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
百科知识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百科知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一生与创作早年生活与音乐教育早年生活与音乐教育:柴可夫斯基的早年生活被认为对他之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于1840年出生在俄罗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对他的音乐天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他在家庭的影响下,早早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
柴可夫斯基在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并很快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的父母为了他的音乐教育,决定送他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在音乐学院的学习期间,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热情被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并开始接触和研究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柴可夫斯基接触了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作曲家的作品。
他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古典作曲家的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并通过模仿他们的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创作技巧。
他还学习了不同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通过早年的音乐教育和个人努力,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华得以发展和成长,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早期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个人风格,为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奠定了基础。
创作风格与影响柴可夫斯基以其深情和浪漫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其作品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独具个人特色,在音乐中融入了大量情绪化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变化。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感情的表达,表现出他内心世界的激动和思考。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其时代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而且在后来的音乐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深深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例如拉赫玛尼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
他的作品也为后世的音乐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借鉴。
这使得柴可夫斯基成为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总之,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与影响是他音乐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要作品与成就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卓越地展现出他卓越的音乐才华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音乐欣赏:优美古典音乐的推荐与解析

音乐欣赏:优美古典音乐的推荐与解析引言古典音乐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由于其优雅、表达力强且富有情感,许多人都喜爱并追求深入了解这一领域。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几首优美的古典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简洁而精准的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I. 小夜曲 - 莫扎特小夜曲是莫扎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曲目之一。
它被认为是一首浪漫、柔美而又富有感情的小品。
从开篇的抒情旋律到中段的娓娓动听,再到结尾处温馨悠扬,整个曲子如同一幅细腻动人的画卷。
II. 月光奏鸣曲 - 贝多芬贝多芬创作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其中《月光奏鸣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这首曲子描绘了诗意般的月夜,在柔和的钢琴旋律下,恍若优雅舞动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它富有悲壮、深沉的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III. 塔奇扬尼·风暴 - 维瓦尔第作为巴洛克音乐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维瓦尔第创作了许多迷人的音乐作品。
