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点评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深刻反映青少年内心世界和社会
现实的小说。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经历和思想,生动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荒芜的社会风气。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具有独特的叙
事风格和语言特点。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和迷茫。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世界。
其次,从主题角度来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探讨了青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挣扎。
霍尔顿作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他对学校的虚伪和成人的世界感到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这种矛盾和挣扎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让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
作者通
过描绘霍尔顿的经历和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虚伪,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方面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学价值和主题意义的经典小说。
它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也让我们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等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从文学、主题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小说都值得一读。
当代文学名著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代文学名著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呈现,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展示了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部当代文学名著进行分析。
二、主题与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深刻地揭示了青春期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惑和挣扎。
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追求纯真和真实,对社会伪善和虚伪感到厌恶,在试图守护自己及其他纯洁性格的孩子不受谎言和伤害之下,他变得越来越孤独和沮丧。
作者通过霍尔顿的经历以及与各种人物的互动,探讨了成长、逃避现实、对外界理想化以及对虚假社会价值观的反抗等多个主题。
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既脆弱又迷茫的少年形象,引起了读者对内心世界和青春期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三、人物塑造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本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的角色。
霍尔顿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世界,并表达了对虚伪、谎言和商业化社会价值观的抵抗。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独特而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如菲利普斯先生、菲尼和许多霍尔顿所遇到的普通人。
四、结构与语言《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纪实而又生动具体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纠结和挣扎。
故事的结构相对简单明了,在描述霍尔顿丧失在学校中表现优异后走上离校之路以及在逃亡过程中与各类人物接触时逐渐成熟成长。
五、影响与评价《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广泛认为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成功地捕捉到了青春期少年的情感,同时也引起了公众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部小说在世界各地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了许多读者心目中最珍贵的经典之一。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深邃的主题、精彩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它探索了青春期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挣扎,引起读者共鸣,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现实世界中诸多问题的机会。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与反叛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与反叛精神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霍尔顿为中心,通过他的经历和思想,展现了一个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自我质疑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抗精神。
1. 成长主题1.1 自我认知与探索霍尔顿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寄宿学校度过了很多时间。
他通过观察和思考,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个复杂而虚伪的世界中应该如何生活。
他试图掌握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并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1.2 心理困扰与孤独感霍尔顿心理上有很多困扰,他需要面对成长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他常常感到孤独并且难以融入社交圈子,对父母、老师和同学们持怀疑态度。
这种孤独感和心理压力构成了他成长的主要动力。
1.3 成熟与责任在小说中,霍尔顿试图找到自己的身份和目标,并逐渐接受成人世界所赋予的责任和期望。
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学会面对现实,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反叛精神2.1 对社会虚伪与不公正的抗议霍尔顿追求真实性,并对道德标准、社交规范以及权威制度持怀疑态度。
他反抗虚伪与不公正,通过触发冲突来表达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质疑。
这种反叛精神体现了他对自由思想和真善美的追求。
2.2 对假装与虚假生活的拒绝霍尔顿鄙视那些只关注外在形象、追逐功利利益并抛弃内心真实感受的人。
他看到社会上许多人戴着面具生活,而他试图在纯净与真实之间寻找自己。
2.3 叛逆的行为及其后果霍尔顿采取了一些叛逆的行动,包括离开学校、和亲人断绝联系等。
然而,这种反叛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他与社会的隔离,以及对成长经历的压抑。
小说通过霍尔顿实际生活中的经历探讨了反叛精神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结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为线索,展现了一个对传统价值观持怀疑态度并追求自由和真实感受的青年。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和心理挣扎,并通过反抗精神表达了对社会虚伪与不公正的抗议。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精神分析解读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精神分析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戴维·塞林格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评论界历来不乏对其的批评。
