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第七章内分泌代谢疾病患者的护理》PPT-第六节 肥胖症患者的护理-医学精品
合集下载
内科护理学(二)第七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3)慢性并发症 ①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最严重而突出的并发症,心、脑、 肾等严重并发症也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②微血管病变: a.糖尿病肾病:是1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b.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病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表现为四肢 麻木、刺痛感、蚁走感、袜套样感,感觉过敏或消失 ④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溃疡和坏疽,是糖尿病病人截肢、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休息和营养,适当使用镇静催眠剂 (2)抗甲状腺药物( ATD 首选方法) 硫脲类(常用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咪 唑类 (3)手术治疗 (4)放射性碘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治疗要点 (5)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①消除诱因 ②抑制TH合成:首选丙硫氧嘧啶(PTU) ③抑制TH释放:复方碘溶液 ④降低周围组织对TH的反应:普奈洛尔 ⑤降低和清除血浆TH ⑥降温,其他支持疗法
GHRH
生长激素抑制激素
GHRIH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释放因子 MRF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抑制因子 MIF
泌乳素释放因子
PRF
泌乳素抑制因子
PIF
第一节 总论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生理功能
(2()垂体促分甲泌状的腺激激素素
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腺体 垂前 体叶
)
黄体生成激素 卵泡刺激素 生长激素 泌乳素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6.主要护理措施 (1)避免各种刺激 (2)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 素饮食,注意补充水分 (3)症状护理 清洁舒适,保护肛周皮肤 (4)药物护理 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 效及其副作用 (5)预防甲状腺危象 预防感染、外伤、精神刺激 等应激性诱因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休息和营养,适当使用镇静催眠剂 (2)抗甲状腺药物( ATD 首选方法) 硫脲类(常用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咪 唑类 (3)手术治疗 (4)放射性碘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治疗要点 (5)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①消除诱因 ②抑制TH合成:首选丙硫氧嘧啶(PTU) ③抑制TH释放:复方碘溶液 ④降低周围组织对TH的反应:普奈洛尔 ⑤降低和清除血浆TH ⑥降温,其他支持疗法
GHRH
生长激素抑制激素
GHRIH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释放因子 MRF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抑制因子 MIF
泌乳素释放因子
PRF
泌乳素抑制因子
PIF
第一节 总论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生理功能
(2()垂体促分甲泌状的腺激激素素
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腺体 垂前 体叶
)
黄体生成激素 卵泡刺激素 生长激素 泌乳素
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6.主要护理措施 (1)避免各种刺激 (2)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 素饮食,注意补充水分 (3)症状护理 清洁舒适,保护肛周皮肤 (4)药物护理 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 效及其副作用 (5)预防甲状腺危象 预防感染、外伤、精神刺激 等应激性诱因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课件

• 护理措施:情感支持、提高适应能力、衣 着指导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17
• 营养失调(altered nutrition):高于机体需要 量 与遗传、体内激素调节紊乱,饮食习惯
不良,活动减少,代谢需要量降低有关
• 诊断依据:外表臃肿、动作迟缓,,体重指数 大于24或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
• 护理目标:建立合理的膳食习惯,坚持适量运 动,体重增加得到有效控制或减致正常范围。
有调节血压(扩张A)和促进RBC生成的作用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7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 神经和内分泌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作用 于下丘脑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对神 经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 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主要是负反馈调节 • 血浆中某些物质浓度的反馈调节:如血钙增高
可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血糖浓度增高可增 强胰岛的分泌;醛固酮的分泌又受血钠、血钾、 循环血容量等影响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24
• 致甲状腺肿物质:
• 食物:如萝卜、卷心菜、核桃
• 药物:如磺胺类、硫脲类、锂盐、过氯酸盐、 硫氰酸盐等
机制: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 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 :TH 合成 所需的酶系先天缺陷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25
