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水体及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20150326

我国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20150326

重金属具有高毒性、持久性、难降解性等特点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通过自然途径进入水体中的重金属一般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含有重金属的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中,不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1.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所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水中,使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急剧升高。

我国各大江河湖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底质的污染率高达80.1%,而且已经开始影响到水体的质量。

通过研究矿区地表水、浈水河、大沂河、黄河、香港河流、松花江、巢湖、太湖、红枫湖、南湖、黄浦江、钦州湾、胶州湾、长江、南黄海等水体中痕量金属含量及其变化,得到以下结论:(1)地表水受到重金属的复合污染,铅锌矿区水体中Ph严重污染、Hg中度污染,Zn轻度污染。

(2)受水环境条件影响,重金属主要赋存在悬浮物和沉积物中。

一般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比沉积物中高几倍,是水体溶解态重金属的几百倍。

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很低,市区河段高于非市区河段。

(3)湖泊支流中的含量普遍高于湖区,河口污染较严重。

(4)水体中重金属含量与pH值有关,碱性条件易沉淀于底泥,酸性条件易释放。

(5)长江口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枯水期大于洪水期,底层大于表层,而且各种金属相关性较好,说明其来源相同。

(6)南黄海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含量比临近海湾海水低,高于外海,重金属分布:近岸海区大于中部地区。

(7)海水中重金属分布受径流、大气干湿沉降、pH、盐度和自身性质等复合因子控制,在局部海区某个因子起主要作用,Pb主要受大气沉降影响,Cd受盐度和pH影响,Hg受海水中有机碳影响较多,As与沉积物再悬浮有关。

(8)胶州湾东北部海域污染较为严重,西南部相对较轻;春夏季表层含量大于底层含量,秋季底层含量高于表层含量。

2.水体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两部分:自然源和人为源。

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及其人工放流

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及其人工放流

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及其人工放流摘要:增殖放流是有效增殖和恢复受损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有效维护湘江鱼类资源,2001年开始株洲市连续12年在湘江开展鱼类人工放流。

笔者在分析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现状与面临威胁的基础上,总结了所开展的鱼类人工放流工作情况及取得初步成效,并重点提出建议,以期为湘江流域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湘江;株洲;鱼类资源;人工放流中图分类号:s931.5 文献标识码:a湘江起源于广西省兴安县海洋山龙门界,沿江汇聚潇水、蒸水、耒水、洣水、渌水、涟水、浏阳河、捞刀河和沩水等支流,于湘阴濠河口注入洞庭湖,全长856km,流域面积94660km2。

湘江是长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

历史上,湘江衡阳段作为江湖洄游性鱼类“四大家鱼”的重要产卵场,在洞庭湖区“四大家鱼”资源供给及沿江鱼类原种苗供应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湘江鱼类资源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衰退十分严重,捕捞的“四大家鱼”鱼苗成色已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均占鱼苗捕捞总量的15.8%下降到目前的平均1.33%,甚至曾出现连续6a(1998~2003年)未能捕到鳙鱼原种苗的现象[4]。

为有效的恢复和增殖湘江鱼类,从2000年开始,湖南省沿江各市县分别开展定期的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工作。

笔者所在的株洲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均参与了湘江株洲段每年的鱼类人工放流工作并负责具体实施。

为此,笔者在分析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现状与面临威胁的基础上,总结了所开展的鱼类人工放流工作情况及取得初步成效,并重点提出建议,以期为湘江流域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1 鱼类资源现状及其面临威胁据1985年湖南省渔业调查报告记载,湘江株洲段有鱼类121种,隶属7目15科,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长春鳊、团头鲂、赤眼鳟、湘华鯪、翘嘴红鲌、鲴鱼、鳜鱼、黄颡鱼等[2]。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鱼类群落结构总体上呈现如下两个特点:1.1 鱼类物种多样性大大降低优势种以鲤鱼、鲫鱼、黄颡鱼、鲶鱼等定居性鱼类为主,青、草、链、鳙、鳡等江湖洄游性鱼类种类比例相对较低,而中华鲟和鲥鱼等珍稀鱼类已几乎绝迹。

水生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恢复技术

水生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恢复技术

水生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恢复技术水生生态系统是与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生态系统。

但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却是近年来威胁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难题。

大量工业活动和生物质能的使用使得重金属污染物彻底地合并到了水体和沉积物中。

这种污染物在水体中长期积累并分布,而且会循环不净。

本文将详细探讨水生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以及生态恢复技术。

一、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和环境效应重金属污染是指水生生态系统中超过环境背景值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通常包括汞、铅、镉、铬等几类元素。

