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20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作者:郭浩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2期摘要:在国家刑侦方面,卫星导航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公安系统的得力助手。
在以往的卫星导航领域,基本上都是美国的GPS一家独大,这对于国家安全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有鉴于此,我国投入巨大成本研发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是中国具有自主产权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伴随着各项技术难点的突破,其已然能够有效覆盖住中国境内,打破GPS一家独大的境况。
在公安系统中,智能化和信息化也成了各单位追逐的焦点,由此可见,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将在此大展身手,不但能够优化公安业务能力,还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北斗授时;差分基准站2012年年底,国家权威部门正式公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立的消息,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次飞跃,彻底扭转了GPS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
相较于现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短报文功能,也就是说只要是北斗“照耀”之处,就能够实现双向短报文通信。
当前社会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国家安全重要性更加突出,“科技强警”的口号被多次提及,这就需要在公安领域体现出卫星导航系统独有的价值。
1卫星导航系统和GSM通信网络系统1.1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是国家最开始建立的导航系统,其实验区域也只是在中国境内,随着技术的优化升级,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应运而生,其视野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制定了两步走计划。
第一步,时间节点为2012年,至此国家将搭建一个十四颗卫星组成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第二步的时间节点就是2020年,至此中国的发射卫星数量将达到三十五颗,这将是全球导航的基础。
1.2GSM移动通信网络如果要对GSM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借助GPRS向使用者发送互联网含有的一切信息,值得注意的是GPRS是GSM的一个子网络,GPRS使用者能够很快的建立地址,一般企业会对使用者消耗的流量进行计费,相较而言,GPRS业务范围更加广阔。
北斗导航发展历程

北斗导航发展历程
北斗导航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开发。
北斗导航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在1983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开始启动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研究阶段使用了美国GPS系统的导航数据。
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工程。
随后,
在国内外合作的基础上,北斗导航系统逐渐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包括导航信号发射技术、卫星和地面设备的研制等。
200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北斗一号工程,其中包括发射14颗
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5颗轨道倾角55度的中圆轨道(MEO)卫星。
这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工程化建设阶段。
2003年,北斗导航系统开始在国内提供精度较低的服务。
2007年,北斗导航系统在国内提供了数十米级别的服务。
2010年,中国启动了北斗二号工程,计划发射12颗MEO卫
星和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
之后,北斗导航
系统开始逐步提供米级别的精准导航服务,并在一些特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交通运输、农业、测绘等。
2012年,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全球服务阶段,开始向区域内的
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服务。
2018年,北斗导航系统正式提供
全球服务,可以覆盖全球范围,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服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斗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未来,北斗导航系统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导航服务。
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羽翼丰满