《塔奇扬尼·风暴》是他著名的弦乐合奏曲之一,它通过浑厚、激昂而富有张力的旋律,向听众呈现出如同汹涌风暴一般的音乐画面。
IV. 柴可夫斯基 - 第五交响曲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古典音乐界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以深情款款且极富感情张力的音乐闻名于世。
他的第五交响曲是他最引人入胜和广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无论是开头的沉思,还是后续的高潮迭起,这首交响曲充满了激昂、激情和深沉。
V. 列宁格勒交响曲 - 叶尔维诺夫叶尔维诺夫是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而引人入胜。
《列宁格勒交响曲》是他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展示了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的独特表达。
这首交响曲以其雄壮、庄重而又复杂多变的乐章结构与编排方式而闻名于世。
结论优美古典音乐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赋予了我们无尽的艺术享受与内心表达。
本文介绍了几首具有代表性并极富艺术魅力的古典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简要解析。
《艺术概论》重点作品及作者整理

《思想者》《沉思》《地狱之门》
莫奈
《卢昂大教堂》《印象·日出》
列维坦
《寂静的农舍》《荒径》《荒地》《残阳余晖》《弗拉基米尔路》
《墓地上空》
列宾
《伏尔加河纤夫》
安德鲁怀斯
《克利斯蒂娜的世界》
米隆
《掷铁饼者》
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施特劳斯
《维也纳森林》
莫扎特
福楼拜
《萌芽》
顾恺之
《洛神赋图》
陆机
《文赋》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
王式廓
《血衣》
马蒂斯
《舞蹈》
维米尔
《画家的画室》
《古画品录》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威廉·贺加斯
《美的分析》
克莱夫.贝尔
《艺术》
库贝尔
《石工》
德拉克洛瓦
《自由领导人民》《自由神引导着人民前进》
乔尔乔内
《雷雨》
塞尚
《圣·维克多山》《沐浴者》
马蒂斯
《红色大画室》《窗外有棕榈树的室内景》《菠萝》
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们》《格尔尼卡》
鲁迅
《阿Q正传》《狂人日记》
蒙德里安
《红、黄、蓝构图》《百老汇爵士乐》《维多利亚的爵士乐》
黄永玉
《风荷》《白荷》《金线红荷》
米勒
《晚钟》《拾穗者》《倚锄男子》《第一步》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野蜂飞舞》
闻一多
《红烛》
闻立鹏
《红烛颂》
卡尔聂夫
《西方音乐史》
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交响曲的发展历程

交响曲的发展历程交响曲是一种以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作品,通常由几个乐章组成。
它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经过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交响曲的基本结构和风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交响曲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代表作品。
一、交响曲的起源交响曲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奥地利和德国,当时的音乐家开始将各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形成了类似交响乐队的形式。
最早的交响曲可以追溯到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和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等作曲家的作品。
二、古典时期的交响曲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交响曲发展的黄金时期,被称为古典时期。
在这个时期,交响曲的结构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著名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等人的作品成为了古典交响曲的代表作。
古典交响曲通常由四个乐章组成:快速的序曲、慢板、舞曲或者间奏曲,以及快速的终曲。
这种结构被后来的作曲家广泛采用,并成为了交响曲的基本形式。
三、浪漫时期的交响曲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交响曲发展的浪漫时期。
在这个时期,作曲家们开始在交响曲中加入更多的情感和表达,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浪漫时期的交响曲常常具有较长的演奏时间和更加复杂的结构。
浪漫交响曲的代表作品包括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五交响曲》和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第四交响曲》等。
这些作品在音乐表达和情感上更加深入,展现了作曲家个人的风格和创造力。
四、现代交响曲的发展20世纪以后,交响曲的发展进入了现代阶段。
在这个时期,作曲家们开始尝试新的音乐语言和技巧,使交响曲变得更加前卫和创新。
现代交响曲的风格多样,有的保留了传统的结构和形式,有的突破传统,采用了更加自由和实验性的手法。
世界十大交响曲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一、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
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二、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爱是歌剧。