以前对这部作品的精神分析批评均采用弗洛伊德或拉康的理论进行,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多的注重个人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不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部环境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是客体关系学派,尤其是该学派理论家温尼科特所特别重视的。
因此,他的理论为解释《麦田里的守望者》带来了新的视角。
本文利用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了全新的精神分析解读。
温尼科特认为,人格的发展依赖于足够好的母亲为孩子提供一个促进性环境,使孩子的自体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世界与非我世界的平衡。
否则,自体发展出现障碍,就会出现各种精神问题。
文章先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早期家庭生活,指出了霍尔顿精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他弟弟艾里的突然去世使他失去了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而离开家到寄宿学校上学又剥夺了他的促进性环境,使他的人格发展出现了障碍,他的自我世界,即小说中的童真世界与非我世界,即小说中的成人世界无法达到平衡。
再通过分析霍尔顿在纽约的流浪生活中与陌生人和他的朋友的接触,指出了他在纽约的流浪生活实质上是他一直在寻求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使其自体继续发展来摆脱他的精神困境。
最后霍尔顿回到菲比的身边,终于得到了菲比的足够好的照顾而得到了救赎。
因此,这部小说实质上就是霍尔顿出现精神问题后,不断地寻求治疗的过程,而最终他学会了调整自己,接受周围成人世界的好与不好的各个方面,融入了成人世界。
对《麦田守望者》的精神分析研究

对《麦田守望者》的精神分析研究
《麦田守望者》是一部反映现代西方人精神危机的作品,本文旨在揭示这种精神危机的根源。
本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浓缩在主人公与书中人物的三个对话中,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对话的分析,找出了主人公霍尔顿的所爱所憎,以及其精神上的困惑。
第二,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对霍尔顿的人格进行了界定,最后得出书中并没有表现出霍尔顿传统意义上的本我,他的本我在其精神追求的过程中转化为和其超我一样的存在,而其超我则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守护,自我则是书中表现出来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痛苦迷惘的形象。
然后通过分析霍尔顿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得出其精神危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而是社会准则之间的矛盾。
第三,通过古希腊和朱光潜先生的悲剧理论,得出上述矛盾的根源其实在于人类文明自身,这就解释了《麦田守望者》为什么能引起不同社会不同时空读者群体的共鸣,也解释了其畅销不衰的原因。
最后根据这个结论,再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和《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经历,推导出解决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出路在于儿童和青少年人文教育的落实和文艺作品的推广。
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简介,介绍了《麦田》的研究背景和文化背景,并提出三个主要问题。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前人研究中有关霍尔顿悲剧的普遍性的主题进行总结,也对前人精神分析方面的研究做了简单回顾。
第三章是关于精神分析批评方法的介绍,并解释了选择此研究方法的原因。
第四、五章是本文的主体,主要对第一章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第六
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并结合现实作了推论。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春焦虑与反叛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青春焦虑与反叛精神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之一。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在纽约度过了他的寒假之后回到疗养院,将自己在纽约市期间所经历的故事告诉给读者。
青春焦虑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个对于成人世界感到愤怒和困惑的十六岁少年。
他无法适应社交场合,觉得自己被虚伪和虚幻所包围。
对于即将要长大成人,面对职业选择、责任和社会期望,他感到十分焦虑。
这种焦虑反映了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情绪波动和不安全感。
反叛精神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那些虚伪和不公正,霍尔顿采取了一系列反叛行为。
他辍学、离开学校并且疏远了自己的家人。
他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都是虚假的。
霍尔顿试图保护那些他认为是纯真无邪的孩子们不受成人世界的污染。
这种反叛精神体现了青少年在寻找自己身份、探索世界时常常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
影响与启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呈现出的青春焦虑与反叛精神不仅仅只适用于霍尔顿这个角色,也触动到了广大读者。
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在过去,许多年轻人经历着类似的情感和思考。
小说通过霍尔顿所经历的故事,向读者展示并引发对于成长过程中困惑、焦虑和反叛心理进行深入思考。
这种青春焦虑和反叛精神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和探索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切入点。
它鼓励年轻人追求真实、保护内心纯真,并且不被外部世界所束缚。
同时,它也警示读者要积极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挑战和困惑,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实的生活。
总结:《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青春焦虑与反叛精神,揭示了许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困扰,并向读者传递出勇于追寻真实、保持纯真和坚守内心信念的重要价值观。
霍尔顿的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

霍尔顿的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霍尔顿的故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反叛。
本文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从三个方面分析该书的主题与意义。
一、对成长与叛逆的思考霍尔顿是一个反叛的青少年,他对社会做作、虚伪和温文尔雅的方式感到厌倦。
他厌恶权威,对人际关系抱有怀疑,对表面化的亲情持有质疑态度。
他试图保护那些纯真、天真的存在,象征着他自己内心的一部分——儿时的自己。
霍尔顿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力图保持纯真的青春状态,希望守护那些在社会压力下逐渐失去童年的孩子们。
二、对社会道德与价值的反思《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霍尔顿对伪善、虚伪和社会的反感,进一步审视了社会道德与价值观。
霍尔顿觉得社会上过于追求物质成功、功利主义,并产生了不屑一顾的情绪。
他对女生是否纯洁、老师是否真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一步反映出作者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担忧。
塞林格通过霍尔顿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他对于社会道德与价值体系的质疑,并试图唤起读者对于真实和纯正价值的思考。
三、对心灵痛苦与孤独的探索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经历了心灵上的痛苦与孤独。
