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类药物中西医临床应用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作者:黄秉中孙惠敏裴凯唐致晖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
《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
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
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
笔者通过临床学习与长期实践,认识到附子、乌头类药物经过规范炮制后已基本上消除了其毒副作用。
如能正确使用,效加桴鼓。
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之证者皆可应用,并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不仅能提高机能,且可解除疼痛,疗效显著。
1 性味和功用乌头、附子系同一植物的块根部分,其主根名“乌头”,旁生侧根名“附子”。
附子为毛良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陕西等地,并有栽培。
夏至到小暑间(六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经炮制加工者名“制附子”。
因加工不同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等名。
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
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系野生,其性味、功用与附子相近,但性烈而毒大。
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甚,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
经炮制加工者名“制川乌”、“制草乌”,但因功效相近,故一并述之。
1.1 性味二药性味皆属辛温而有大毒。
1.2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2.1 温肾壮阳用于阳虚阴盛之水肿,痰饮、喘咳、阳萎、宫冷、失精及身体衰弱者。
1.2.2 温中止痛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
1.2.3 散寒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关节疼痛者。
1.2.4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毒。
附子的临床应用1

附子的临床应用(云南省中医医院吴生元)一、前言附子(Radix Aconiti Carmichaeli praeparata),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卡氏乌头的侧生子根。
经加工炮制切片入药,通称为附片。
人类对乌头的应用始于何时,尚无确切文字记载可考。
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用生乌头根做为箭头药,用以捕猎动物。
Aconitum名词,由希腊文“Akon"—“矢”演化而来,亦示本品与箭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古印度及古希腊,都有将乌头供医药用的历史,《神农本草经》(公元100-200年)就有关于乌头、附子的记载,认为“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
”提出了它的某些临床效用,但是没有能够明确地区别出它的治疗作用与毒性作用,笼统地被认为是一种“大毒”药品。
公元200-210年我国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其中《伤寒论》部分记载有113个方剂,使用附子的有20方,《金匾要略》部分记载262个方剂,使用附子的有11方,在他的著作中还比较明确地提出有关于附子的临床适应证候、剂量、方药的配伍及禁忌、简单炮制以及煎煮服用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中医临床治疗学应用附子的一个典范,迄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亦有较详细的记载,引述使用附子的方剂达160个之多。
下此以往,历代许多中医中药文献都有不少关于附子的论述。
对附子临床应用效用和范围都有补充和发挥,均证实了附子做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首要药物是有它一定实践基础的。
若干年代以来,附子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早已显示了许许多多卓越而肯定的疗效,然而限于历史条件及科学水平,对附子的性味、功用、药理特性及临床治疗的机理等方面还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尚未被人们透彻地了解,也不易确切地被广大群众所掌握。
对附子的药理特性,除了学习中医传统理论之外,多数来自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的研究报道亦属支零片语,非经使用,则不易掌握其规律性。
浅谈乌头类药物的中毒机制、抢救治疗及合理利用

