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交响曲

合集下载

赏析《第五交响曲》——贝多芬

赏析《第五交响曲》——贝多芬
贝多芬十分深刻和鲜明地体现着法示它的威力在这个庞大的尾声中尽管我们也能够听到英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的崇高理想表现了他们为争取自由的搏战但命运却占着统治的地位斗争还要在以后看到和幸福而斗争的无畏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胜利信息结果
赏析 《 第五交响 曲》
石秀萍
贝多芬
摘 要 : 贝多芬 ( 《 第五 角响 曲》是 贝多芬 的思想观 点和艺术风格 的辉煌作 品之 一,一般 叫做 “ 命运 交响曲” 。几乎没有 另一部 音 乐作 品在 受到欢迎 的程度 上能够和贝多芬的 “ 第五 交响 曲”相 比拟。这部 交响曲,就 因为它这样鲜明地表 现 了 人 民的理想,意志 和力量 ,是一首 不朽 的人 民胜 利的交响曲。 关键词 :第五 交响曲 贝多芬 音乐
贝多芬 《 第五角 响曲》 ,一般 叫做 “ 命 运交响 曲”是那些最 足 以代 表贝多芬 的思 想观 点和艺术风格的辉煌作’ 品之 一。几乎 没有另一部音乐 作品在受欢迎的程度上能够和 贝多芬的 “ 第五 交响 曲”相 比拟 。 在“ 第五交 响曲”中。贝多芬十分深刻和鲜 明地 体现着法 国资产 阶级革命 时期人 民的崇高理想,表现 了他们 为争取 自由 和 幸福 而斗争 的无畏精神 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他们 的胜 利信 息 和取得胜 利后的欢乐 。贝多芬 在他 的这部交响 曲中突破 了他 自 己的名 言:“ 艺术 的 目的就是为 了人类 的 自由和进 步。 ” 在 《 第 五交响 曲》 中,贝多芬 突出地表现 了在他所有重 要 的作 品中都 体现着 的伟大思想。 那就是 “ 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 ” 。 在这部作 品中,贝多芬创造 了向黑 暗势 力作坚决斗争的光辉 的 英雄形象 。整个 交响 曲从头到尾贯 串着尖锐 的斗争 ,那就是英 雄的人 民向黑暗 势力进行英勇 的搏战 ,最后 是人民获得胜利 。 只是在这胜利 中,人们才体验到真正 的生命 的欢乐 。这里 ,贝 多芬揭示 了人 民革命斗争 的辩证规律 。 贝多芬 的 《 第 五交响 曲》和他 的 《 第三 交响曲》一样 ,都 是充满 了英雄主 义的精神 ,都表现着通过英雄主 义的斗争而获 得胜 利的过程 。不 同的是在 《 第三交响 曲》所歌颂 的是作为群 众代表 的个别英雄人物 ,而 “ 第五交响 曲”所歌颂 的是人 民, 是人 民的斗争和胜利 。此列 《 第五交响 曲》在艺术手法上 更为 洗炼和 集中。因而创造了更鲜明地 ,更具有典型的形象 。 贝多芬的这部交 响曲充分 反映着他 的时代 。但它 的思想, 它 的意义 ,却远远地超越 了他 的时代 。这部交响 曲所表现 出来 革命的彻底 性和 复杂性 ,那种 “ 通过 斗争,获得胜利 ”的革命 的辩证观 点,那种为人 民为全人类 的 自由与幸福而奋斗 的宏达 胸怀 ,都是 真正的属于未来J j 勺 。在今天 ,社会主义思想 已经在 越来越广 的土地 上变为现实的 时代 ,这部交 响 曲得到更多人 的 喜爱,完全可 以理解 。 交 响曲用 四个响亮的 ,震撼人心 的印象 开始 ,那便是 “ 命 运的音型 ” 。贝多芬 曾说过:“ 那就是命运在敲 门” 。在第一乐章 中,它是那尖锐地对立着 一个方面的核心 ,而后三 乐章中 ,变 作了一种回响,一种时隐时现的残余和征兆 。 命运的音型 由全部弦乐器象霹雳似 的奏 出来 , 威严而有 力。 接着 是弦乐器上分贝的呼应 。 仿佛霹雳 以后 田野 的回声。 “ 命运 ” 黑暗的势力笼罩着大地 。这就 是交响 曲第一乐章 的第 一主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赏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赏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赏析从形式上说,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