他非常矛盾,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到迷茫和焦虑。
他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却又害怕伤害和失去。
他对孤独的敏感和对心理疾病的恐惧,让他渴望寻找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通过霍尔顿的内心独白和思绪交错,塞林格深刻展示了一个青少年追求心理平衡的内心世界。
总结《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霍尔顿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塞林格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细节描写的把握,深入揭示了一个反叛者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通过对成长、叛逆,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心灵痛苦与孤独的多角度刻画,提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它呼唤人们对真实、纯洁的追求,对于心灵世界的重视,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人们对逐渐失去的青春和纯真的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与反叛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与反叛精神1. 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认可和喜爱。
该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为中心,描绘了他在纽约市度过的三天两夜的经历,并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成长和反叛精神。
2. 青少年成长题材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个角色展现了青少年成长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霍尔顿都感到迷茫、孤独和无法理解周围世界的虚伪与不公。
这种担忧和焦虑代表着许多青少年在探索身份、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时所经历的情感过程。
3. 反叛精神霍尔顿以他独特的方式对抗社会规则和期望,表达了他对假善、虚伪及道德标准不符的行为的愤怒。
他对媚俗、虚伪和世故的憎恶推动他追求真实和纯粹,同时通过行动展现了反叛精神。
他拒绝屈服于社会对他的期望,坚守着自己真实的内心。
4. 内在成长过程在霍尔顿与其他角色的交流中,读者可以看到他意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并逐渐接受了个人成长和责任的重要性。
他经历了一系列经历,包括与好友菲利普·哈索夫及妹妹菲莉帕相处,以及与女孩班尼西特·霍斯黔斯琵相遇。
这些人物关系的发展让霍尔顿逐渐理解并接受了成长所需面临的挑战和责任。
5. 麦田场景象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麦田这一场景是整个小说最具象征意义的元素之一。
霍尔顿坚信自己是一个守夜人,在麦田中守护着那些无辜善良却暴露在虚伪世俗社会中的孩子们。
麦田成为他心灵纯净的象征,表达了对真实和纯洁的追求,并象征着霍尔顿与世界之间的隔离与反叛。
6. 总结《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霍尔顿这个角色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成长和反叛精神。
小说引起了读者对社会假面具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并呼唤着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守真实。
正是因为这种主题和深刻描绘,使得《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了经典文学作品,触动着无数读者的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提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
该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为那个时代美国青少年代表的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在面临从童年到成年转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寂与失落、苦闷与彷徨,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研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解析本篇小说主人公作为灵魂守望者的形象。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一、引言《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厌倦人生、逃学三日、寻求理想的一段心路历程。
在书中,霍尔顿自述了其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近三天的经历与感受,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揭示了二战后美国社会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庸俗、杂乱和肮脏,因此霍尔顿发出了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呐喊。
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诸多美国批评家与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后被列为美国中学生和大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亦被誉为“二战后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①很多年来,文学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文学评论家曾从象征主义、成才主题、叙事艺术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主人公霍尔顿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主人公霍尔顿,这个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竟然身负四次被学校开除的记录,并且毫无悔改之意。
在第四次被逐出学校后,因害怕父母的责骂,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①Harold Bloom. Bloom’s modern critical interpretations: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C]. Pamela Hunt Steinl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Postwar American Fable.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89.中心游荡了一天两夜,在这其间吸烟、酗酒甚至嫖妓。
国内有学者对该作品中的俚语进行频率分析,数据显示,“Hell”使用了265次,“Goddamn”使用了245次,“Dam”使用了123次,“Bastard”使用了63次。
①因此,有的批评家把霍尔顿与颓废、庸俗、叛逆或危害青少年行为相联系,《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曾一度被某些学校和图书馆列为禁书。
然而,评论界也不乏对霍尔顿人物形象的高度赞赏。
有的评论家认为霍尔顿生动展现了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反映的是生活本身,亦如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生活”,②有的学者认为“霍尔顿曾经是,也一直是,一种文化偶像”。
③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研究霍尔顿的人格结构,解析其灵魂守望者的形象特征。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结构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既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又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理论与观点早已超越心理学的范畴,成了一种理解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的科学,并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教育学等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人格学说是其最有影响的分支之一。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把人的思想分为两个方面:意识和无意识。