浅谈乌头类药物的中毒机制、抢救治疗及合理利用刘因华;赵远;郭世民【摘要】乌头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回阳救逆,温里祛寒,止痛的功效.但由于乌头碱有大毒,在使用时要注意用法用量.乌头碱中毒反应时有报道,引起中毒的因素也较多.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对乌头的中毒机制、抢救治疗及合理利用进行阐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年(卷),期】2007(028)002【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乌头;中毒机制;抢救治疗;合理利用【作者】刘因华;赵远;郭世民【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5.4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川乌为干燥母根,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均为乌头类中药。
三者所含的生物碱基本相同,其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1]。
医圣张仲景创“乌头汤”,“大乌头煎”用治历节病,不可屈伸,绕脐痛等病症以来,后世医家又加以发挥,取得很好的效果。
蔡建成曾以乌头汤为主治疗各种痛症取得良效[2]。
乌头类药材的性质和功效相似,主要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 乌头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性质乌头中主要含有二萜类生物碱,含量较多的生物碱有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乌头碱型双萜类生物碱。
乌头碱、次乌头碱易溶于氯仿、苯、无水乙醇和乙醚,难溶于水,微溶于石油醚[3]。
乌头经水解可成为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乌头次碱、苯甲酰中乌头、胺苯甲酰次乌头碱),此类生物碱毒性仅为双酯类生物碱的1/1000。
若进一步水解则变为乌头胺(乌头原碱)、中乌头胺、次乌头胺。
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左右[4]。
草乌中含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和毒性小的其他生物碱。
乌头碱的含量为总乌头碱的0.11%[5]。
附子及乌头在痹症中的运用

附子及乌头在痹症中的运用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
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外彻,能升能降,回阳救逆,是治疗痹证的重要药物。
根据国内一些著名中医学家的临床经验及笔者临床体会,附子川乌、草乌这些有毒之品,只要配伍、煎法、服法恰当,虽量大也不会中毒,用之不当,即使小量也会中毒。
天津中医学院教授王士福先生重用川乌、草乌各30克,四川己故名医代云波先生习用制川乌、附子,一般都在30克以上,用量最大达到120克,亦鲜有中毒者。
笔者曾患痛痹;使用川乌75克,附片120克;细辛60克之多,亦未有中毒迹象。
因为方中配有甘草,它具有调和诸药,甘可缓急之功效,亦可解乌附之毒。
著名中医学家王士福教授对二乌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观近用二乌者,畏其大毒轻量1~2克,重量不过15克,不敢重用,但敢久用。
此正合二乌中毒之特性,小量虽仅有小毒,然久服必蓄积为大毒,又未达二乌有效之量其后果是中毒而无效!笔者亦知其毒,二乌各30克非盲目大胆也,是以配甘草先煎以去其毒而存其效,故敢于重用而不敢久用耳!”四川已故名医代云波先生用乌附之经验亦令人耳目一新:“大剂量之乌、附问题,历代医家皆认为乌附是有毒之品,临床不敢广泛应用,更不敢大剂应用。
一代师宗仲景乌附配伍方法参近代之动物实验,及自己50余年之临床经验,认为乌附生者固然有剧毒,炮制过者仍有毒性,但经煎煮了3小时(附片2小时),毒性基本消失,而有效成分仍未被破坏。
”在治疗痹症时,对新病、轻病用乌附量较小,对久病、重病用量较大。
临床观察到,在使用乌附30克,疗效不显时,将乌附加至60~120克,其效大显。
乌附的煎煮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煎药一定要有用沙锅、陶瓷罐或搪瓷茶缸;②用热开水先泡再煎或直接先煎,煎煮时间未到而水已煮干,切忌加冷水煎,一定要加热开水煎;③火力要猛,以加速生物碱的分解。
可武火先煮一定时间,然后保持药水沸腾即可;④应同甘草一起煮;⑤煎煮时间:制附片先煎半小时以上,制川乌、制草乌因毒性较大,可先煎1小时,后下余药,再煎30~40分钟,其毒自解。
中药乌头临床应用辨析

冷、 腰膝脚弱 、 阳痿尿频等证 , 也可散寒止痛 。与川 乌相 比, I
附 子散 寒止 痛作 用 较 强 。 现代 药 理 学 研 究 表 明 , 头具 有 抗 乌 炎、 镇痛 、 降血糖 、 强心 、 致心率 失常 、 抗心肌缺血缺氧 、 响 影 血压 、 防止休克 、 抗癌等作用。 四 使 用 注意 事 项 乌头类 中药均具有毒性 ,在临床使用 中应注意以下几 点 :、 1无论是川乌 、 草乌还是附子, 生品只能外用 , 绝对不可 内服。2 严格控制剂量。JI 、 、 I 草乌内服剂量一般不超过 3 乌 克, 附子最多不超过 1 克 。 5 而且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 剂量, 并控 制在安全范围 内。 、 3 一定要先煎 、 久煎。 入煎剂要 先 煎 3 6 mi 0 0 n以上 , F尝无 麻 辣 感 为 度 。先 煎 的 目的是 以 I 为了降低毒性 。临床实验证 明 , 附子煎 煮时 间越长 : 其毒性 越低 , 而其强心作用愈显著 。 、 4 注意用药禁忌 。 临床不宜与 半 夏、 瓜蒌 、 贝母 、 白蔹 、 白及 同用 ,I 、 川乌 草乌还 不得与犀角 同用 。孕 妇 忌 用 。 五 毒 性 反 应 与 治疗 措施 乌头 内所含乌头碱毒性较大 。因品种不同 , 炮制不当 , 剂量过大 , 煎煮时 间过短 以及机体对药物 的敏感性等 因素 , 均可引起 中毒反应。乌头碱 中毒常表现为 : 神经 系统 : 表现为 口舌 、 四肢及 全身麻木 、 头痛 、 头晕 、
