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经济的繁荣
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名词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和社会体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及其特征、起源、发展、影响和挑战等方面。
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市场交换为基础,具有以下特征:1.1 私有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强调私人财产权,认为个人和企业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
这使得私人拥有生产资料,自由决定投资和生产活动。
1.2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格和供求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通过竞争和自由交易实现优化配置。
1.3 利润追求:利润追求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核心动机。
企业和个人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来获得利润,激励了经济活动和创新。
1.4 竞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增长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竞争鼓励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1.5 分工和专业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鼓励分工和专业化,使得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生产和交换产品和服务。
2.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起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8世纪末,英国成为了第一个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其后逐渐蔓延至欧洲大陆、北美洲和其他地区。
资本家和企业家通过投资和创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的发展:3.1 早期资本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为主,市场和竞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3.2 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随着产业集中和垄断的出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由竞争市场向垄断市场演变。
大企业通过掌控市场份额和资源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引言概述:治国安邦是每一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需要制定一份总章程来确立治国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包括国家管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福祉。
正文内容:1. 国家管理1.1 法治建设1.1.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1.1.2 加强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和人权1.1.3 提升法治意识,推动全社会遵守法律法规1.2 政府廉洁1.2.1 建立反腐败机构,加强监督和打击腐败行为1.2.2 推行政府透明化,提高政务公开度1.2.3 加强行政效能,提高政府服务水平2. 社会稳定2.1 维护社会和谐2.1.1 加强社会治安力量,维护社会稳定2.1.2 推行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2.1.3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2.2 保障人民权益2.2.1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2.2.2 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2.2.3 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3. 经济发展3.1 建设创新型经济3.1.1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3.1.2 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3.1.3 建立创新创业环境,哺育新兴产业3.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2.1 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3.2.2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2.3 建立环境保护机制,保护人民生活环境4. 文化繁荣4.1 加强文化传承4.1.1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4.1.2 培养和推广国家文化符号4.1.3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4.2 促进文化创新4.2.1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经济4.2.2 鼓励艺术创作,哺育文化新生力量4.2.3 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5. 人民福祉5.1 全面发展教育5.1.1 推进义务教育普及,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5.1.2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材5.1.3 加强职业教育,提供多元化的人材培养路径5.2 健康和谐社会5.2.1 建立健全医疗体系,提供全民医疗保障5.2.2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质5.2.3 推动社会关爱,提供关心和匡助弱势群体总结: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包括国家管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民福祉五个大点。
宏观经济政策: IS-LM模型运用

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使 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 私人部门的投资减少;或者政府削减税收,使得私人消 费增加的同时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
在实施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过程中,由于政府投资 增加从而会增加货币需求,引起市场利率上升,导致私 人投资于消费减少,是刺激经济的作用就本减弱,如图 5-1所示。
22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影 响。从IS-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 斜率不同而有所不别,具体包括一般情况和特例。
23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
1. 财政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即IS、
(1)年度平衡预算:在一个财政年度内保持预算平衡 (2)周期平衡预算: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保持预算平衡
31
功能财政
根据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 的是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当实现了这一目标,预算可 以是盈余,可以是赤字的。这样的财政称之功能财政。
E′ LM
E″ IS′
y0
y2
y3 24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
1. 财政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即IS、 LM均为正常斜线)
当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斜率越大,r0 即LM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 国民收入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的
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斜率越
小,即LM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
LM均为正常斜线)
r0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
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
动IS曲线时国民收入变化就越大,
八下社会第五单元复习提纲.pptx

书山有 路
2
书山有 路
注:“四书”是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 《易》《春秋》的合称。 第二课第二课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基础重点记忆单) (一)进步思潮 1、进步思潮兴起的背景: 1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败。 2 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 文化思想:文化专制;西学东渐。 2、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3、主要思想:(1)追求个性解放
2 主张平等民主 3 批判专制皇权 4 反对以农为本,主张工商皆本。 (二)世俗文化 1 明清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 ①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②拜金逐利成为社会风尚,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社会上普遍追求奢侈享乐。 2 晴清时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定型 3 文学艺术(小说、戏曲) ①中国“四大名著”