临床表现
• 甲状腺肿大:常为轻、中度肿大,呈弥 漫性,无压痛、无震颤和血管杂音。
• 运动系统:肌无力、肌萎缩,可有周期 性麻痹,或伴重症肌无力
• 生殖系统:女性常有月经减少或闭经, 男性有阳痿
• 造血系统:白总降低,淋巴细胞增多, 血小板寿命缩短,可出现紫癜
• 胫前粘液性水肿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34
甲状腺肿和眼征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17
• 营养失调(altered nutrition):高于机体需要 量 与遗传、体内激素调节紊乱,饮食习惯
不良,活动减少,代谢需要量降低有关
• 诊断依据:外表臃肿、动作迟缓,,体重指数 大于24或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
• 护理目标:建立合理的膳食习惯,坚持适量运 动,体重增加得到有效控制或减致正常范围。
有调节血压(扩张A)和促进RBC生成的作用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7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 神经和内分泌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作用 于下丘脑而调节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对神 经系统也有重要影响
• 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主要是负反馈调节 • 血浆中某些物质浓度的反馈调节:如血钙增高
可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血糖浓度增高可增 强胰岛的分泌;醛固酮的分泌又受血钠、血钾、 循环血容量等影响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24
• 致甲状腺肿物质:
• 食物:如萝卜、卷心菜、核桃
• 药物:如磺胺类、硫脲类、锂盐、过氯酸盐、 硫氰酸盐等
机制: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 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 :TH 合成 所需的酶系先天缺陷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25
临床表现
• 甲状腺肿大:常为轻、中度肿大,呈弥 漫性,无压痛、无震颤和血管杂音。
• 运动系统:肌无力、肌萎缩,可有周期 性麻痹,或伴重症肌无力
• 生殖系统:女性常有月经减少或闭经, 男性有阳痿
• 造血系统:白总降低,淋巴细胞增多, 血小板寿命缩短,可出现紫癜
• 胫前粘液性水肿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护理
34
甲状腺肿和眼征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护理PPT

一、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内分系统疾病
(一)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细胞 (1)内分泌腺 (2)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 (3)组织的激素分泌细胞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甲状旁腺
胰岛 性腺
肾上腺
(一)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激素敏感性缺陷 :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功能减退或正 常,但血中激素水平异常升高
二、营养和代谢
(一)营养和代谢的生理 (二)营养和代谢病
(一)营养和代谢的生理
营养物质的供应和摄取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
(二)营养病和代谢病
营养病
病因 :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 比例不当引起。 分类:原发性营养失调
护理评估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因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和尿生化测定 激素与血清电解质相互调节 -血清钠、钾与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 -钙、磷与甲状旁腺激素
2.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测定尿中的激素代谢产 物可推断激素在血中的水平;同时测定垂体前叶 促激素和其靶腺激素,对某些内分泌疾病的定位 诊断有帮助。
实验室检查
3.激素分泌动态试验 此类试验可进一步探讨内分泌 功能状态及病变的性质。在临床上,当某一内分泌 功能减退时,可选用兴奋试验,相反则选用抑制试 验或阻滞试验来明确诊断。
4.静脉插管分段采血测定激素水平 当临床症状提示 有某种激素分泌增多,而以上定位检查又不能精确 定位时可考虑用此方法鉴别。
1)下丘脑:合成释放促激素和抑制激素 促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泌乳素释放因子(PRF) -促黑激素释放因子(MRF)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病人护理全套课件

家属参与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可以帮 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协助生活照顾
家属可以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照 顾,减轻其身体负担,有助于患者 更好地应对疾病。
参与决策过程
家属可以参与患者的治疗决策过程 ,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患者做出 更合理的治疗选择。
药物治疗与监测在内分泌代谢 07 性疾病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06 中的作用和实践
心理因素对内分泌代谢系统的影响
应激反应
长期的心理压力或应激状态可以 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轴)的激活,进而引发糖皮 质激素的释放,影响糖、脂肪和
蛋白质的代谢。
自主神经系统
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自主神经 系统,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
抵抗,从而影响血糖水平。
03
促进患者自我管理
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血糖、血压等生理指标的方法,以