他认为,“精神析的第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至于意识的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④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指我们意识之外的情感、思想、欲望和回忆。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我们即使不知道无意识的潜在影响,它仍然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经验。
弗洛伊德早期的人格学说,我们可以称为“二部人格结构说”。
①详见李雪平《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风格,载《名作欣赏》,2009年第21期,第88页。
②Freedman Carl. Memories of Holden Caulfield and of Miss Greenwood[J]. Southern Review, 2003, p. 401-417.③Lisa Privitera. Holden’s irony in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J]. Explicator, 2008, p. 203-206.④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6. 转引自王伊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微》,载《美中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第77 - 81页.在晚期,弗洛伊德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而且还在潜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人格学说作出了修正。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对“二部人格结构说”作了修改,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其中,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其中超我又分为两个部分:一,自我理想包括良好行为的规则和标准,其中这些行为包括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所赞同的。
遵守这些规则将会给人带来自豪感、价值和成就。
二,良知包括父母和社会所认为的一些不好的信息。
这些行为往往被禁止,并会导致不良后果,惩罚或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
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
当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①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与个性很大程度上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力量的体现。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分析霍尔顿的人格特征,即霍尔顿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
通过对霍尔顿心理层次的解读,探究发现其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解析其希望作为灵魂守望者美好愿望的真正原因。
三、霍尔顿的三重人格结构分析十六岁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富裕子弟,他厌倦了到处充斥着“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②的信息的学校,在五门考试中只有英语获及格,即将经历被三所学校开除后的又一次开除。
在与室友打架之后,霍尔顿不愿回家面对父母的责骂,因此在离开潘西中学后,霍尔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中心游荡了两天一夜,他出没于旅馆、酒吧、公园和博物馆等地方,曾经吸烟、酗酒甚至嫖娼,也曾好心的向两个修女捐了十块钱。
在亲身经历、目睹了成人社会中的虚情假意和虚伪冷漠之后,他告①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②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
诉妹妹自己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并打算做一个聋哑人去西部谋生。
他渴望人性的纯真却未果,于是充满了苦闷与彷徨,以至于最后精神崩溃,被送进了一家进疗养院。
该小说就是他在精神病院对精神病医生追述自己四十多个小时的所见、所为与所思。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三重人格理论,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
在正常情况下,这三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
但当本我、自我和超我失去平衡,自我无力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小说中霍尔顿精神的崩溃正是由于被压抑了的本我的强大力量冲破了自我调节的防线,以及超我在扭曲的现实社会价值观中的迷失。
“本我是个人存在的原动力,同时又是毁灭个人存在的潜伏力量;它在人的心理开始活动前,是一种积极推进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但人的心理一旦发动起来,如果任本我继续住在,人的心理就势必使整个机体陷入重重困难,甚至导致自我毁灭。
”①小说中霍尔顿在身上不断聚集着本我力量,但是却被畸形地压抑着,找不到可以发泄的路径,最终导致其精神全面崩溃。
本我的主要组成力量是力比多(或称性力),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俄狄浦斯情结”②,通过对母亲的依恋来发泄个体中的本我情欲。
而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是不敏感的,或说是淡漠的,尤其在弟弟艾里死去后,霍尔顿的母亲对他更是漠不关心。
霍尔顿曾经拿隔壁宿舍邋遢而遭人讨厌的阿克莱逗笑取乐,他把自己的红色猎人帽的鸭舌拉下来遮住自己的眼睛,用沙哑的声音说道:“亲爱的妈妈,这儿的一切怎么都这样黑啊”,并吁求“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给我吧。
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③此处,霍尔顿把令他厌烦不已的阿克莱当作“妈妈”,可见霍尔顿内心对母爱的渴望。
对母亲依恋,却得不到回应,于是霍尔顿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欲发泄的一个路径被堵死了。
在青少年时期的霍尔顿也想通过爱情来实现本我的能量的发泄,但他的女友萨利虽然漂亮却庸俗不堪,最喜欢看一些有明星主演的既枯燥又乏味的戏,令他①详见王克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述评》,载《理论月刊》1986年第2期,第52-55页。
②详见单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载《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12期,第68-69页。
③塞林格著《麦田里的守望者》,胡本傲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
心生厌恶;出于苦闷他稀里糊涂的答应电梯工毛里斯叫来了妓女,但面对坐在自己怀里的妓女孙妮,他没有动情,却只有沮丧。
因此,通过爱情发泄情欲的方式也失败了。
霍尔顿对妹妹菲比的特别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妹妹菲比是纯真儿童的代表,是霍尔顿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想保护的人群,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的“恋母”无门、“恋爱”无果,他对妹妹特别的浓厚的爱是依据本我行动的“快乐原则”在无意识中对本我情欲的发泄。
然而,被外界不断压抑的本我能量的不断累积决定了仅这一种发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霍尔顿几次琢磨着“湖水冻严以来,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是不是有人开了辆卡车来,捉住他们把他们送到动物园里去,或者究竟是它们自己飞走了?”①此处,霍尔顿把自己看成是一只野鸭,而冻严的湖水是他内心深处本我情欲能量的无力发泄状态的缩影,而鸭鸭被捉或自己飞走的猜想是他始终不断地在思考被压抑的本我到底该去寻求怎样的发泄方式的体现。
最终,内心渴望纯真的强大的情欲得不到释放,自我的调节机制被压抑了的本我能量冲垮,霍尔顿精神全面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