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

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

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

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

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总谱上显示的乐队编制是: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降B大调单簧管、2支大管、2支降E大调圆号、2支C大调小号、定音鼓C.G、第一小提琴组、第二小提琴组、中提琴组、大提琴组、低音提琴组,末乐章加入3支长号、一支短笛、一支低音大管速度为二分音符=108第一乐章C小调,有活力的快板,开始是著名的“命运敲门”的5小节简单的动机,由弦乐器组奏出,具有严重的威胁感,以后这一动机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持续出现在第一乐章中,并贯穿于整部交响曲,更增强了它的威胁感,随着暴怒的乐队全奏破浪前进,引入了抒情的第二主题,开头由圆号奏出,呈现随后乐思的轮廓,这种静谧安祥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还在低音部蠢蠢欲动。

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出现了一个英雄性形象,斗志昂扬地在大调的明朗、坚定地结束了呈示部。

经过短暂的休止,音乐重新回到了命运的主导动机,重复了前五个小节,形势更加凶险,经过一次渐强,又走出了原来的抒情主题,可是被圆号奏出威胁性主题无情打断,然后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第二主题还时有出现,战斗性的段落也时而占据上风,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音响从最强(ff)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赏析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赏析一、引言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是19世纪俄国最鼎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精妙绝伦,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与张力。

他的第五交响曲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激昂、深情,让人陶醉其中。

本文将对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进行深度、广度兼具的解读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作品。

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背景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88年,这一时期正值柴可夫斯基生命中的困惑与挣扎时期。

他在创作交响曲的过程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种种困惑与感慨。

全曲音乐旋律暗含深情与痛苦,展现了内心最深处的控诉与抗争。

三、第一乐章:Andante - Allegro con anima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开篇以雄壮的音乐氛围拉开序幕,雄壮中蕴含着莫大的苦楚和挣扎。

通过乐曲的音调,柴可夫斯基展示了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这部分音乐的表现力充分彰显了柴可夫斯基对命运的挣扎与对生命的思考。

四、第二乐章:Andante cantabile con alcuna licenza第二乐章表现了柴可夫斯基对美丽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此时的音乐风格温柔细腻,如同一幅幅描绘爱情的画卷。

乐章开头的柔和旋律,仿佛在述说着爱的柔情与坚贞。

然而,纷繁的音乐交织之下,依旧透露出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忧虑。

五、第三乐章:Valse: Allegro moderato第三乐章以华丽的华尔兹舞曲展开,音乐旋律轻快欢快,体现了柴可夫斯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在这段优美的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音符之中,表现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六、第四乐章:Finale: Andante maestoso - Allegro vivace第四乐章是整部交响曲的高潮部分,音乐在此达到了极致的张力和情感。

在此乐章中,柴可夫斯基表现了内心对命运的挑战与对生命的奋斗。

舒伯特第五交响曲解析

舒伯特第五交响曲解析

舒伯特第五交响曲解析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1828)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他的交响曲更是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意。

他的第五交响曲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舒伯特第五交响曲进行解析,从乐曲结构、主题和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乐曲结构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的乐曲结构为快板-慢板-雪板-快板,全曲时长约27分钟。

该乐曲的乐章结构为:第一乐章:快板,C小调,4/4拍,主要结构为A-B-A-C-A。

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3/4拍,主要结构为A-B-A。

第三乐章:雪板,C小调,3/4拍,主要结构为A-B-A-B-A-B。

第四乐章:快板,C小调,2/4拍,主要结构为A-B-A-C-A。

二、主题和旋律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的主题和旋律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

