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

合集下载

24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24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42 ・
福 建 医药 杂 志 2 1 0 2年 4月 第 3 4卷 第 2 期
F j nMe , r 0 2 Vo. 4 No 2 ui dJApi2 1 , 13 , . a l
点按 肩 周 有 关 穴 位 ,如 肩 髑 、肩 髂 、肩 贞 、天 宗 、 中府 、 曲池 、阿是 穴 等 ,以疏 通 经 络 、畅 通 气 血 。 接着 医者用拇 指 尖端垂 直 紧贴 肱 二 头肌 长 头腱 ,在 肱 骨结 节 间沟 内 ,沿肌 腱走 向横 行 弹拨 ,在 大 结节 处沿 冈上肌 、冈下肌 、小 圆肌 的走 向进 行 弹拔 ,由
属要 求 出院 。其余 患者均 治愈 出 院 。
3 讨 论
少 心室 颤动 的发 生率 。
3 5 保证 充 分 的 组 织 灌 注 :保 证 较 高 的灌 注 流量 . [ . ~2 8L ( g・ n ] 2 0 . / k mi) ,改 善组 织 缺 氧 ,维 持
良好 的灌 注压 ,保证 心肌 供 血 ,保 证组 织 血供 ,维 持动 脉压 6 0 mm Hg ( 1mm 一 0 1 3k a 以 Hg . 3 P ) 上 ,减 少 术 前 因瓣 膜 病 变 血 栓 堵 塞 、心 输 出量 减 少 、组 织 长时 间灌注 不足 所造 成 的损 伤 。再 次 心 脏
术 中 尿 量 6 0 2 0 0mL, 平 均 ( 5 ± 2 0 mL 5 ~ 0 50 0) ; 滤 液 量 15 0 35 0mL O ~ 0 ,平 均 ( 0 ± 5 0 mL。 20 0 0 )
药 、补充 血小板 及血 液 回收 技术 等 的应 用 ,减 少 使 用大 量库 血带来 的并 发症 。预 充 液 可使 用 抑 肽酶 减
浆 、血浆 、 白蛋 白)及 超 滤等有 利 于减轻水 肿 。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王彦隆;房瑞芹【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心内科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应用膜式氧合器,以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完成而鼻咽温度未恢复至35℃患者,行主动脉开放;升主动脉开放前加利多卡因100㎎;依照患者的电解质检测情况合理补充血清钠、钾、镁离子;严重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理增加辅助时间.结果在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当中,有39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约为72.22%;15例患者心脏通过电击除颤而复跳,约为27.78%.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77~279 min,平均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189min,平均65min.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选取膜式氧合器,可以确保充分的转流时间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能够较好地促使心脏自动复跳;在心脏瓣膜置换术过程中联合多种辅助方法,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17【总页数】2页(P98-99)【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作者】王彦隆;房瑞芹【作者单位】121001,北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121001,北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在临床当中,心脏瓣膜置换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所接受。

合理有效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于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我科室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对5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实行了瓣膜置换术,并采取了合理有效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男21例,女33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49.7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7例;Ⅲ级19例,Ⅳ级8例;54例患者当中,43例为二尖瓣疾病,3例为主动脉瓣疾病,8例为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疾病。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步骤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步骤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步骤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心脏疾病。

该手术需要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然后通过人工血液循环系统将氧合后的血液送回体内。

以下是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步骤:
1. 患者进入手术室并接受全身麻醉。

2. 医生将插入一根管子到患者的气管中,以保证患者的呼吸。

3. 医生将在患者的心脏上进行切口,并将体外循环器连接到心脏和主动脉。

4. 医生将注射一种叫做肝素的药物,以防止血液凝固。

5. 医生会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并通过体外循环器将血液氧合后送回体内。

6. 医生进行心脏手术,并在需要的时候对心脏进行冷却。

7. 当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将体外循环器从患者的身体中移除,并对手术部位进行缝合。