这些元素首先由人工和自然因素输入到水体中,紧接着又合并到了水体中的底泥和生物体(包括水生生物和食用水生物)中。

重金属污染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而且还会引起人类和环境的直接和潜在危害。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水生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差异很大。

事实上,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并不仅仅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才有的问题,它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环境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世界各地工业国家和非工业国家所在的水体的水质进行了评估,发现许多该地区的水生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

比如,中国南方白洋淀、长江、珠江、黄河等许多水体的铅、汞、铬、铜、锌等元素超过了安全标准。

这样的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的日常饮水和农业生产,还对水生生物的数量、质量和种群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重金属污染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环境效应包括以下几点:1. 影响生物健康:重金属污染物对生物体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会大大减缓低落其的寿命以及繁殖能力。

2. 对水体生物和食物链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物会渗透到水体中的生物食物链中,通过食物链扩展到人类和动物身上,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生物和健康问题。

3. 影响水生植物的正常发育以及水参与其本身的生命力量:由于污染物的腐蚀性和不良生态特性,重金属污染会破坏水植物的生命敏感度和生长速度。

重金属污染事件

重金属污染事件

重金属污染事件第一篇:重金属污染事件东北网5月19日讯记者18日从哈市环保局获悉,哈市环保、发改委、工信委、监察等9部门联合开展的今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此次行动将全面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和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加大污染减排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实施“六个一律”整治措施。

据悉,对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哈市环保局将加强该类企业的生产全过程监管,实施“六个一律”整治措施,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一律取缔;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对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对不能依法达到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排查整治工作不到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一律追究责任。

对重金属整治工作不力,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实行“双否决”,即:一律否决各种环保荣誉称号(包括生态建设示范区等),一律否决重金属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考核,并对该地区实施涉重金属行业区域限批。

2010年底,媒体曝出武汉污染土地上建起经适房的消息,土壤重金属污染走到了与公众前所未有的近距离。

开发商称项目建设时已对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治理,然而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仍让住户担忧。

城区大量化工企业搬迁后,如何开发遗留下的污染场地,是武汉要面对的考验,也是全国性的难题。

2011年初,农历春节刚过,《新世纪》周刊披露,学者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多地市场上约10%大米镉超标,由此一场“镉米**”迅即席卷了全国各地。

公众的恐慌排除后,对农产品安全的关注仍然有增无减。

重金属镉正通过农产品产地的污染土壤侵入稻米竟是不争的事实。

2011年8月份,云南省曲靖市发生一起非法倾倒剧毒工业废料铬渣致污事件,经过环境应急处置,曲靖称事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主要水体污染。

然而,数十万吨铬渣仍然堆放在珠江上游的南盘江畔,无害化处置的技术和资金问题依然存在,新一轮的铬渣整治风暴,难料会否再度折戟。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污染特征分析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污染特征分析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污染特征分析摘要阐述了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类型及迁移性质,介绍了重金属迁移规律的研究方法,并分析了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关键词重金属;水体;存在形态;迁移规律;污染特征1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1.1存在形态的类型要分析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首先就要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以何种形式存在以及各存在形态之间的关系,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也不例外。

汤鸿霄提出“所谓形态,实际上包括价态、化合态、结合态和结构态4个方面,有可能表现出来不同的生物毒性和环境行为”,这里所分析的存在形态主要指重金属在水体中的结合态。

水体中重金属存在形态可分为溶解态和颗粒态,即用0.45μm滤膜过滤水样,滤水中的为溶解态(溶解于水中),原水样中未过滤的为颗粒态(包括存在于悬移质中的悬移态及存在于表层沉积物中的沉积态)。

用Tessier等[1]提出的逐级化学提取法又可将颗粒态重金属继续划分为以下5种存在形态:一是可交换态,指吸附在悬浮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有机质或铁锰氢氧物等表面上的重金属;二是碳酸盐结合态,指结合在碳酸盐沉淀上的重金属;三是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指水体中重金属与水合氧化铁、氧化锰生成结合的部分;四是有机硫化物和硫化物结合态,指颗粒物中的重金属以不同形式进入或包括在有机颗粒上,同有机质发生螯合或生成硫化物;五是残渣态,指重金属存在于石英、黏土、矿物等结晶矿物晶格中的部分。