第一乐章的主题是非常明快和欢快的,主要由弦乐器演奏,呈现出一种欢快和轻松的氛围。

第二乐章的主题则是非常悠扬和优美的,主要由木管乐器演奏,表现出一种温柔和感性的情感。

第三乐章的主题则是非常神秘和深沉的,主要由低音部演奏,呈现出一种神秘和降调的氛围。

第四乐章的主题则是非常激动和热情的,主要由弦乐器演奏,表现出一种充满激情和动力的旋律。

三、和声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的和声非常丰富和多变。

第一乐章的和声呈现出一种明亮和清晰的特点,主要由和弦进行和模仿构成。

第二乐章的和声则表现出一种柔和和温馨的特点,主要由和弦进行和旋律构成。

第三乐章的和声则呈现出一种神秘和降调的特点,主要由低音部的和弦进行和模仿构成。

第四乐章的和声则表现出一种激动和热情的特点,主要由和弦进行和旋律构成。

四、节奏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的节奏非常有特点和变化。

第一乐章的节奏呈现出一种明快和活泼的特点,主要由快速的节奏和短促的音符构成。

第二乐章的节奏则表现出一种柔和和舒缓的特点,主要由缓慢的节奏和长音符构成。

《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一、作品体裁简介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合奏体裁是交响曲.二、作品创作背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

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

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

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

《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

三、作者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祖籍荷兰(也有传说是波兰的),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

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

终生未婚。

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

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是最能够代表贝 多芬的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 完整、均衡,手法简练,形象生动, 层次清晰,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紧密 的内在联系。整个作品情绪激昂、气 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 过从“第三”到“第五”交响乐的创 作,贝多芬完成了交响乐创作的一次 伟大的革新他使交响乐的庞大结构服 从于一个中心思想,赋予交响乐以浑 然一体的雄伟的气魄。《第五交响曲》 共有四个乐章。这里欣赏的是第一乐 章。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 3/8拍子、双主题变 奏曲式。这一乐章是 用双主题变奏曲的形 式写成的,就是把两 个不同的主题依次轮 流加以变奏,以加强 乐曲的对比。先是并 列式变奏,后是成组 式变奏。
乐曲开始,在降A大调上低音 提琴轻柔地拨弦伴奏,中提琴和大 提琴拉起了优美、抒情、安详的第 一主题。这个主题与第一乐章中的 抒情的副部主题非常近似,是英雄 经过激烈的斗争之后,转入沉思。 富于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 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

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无不反映在 以他的《第三交响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 品中,然而也就是从这首作品起,他开始 真正捕捉到了自己音乐的风格气质。在反 对法国扩张侵略的战争中,他写了应时作 品《威灵顿的胜利》和康塔塔《光荣的时 刻》。尽管拿破仑称帝后他憎恶这位独裁 者,但他始终为拿破仑的伟大而心荡神怡, 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岛炮兵少尉的 成功鼓舞着他的民主思想。他是长期抱定 一种思想的人,在革命已时过境迁的封建 复辟时期,《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 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 级人道主义理想。
自由创作
热爱哲学的音乐家
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 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他 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 变革时期,先后经历了开明君 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和封建复 辟的历史时期。生气勃勃的社 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 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 精神的艺术家。他早年在波恩 大学旁听哲学课,崇拜最激进 的启蒙学者——文学教授 E·施奈德尔。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解读赏析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于1888年至1889年间创作的一部交响曲,标号为Op. 64。

该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是交响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进行解读与赏析,从音乐形式、情感表达、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形式为4个乐章:激情、漂泊、舞蹈、终曲。

整个乐曲以强烈而激情四溢的主题拉开序幕,随后进展到第二乐章的柔和、深沉的主题。

然后是第三乐章的欢快和活泼的主题,最后是第四乐章宣扬胜利的华丽且庄重的主题。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整个交响曲具有一种紧凑而有力的发展逻辑,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和戏剧性。

首先,音乐形式方面,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遵循了传统的交响曲形式框架,即四个乐章的形式。

然而,柴可夫斯基在每个乐章中都加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新。

例如,在第一乐章中,他采用了一种强烈、激情和戏剧性的主题呈现方式,使整个乐章充满了紧张和冲突。

而在第二乐章中,他运用了柔和的音色和浪漫的旋律来表达深情的内涵。

这种音乐形式的变化和发展使整个交响曲具有了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其次,情感表达方面,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以其浓烈、复杂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整个交响曲从激情和挣扎开始,然后过渡到内省和沉思,再到快乐和活跃,最后达到胜利和庄严的高潮。