书山有路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复习提纲】(重点记忆兰色字体和表格里边的内容) (图片参考教材) 《5.1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明清帝国的兴替》 (一)明朝(1368-1644) 概况: 1、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2、 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 3、明朝的统治政策:(1)明初的统治政策: ①政治方面:废除丞相、设内阁、设厂卫特务 机构、迁都北京。(作用:强化皇权 ,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②经济方面: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提高手工匠身份。(作用: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③对外关系方面:郑和下西洋(作用: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 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 的友好关系。) (2)明中后期的统治政策: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作用:推动市镇经 济高度繁荣。) 4、明末农民起义: (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朝日趋衰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 性发展。②自然因素:1627 年,陕西北部连续发生旱灾。 (2)爆发时间:1627 年; 3 领导人: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 4 结果:1644 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二)清朝(1636-1912): 1、17 世纪初(1616 年),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2、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族名(女真族)为满洲。1636 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 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3、 1644 年,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 (三)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明修长城,清修庙”,体现了明朝的“防御 的民族政策”(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清朝“怀柔的民族政策”(在避暑山庄利用 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少数民族联络感情。)
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及其对国家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正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球经济涉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关系等方面,它不仅对各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还塑造着国家间的政治格局。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对各国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1. 全球化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人民之间全面联系与合作的现象,它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全球经济作为全球化的经济维度,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使得全球经济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 全球经济的特点全球经济的特点在于它具有高度的互联互通性和相互依存性。
全球市场的开放、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国家间的资本流动使得全球经济成为一个整体。
无论一个国家是否主动参与,全球经济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2.1 互联互通性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性表现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金融的深度交流上。
各国经济体系紧密相连,商品和资金可以自由流动。
例如,中国制造的产品可以迅速输送至世界各地,而外国投资也可以进入中国市场。
2.2 相互依存性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指的是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会对全球市场造成冲击。
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3. 全球经济对国家的积极影响全球经济对国家有一系列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1 更广阔的市场全球经济使得国家的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拓展到全球。
这为国家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量外贸企业通过国际贸易拓展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
例如,中国的外贸企业先进到美国、欧洲等地,成功打入海外市场。
3.2 资源和技术的获取全球经济使得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技术。
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出口资源获得经济利益,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可以通过进口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第5章:AD-AS模型

变动对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因此,当AD曲线移动时, 变动对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因此, AD曲线移动时, 曲线移动时 只能导致价格水平变动, 只能导致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由此影响潜在的国民 收入。 收入。 ∗总需求不会创造就业和产出 总需求由总供给水平决定, 总需求由总供给水平决定,即生产多少就创造多 少需求,是供给决定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 少需求,是供给决定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
P
P1 P0 AD 0 Y1 Y0 Y
5
5.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AE模型
AE E1 E0 AE0(P0) AE1(P1)
0 P P1 P0
Y1 A’
Y0 A AD
Y
0
Y Y1 Y0
6
5.1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IS-LM模型
r E0 LM0 E1 IS 0 P P0 P1 0 Y0 Y1 Y0 A A’ Y
21
5.3总供给曲线 5.3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 ∗ 表示在短期中总价格水平同国民收入
间的函数关系。即:
Y = SRAS = f ( P )
22
5.3总供给曲线 5.3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学派的AS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学派的AS曲线) AS曲线
形状: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 ★ 形状: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即它是一条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极端情况下,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极端情况下,总供给曲 线呈水平状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线呈水平状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前提: ★前提: Keynes 学派用 工资下降“刚性” ∗工资下降“刚性”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
★ E1:经济繁荣: ★ E2:经济滞胀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引言概述: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材支撑,而教育则是培养和造就这些人材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提供教育资源的改善1.1 政府投入教育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用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育质量等。
1.2 学校设施的改善:经济的繁荣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使得学校能够改善教学设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1.3 增加教师数量和质量: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数量。
2. 提升教育质量2.1 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能够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2 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经济的繁荣为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整体的受教育水平。
2.3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材,因此,教育系统会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3. 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3.1 培养创新人材: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材的支持,教育系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经济创新提供人材支持。
3.2 加强科技教育: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实践,推动科技发展。
4. 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4.1 提高人材素质: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材,教育系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的水平。
4.2 降低人力资源的失业率:经济的繁荣为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育系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降低人力资源的失业率。
5. 推动社会发展和稳定5.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教育系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5.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的繁荣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础,教育系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3)——农耕文明的繁盛总分 100 分,共 3 大题 16 题知识迁移例题讲解(总分 20 分,共 2 题)1. (10分) 例1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 南京B. 松江C. 广州D. 景德镇2. (9.99分)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中期以后,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方,一些行业稀疏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
