原(angio tensinogen,AngG),作用有高度特异性。
肾素裂解血管紧张素原释放血管紧张素Ⅰ(angitensin,AngⅠ),产物再经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 rting enzym e,ACE)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摘要目的:分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比较两组入选者在立位、卧位时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II(AngII)及醛固酮(ALD)水平。
结果:观察组中不同分级的患者立位、卧位时的PR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立位、卧位时的AngII、AL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不同分级患者的PRA、AngII、ALD水平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分级的升高,PRA水平逐渐降低,AngII、ALD水平逐渐升高。
结论:RAAS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测定PRA、AngII及ALD水平可有效对原发性高血压进行分级,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关系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牵涉到神经、内分泌、遗传等诸多因素,诸多研究表明RAAS与高血压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RAAS既是一个循环内分泌系统,又是一个全身分布的局部分泌系统,参与了整个高血压动脉退变的病理过程[1],本文将以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80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分析RAAS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45~70岁,平均(56.4±9.2)岁,高血压分级:1级22例,2级32例,3级26例;对照组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45~68岁,平均(55.2±8.8)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卧位时采集两组入选者的肘静脉血5ml,站立活动2h后再采集立位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PRA、AngII及ALD水平,选用BXS05-SN-6105γ放射免疫计数器,试剂盒由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激活PLD 激活PLD
AT1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
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 AT1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 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 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 Ang II与AT1结合后,引起G蛋白与受 II与 结合后,引起G 体第3环的C末端结合, 体第3环的C末端结合,从而触发多条 信号途径。 信号途径。
AT1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
脯氨酰肽 链内切酶
中性内 肽酶
局部RAS与循环RAS的关系 局部RAS与循环RAS的关系 RAS与循环RAS
大量的研究提示,局部RAS独立于循环RAS, 大量的研究提示,局部RAS独立于循环RAS,因为局 RAS独立于循环RAS 部组织可表达RAS的各种成分,并以自分泌、 部组织可表达RAS的各种成分,并以自分泌、旁分 RAS的各种成分 泌和胞内分泌的方式调节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 泌和胞内分泌的方式调节器官、 和结构。人类80% 90%的AngII都是经糜蛋白酶途径 80%和结构。人类80%-90%的AngII都是经糜蛋白酶途径 催化而来的,ACEI对此无抑制作用。 催化而来的,ACEI对此无抑制作用。 对此无抑制作用
ACE2
2000年 2000年,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血管紧张素转 化酶, 化酶,即ACE2 。 ACE2是ACE的同类物,也是一种含锌金属蛋白 ACE的同类物 的同类物, ACE一样 一样, 酶。与ACE一样,ACE2也是一种锌依赖性金属 蛋白酶,能水解Ang I。 蛋白酶,能水解Ang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肾血流量不足或血 Na + 降低时,可刺激肾脏入球小动脉壁中的近球细胞
(JGC) 合成和分泌一种酸性蛋白称为肾素( renin ),释放肾素进入血液。肾
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 angiotensinogen ,为肝脏
产生的一种 α 球蛋白, 14 肽)在 10 、 11 位两个氨基酸之间结合键断开,
形成活性不强的血管紧张素 I(angiotensin I , AngI , 10 肽 ) , Ang I 在
肺和血浆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再脱去 9 、 10 位两个氨基酸,形成活
性很强的血管紧张素 II ( angiotensin II , Ang II , 8 肽)。 Ang II 又
在氨基肽酶 A 的作用下,脱去 1 位天门冬氨酸,形成 [ 去天门冬 1 ]Ang II ,
即血管紧张素 III ( angiotensin III , Ang III , 7 肽)。 Ang III 也
可由 Ang I 先经氨基肽酶作用去掉 1 位天门冬氨酸,形成 [ 去天门冬 1 ]Ang
I ,后再经转换酶作用去掉羧基末端 9 、 10 位两个氨基酸形成 Ang III 。 Ang
II 和 Ang III 均可在羧肽酶(又叫血管紧张素酶 C 或脯氨酸羧肽酶)作用下,
去掉苯丙氨酸而失活, Ang III 失活速度为 Ang II 失活速度的三倍。 Ang 原
与 Ang I 均可在紧张肽( Tonin )作用下,直接形成 Ang II ,近年来又有报
道,由 Ang III 在氨基肽酶 N 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 IV ( angiotensin IV ,
Ang IV ),由 Ang I 直接生成血管紧张素 1 - 7[Ang-(1-7)] ,这些均为肾
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成员(图 4-20 )。
图 4-20 血管紧张素的生成
紧张肽( Tonin )与转换酶的区别,前者对 Ang 原( 14 肽)和 Ang I (10 肽 )
均可在 8 - 9 位切断形成 Ang II ,后者只能将 AngI 的 8 - 9 位切断形成
Ang II ,对 Ang 原无作用。
血管紧张素 II ( Ang II )是一种活性很高的升压物质,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
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Ang II 通过血管平滑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心、
脑、肾等器官的细胞上血管紧张素受体产生生理作用。主要表现为:
( 1 )直接作用血管平滑肌,使全身微动脉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使静
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因而是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 2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 3 )作用于脑的室周器( circumventricular organ ),如后缘区( area
postrema )、穹隆下器( subfornical organ )等部位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
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
( 4 )促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 aldosterone ),促进肾小管对钠的
重吸收,起保钠保水的作用,使细胞外液量增加。 Ang 还可引起或增强渴觉,
并导致饮水行为。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三者有密切关系,因而提出肾
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一概念,此系统有人认为对动脉血压长期调节有
重要意义;
( 5 )刺激血管升压素释放;
( 6 )抑制压力感受反射,故可降低由血压升高引起的心率减慢。由于 Ang II
与高血压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临床上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普通)
或 Ang II 受体阻断剂来治疗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 III 也有缩血管作用,但仅为 Ang II 的 10 ~ 20 %,但它对刺
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释放醛固酮作用较强。
血管紧张素 IV 在脑内可能与学习和记忆有关。
血管紧张素 1 - 7[Ang-(1-7)] 在脑内与 Ang II 相反,引起降压,抑制渴觉,
中断饮水行为。关于 Ang-(1-7) 在中枢中作用可因剂量大小,中枢不同部位可
有不同作用。如在延髓头端腹升侧区微量注射 Ang-(1-7) 引起升压,此作用可
能通过兴奋性氨基酸( EAA )释放增多有关。在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注入 Ang-(1-7)
选择受体拮抗剂( Ang779 )引起降压,此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兴奋性氨基酸
( EAA )释放减少和抑制性氨基酸释放增多有关,也有人观察到 Ang-(1-7) 注
入延髓尾端腹外侧区则引起降压。
综上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体液平衡、摄盐
和血压调节;特别是在失血、腹泻等原因造成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和血压降低时,
保证重要器官血供、机体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