一
抗毒。 四是饼发症处理和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 。关键是正确 处理肺水肿 、 脑水肿 、 心律失常与稀释毒素 间的矛盾。应 给 予大量输液 ,稀释毒素配合强有力的利尿措施 以促进毒素 排泄。在出现肺水肿 、 脑水肿等并发症时 , 先给予大剂量 速
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类药物中毒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类药物中毒疗效观察
佚名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1999(015)004
【总页数】0页(P)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类药物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五例 [J], 卢健棋;李成林
2.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碱类药物中毒50例临床研究 [J], 田孝瑞
3.中西医结合治疗乌头类药物中毒 [J], 王成喜
4.心电图Tp-Te间期在乌头碱类药物中毒患者心律失常中的意义 [J], 甘云凤; 涂植涛
5.泡酒、药膳养生:谨防乌头碱类药物中毒 [J], 佚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头汤运用。

乌头汤运用。
乌头汤运用转载经方临证苑 2018-07-23乌头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9g) 甘草炙三两(9 g) 川乌哎咀,以蜜二升.煎服一升,即出乌头)五枚(9 g)【用法I上五味,哎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主治】伤后寒湿痹痛。
症见关节剧烈疼痛,痛有定处,不能屈伸,舌淡苔自,脉弦紧者。
【方解】伤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于关节,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则关节疼痛。
治当温经散寒,通络除湿之法。
方中麻黄发汗宣痹;乌头祛寒止痛;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鸟头温经止痛,又可防麻黄过于发散;白蜜甘缓,解岛头之毒。
诸药配伍,能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则病邪云而疼痛止。
【应用】(1)本方功专温经益气。
用治伤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之寒痹证。
(2)加减应用寒湿盛者加入细辛、苍术;上肢疼痛加桂枝;下肢疼痛加牛膝。
(3)近代应用损伤后期风寒湿邪留于经络或慢性伤筋而属于寒湿者。
4)区别应用-本方与麻桂温经汤均有温经祛寒通痹之功,以治伤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之痛痹证。
但前者功偏益气,适用于兼有气虚者;后者劝偏活血.,适用于兼有血瘀者·【附方】.(1)药酒方(《伤科补要》)三七红花生地川芎当归乌药落得打乳香没药五加皮防风川牛膝干姜丹皮肉桂延胡索姜黄海桐皮各1 5 g白酒2.5kg用法:把药物放入绢袋,装入瓶内,加入自米酒,隔汤煮3小时,取酒服,早晚各1次,每次15-30毫升,不耐酒者酌减。
.亦可先把药物隔水蒸煮约1小时,其中肉桂不用蒸,然后全部药物放入瓶内,再放入白米酒浸,两周后,取酒服。
亦可外用涂、擦。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
(2)活血酒(《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乳香没药血竭羌活生香附甲珠煅自然铜独活续断虎骨川芎木瓜各15 g 贝母厚朴炒小茴香肉桂各 9 g 木香6 g一制川乌制草乌各3 g 白芷紫荆皮当归各24 g 麝香1.5 g 白酒 500 g 用法:、将药研为细末,每15克药放浸白酒500 g,浸7—10天即成,内服。
中药乌头临床应用辨析

中药乌头临床应用辨析
柯昌桥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0(002)008
【摘要】中药"十八反"中有"半蒌贝蔹芨攻乌"之说,说的是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与鸟头相反,不宜配伍.但由于乌头并非单一品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容易引起混淆.而乌头类中药,一般都具有毒性,有的毒性还很大,一旦用错,后果十分严重.因此有必要从其来源、加工炮制方法、功能主治、临床应用、毒性反应与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辨析.
