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
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标书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包括保护区的位置、面积、地理特点、生态环境等。
2. 编制目标:明确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该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求。
3. 编制范围:确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保护区的内部和周边地区,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4. 编制内容:明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规划、生态修复和保护规划、资源利用和合理开发规划等。
5. 编制流程:详细描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调研、数据收集、规划编制、论证评审等。
6. 编制要求:规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应符合的要求,包括政策法规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信息披露要求等。
7. 组织架构:明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架构和分工,包
括组织人员、工作任务、责任和权限等。
8. 工作计划:制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详细工作计划,包括
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方式等。
9. 编制预算:列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预算表,包括人员费用、设备费用、办公费用和其他费用等。
10. 评审和验收:规定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评审和验收机制,包括评审和验收的标准、程序和要求等。
11. 风险管理:指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12. 编制团队:介绍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编制团队,包括团
队成员的背景、能力和专业资质等。
以上是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标书方案的主要内容,具体编写
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八、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讲座材料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唐⼩平⾃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然保护区管理的⼀项重要内容,是指导⾃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技术⽂件。
⽬前在新建⽴⾃然保护区,以及调整⾃然保护区范围或功能区划时,都要求编制或修订总体规划。
为了较系统地介绍我国⾃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法,本次讲座分为概述、原理、主要内容、⽅法和投资概算5部分进⾏讲解。
第⼀讲⾃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概述本讲主要介绍⾃然保护区及⾃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些基本知识,包括⾃然保护区基础,以及⾃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由来、作⽤、类型、内容、程序、依据、规划期、审批程序和其他设计⽂件的关系等内容。
⼀、⾃然保护区基础1、⾃然保护区概念按照1994年10⽉9⽇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7号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有⼏个关键词,⼀是“⾃然”,⼆是“⼀定⾯积的区域”,三是“依法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
⾃然保护区概念可分为⼴义和狭义两种。
⼴义的⾃然保护区,⼀般按照国际⾃然保护联盟(IUCN)定义是指“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经由法律或其他有效⽅式得到认可,旨在对⾃然、相关的⽣态系统服务和⽂化价值进⾏长期保护和有效管理[1]”的各种⾃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然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野⽣物种栖息地、⾃然景观保护地、⾃然遗迹地、⾃然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地区。
狭义的⾃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态系统进⾏科学研究为主要⽬的⽽划定的⾃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然保护区。
本讲义所涉及的⾃然保护区是指实⾏最严格保护的⾃然区域,类似于IUCN界定的严格意义的⾃然保护区保护,包括⽣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和⾃然遗迹地,在我国已被纳⼊了各级政府的禁⽌开发区。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 (3)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是必要的。
本总体规划编制标书方案旨在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规划原则和编制程序,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规划内容1. 规划目标:明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和保护重点,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规范,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范围: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边界范围和保护级别,确保规划编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兼顾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3. 规划原则: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应性强的管理原则和保护措施,充分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 规划编制程序:制定规划编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编制内容和评估指标,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编制方法与技术支持1. 采用综合分析方法,结合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管理需求,对规划编制的各环节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2.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生态模型等,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为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3. 开展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征集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规划编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参考。
四、计划安排与预算1. 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明确各项任务的执行时间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
2. 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充分考虑规划编制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的科学性。
五、编制成果与应用1. 生成详细的规划编制报告,包括规划目标、范围、原则和具体措施,确保规划编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2. 将规划编制成果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实践中,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建设一个有效的自然保护区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全面而科学的建设方案。
以下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保护区选址1、生态重要性选择具有独特生态系统、珍稀物种栖息地或生态脆弱区域。
例如,原始森林、湿地、濒危动物的繁殖地等。
2、地理条件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
避免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如地震带、洪水频发区等。
3、土地权属确保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清晰,避免因土地纠纷影响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4、周边环境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程度要低,减少人为干扰。
同时,要便于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保护工作。
二、保护区规划1、功能分区根据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是严格保护的区域,禁止任何人类活动;缓冲区为核心区提供一定的缓冲和保护;实验区可以进行适度的科研、监测和生态教育活动。
2、道路规划设计合理的巡护道路和观察步道,既要满足保护管理的需要,又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设施布局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站、监测点、瞭望塔、野生动物救护站等设施,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保护措施1、物种保护针对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制定专门的保护计划,包括栖息地保护、繁殖保护、种群监测等。
2、生态系统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
3、防止入侵物种加强监测和防控,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4、防火防虫建立完善的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
四、管理体制1、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巡护制度、监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3、人员培训定期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保护意识。
4、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一、定义1、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以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为目的,有系统的确定保护区的范围、地表覆盖物结构、动植物种类构成、生态系统服务、建设项目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一系列综合规划。
2、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针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一系列规定、技术标准,以确保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规程主要内容1、总体规划范围:明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地形、气候、植物、动物等的调查,并建立全区的概念性模型。
2、保护对象: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对动植物进行种类分析和资源评估,提出保护对象、保护方式、级别等。
3、保护措施: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需求,制定森林防火、护林工作制度等行为准则,划定自然保护线;针对植物和动物特殊保护资源,提出圈地面积、限制入侵等相应措施。
4、保护与利用: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利用功能,要求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应兼顾,把握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主要提出防止资源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与社会生产的有效衔接的相关规程。
三、实施方式1、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立项和实施中,要建立分类管理制度,把现有的规程划分为实施范围、管理制度、野外勘测、调查总结等几大部分,做到细化程度高、实施快捷方便。
2、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规划单位及其搭建专门小组,建立严格的组织管理机制,由其决定规划结果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审核其技术规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和管理性。
3、根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具体要求,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勘测统调,犯罪定位,分析评估,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准备工作。
4、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的实施,要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贵在回顾、追踪、分析、修正,并制定具体的处置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一、总论要求。
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
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
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
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
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一)保护管理现状。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
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
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编制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建立示范自然保护区为目的,从 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新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并在管理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从而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国家计委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三)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的前题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及生 物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繁重的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1、内蒙古赛汗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面积10.04万公顷,现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主要 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和草原植被。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 交汇的过渡地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初步查 明植物群落有6个植被型36个群系,维管束植物有85科319属665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目61科185种,其中大鸨、 大天鹅、猞猁等2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本区还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 研价值。目前,该保护区已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法制,依法建设并管理好自然保护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
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
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
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
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
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
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
(一)保护管理现状。
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
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
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
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
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
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
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
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
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
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容量测算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生态旅游规划包括实验区景点设置、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及保障体系、旅游容量测评、收益分配体系等项目和内容。
(五)基础设施。
包括局站点建设及界碑、桩和指示牌、水电路、环境治理、信息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六、重点工程建设要求。
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内容,要明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和建设期限。
七、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要求。
包括组织管理机构(包括与相关政府及部门的行政业务关系、内部管理体系、管理措施等)、人员配置(包括定编人员情况、各部门人员分配等)、能力建设(包括教育、技能培训、信息化应用等)等。
八、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要求。
包括投资估算(按国家有关标准测算)、投资计划安排、资金来源、行政事业费测算、效益评价(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九、保障措施要求。
包括法制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
十、附表要求。
包括自然保护区社区情况统计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现状人员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现状统计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统计表、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表、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表、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项目规划表、自然保护区建设投资估算与安排表等。
十一、附图要求。
包括自然保护区位置图、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自然保护区林地权属图、自然保护区植被图、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布局图(如果是二期总体规划,需要附一期总体规划完成图)、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