这种情感发展的过程既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个人生活中的曲折经历,也展示了他作曲风格的突出特点。

柴可夫斯基以他独特的旋律和和声语言,表达了他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爱情、战争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再次,音乐结构方面,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音乐结构严密而有机,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发展线索,同时也与前后乐章相互呼应和对话。

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在整个交响曲中多次出现,与其他乐章的主题形成了内在的联系和回应。

这种音乐结构的编排使整个交响曲具有了一种统一感和整体性,也为听众提供了一种全面的音乐体验。

d小调第五交响曲介绍

d小调第五交响曲介绍

d小调第五交响曲介绍1.引言1.1 概述概述第五交响曲,也被称为d小调第五交响曲,是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的一部交响乐作品。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曲中最著名的一部,也是他晚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第五交响曲以其雄壮激昂的旋律和独特的音乐结构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d小调的音色特点,展现了一种独具激情和张力的音乐表达方式。

整个曲目被认为是一个音乐叙事,以它独特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个情感激烈的故事。

第五交响曲的开头以重复的四个简洁而有力的音符开场,以经典的"咚咚咚咚"的节奏震撼人心。

这个开头被广泛地解读为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战胜,以及他个人对生活中艰难困苦的奋斗和希望的表达。

与传统的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的曲式和结构也具有革新性和突破性。

贝多芬在整个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主题和变奏的手法,将旋律和情绪进行了多次的转变和延展,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动态和魅力。

通过对第五交响曲的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这位伟大作曲家在音乐领域中的突破与创新。

他将音乐表达的边界推向了新的高度,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第五交响曲也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第五交响曲的背景、曲式与结构、音乐特点以及对音乐史的影响与意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简要介绍本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

本篇文章的结构如下:引言部分主要对本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了第五交响曲的背景、曲式与结构、音乐特点以及影响与意义等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包括了第五交响曲的背景和曲式与结构两个主要章节。

第五交响曲的背景部分将探讨有关该交响曲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动机。

而曲式与结构部分则将详细介绍第五交响曲的乐章结构、旋律主题以及音乐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第五交响曲的音乐特点以及影响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交响曲》是柴氏“悲怆三部曲”中最复杂的一部,而终曲又是最具矛盾、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

这“表现生命、欢乐和幸福”的音乐十分动人,无数历经苦难的人们倍感亲切。

第一乐章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式。

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

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

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从一开始直接由“命运”主题叙述引入,单簧管领衔序奏,忧郁而沉重的主导动机,恰似一首送葬进行曲,p和f形成强弱反差,象征给人以威胁的力量,音调富于讲话的韵味,听者无意间会产生关于死亡的联想;“怀疑、怨诉、谴责”的主部,确立了音乐的戏剧性特征,并与清新愉快、优美抒情的副部形成对比;新的主题逐渐把情绪转化为明朗的抒情段落,而欢乐热烈中总是笼罩着不安的色彩;大管奏出的第一主题,更为阴郁的雾障黯淡了那一线光明,只留下苦难和绝望的形象。