【总页数】1页(P229)
【作者】柯昌桥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西县中医医院,湖北郧西,4426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接骨”类中药的临床应用辨析
2.中药乌头的炮制及临床应用
3.《易混淆中药品种辨析与临床应用》
4.《易混淆中药品种辨析与临床应用》
5.《易混淆中药品种辨析与临床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头类药物中西医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
2015-08-25T09:04:37.3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6月第11期供稿 作者: 侯海建
[导读]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中心卫生院 在运用乌头类药物治疗各类疾病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其毒性,小心使用,使乌头类药物发挥
其药物功效。
侯海建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高村镇中心卫生院 264408)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风湿、骨痛、神经痛之类的中医痹症越来越多,而乌头类药物在镇痛方面的作用确有独到之
处,故在中成药的配伍中,使用也越来越普通,更忽论中药临庆配伍应用了,同时乌头类药物的强心升压等作用也越来越为临床作重视,
在中西临床应用中也越来越多,同时,其毒副作用也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故该类药物的使用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化。本文,笔者结合
乌头类药物的主要成分,分析乌头类药物的配伍应用和禁忌,提出乌头类药物的中毒抢救方法。
【关键词】乌头类药物;中成药;药物功效;中毒抢救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363-01
1.
前言
乌头类药物主要是指附子、川乌、草乌等,其中川乌为毛崀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其子根炮制品为附子,而北乌头的块根则
为草乌,其中无幼根而独者称为天雄。虽说有以上之分,但临床医学上最常用的就是草乌、川乌和附子。乌头类药物药味苦涩,但属于温
性药物,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功效,同时也有散寒温经、除温祛风的功能,因此临床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虚脱等重疾和治疗慢性腹
泻、各类风湿疼痛疾病。但乌头类药物中含有大量的乌头碱,其毒性非常大,如果炮制不合理或是用药不慎的,就会导致中毒,一旦中毒
一定要及时抢救。
2.
配伍应用
乌头类药物虽然都为同属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但因为炮制方法的不同,临床应用有较大的差别,其中附子为温里药,功能回阳救
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要用于亡阳症和阳虚症、痹痛等。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如参附注射液,主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要用于阳
气暴脱的厥脱症,临床应用已经比较广泛。附子因炮制方法不同,功能上也有差异,如盐附子配巴戟、寸芸治腰膝酸软,阳痿早泄,淡附
子配人参、桂枝治心阳暴脱,水湿泛肤等。
川乌、草乌为祛风湿药,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主要用于风湿痹症,二者毒性大于附子,其中草乌毒性更大。二乌配独活可治腰
以下痛,配全虫增强祛风湿止痛作用,配川断可补肾之不足,配人参助阳益气,配肉桂补益阳气,配茯苓温肾利水,配桂枝温经止痛,配
熟地益阳消阴等,二乌在临床应用中无论成方和处方中,都成为治疗痹症的必备之药
3.