1.2迁移性质不同存在形态的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性质不同。

溶解态重金属对人类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是人们判断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常用依据之一。

颗粒态重金属组成复杂,其形态性质各不相同。

可交换态是最不稳定的,只要环境条件变化,极易溶解于水或被其他极性较强的离子交换,是影响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酸盐结合态在环境变化,特别是pH值变化时最易重新释放进入水体;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在环境变化时也会部分释放;有机硫化物和硫化物结合态不易被生物吸收,利用较稳定;残渣态最稳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释放到水体中。

创新创意大赛ppt

创新创意大赛ppt

从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后果来看,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法律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保障。近 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环境法制建设 加强了对环境 的管理力度。 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很 普遍,有些地方政府不执行环境标准,对违法违规 的污染建设项目不予以阻止,对污染治理不达标的 企业不予以关闭。 而且,在现行的法律中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对 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尊重环境、积极进行治理污染 的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甚至是奖励。而对不 履行环境责任、肆意污染环境的企业也没有明确的 施以严厉处罚,环境污染并不能构成犯罪。由此看 出,法律中环境诉讼制度的缺失使得污染环境的企 业不能受到真正的惩罚,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问责制 度的长期不落实是水体污染甚至整个社会环境污染 的关键所在。
• 特点: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 、 毒性强、净化处理困难
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给工业污染总量的削减 和有效控制带来了困难。另外,郴州的砷对地下水的污 染,湘江底泥中的汞的污染,湖南铁合金厂、长沙铬盐 厂的铬渣污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 湘江作为一条重要的输入水源,水质恶化严重,在株 洲市清水塘工业区,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肆无忌惮地汇 入江中,湘江江面呈现出红黄分明的两种颜色。根据湖 南省环保局对湘江水质监测情况,湘江水体处在持续恶 化中,尤其自2000年以后,湘江污染呈现出新的特征。 为了根治污染,株洲、长沙、衡阳等地都投入巨资建起 了污水处理厂,但目前这些污水处理厂都处于一种停停开 开的状况,能保证长期运行的几乎没有一个。长此下去 , 如果不确立一种“人人有责”的治污机制,不明确政府 ,企业和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那么保护“母亲河”的 责任意识就无法真正深入人心。
湘江株洲段清水 塘附近工厂将污 水直排入湘江

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途径及影响因素

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途径及影响因素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重金属排放,从源头上减少重金属进入水体的可能性 。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产业,减少重金属的使用和排放 。
过程控制
强化污水处理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污 水处理效率,减少重金属在水中的含量。
优化水环境管理
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水体进 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重金属污染 问题。
物理因素
水流作用
水流可以携带重金属一起迁移,流速 、流向的变化会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 化。
沉积作用
温度和压力
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水体中重金 属的溶解度和存在形态,从而影响其 迁移转化。
重金属可以在水体底泥中沉积,影响 其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和浓度。
化学因素
pH值
水体的酸碱度直接影响重金属的溶解度和存在形 态,从而影响其迁移转化。
02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 化途径
物理迁移
悬浮态迁移
重金属以悬浮颗粒的形式在水体 中随水流迁移,受水流速度、颗 粒物大小和密度等因素影响。
沉积-再悬浮过程
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累积,当沉积 物受到扰动时,重金属再次释放 到水体中。
化学迁移
络合-沉淀反应
重金属与水体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发 生络合反应,形成溶解度更小的络合 物或沉淀物,从而发生迁移。
溶解-沉淀过程
重金属在水中的溶解度随pH、温度等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溶解-沉淀过 程实现迁移。
生物迁移
摄入迁移
水生生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水体中的重 金属,并在体内富集,进而影响更高 级的食物链。
吸附-解吸过程
水生生物表面吸附的重金属在生物活 动过程中解吸进入水体,或被生物排 泄出体外。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解读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解读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任务来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

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

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

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

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

同时,本项目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发明及创新点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 906 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江水体及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技术罗玉梅(师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10081)摘要:湘江是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

湘江流域集中了省60%的人口和70%左右的国生产总值,亦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是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沿江两岸矿产资源的开发, 湘江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

湘江综合治理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还关系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对湘江水资源作基本介绍的基础上, 着重调查了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己形成的影响, 对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湘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与修复技术。

关键词:湘江重金属污染现状修复技术1 引言湘江是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在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

湘江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流经广西兴安、全州两县,在叉江入东安县下江圩,斜贯省境,经永州、冷水滩、祁阳、祁东、常宁、衡南、、衡东、衡山、株洲、、、望城等县市,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