第二乐章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

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

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二乐章是三部曲式。

这是柴可夫斯基最情感横溢和感人至深的明朗篇章, 也是整部交响曲的中心所在。

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对幸福的无比向往和依恋。

弦乐奏出的引子似圣咏般严肃而深沉。

第一段圆号奏出了温暖而抒情的第一主题, 好似老人的暮春诗意, 气度高雅而颇具魅力。

被称为“ 一线光明” 的牧歌风。

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奏出, 明朗而真诚, 好象是对第一主题的回答和补充。

大提琴和弦乐器的两次陈述进一步深化了“一线光明” 主题, 音乐激昂地走向高潮。

中段是林木青翠, 宁静迷人的大自然情调。

突然, “ 命运主题” 以雷霆万钧之势闯人, 铜管粗野地喧嚣, 定音鼓隆隆, 主人公的幻想被砸得粉碎。

静静的拔弦中, 再现的第一段第一主题无力地、哭泣般地流淌着、倾泻着。

强有力的“ 一线光明” 主题坚决而激动, 迎来了胜利般的高潮。

恶毒的“ 命运主题”再次闯人, 肆虐的铜管否定了“ 一线光明” 主题。

尾声中, “一线光明” 主题平静而温柔地渐渐消失。

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

在温情脉脉诗意盎然的沙龙里,婆娑舞姿妙曼乐音,暂时冲淡了苦难与忧伤。

小提琴奏出富于歌唱性的主题;长笛和小号的闪现增添了冬日的色彩;单簧管和大管浓重而晦暗的音色,将神秘的“命运”主题混入圆舞曲,好比乐而忘忧却并未如愿以偿。

第四乐章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

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开头是小提琴和大提琴齐奏的引子,用“命运”主题写成,大号和贝司强调其行进节奏,长大的引子中,“命运主题” 由温暖明快的弦乐奏出, 一扫阴暗和不祥的形象。

木管和铜管的相继重复更有着宗教合唱的色彩。

持续的定音鼓引出欢乐有力的主部主题, 这是狂热的俄罗斯民间舞曲,同第一主题构成强烈对比;坚不可摧的“命运”在豪情万丈的凯旋进行曲中渐渐消失,辉煌灿烂与欢腾热烈如盛大节庆般的尾声,这一切,预示着人们终于挣脱出命运的重压与束缚,沉浸在欢乐与喜悦之中。

可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5 in e Minor Op.64 完成于1888年,这部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悲怆三部曲”(即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的承上启下之作。

第五交响曲虽然没有标题,但是从保存下来的作者的创作笔记中可以看到,第五交响曲有着明确的标题性创作构思。

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此时,俄国正处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三世反动统治的黑暗年代。

虽然在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已经达到成熟的地步,但这时期却成了他创作上的空白时期。

而《e小调第五交响曲》正是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以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知识分子,当时彷徨不安想要和命运做斗争的心境。

作曲家曾在札记中写道:“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肯定生活的思想”。

因此,此部作品也被称为是柴科夫斯基的“命运交响曲”。

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是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

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

”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

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

这部作品于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

作曲家独有的忧郁和甜美的曲风交错穿插,使得整部交响曲内容丰富多彩,第二乐章里圆号独奏部分充满了温暖的憧憬,这段旋律很出名。

而作者自身对于宏大的“命运主题”的呼喊则在序曲部分以单簧管演绎出来,在之后也不断回旋体现。

几乎所有的伟大作曲家越到晚期,便越是深入内心去寻找答案。

柴科夫斯基也是如此,他的后三部交响曲(四、五、六交响曲)差不多可以说是他人生中后期心路历程的写照,第四交响曲激烈的人性冲突终于在第六交响曲终曲的暝暝归去中尘埃落定。

而夹在这两部巨作中间的第五交响曲,也注定要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使命,这也导致了这部交响曲具有许多“过渡时期”的特点,比如面对各种旧有、新生元素纷然杂陈时的矛盾与彷徨;比如对素材的运用——尤其是对“命运主题”的运用暧昧、犹豫而又反复无常。

柴科夫斯基本人对此曲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这或多或少也是他写作此曲时内心风雨飘摇的例证。

姆拉文斯基曾说俄罗斯两部最伟大的交响曲,一是柴五,一是肖五。

这样的观点引得人们猜度他老人家是不是在表达政治观念。

因为从最外在的层面上来看,这两部交响曲都拥有辉煌有力的终曲,这或许就是当年的政治气候所需要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要写出贝多芬那样压得住场的辉煌终曲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勃拉姆斯最辉煌的终曲(第一交响曲终曲)酝酿了二十多年;布鲁克纳苦心经营造山运动,其第八交响曲终于利用四个乐章主题的交相辉映而创造出一个真正压倒性的终曲,相比之下其第七交响曲终曲就显得力不从心,而第九交响曲连终曲也没有写成(当然,没能写成一个原因是作曲家所剩阳寿太少,另一个原因就是作曲的难度)。

马勒进入中后期,以乐观见称的第五交响曲终曲似是而非,第八交响曲很不像交响曲,尽管最后的大合唱地动山摇,但总让人联想到他的第二交响曲的终曲大合唱——似乎是一次回光返照。