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
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
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
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三、贝多芬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
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
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
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
四、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
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
不再孜孜于己利。
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
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五、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
2020音乐鉴赏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音乐鉴赏-考试音乐鉴赏音乐鉴赏返回姓名: 班级: 成绩: 100分一、单选题 (题数:65,共 52.0 分)10.8 0.8 0.8 0.8 0.8 分分分分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0.8分)A 、 在音乐欣赏中,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视觉性内容B 、 在音乐欣赏中,不一定非要用文学化的内容去解说音乐C 、 在音乐欣赏中,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语义性内容D 、 事先不了解乐曲内容,就无法欣赏音乐我的答案:D2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基调是( )。
(0.8分)A 、 轻快的B 、 明朗的C 、 悲愤的D 、 悲伤的我的答案:D3美是()的有序与丰富性。
(0.8分)A 、 显性B 、 隐性C 、 感性D 、 理性我的答案:C4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插部的主题表现了哪位历史人物:()(0.8分)A 、 斯大林B 、 列宁C 、 希特勒D 、 勃列日涅夫我的答案:C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0.8分)A 、 欣赏音乐是有层次与水平差异的B 、 音乐审美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C 、 不同的欣赏层方式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D 、 音乐审美中的“他律派”追求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美说明:每个人的试卷题库可能不一样,仅供参考我的答案:D60.8 0.8 0.8 0.8 0.8 0.8 分分分分分分下列哪位人物改编过马斯涅的《沉思》?( )(0.8分)A 、 李斯特B 、 吉特里斯C 、 郑京和D 、 普索尼我的答案:B7下列哪位音乐家是来自苏联的?( )(0.8分)A 、 格里埃尔B 、 亨德尔C 、 舒曼D 、 瓦格纳我的答案:A8音乐不具有(),所以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0.8分)A 、 语义性B 、 视觉性C 、 表达性D 、 标准性我的答案:A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0.8分)A 、 一个人的文化积累与生活阅历越深厚,音乐唤起他的感受就越强烈B 、 先设立联想目标的做法会干扰对音乐的感受C 、 通俗音乐完全拥有古典音乐的功能D 、 音乐引起的联想活动有时能给人带来更深沉的思想、哲理与复杂情感的体验我的答案:C10 下列哪一位音乐家是《月光奏鸣曲》的作者?( )(0.8分)A 、 巴赫B 、 贝多芬C 、 李斯特D 、 海顿我的答案:B11 关于《忐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生平充满了创作的辛酸与成就,对音乐的贡献不可忽视。
以下将为您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事迹。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天赋和热爱,父母在他八岁时便给他请了一位私人音乐教师。
柴可夫斯基展现出了卓越的音乐才能,在15岁时他便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都非常成功。
他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师从知名作曲家尼古拉·鲍林和安东·鲍林。
在学院期间,他努力学习音乐理论和技巧,同时还担任了教职,教授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交响乐和室内乐为主。
他创作了六部交响乐,例如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
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音乐情感和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
另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受欢迎的钢琴曲、歌曲和芭蕾舞剧配乐,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芭蕾舞剧《天鹅湖》和《胡桃夹子》。
尽管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了困扰和痛苦。
他是同性恋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一点对他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很大的折磨。