8. 术后,患者会被送往恢复室,并接受密切观察。

9. 患者需要在医院内进行康复治疗,并接受相关药物治疗。

10. 患者的康复期长度因手术的类型和身体状况而异,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 1 -。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是一种常见的技术,用于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

建立体外循环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 麻醉和体外循环装置连接,首先,患者会接受全身麻醉,然后外科团队会在患者身体上建立血管通路,将患者的循环系统连接到体外循环装置,通常是通过引流管和回输管。

2. 引流和回输,一旦患者与体外循环装置连接,手术团队会开始引流患者的血液,将其送入体外循环装置进行氧合和循环,然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启动,一旦体外循环装置与患者连接并且血液循环正常,外科团队会启动体外循环装置,开始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

4. 手术操作,在体外循环下,外科医生可以进行需要停止心脏跳动的手术操作,如心脏瓣膜修复或更换、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在这个过程中,体外循环装置负责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

5. 体外循环解除,当手术完成后,外科团队会逐步停止体外循环装置的功能,同时恢复患者自身的心脏功能。

一旦患者的心脏能够自主跳动并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体外循环装置会被完全解除。

总的来说,建立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要外科医生和体外循环团队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循环支持。

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

前列腺切 除术 后出血和使持续膀胱 冲洗时 间减 少 , 并 且不论
术前是否 服 口服非那雄胺 的患者 , 如果 出现 经尿道等 离子体 前列腺切 除术 后出血 , 立 即 口服非那雄胺均 也具有较 好的止
血作用 J 。但是术 前 口服非那 雄胺 的剂 量 和最佳疗 程有 待
研究 。
血管 的生 成 , 导致前列 腺总的体积缩小 , 达 到治疗 目, 也就 是 对前列腺增 生症患者的术 中、 术后 出血 可起 到有 效的预 防和 治疗 的作 用 J 。至于术前 口服非 那雄 胺 的具体 时 间尤待 临
量缩短 阻断时间 , 复跳后有足够的辅助时间。
瓣膜置换 术体外循 环管理要求 注重 心肌保护 , 尽
【 关键词 】 体外循环 ; 心脏瓣膜 置换 ; 管理
床实践 。本实验经 统计 学数据计算 , 与对 照组未 口服非那雄 胺患者 比较 , 实验组患者术前 口服非那雄胺 1周 的术 后 留置 导尿持续膀胱 冲洗 时间及冲洗液量 、 电切术 后失血 量均显 著 降低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0 . 0 5 ) 。而手术 操作 计 时 , 术 中失血量及持续膀胱 冲洗液量 、 切 除前列腺 称重及术 后前列 腺症状评分均不具 有统计学意义 , 说明 P K R P术 前 口服非那
( 2 ) : 1 6 0 ・ 1 6 2 .
[ 2 ] M e m i s A , O z d e n C , O z d a l O L , e t a 1 . E f e c t o f i f n a s t e r i d e t r e a t ・
me r i t o n s u b u r e t h r a l p r o s t a t i c mi c r o v e s s e l d e n s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疾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疾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疾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前言心脏疾病是人群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心脏手术是治疗心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心脏手术变得越来越精湛和安全。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就是体外循环技术。

本文就从体外循环技术的定义、技术原理、优缺点及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定义体外循环技术,是在心血管手术中为了使心功能暂停或抑制,使心脏和肺脏的生理、代谢机能得到保护而采用的一种技术,它是一种高档医疗技术,是循环系统的生理模拟,是心血管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手段。

三、技术原理体外循环技术是通过一个体外循环回路,将体内的血液抽出来,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后再重新输送回到病人体内,从而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维持生命机能。

在外循环回路中有一部分血液流经氧合器升高它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压,最终进入心脏,并且产生足够的灌注压。