干流全长856 公里,其中省境干流长670 公里,流域面积为85 383 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40.3%,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 多条。

它是洞庭四水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

湘江流域是省的主要经济带,该流域人口数占全省人口的57.1%,GDP 占全省的72.4%,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4.3%,经济总量和工业发展总体水平居全省之冠,亦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是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

湘江干支流两岸大中型工矿企业达到1600多家。

湘江上游的主要是矿产原料供应地,而重化工业基本集中在株洲、和等中下游区域。

沿江分布的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工业废水和废渣等大量排入湘江。

根据省环保局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湘江水质自上世纪94年代以来恶化日趋严重,主要污染来源是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其中工业排放的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

“十五”规划以来的汞、福、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名列之后居第二位。

湘江长株潭河段是湘江干流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段,该河段除了有清水塘和竹埠港两个重要工业区外,还分布着包括机械、化工、钢铁、冶炼和轻工业在的五百多个污水重点排放行业该河段每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超过两万八千万吨,排放量占湘江流域总排放量得57%,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COD,氨氮化合物、汞、锅、砷以及六价铬。

2011年3月,国务院已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未来治污资金总额将达595亿元。

2 湘江水体及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近年来,由于湘江沿岸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增长,特别是采选、冶炼、化工等高污染企业多分布于湘江两岸,重金属污染物入江量大幅度增加,湘江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不断累使湘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湘江流域已成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直接影响到流域40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安全。

2.1重金属与重金属污染概述物理学上,重金属一般是指密度大于或者等于5g/cm3的金属,如铜(Cu )、汞(Hg),铅(Pb )等;某系类金属元素,如砷(As)、硒(Se),因为其环境效应和对生命体的毒性作用,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也被称为重金属元素。

我国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CGB15618-1995)中,检测项目包括:铬、铜、汞、铅、砷、铬、锌、镍。

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汞、福,砷、铬、铅、彼、镍、银作为一类排放污染物,二类排放物中包括铜、锌、锰。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水质常规指标中“毒理指标”包括砷、锅、铬、铅、汞、硒。

以上标准中提到元素物质一般被默认为重金属物质。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容易在动植物体富集,对生物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

对植物,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土壤、水、空气进入植物体,因其难以排除植物体外,而在植物体富集;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物的忍耐度不同,但其超过其忍耐度时,便会产生病变状,表现为植物体态畸形、变色甚至死亡,并可能对其果实产生不可逆的损害,造成植物的绝产。

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饮水、呼吸甚至是皮肤接触进入到动物或者人类体。

重金属在动物或者人类体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可能会对动物或者人类的神经、排泄、运动、生殖等系统造成损害,进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机制,乃至引起生物的死亡。

必须指出的是,有些重金属属于微量元素而被生物体所必须,缺少或者量不足都会影响生物的健康;但如果摄入量过大,也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2.2重金属污染历史重金属污染是湘江最显著的特征, 其污染由来已久, 1966 年检测出Cr、Pb、Mn、Zn、As, 1971 年部分江段饮用水重金属超标, 同年11 月发生了中国环境史上第一次因重金属超标而停水数天的事件; 1978 年,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指出, 湘江已成为国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环境重金属累积引起的历史污染造成湘江重金属重要原因之一。

湘江流域矿业开采历史悠久,重金属积累问题同样十分严重。

以水口山冶炼地为例,水口山矿藏自宋代发现以来就有开采,主要以银矿开采为主;明朝时期开采发达,也主要以银矿和硫磺为主,铅锌矿石大多被抛弃;清朝时才收为官办,于1896年建立水口山矿务局,后几次更迭,现成为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距今已有110余年历史。

矿业开采当时,可能不存在或者很少出现重金属污染现象,但是长时间的积累和沉积,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长时间积累,含量过高,如果不对其采取相应的技术处理,在出现较大的水文现象时,如短时间大雨冲刷、大面积的河底采砂,可能就会造成湘江流域水质重金属污染的再次发生。

2006年湘江福污染事件后经调查便是在对霞湾港进行清淤过程中处理不当,致使底泥中积累的福再次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2.3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作为全球极具盛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铅、锌、锑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因高耗水、高排污特点,冶金、化工等行业大多依水而建。

在湘江流域,分布着株洲冶炼集团、水口山集团、中盐株化集团、海利化工集团、电化集团以及华菱钢铁集团旗下三大钢铁企业等国行业规模名列前茅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国“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布点的老工业企业,这些“大块头”以及数以万计的冶金、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等中小型企业,也就成为湘江治污的重点和难点,并产生了三十六湾、水口山、株洲霞湾港、竹埠港4大治污“主战场”。