现在,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终曲也以一种胜利的姿态出现了,但这也是整部交响曲中最复杂、最不平衡的一个乐章,不详的“命运主题”在第一、三乐章中阴霾,在第二乐章中凶暴,而在第四乐章的最后变成了一支凯歌,由此也使得这支旋律的意义变得十分暧昧,进而引发了关于这一乐章含义的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真正的凯旋与胜利,有人则认为是“骷髅的游行”。

分持两种观点的人们都以自己的分析与推理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一定的依据。

而就笔者自己的感受而言,从整部交响曲的衍生来看,我也认为第四乐章的发展并不那么严密地符合逻辑,但无疑给出了对光明的希望和对生活的信仰,对于我来说,这才是更重要的。

凯旋与胜利也罢,骷髅的游行也罢,抱定心中的希望与信仰,不断前行,这就够了。

凯旋与胜利不是天堂的降临,骷髅的游行也不是人生的末站,而只是又一个新的起点罢了。

我也认为,对“命运主题”运用的暧昧与矛盾,也是反映了柴科夫斯基对世界奥秘的独到感知。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就认为世界充满了暧昧,即模棱两可,暧昧是存在的本身的特征:例如大自然是暧昧的,创生万物又不断地将其毁灭(无怪鲁迅先生批评造物主造物造得太泛滥,又毁得太随意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暧昧的,爱情也经常纠缠着幸福与痛苦,就连人性本身也是暧昧的——时至今日,性善与性恶的争论依然在继续着。

事物的意义总是多样的,开放的,就看我们如何感知、发现与确定。

当我们听到柴五的“命运动机”变成一支胜利的凯歌时,谁曾忘记这“命运动机”在先前三个乐章中那令人不安的形象?于是,在胜利凯歌高奏的同时,我们也调动起我们的回忆,在我们的想象力的世界中,把前三个乐章中的“命运动机”形象与我们耳中听到的这支最后的凯歌平行并置。

于是,在我们心中激荡的音乐已经不是只是我们所听到的,而是同一主题所具有的两种矛盾意义的对位交织。

这时,我们心中所感受到的音乐是如此具有两重性格又如此相反相成。

一路,是风雨,也是晴。

柴科夫斯基起初不喜欢这部交响曲,以我想当然的理解,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他不是个优秀的指挥家,尽管我想他对音乐的理解与指挥技术应该是杰出的,但他缺少制服乐团的能力,他哪怕有托斯卡尼尼十分之一的控制力,也许他很多作品的首演命运就会大为不同。

第二个原因是,作曲家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天才,柴科夫斯基真正成为天才的时刻不可能如此之多。

当他从天才的状态中回复过来,他也就渐渐地离开自己的天才作品了。

当他几年后超人的天才再度绽放时,那份天才也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看来,人生某一时间段的天才,的确是很难再重复的。

也正因为这部交响曲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以及某些地方的失衡与“不严密”,还有几乎甩开作曲家的天才高度,这都给这部交响曲的演绎带来了难度。

只有真正的指挥大师才能演绎好这部大曲。

或许关于这部交响曲的复杂与矛盾我们还可以更深入一步。

俄罗斯自古以来就背负着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十字架”,东方(亚洲)——西方(欧洲)与受到极高教养的上层阶级——极端落后贫苦的底层人民构成了这个巨大的十字架。

俄罗斯的文化总是不经意之间便被牵扯入这十字架所构筑的矛盾之中。

这段时期笔者集中聆听了十余个版本之后,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个“十字架”的存在。

比如这部交响曲中一些优雅高蹈的、几乎近于芭蕾的片断,有鲜明的贵族趣味,但那些质朴感人的歌咏还是令人联想起那些淳朴而多愁善感的俄罗斯人民。

与前四首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相当欧化,许多地方我们可以发现莫扎特的影子,甚至贝多芬的影子(我想“命运主题”的反复变形出现,这一灵感多少也与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有关,我更有这样的设想:一如马勒写《大地之歌》时念念不忘“第九”、“第九”,柴科夫斯基写作此曲时也会想着:“啊,第五,第五……”)。

而乐曲的东方色彩经常在一些眼光独到的指挥家棒下得以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