这样,该技术能够辅助维持心血管手术中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四、优点1.能够使心脏和肺脏的生理代谢机能得到保护;2.对维持生命机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3.能够促进心脏手术术后患者快速恢复,并使术后恢复期缩短。

五、缺点1.体外循环操作需要专业技术,若操作不当易导致并发症;2.体外循环环节中的操作人员数量多,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训练,一旦出现问题,问题会显得比较复杂;3.体外循环时间长,可能会导致机体缺氧等情况,所以需掌握好循环时间。

六、应用情况1.冠脉搭桥手术:冠脉搭桥术是常见的心脏手术,需要将体内的心血管操作抽离出来进行手术,若无体外循环技术,可能会给患者痛苦和危险;2.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置换瓣膜是心脏外科手术的一项重要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在这种手术中需要采用,以辅助病人生理功能维持和术后恢复;3.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是为治疗末期心衰、冠心病等疾病策略之一,体外循环技术在这种无论开胸进入的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它进行辅助操作,这样能够帮助术者更好的完成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设备用于代替心脏和肺脏功能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氧合常用于心脏手术等

体外循环设备用于代替心脏和肺脏功能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氧合常用于心脏手术等

体外循环设备用于代替心脏和肺脏功能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氧合常用于心脏手术等体外循环设备的应用体外循环设备是一种常用于代替心脏和肺脏功能的医疗设备,用于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

它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等医疗领域,成为了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

一、体外循环设备的原理体外循环设备主要由体外循环机和氧合器组成。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液通过导管与体外循环设备相连,然后通过氧合器氧合并清除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再将血液重新输送给患者,从而起到代替心脏和肺脏功能的作用。

二、体外循环设备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1. 心脏手术前的准备:在心脏手术前,医生会将患者的心脏停止跳动,并将血液引出体外,然后与体外循环设备连接,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

这样一来,医生可以在保证患者血液供应的同时进行手术操作。

2. 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在心脏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设备能够代替心脏和肺脏功能,保持血液循环和氧合,为医生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

这样,医生可以进行各种心脏手术,如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有效保护患者的心脏和肺脏。

3. 心脏手术后的恢复:心脏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将患者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将体外循环设备取下,然后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心跳。

体外循环设备的应用使得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更加安全可行。

三、体外循环设备的优点1. 代替心脏和肺脏功能:体外循环设备能够代替心脏和肺脏的功能,保持血液循环和氧合,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 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体外循环设备为医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使得手术操作更加安全可行。

3. 增加手术成功率:体外循环设备的应用使得手术中患者的心脏和肺脏得到充分保护,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四、体外循环设备的风险和注意事项1. 患者感染风险:由于体外循环设备需要与患者的血液相接触,因此存在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2. 过度出血风险:由于手术中患者的血液需要被引出体外,存在过度出血的风险。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关 键 词 : 外 循 环 ; 膜 置 换 ; 肌 保 护 体 瓣 心
振 ,陈

( 江苏宿迁 市人 民医院 麻醉科 , 江苏 宿迁 , 2 8 0 230 )
中图分类号:R 6 4 2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1 7 -3 3 2 o ) 40 8 _2 622 5 (o 8 0_O 30
患者加 用超 滤 装 置 。术 中 常规 监 测 心 电 图 、 动 桡
脉压 、 中心静 脉压 和混 合 静脉 血 氧饱 和度 , 时测 定 定 血 气分 析 、 C 电解质 以及 尿 量 监 测 , 根 据 A T、 并
1 临床 资 料
本组 重 症 心 脏 瓣 膜 病 患 者 3 4例 , 1 男 5例 , 女 1 例 。 龄 5 . ( 3 6 ) 。 重 5 ( 2~ 9 年 13 3 ~ 5 岁 体 34
钾停 搏液 ( 晶血 比为 14 , 防止 心脏 过 度膨 胀 , :)为 放置左 心减 压 管 。转 中采 用 中低 温 , 咽温 为 2 鼻 8