及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自我管理技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
力。
运动锻炼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05 中的意义和实施方法
运动锻炼对内分泌代谢系统的影响
改善胰岛素抵抗
运动锻炼可以增加肌肉对 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 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 控制血糖水平。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空腹运动容易导致低血糖反应,应在餐后1 小时左右进行运动。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 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的不良 反应。
注意运动环境和安全
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医疗卡
选择安全的运动场地和设施,避免在极端 天气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下进行运动。
病人在运动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和医疗 卡,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救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护理措施
2. 病情观察 (1)观察病人饮食习惯,每日进餐量和次数,食欲情
况和消化吸收情况,理 (1)有针对性地调整好病人的心理,矫正意志消沉、自
暴自弃、惰性、焦虑等不良心理行为; (2)鼓励病人积极主动地认识肥胖对人的危害;建立持
4.其他 CT和MRI是诊断内脏型肥胖最精确的方法。
四、治疗要点
1.行为治疗 由内科医师、心理学家、营养师和护士组成指导小 组,在家庭的配合下,指导病人制定饮食计划。。
2.饮食治疗 通过限制能量的摄入,使总热量低于消耗量以减轻 体重。
3.体育锻炼 运动疗法和饮食治疗一样也是肥胖症的基础治疗方 法之一。应与饮食治疗同时配合,并长期坚持。
2.腰臀比(WHR) 分别测量肋弓下缘至骼前上嵴之间的中点的径线 (腰围)与股骨粗隆水平的径线(臀围),再算出其比值。正常成人 WHR男性<0.90,女性<0.85,超过此值为中央性(又称腹内型或内脏 型)肥胖。
3.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kg)=身高(cm)一105;或等于身高(cm) 减100后乘以0.9(男性)或 0.85(女性)。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 %者为肥胖;超过理想体重10 %又不到20%者为超重。
能接受目前状况并能 正确面对
(二)护理措施
1. 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介绍 (2)运动指导 指导病人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进行有氧运动,包括散
步、慢跑、游泳、跳舞、做广播体操、太极拳、球类 活动等,运动方式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 无并发症等情况确定。 (3)饮食指导 1)指导病人制定饮食计划和目标: 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4)用药指导 使用药物辅助减肥者,应指导病人正确服用,并观察 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4. 药物治疗 当饮食和运动疗法未能奏效时,可选择药物作短期 辅助治疗。
(1)食欲抑制剂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抑制食欲和增加饱食 感。
(2)脂肪酶抑制剂 此类制剂有奥利司他,可使甘油三酯的吸收 减少30%而以原形经肠道排出,以减少能量的摄取而达到减重的 目的。
5.手术治疗 只限于严重肥胖(BMI>35)且疗效不佳的病人。 方法有吸脂、切脂和空肠回肠分流术等。
4. 伴随症状和并发症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 kg)/身高(m)2,2019年WHO 公布:正常BMI为18.5~24.9;≥25为超重;25~29.9为肥胖前期; 30.0~34.9为I度肥胖(中度);35.0~39.9为Ⅱ度肥胖(重度);≥40.0 为Ⅲ度肥胖(极严重)。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亚洲成年人 BMI正常范围为18.5~22.9;<18.5为体重过低;≥23为超重;23~24.9 为肥胖前期;25~29.9为1度肥胖;≥30为Ⅱ度肥胖。
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五、护理(一)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和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营养失调:高于机体 需要量与能量摄入和 消耗失衡有关
活动无耐力:与肥胖 导致体力下降有关
自尊紊乱:与感到自 卑及他人对肥胖的看 法有关
护理目标 病人体重减轻,接近
或达到理想体重
体力逐渐恢复
二、临床表现
1. 继发性肥胖症的病人除肥胖外,尚具有原 发病的临床表现。
2. 脂肪组织的分布有性别差异,通常男性型 脂肪分布主要在腰部以上(又称苹果型), 以颈项部、躯干部为主。女性型脂肪分布主 要在腰部以下(又称梨型),以下腹部、臀 部、大腿部为主。
3. 肥胖症病人可因体形而感到自卑、焦虑、 抑郁。
久的减肥计划; (3)丰富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限制肥胖者的躺卧,分
散其对食物的注意力,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肥胖症。
思考题
1. 你认为肥胖症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如何加强心理护理?
2. 怎样为肥胖症病人做好运动、饮食指导?
谢谢!
12
第六节 肥胖症病人的护理
课堂目标
1、了解肥胖症的判断指标。 2、能为肥胖症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和饮食、
运动指导。
概述
肥胖症(obesity)是指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 (或)分布异常,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
肥胖症分单纯性肥胖症和继发性肥胖症两大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肥胖症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2.神经内分泌因素 3.内分泌系统 4.代谢因素 5.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