目前,湘江水污染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已由Hg 转变为Cd 和As。

其入河量分别为:Hg 1.17 t·a-1,Cd 148.55 t·a-1,As 81.85 t·a-1。

据省环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 年-2007 年,湘江流域所设的40 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2006 年超标断面为56%,2007 年为50%[4]。

湘江水系的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株洲、四个江段。

位于湘江支流(耒水、春陵水等)的上游,拥有143 种矿产资源,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

矿产开采和冶炼活动所产生的废水量很大,仅县属以上21 个矿山的废水排放量就高达2 375×10 m3 a-1。

据统计,境有85%的河流汇入湘江。

境的河流多数金属元素均超过了地面水或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如Cd 超过排放标准约1.2~9 倍[5]。

市是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湘江呈南北向纵贯市区,径流长61.25 km。

此江段分布了水口山矿务局等厂矿28 个,排入湘江的废水量为2 752×10 m·a-1,尤以水口山四厂和铅锌矿所排废水中的重金属超标最为严重,常宁市水口山铅锌矿,享有“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之美誉。

湘江在段有蒸水和耒水汇入,在蒸水河两岸分布有化工厂、纺织厂、造船厂、酿酒厂、造纸厂等大小工厂近百家,工业废水排放量达3 526×10 m·a-1。

此外,部分工厂的废渣及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造成蒸水中含有大量的毒物和病原体。

树青等曾对湘江干流水环境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湘江干流以上江段水质良好,以下江段水质较差。

株洲市工业密集,是全国有名的工业污染区,主要有株洲冶炼厂、化工厂、水泥厂、氮肥厂、塑料厂等210 家排污企业,其中189 家企业被列入污染企业。

据统计,该工业区平均每天生产粉煤灰、炉渣、有色冶炼渣等工业废渣近4 000 t,其中株洲冶炼厂的废渣场,堆存了200 多万吨冶炼废渣,占地约23 公顷。

据报道,该冶炼区2003 年排放Hg、As、Cd、Pb 等有毒重金属34 吨,占全市有毒重金属排放量的90%以上。

包晓风等认为“十五”期间湘江株洲段水体中Cd 和As 的污染指数分别从2001 年0.220 和0.125 上升到0.431和0.353,上升幅度也较大。

湘江干流段分布于市境东侧,境全长61 km,沿途有较大工业废水排污口15 个,日污水排放总量在1.50 t 以上,普丰等[9]依据2001-2005 年的水质监测资料,结果表明,湘江段在所监测的指标中,Cr6+、Cu 和Zn 等未超标;Pb、CN、COD Mn和BOD5等偶尔超标;Hg、Cd 和As 等经常超标。

2.4底泥中重金属污染随着工业废水和人类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水体底泥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

对湘江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如20 世纪80 年代初,立成等,代昭华等,喜保和章申,毛美洲等,童霆,王晓丽分析了湘江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Cu、Cd、Pb、Zn 等的含量和赋存状态,发现湘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净化的主要动因是重金属与碳酸盐及铁锰氧化物的共沉淀,并认为沉积物中Cd 的污染等是重要环境污染问题。

曾小敏等曾对湘江干流河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状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点污染区域霞湾港重点污染因子Cd, Cu, Pb, Zn形态特征为:Cd, Zn主要趋向于与F e-Mn水合氧化物和碳酸盐结合;Pb主要于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而Cu趋向于与有机质结合,残渣态含量也较大。

对于霞湾生物有效性分析,霞湾各重金属铁锰氧化态Cd, Pb, Zn的含量较高,铁锰氧化态对生物的有效性比较复杂;Cd和Zn的碳酸盐态含量较高,当水体pH值降低时,碳酸盐态的金属离子游离出来,易于被水体中的生物吸收富集,容易对环境造成影响;霞湾除了Cu的有机硫化态含量较高外,其它金属含量均较低,有机态的Cu对周围的生态系统构成一定的威胁;四种金属除Cd 的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很低,可交换态最易为生物所利用、毒性最强,所以霞湾Cd的生物有效性不可忽略。

唐文清等报道了湘江段底泥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重度污染,污染程度的顺序为:Pb > Cd > As > Zn >Hg > Cu > Cr;污染元素超标率:Zn 和As 在18 个采样点高达1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