配伍禁忌
乌头类药物皆为大毒之品,古人在十八反中明确指出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十八反虽为古人的用药经验,与临床实际不能
100%
的相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十八反药物配伍应用,的确是有中毒反应发生。现代科学研
究也表明十八反的配伍禁忌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现代研究表明,乌头类药物中所含的乌头碱内服过量,对迷走神经起兴奋作用,对其它神
经则先兴奋后抑制,产生心律失常,呼吸抑制,而半夏中的生物减过量则能使呼吸迟缓,气管痉挛,二药合用则起到协同作用,加重呼吸
心脏抑制。瓜蒌中含瓜蒌三萜皂苷,过量服用会引起心肌供血障碍,与乌头类药合用使心肌受损,出现频发室早搏,重者出现房颤、室
颤,心脏停搏。川贝含川贝碱等生物碱,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因而会使乌头中毒后出现的休克难以恢复。白及中含大量的淀粉和粘
液质,在煎煮中会阻碍乌头碱的分解和在体内的排泄,从而增加中毒机会。
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也好,还是现代的科学研究也好,都证明十八反是有科学道理的,所以我们在临床应用中还是应严格遵守。
4.
中毒抢救
在西医药理中,乌头类生物碱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对中枢及周围神经有先兴奋而后抑制甚至麻痹作用,特别对迷走神经有强烈兴奋
作用,并可直接提高心肌的应激性,从而导致心律失常,严重中毒致死原因常为严重心律失常和血管运动中枢与呼吸中枢麻痹所致的呼吸
循环衰竭。
中医病因病机:乌头类药物中毒的病因十分明确,系进食过量的乌头或附子所致。其病机为:毒邪经胃肠道吸收,入络后循经而行,
充斥脉络,故可有口舌辛辣及麻木、肢体抽搐;毒邪人胃,阻于中焦,脾胃气机逆乱而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热迫大肠则可里急后重;
毒邪攻心,心阳不振则可见心悸怔忡、脉结代;毒人营血,扰动肝风,可见躁动、神昏、厥脱;邪毒迫肺则胸闷如窒。乌头类药物中的乌
头碱
0.2mg 就会中毒,2-5mg 即可致死,炮制后分解为毒性极弱的苯酰乌头碱,再经久煎分解为毒性更低的乌头原碱,因而炮制后的乌头
一般不会发生中毒,但是用量过大,乌头碱含量过高,与配伍禁忌药同用,就易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脏损害,中毒者可见口唇发麻,咽部烧
灼感,四肢麻木,心慌,如有严重心律紊乱,呼吸急促,应用
1:5000 的高锰酸钾反复洗胃,然后灌入活性炭10-20mg,随后用硫酸镁导
泻,久无大便可用
20%的温盐水高位灌肠,同时肌注或静脉注射0.5-1mg 阿托品,每4h 1 次,直至症状解除,中毒重者可见心悸胸闷,呼
吸困难,四肢逆冷,血压下降,视物模糊,口唇紫绀,心动过缓和各种心律失常,早搏,房颤,室颤,应静脉注射或滴注利多卡因,出现
阿
-斯综合征,应立即给予电除颤,静脉注射苄溴胺、碳酸氢钠。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血压下降昏迷者应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
质平衡。中药可用甘草
10g,绿豆10g,煎后服用。
5.
结束语
现代社会,风湿、骨痛、神经痛之类的中医痹症越来越多,乌头类药物在镇痛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中成药的配伍中,使用乌头类药
物的频率越来越高。乌头类药物药味苦涩,但属于温性药物,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功效,同时也有散寒温经、除温祛风的功能,因此
临床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虚脱等重疾和治疗咳嗽气喘、阳痿、不育不孕症、慢性腹泻和各类风湿疼痛疾病。但乌头类药物中含有大量的
乌头碱,其毒性非常大,因此在运用乌头类药物治疗各类疾病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其毒性,小心使用,使乌头类药物发挥其药物功效。
参考文献:
[1]
张迎春. 乌头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解毒措施[ J ] . 中国医药指南.2012,02(20):159-160.
[2]
瞿建刚. 乌头类药物的毒性和用量探讨[ J ] . 北方药学.2013,11(06):256-257.
[3]
唐朝官. 乌头类药物中毒的预防与急救[ J ] . 中国民间疗法.2015,01(1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