3 2℃ , 流量 为 (. ~2 6 /mi・ ) 平 均 2 0 . )L ( n m2 ,
桡 动 脉压 ( P 维持 在 6 ~8 mHg MA ) 0 0m 。术 中多 数 患者 均于 复温 时应 用 呋噻 米 2 , 数特 重 0mg 少
心脏 瓣膜 置 换 手术 是 复杂 的心 脏 直 视手 术 , 体外循 环及心 肌保 护 与 手术 效 果 有 着 重 要关 系。 重症 心脏 瓣膜 疾 病 患者 , 患病 时 间长 , 质弱 , 体 全 身一般情 况差 , 心功 能较 差 , 至合 并有 其 它重要 甚 脏器功 能不 全 , 故对 体 外 循 环 ( P 的 管理 要 求 C B) 较高 。作 者 自 2 0 开 展 体 外 循 环 下 心脏 直 视 0 3年 手术 以来 , 实施 心 脏瓣 膜 置 换术 7 共 9例 , 中重 其 症 患者 3 4例 , 现将体 外循 环 管理 体会 总结如 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标:1、病人临床表现,心功能分为四级
总之:Ⅰ~Ⅱ级:麻醉耐受较好 Ⅲ级:一定危险性 Ⅳ级:危险性很大 并存充血性心衰、急性心梗、不稳定心绞痛
或糖尿病者:危险性更大 猝死: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心律失常、心搏骤停
2、左心室射血分数(EF) 评价心功能:显著的临床意义 总之:无症状:EF > 0.45
返流、静脉回流不充分等
处理:使用血管扩张药物或麻醉药物进行处理
(三)前并行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操作方法
基本原则: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供氧
特别注意自身循环与人工循环相互转变 时的操作,调整体内平衡,注意心脏功能
保持组织内环境平衡 有利减轻再灌注损伤,支持心功能恢复 降低体外循环导致的副作用至最低限度 选用可靠的人工心肺及其它装备
心源性休克
压力负荷过重的心室肥厚患者:急性AR引起显著的 血流动力学变化
2)慢性AR:代偿反应(舒张末容积增加、心室腔顺应性 增加,心室离心性和向心性肥厚)
AR代表着容量和压力均超负荷的状态
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较大;左心室功能:通常不正常
二、二尖瓣病变 (一)二尖瓣狭窄 1.病因 2.病理生理变化 指标: 1)MVA:小于2.5cm2出现症状 2)舒张期跨瓣压差:基本表现
三、三尖瓣病变 1.病因 三尖瓣功能关闭不全(TR):正常或异常的瓣膜 三尖瓣狭窄(TS)最常见的病因:风湿
2.病理生理变化 右房压、静脉压升高 右心负荷增加,右心室肥厚扩大,右心衰竭
四、肺动脉瓣病变 1.肺动脉瓣狭窄的病理生理变化 病因:最少受获得性心脏病累及的瓣膜;先天性 1)症状轻微;劳力性气急和劳累;偶晕厥和头晕 2)严重狭窄:三尖瓣返流,右心衰竭
轻:EF 0.35 ~ 0.45 中:EF 0.25 ~ 0.35 重:EF <0.25
二、术前准备
(一)评估
1.病史与体检
详细了解:病程、诊断、心功能情况
全身各重要脏器情况
咽喉炎、栓塞史、心肌炎,心衰、
房颤及血栓史
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情况
过敏史、手术史等
高龄患者: 心绞痛史
疑有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第十五章 心脏瓣膜手术的 体外循环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灌注教研室
马万林
副主任医师
教学目的:
1.了解心脏瓣膜疾病病理生理特点
2.熟悉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
第一节 心脏瓣膜疾病病理生理特点
一、主动脉瓣病变
(一)主动脉瓣狭窄(AS)
1.病因
2.病理生理变化指标:源自1) AS的严重程度: 3级
瓣口面积
正常
3.0 ~ 4.0cm2
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心腔无明显扩张:室壁增厚,
心腔顺应性减弱。舒张末压的升高反映舒张功能不全或 衰竭。
心房主动收缩:心室充盈中起重要作用
(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
1.病因
2.病理生理变化 1)急性重度AR:
AR 大量返流 左室舒张末容积 左室舒张末压及左房压 每搏血量
肺水肿
心动过速代偿作用有限
体外循环开始时的操作:
3.血液稀释
血液稀释的原理:
1)减少红细胞的丢失数 2)血液稀释后,血流状态改善、血流量增加,微