(1)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 材料所描述的情况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3) “机户”和“机工”各是什么人?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什么性质?能力训练基础达标(总分 60 分,共 12 题)3. (5分) 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指()A. 唐宋时期B. 明清时期C. 秦汉时期D. 元明时期4. (5分)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是()A. 形成一些著名的商帮B. 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C. 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D. 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5. (5分)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①许多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②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③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6. (5分) 据记载,我国古代苏州城中曾出现这样一件事:由于苏州税官的横征暴敛,苏州许多机户关门停工,全城失业的机工有万余人。
在葛成的带领下,苏州机工展开了抗税斗争。
这件事最早有可能发生在()A. 秦汉时期B. 宋元时期C. 明朝中期以后D. 清朝初期7. (5分) 明清时期,“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说明了()A. 松江地区棉纺织业比较发达B. 景德镇的制瓷业繁荣C. 松江地区丝织业比较发达D.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8. (5分) 明清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规模:从小到大
商业的繁荣
1.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与繁荣
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大批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②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使市镇规模扩大,市面繁荣。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 镇人口的主体。
趋势:从农村流向市镇;从农业转向商业;从事 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
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繁重;商品流通扩大、 市场需求旺盛、从事工商业利多。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萌芽
被雇用
早 期 机 资 户 本 家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早 期 机 雇 佣 工 工 人
雇用 在清代,广东的冶铁业、云南的采矿业、台湾的熬糖业、 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到生产商品, 用于市场交换 劳动方式:自己劳动变为雇佣劳动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海外贸易的发达
女生A、男生B、C、D和E通过时空隧道分 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松江地区、福州地区、 江西景德镇、安徽和山西。 要求根据史实,展开 想象他们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 • 女生A:她可能从事棉纺织业,因为松江一带棉纺 织业发达。 • 男生B:可能从事农业生产,不仅种植水稻,也种 植玉米和番薯。 • 男生C:可能从事制瓷业 • 男生D和E:他们最有可能从事商业活动。因为当 时著名的徽商和晋商等商帮已经形成
300万两/年
1 600万两/年
(1)你能从上述表格中获得哪些信息?
(2)结合所学内容和课文第11页的资料,说说清朝前期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 清朝前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农业、手工业、 商业、对外贸易 等方面。
农耕文明的繁盛
明 清 经 济 的 发 展 农业的兴盛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 立银号20多处,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 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 “红顶商人”
徽商的房舍 徽商大宅院
晋商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 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山西平遥古城西 大街的繁华地段。整座旧址占地2324平方 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 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 并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在上述材料中,织布的主 力军是什么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以什么 性质为主? 私营 农村妇女的织布场所又在哪里呢? 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 家庭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
①棉纺织业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 基地。 ②各行业呈现繁荣景象。
③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 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2.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西 北 两 口 皮 货 发 客
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
东 西 两 洋 货 物 俱 全
反应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 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明南都繁会图 (南京的繁荣景象) 明皇都积胜图(北京的繁荣景象)
2.商帮的形成
徽商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 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 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 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 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 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 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 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第3课时
经济的繁荣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农业的兴盛
1.多熟制的种植制度。 2.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3.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
花生,原产南美洲。15、 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 玉米,原产美洲大陆。 向日葵,原产北美洲。 甘薯,原产美洲大陆。 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 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 最初传入欧洲(哥伦 大约在 17世纪从东南 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 有四千年的历史。 欧洲直到 18世纪末还将 布)。16世纪传入我 亚传入我国。 (哥伦布)。明万历年 其当作观赏植物。 国。 间传入我国。
晋商祁县乔氏
“皇家有故宫, 民宅看乔家”
乔家的商业字号 有200多处,乔 家的资产相当于 现在的八、九十 个亿。
山西平遥古城
海外贸易的发达
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英国对中国茶叶需求பைடு நூலகம்的变化
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
18世纪80年代
1720年 1800年
181 600千克 10 442 000千克
3.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出现
①出现地区、行业: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 中。 ②特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拥有大量资 金、几台甚至几十台织机,他们采用计时或 计件方式向机工付酬。 ③认识:这种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劳动效率 较高的经营形式,已经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的特点。
引进农作物的意义?
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增加粮食产量。
改善饮食结构。
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买 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
从谚语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
①棉纺织业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 基地。 ②各行业呈现繁荣景象。
③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 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从景德镇的瓷器制作过程和课文中的描述,你能 说出景德镇生产有哪些特点? 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繁多。
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繁荣:
①棉纺织业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 基地。 ②各行业呈现繁荣景象。
③在工具、技术、产品质量以及行业种类、规 模、产量上超过前代。 2.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