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西和县小东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西和县小东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小东沟金矿床矿体产于中泥盆统安家岔组(D2a2-5)地层中,受层位和层间断裂破碎带控制,含矿岩石为石英脉、千枚岩、含铁方解石石英脉。通过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热源、含矿热液运移机制、矿质沉淀积聚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矿床成因,指明了找矿方向。初步认为该矿床属于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矿床。

标签:金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模式小东沟

1区域地质概况

小东沟金矿床处于西成矿田西部,秦岭褶皱系西秦岭海西褶皱带东段。

1.1地层。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古生界泥盆系、少量的中生界三迭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上古生界泥盆系为浅海~滨海陆棚相沉积,是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类复理式建造。

1.2构造。西成矿田位于人土山—江洛断裂与董河—黄渚关断裂之间。区域上以近东西向展布的广金坝复式背斜为主要构造骨架,Ⅱ级构造以平缓褶皱及紧闭褶皱为主。区域内主要发育有东西向、南北向及北东东向三组断裂。

1.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主要为一些小型中酸性岩体。

1.4矿产。该区控矿构造复杂,含矿地层较广泛,岩性主要有灰岩、板岩、砂岩、千枚岩等。小东沟金矿床位于此区的四儿沟门~歇台寺~安家岔金成矿带中。

2矿区地质

秦岭地区处于极为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复杂。本矿区位于广金坝复式背斜核部,草关花岗闪长岩体的东南部。

2.1地层。矿区主要分布地层为中泥盆统西汉水组(D2x)、安家岔组(D2a)及少量的第四系(Q)。

2.2构造。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规模、形态较小。金矿的形成、分布、富集均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矿区内主要发育两条横贯矿区东西的区域断裂F2和F3。断层的类型主要有:与矿体平行的顺层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如F2、F3等;北东~南西向断层F7,斜切地层产出,该断层主要为导矿作用,对矿区主要矿体Ⅲ-24影响大。

2.3岩浆岩。矿区内未见岩体、岩脉,金矿化与岩体关系不明显。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小东沟金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安家岔组(D2a2-5)层中,受层位和层间裂隙带控制。绝大多数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局部稍切割地层。而Ⅲ-24矿体走向与其他矿体不一,总体走向斜切其他矿体,主要受断层F7控制。

3.2矿石特征

矿石物质成分较简单,主要金属矿物有褐铁矿、黄铁矿,矿石结构主要为鳞片变晶结构、碎裂结构等,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蜂窝状构造等。矿石类型为微细粒浸染型和石英~方解石脉型金矿石两种类型。

3.3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3.3.1控矿因素。断裂破碎带:矿区主要矿体均受断裂破碎带控制,主要为F1、F2、F3、F7断裂及与之平行的次级断裂组。

3.3.2找矿标志。(1)断裂破碎带。(2)红褐色石英~方解石网脉。(3)褐铁矿化﹑黄铁矿、毒砂化发育地段。(4)围岩蚀变发育地段,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及褪色化。

4围岩蚀变与矿化

围岩蚀变主要有褪色化、硅化、白云石化,金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矿区最普遍的围岩蚀变为褪色化,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热液蚀变后部分矿物成分、化学元素发生了变化。

5成因分析

区域地球化学和典型金矿床分析表明,中晚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和三叠系的地层中叠加作用更明显,构成提供成矿物质的矿源层。

西秦岭区浅表层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在印支末主造山期俯冲碰撞过程中形成的早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基础上,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过程中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叠加。断裂构造系统是西秦岭区逆冲推覆构造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区成矿受地层岩性及脆韧性剪切带控制[1]。构造活动不仅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空间,而且为部分金矿成矿提供热能和热液,尤其是断裂。断裂中的含矿机率、矿体规模、矿体产状等与断裂的规模和方向及力学性质的演化有密切关系[2]。西成矿田受海西、印支及燕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了大量规模不一的褶皱和断裂,而小东沟金矿就位于这些构造运动产生的广金坝复式背斜的核部及北翼的画眉山复

式倒转背斜中,该区褶曲、断裂、层间破碎带、片理化带发育,而且近东西向构造也发育,为深部含矿热液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该区自印支运动以来,处于强烈的构造变动时期,不仅形成了大量规模不同的褶皱、断裂构造,而且也为该区金成矿提供了重要的构造热动力条件;同时,该区相当一部分矿床与岩浆岩体(脉)关系密切,显示了该区岩浆岩的发育也是金成矿的重要热动力来源之一,即草关岩体、侯家村岩体、大山岩体等岩体为成矿提供了足够的热源,并使矿源层中的金元素活化、迁移并在有利的构造空间中富集成矿。

6结论

该区断裂以EW向为主,岩浆岩分布比较广泛,但金矿床范围内未见岩体出露,仅见层状岩脉分布,岩脉与金矿化具有一定的关系[3]。金矿的含金建造为具有碳酸盐岩夹层的粉砂质泥质建造。其中发育有一套条纹条带状和块状的钠长质、铁碳酸盐质、硅质岩系,具热水沉积成因的特点[4]。该区硫、氧同位素反映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是以变质水为主,混入大气降水。成矿经历包括沉积阶段和变质、构造变动变形阶段。小东沟金矿床在海西运动发育的裂谷构造,使成矿物质开始聚集,印支早期发生的褶皱变形、浅变质,形成初步的金矿预富集,印支晚期~燕山期陆内造山活动期,形成的紧闭、倒转褶皱,在软硬岩层互层部位形成大量顺层的或略有切层的层间裂隙带。渗流水多次反复对构造通道中含矿岩系中金等成矿物质萃取,并向浅部构造带迁移富集、沉淀,在剪切构造带中形成改造型金矿体。

综合分析认为,小东沟金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矿床。

参考文献

[1]朱志澄,宋鸿林.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张贻侠,寸珪,刘连登,等.中国主要类型金矿床找矿模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吴烈善,金安祥,浩德成,等.甘肃西成地区层状的花岗质岩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矿关系[J].矿产与地质,1997,11(5).

[4]韦龙明,等.甘肃西成地区金矿石英脉与金矿化关系研究[J].矿产与勘查,1998,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