他曾与安托宁·阿方索维奇结婚,但这段婚姻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
柴可夫斯基的内心痛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
柴可夫斯基的生命在1893年突然终结,他去世时享年53岁。
关于他的死因有很多争议,一些说法认为他是因为霍乱而去世,而另一些说法则认为他自杀身亡。
无论真相如何,柴可夫斯基的离世给音乐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他的作品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
总结起来,柴可夫斯基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激情。
他的生平虽然充满了困扰和痛苦,但他依然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创造力。
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深受后人喜爱和尊重,他的音乐将继续影响着世界。
柴可夫斯基

天鹅湖
第二幕: 其实当王子和天鹅公主在谈话时,魔王一直在偷听,于是他要
阻止他们相爱。魔王一边把自己的女儿变成奥杰塔的模样去参 见宴会,一边阻止奥杰塔去赴宴。因此在第二幕中有两个旋律。 一个是在宴会的旋律,由小提琴构起主旋律,庄重、华丽,王 子和假奥杰塔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另一个是奥杰塔的旋律,比 第一幕更急促,有一种紧迫,危险地感觉。正如奥杰塔的处境, 她要克服魔王设置的障碍赶到宴会现场,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 真爱。这时的音乐正是表现了奥杰塔当时紧迫、担忧的心情和 勇往直前的决心。
天鹅湖
第四幕: 经过一番激战,魔王终于被打败了,天鹅湖又恢复了以往的平
静。爱情胜利了,黎明到来了。天鹅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她们 和奥杰塔与王子一起走向新生活。天鹅湖畔在举办舞会,王子 和天鹅公主翩翩起舞,这时森林里的小精灵也来参加舞会,跳 起了四小天鹅舞。
意大利随想曲
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 马, 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 1880年二 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 “在过去的数天中,我已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 这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谱写成的。我想这 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 些从无意中得来的动人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里收集 来的,有些是我在马路上亲耳听到的。”由此可见,柴科 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雅俗共赏,流传广泛,与他不断从民 间音乐中汲取素材有着密切关系。
他的旋律富于朗诵性,尤其是器乐的宣叙性独白更是情味深长。他的和声很 有特色,有时写得非常简单朴素,有时又异常复杂,富于刺激性。他扩展了 传统的复调技术,给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常与命运联系在一起。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标题是“命运”。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表现的是另一时代,另一国度中人生与命运的斗争;虽然并没有标题“命运”1888年,夏季。
弗罗洛夫庄园。
这里,弥漫着田园气息。
一个池塘和一个不岛,连接着一片森林。
花园后面,可以望到俄罗斯中部的广阔远景作曲家隐居庄园,避开客人的打扰,正在写作一部新的交响曲。
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
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他抱怨道:“现在似乎已不象从前那样轻松,也不是经常都有现成的材料。
我记得,从前在日暮时分的疲乏感觉没有现在这么强烈。
”从《第四交响曲》到《第五交响曲》,中间隔过十一个年头。
在这个漫长岁月中,正是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
作曲家曾期求沙皇的政治改良,也曾寄幻想于资产阶级自由派。
然而,他失望了。
资产者也是“冷酷无情的剥削者”!多愁善感的艺术家在徘徊。
他为人生的归宿所困惑。
他说:“生命流逝,走向终点——而我却百思不得其解”。
他研究托尔斯泰的《仟悔录》,但又不同意这位大师关于“死是真理,其余全是虚伪”的悲观论调;他也试图皈依宗教:“我比任何时候更渴望在基督身上找到安慰与支持”,却又在宗教中一无所获。
作曲家陷于苦闷之中。
有时,他竟搁笔数日——从1880年11月到次年9月间,他没有写过一个音符。
1888年初,柴可夫斯基出国旅行。
身在异邦,他仍感到祖国是他的慰藉:“当我被平静地遗弃在孤独之中时,我感到烦恼”,“回到家里去工作不是更好吗”同时,他对俄国残酷的现实也没有绝望;有时,他还开导同样苦闷的梅克夫人:“您对俄国的看法总的说来大阴暗、太绝望了。
”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境况中,作曲家每日每时培植着新的交响之花。
直到1888年8月,才最终完成这部新的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既惶惑不安,又渴求光明的心境。
作曲家在札记中写道:“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肯定生活的思想”《第五交响曲》于1888年11月17日初演,未获成功,并受到音乐界的批评。
但,1889年3月3日在汉堡由作曲家指挥的演奏,却大获成功。
第一乐章。
行板。
活泼的快板。
序奏,象是阴部沉重的哺哺低语,述说着人生的哀伤。
这个主题有送葬进行曲般的节奏,有着俄罗斯民歌风的悠长曲民就象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的序奏一样,表达出压抑痛苦的情绪:“我一生中希望着的幸福被乌云遮蔽,遭霹雳的打击……一切都成泡影”。