循环障碍恢复
血液稀释限度:HCT值
HCT>30%
轻度血液稀释
HCT 25% ~ 30% 中度血液稀释
HCT<20%
极度血液稀释
计算公式为:
稀释后HCT(%)=术前HCT(%) 血容量/(预
充量+血容量)
测、变温装置、顺行或逆行灌注管道,顺行或逆 行插管灌注装置,监测装置等
6.静脉贮血室
7.过滤器
8.血液浓缩器
9.危重瓣膜病患者术前准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IABP)
(三)体外循环预充 1.预充液
2.预充量
血球压积:20% ~ 25%
低于20%,加用库血预充
总预充量:
= 氧合器预充量 + 储血器预充量 + 循环管道预充量
2.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变化 病因:先天性心脏病变少见;手术或球囊行肺动脉
瓣成形术和法乐氏四联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1)轻度PR: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 2)长期病变:右室扩大;右心衰竭少见
第二节 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 一、病情评估
心脏瓣膜疾病手术危险性:
取决于:1.瓣膜损坏程度
2.心功能状态
3.其他重要器官的受累状况
风湿性瓣膜病、风湿活动应控制:3个月以上
细菌性心内膜炎控制:
6周以上
2.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三大常规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等 (2)肝功能检查 (3)肾功能检查 (4)凝血机制的检查 (5)电解质检查
3.辅助检查 胸部X光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功能检
查、腹部B超、心肌核素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等。
三、前并行 (一)前并行低血压的原因及处理 原因:1、血液稀释和低粘滞度
2、灌注流量不足 血管反应性下降、血管扩张 非搏动性血流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等
处理:1、一过性 2、长时间低血压,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3、腔静脉的充分引流,利于心肌保护
(二)前并行高血压的原因及处理
原因:麻醉深度不够、左心室引流不充分、主动脉
轻度
>1.5cm2
中度
1.0 ~ 1.5cm2
重度
<=1.0cm2
主动脉瓣狭窄(AS)
病因
2)病因:左心室排血受阻,后负荷加重
代偿:左心室壁增厚;心腔容积保持正常范围
指标:左心室收缩期室壁张力(后负荷):正常范围
维持后负荷与射血分数间的负相关关系
失代偿:室壁增厚程度与心室内压增高程度不成比例 指标:室壁张力增加;后负荷增加;射血分数降低
4.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
(二)物品的准备 1.体外循环机 2.氧合器 3.体外循环管道 4.体外循环插管 (1)动脉插管 (2)静脉插管 常用的静脉插管部位: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 再次手术胸腔粘连严重插管部位:股静脉、髂静脉 (3)心内吸引管 (4)心外吸引管
5.心肌停搏液灌注系统 基本结构应包括:血及心脏停搏液贮存槽、泵压监
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3)代偿: 可逆性的肺静脉回流障碍
低心排量 高肺动脉阻力 肺的适应性改变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MR) 1.病因 2.病理生理变化 (1)急性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病因:突然的容量负荷过重作用于左室,急性容量
负荷过重增加左室的前负荷
1)前向性每搏血量和心排出量下降 2)肺淤血 (2)慢性无症状二尖瓣关闭不全 1)心肌适应性离心性肥厚 2)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加 3)左心室、左房容积增加:低充盈压状态下承 受返流的血容量,肺淤血症状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