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羽翼丰满作者:杨长风来源:《科学24小时》2018年第10期地理信息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
现代信息社会中85%的信息与位置、时间相关。
从导航技术发展历史看,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人们一直在寻求更为先进的获取空间位置和时间信息的手段。
目前,卫星导航已经成为最重要的PNT(positioning navigation timing,即定位、导航、授时)手段,能够为全球地表和近地空间提供服务。
未来,PNT体系将是定位导航设施技术的发展方向。
性能提升覆盖全球目前正在建设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跨度大,创新性强。
对标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建设、运行、应用方面,“北斗三号”卫星遵循国际标准,规则、程序均实现与国外系统的兼容。
现在使用手机导航时,一般看到的都是GPS,实际上在使用过程当中都是与北斗兼容使用的。
如果手机装有双模接收机,则既能用北斗导航系统,也能用GPS导航系统,我们的民用服务和有关信息完全开放。
到今年年底,“北斗三号”卫星系统还要发射11颗星,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服务。
到2020年,完成共30颗星的发射组网任务,实现全球组网目标。
可以说,北斗20多年的发展跨越了美国GPS 40多年的历程。
精准可靠兼容互用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是各种PNT技术、系统和服务的总称。
它覆盖和贯穿了时空基准的建立、维持、传递与应用的全过程,其目的是为人类的活动空间提供统一、精确、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就像水和空气般地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导航定位、精确制导、通信、电力、测绘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卫星导航系统已然是当今最重要的PNT系统,但是受卫星导航信号物理特性的限制,卫星导航系统并不能作为唯一可依赖的PNT手段。
主要问题有:信号接收功率极低,容易受到干扰;障碍穿透能力弱,还不能全面覆盖水下、室内、丛林、峡谷等复杂环境;只能覆盖地球空间,而在为深空探索提供服务方面仍存在空白。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导航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
下面将从起步阶段、建设发展、全球服务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90年-2000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在当时,我国开始意识到卫星导航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决定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1994年,中国北斗导航实验系统正式启动。
随后,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试验卫星,完成了北斗系统的初步验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建设发展(2000年-2010年)进入21世纪,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入了建设发展的阶段。
2000年,我国启动了北斗一期工程,计划建设一个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导航系统。
2000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陆续发射了10颗卫星,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
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为北斗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入了二期工程的建设阶段。
201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二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二期工程的正式启动。
二代北斗卫星具备更高的导航精度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在提升系统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二代卫星,形成了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和多颗倾斜轨道卫星的组合。
全球服务(2010年至今)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发展并没有止步于国内,而是向全球拓展。
2012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开始提供亚太地区的服务,逐步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区域性服务能力。
2018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实现了全球服务能力,覆盖范围扩展到全球。
北斗系统的全球服务能力的实现,为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国际地位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
未来展望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连续稳定服务
冉承其指出,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为“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连续和稳定的服务,我们前期做 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是优化卫星发射计划尽早提供服务。响应国家“一 带一路”倡议,优化卫星发射计划,在2018年底前共发射 了18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备份卫星,完成 北斗三号核心星座组网部署。
系统服务区:全球; 定位精度:水平lO米、高程lO米(95%置信度): 测速精度:0.2米每秒(95%置信度); 授时精度:20纳秒(95%置信度); 系统服务可用性:优于95%。 其中,亚太地区,定位精度水平5米、高程5米 (95%置信度)。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世 界各地,均可享受到北斗系统服务。
二是持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不断提升北斗系统 精度、可靠性、连续性、完好性等基本服务性能。同东 盟、阿盟等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建设增强系统和监测评 估网络,大幅提升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 区的服务性能。
三是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北斗知识服务, 和阿盟、泰国等国家和组织共建北斗中心。2018年4月, 首个北斗海外中心落地突尼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等高校,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持续开展 教育培训和科技普及。
2018年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 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 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发布会上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 完成建成,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从 区域走向全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材料二: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
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
事实上,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是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技术,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对整个工程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
当时还想引进,但人家就不给你。
因为这是个高精度的东西,他们要对我们进行技术控制。
没有原子钟,这个系统基本上就是空中楼阁。
国外的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
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自已突破,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
就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科研团队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
不仅如此,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精度,完全满足了我国的定位精度要求。
(摘编自“央视网”)材料三: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费,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
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
根据计划,2018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据俄罗斯《劳动报》网站2018年8月26日报道,中国已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展开激烈竞争。
今年北斗系统将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
两年之后,北斗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报道认为,中国对太空领先地位的积极争夺令美国等太空强国感到不安。
尽管中国每年对太空项目的60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400亿美元相差甚远,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
高考作文素材:北斗:“中国精度”到“中国速度”,必将写进高考语文命题!

高考作文素材:北斗:“中国精度”到“中国速度”,必将写进2020高考语文命题!当人们仰望星空,凝眸于它的美丽浩瀚时,是否会想到,北斗卫星也在天上,凝望着人类呢。
今年,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全面建成;今后,无论到世界哪个角落,人们都可以靠中国的卫星导航,寻找到方向。
北斗,夜空中最亮的星!6月23日,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这颗收官之星在北斗三号全球星座组网“大棋局”的落子定盘,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的部署已经全面完成。
至此,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北斗导航工程的全部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作为我国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有“金牌火箭”的美誉。
自2000年10月31日,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算起,至今共进行了44次发射,将59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护送升空,发射成功率100%。
20年风雨兼程,20年砥砺奋进。
让我们一起回顾北斗卫星发射的“超燃”时刻。
谁是北斗北斗系统的全称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北斗三号系统继承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
同时可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等特色服务。
北斗系统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伽利略系统被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认可为GNSS四大核心供应商。
从北斗一号向中国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到北斗三号向全球提供服务,中国北斗人孜孜以求逐梦苍穹的岁月里,实现了卫星导航领域的巨大跨越。
北斗大事记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北斗人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
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
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实现卫星导航从无到有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
《“北斗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李国利、张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27日在北京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完成建设,于当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2年的今天,北斗系统面向亚太区域提供服务;6年后的今天,北斗系统面向全球开启服务。
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成果,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冉承其说。
(摘编自2018年12月27日新华网)材料二: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
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
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并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
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
“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如是说。
孙家栋经历了中国航天的很多个第一。
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