这个序奏主题,人们也称之为“命运”,它是整个交响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它那固执的、冷酷的否定,纠缠地隐现着”,贯穿在各个乐章之中:快板的主部主题到来,没有出现鲜明的色调变化。
单簧管和大管凄凉地叹息着,在命运压力之下怨诉、挣扎。
作曲家写道,这个主题是表达“怀疑、埋怨、对XX的谴责”。
我们可以把作曲家不指名的“XX”解释为命运。
‘副部主题充满迷人的春天气息,使人想到作曲家置身于田园之中的舒畅心境。
他说:“这里的一切简直抗是天堂。
事实上竟好到这种程度:我本想只在早上散步半个钟头,但有时入了迷,竟逛了两个钟头。
到处都是树林,有些地方甚至是真正神秘美妙的林子。
傍晚,在夕阳西下时,我总在空旷的地方散步,而景色又是多么富丽啊!我希望替交响曲取得一点点材料。
”明朗的D大调,使音乐闪烁光辉。
柴可夫斯基高兴地说:“一切。
忧郁和凄凉都已忘掉,这就是它,这就是它,幸福终于来到”!但是,在展开部中,色调又暗淡下来。
主部主题抗争的音调化为惶乱气氛,即使管弦乐队的强大的召唤也无济于事。
高‘涨的热潮转瞬即逝。
寂静中,再现都显得更为忧郁。
幸福的幻梦破灭了。
理想的彼岸消失了。
被命运折磨的心灵,痛苦地搏动。
第一乐章在残留的几件乐器的呻吟中,冷落地告终。
这里,命运扼杀了幸福与光明。
人生的出路笼罩着巨大的阴影……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自由的速度。
抒情的乐音浸满了悲苦与忧郁。
但是,抒情与悲郁又形成巧妙的融合。
人们评论说,“行板的特殊魅力在于阳光与黑暗的融合,在于愁绪与抒情风景画的明暗变幻,在于这种对春天充满秋意的体验”。
这种复杂的情感使第二乐章的音乐虽不是直接与“命运”抗衡,却显示出强烈的对峙。
弦乐从低音区奏出充满宗教色彩的圣咏式前奏。
然后,圆号迷茫地奏出第一主题。
婉转的旋律透散出俄罗斯大自然的宽广气息,融入了作曲家缕缕惆怅:在圆号延宕的音响中,音乐从D大调转入艳丽的升F大调,质佛夜海中出现“一线光明”。
这时,小提琴在圆号陪同下奏比第二主题。
缓缓昂起的旋律线,把人们引向曙光初露的地平线上。
宁静的中段,充满田园气息。
单簧管吹出牧歌曲调,犹如大自然之声,令人沉醉;很快。
命运主题挟着凛凛寒风从管乐声部袭来,诗一般的恬静境界被粗暴地扰乱了。
作曲家在手稿上痛苦地写道:“不!没有希望。
”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再现,顽强地表达出对幸福与光明的追求,不可遏制的热潮犹如江河泛滥,冲刷出一片无涯的辽原阔野。
静寂的休止,使广漠的空间无限地扩大着……突然,冷酷的“命运”再次闯入,汹涌消音流变成凄凉的哀鸣悲泣。
单簧管上的最后“一线光明”也悄然故去。
在命运的铁腕下,作曲家为第二乐章写下了忧郁的休止符。
第三乐章,中速的快机这是一个用圆舞曲写成的乐章。
很多评论家对它加以抒击:圆舞曲毕竟是狭窄和轻浮的,而且“把圆舞曲放在交响曲中,对于后者也同样是不尊重的表现。
圆舞曲应放在组曲,而不应放在交响曲中;交响曲应永远保持它的严格而又严肃的规规矩矩的形式”。
”但是,柴可夫斯基喜爱这种富有民间气息的舞曲形式。
在交响曲中他不仅写出个别同舞曲式的主题,而且写作出了具有“圆舞曲注格,圆舞曲思想,圆舞曲形象”的完整乐章。
这里,作曲家期望远离命运而遁隐于温暖和谐的世外桃源之中:第一小提琴奏出圆舞主题,远看去宛若秀媚迷人的仙女;但仔细一看,却是“命运”音调的乔装与化身。
这支旋律与柴可夫斯基的歌曲《佛罗伦萨之歌》有些相似。
歌词中惴惴不安的情绪,恰好表现出作曲家是生迷乱恍惚的情感中走向圆舞曲之境的——“你如果渴望着要知道,藏在我的心里的事情,告诉你,某种奇怪的妒忌心,折磨着我的精神。
”中段,飘忽的音型犹如雪花从小提琴声浮翔而至,这是对萧瑟的冬日的回忆。
在圆舞曲乐章的结尾,人们脚下踏着轻快步伐,但心中却压着命运的重苛,而未来又茫然渺远。
失望、怅惘、忧郁、思索……交织在渐次安静下来的音响中。
摹然,六声强烈和弦,把人们从踌躇中惊醒二看,终曲乐章将光明展现在前;第四乐章。
庄严的行板。
急速的快板。
但是,黎明前的黑暗更阴沉。
掀开终曲乐章第一页,“命运”的威严音调再度响起。
虽然它已涂上大调的亮色,但依然不是胜利和欢乐的终结。
虽然它已融入坚毅的勇气与自信,但依然作为悬念牵系着人们的心。
综观全曲,人们将看到“虽然命运的线索贯穿着第五交响曲,但这部交响曲却在充满了未乐章的、强有力的胜利感情中战胜了命运”。
序奏中,还出现一段铜管乐的圣咏段落,象是作曲家在命运面前发出的一个奇想:“好不好投身在信仰宗教的怀抱里”这时,定音鼓和低音提琴轰然作响,弦乐组奏出有力的主部主题。
它那刚毅果敢的气质,具有俄罗斯民间舞曲的豪放风格。
世俗的乐观气氛否定了柴可夫斯基皈依宗教的奇想。
向副部主题过渡,还有一大段路程。
柴可夫斯基将富有民间风情的活跃音调与舒展音调相融,烘托出人民欢乐的气氛。
副部主题带着期待之情由木管乐明澄地奏出:作曲家想要‘快些看到战胜命运的结局。
因此,展开部十分简短。
暗淡的色彩只是闪烁过。
悲剧气氛还未弥漫开来,管弦乐队有力的强奏,将欢舞的主部主题再现出来!人生与命运的斗争获胜。
狂欢开始了。
在管弦的热烈舞曲中,人们兴奋起舞,向命运发出嘲弄的欢笑。
但是,命运不甘告败。
它在铜管声部威严出现。
弦乐以暴风雨般的下行三连音推波助澜。
在人生大路上,人民再不愿屈辱低头。
他们在小号和圆号的召唤下,以舞曲音调掀起抗争的巨浪,气势豪迈地压倒命运的反扑。
战斗的半终止的壮伟瞬间,转入辉煌的E大调。
这时,被征服的命运之声已化为炽热的进行曲,奔向快速的尾声。
那里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狂欢场面……充满民间情趣的欢腾音调在管弦的洪峰中灿然生辉,将命运残存物缕缕阴影驱尽,终于以宏大壮阔的凯旋结束全曲,把人生对命运斗争的胜利刻接在《第五交响曲》之尾。
但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解释一直存在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作曲家自始至终不曾抛弃“命运”主题。
终曲乐章的结尾,“会运”主题只不过把小调变为大调。
因此,作曲家肯定的是命运,而不是生活。
那个狂欢舞蹈的场面,犹如“一架骷髅披上节日的盛装,在街上朝气蓬勃地、微笑地游行”。
但是,终曲乐章的宏大音响所描绘的节日欢庆情景,完全是人民的盛大凯旋与狂欢,而不是怪诞的“骷髅之舞”。
因为,在那里,对命运的一切恐惧已经消失;“甚至命运主题本身也失掉了它的不样性质,仿佛被人民的自发的、不可抑制的欢乐改变了”。
苏联音乐学家达尼列维奇更认为,这部交响曲比《第四交响曲》的结局还要乐观、宏大。
他说:“过了十年,在创作第五交响曲的时候,柴可夫斯基又回头来描写人生与命运斗争的主题.并且更加明确地和肯定地解决了它:必须生活下去,生活是美好的”。
评论(0) | 阅读(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