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 第四章 脂 质
食品化学问答题

食品化学问答题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一章食品中的水分1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2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温度的关系如何?3食品的水分活度Aw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如何(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品质有哪些影响)4在水分含量一定时,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作为果蔬脯水分活度降低剂?5水具有哪些异常的物理性质?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6食品的含水量和水分活度有何区别?7 如何理解液态水既是流动的,又是固定的?8水与溶质作用有哪几种类型每类有何特点9为什么说不能用冰点以下食品水分活度预测冰点以上水分活度的性质?10 水在食品中起什么作用?11为什么说食品中最不稳定的水对食品的稳定性影响最大?12冰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冻藏对食品稳定性有何影响)采取哪些方法可以克服冻藏食品的不利因素13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4试述几种常见测定水分含量方法的原理和注意事项?15 水分活度、分子移动性和Tg在预测食品稳定性中的作用有哪些请对他们进行比较 16 为什么冷冻食品不能反复解冻—冷冻?17 食品中水分的转移形式有哪些类型如何理解相对湿度越小,在其他相同条件时,空气干燥能力越大第二章食品中的糖类1为什么杏仁,木薯,高粱,竹笋必须充分煮熟后,在充分洗涤?2利用那种反应可测定食品,其它生物材料及血中的葡萄糖请写出反应式3什么是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及多糖?4淀粉,糖元,纤维素这三种多糖各有什么特点?5单糖为什么具有旋光性?6如何确定一个单糖的构型?7什么叫糖苷如何确定一个糖苷键的类型8采用什么方法可使食品不发生美拉德反应?9乳糖是如何被消化的采用什么方法克服乳糖酶缺乏症10低聚糖的优越的生理活性有哪些?11为什么说多糖是一种冷冻稳定剂?12什么是淀粉糊化和老化?13酸改性淀粉有何用途?14 HM和LM果胶的凝胶机理?15卡拉胶形成凝胶的机理及用途?16什么叫淀粉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试指出食品中利用糊化的例子17影响淀粉老化的因素有哪些谈谈防止淀粉老化的措施试指出食品中利用老化的例子 18试述膳食纤维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试从糖的结构说明糖为何具有亲水性19 阐述美拉德反应的机理及其对食品加工的影响。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化学英文名称:Food Chemistry总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另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本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学生了解食品材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食品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作用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
本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理论和技术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食品主要组分的结构、性质和在加工保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掌握控制这些变化的要求和方法。
水部分学习和掌握食品中水和非水组分的相互作用、水的存在形式、水分活度和食品稳定性的关系等。
碳水化合物部分学习和掌握主要的单糖、低聚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等)的结构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反应。
脂类部分学习和掌握食品脂质的命名与分类、物理性质(同质多晶现象)、化学性质(脂解、自动氧化、抗氧化剂、热分解)和脂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食品感官品质、安全及保藏稳定性等的影响。
蛋白质部分学习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及其与食品相关的功能性质(水合、溶解、粘度、凝胶化、组织化、乳化、起泡)、蛋白质变性以及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和控制。
酶部分学习和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在食品材料中分布、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和控制酶活力的方法、酶的固定化及固定化酶反应动力学、食品加工保藏中重要的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脂肪氧合酶)的性质和在食品加工保藏中的作用、影响和控制等。
食品化学思考题

食品化学复习题第二章水1.水具有哪些异常的物理性质?并从理论上加以解释。
答:水异常的物理性质:高熔点,高沸点;介电常数大;表面张力高;热熔和相转变热焓高;密度低,凝固时有异常的膨胀率;粘度正常。
因为水分子中O—H键有极性,存在偶极矩,产生分子间吸引力,同时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并形成氢键网络结构,而且分子之间存在缔合作用,大大增加水的稳定性,因此要破坏这一稳定性结构,需要异常大的能量。
2.什么是吸附等温线?各区有何特点?答:一定温度下,食品的含水量(用每单位干物质中的含水量表示)与其水分活度的图,称为水分吸附等温线。
区Ⅰ由构成水和邻近水构成,最强烈的吸附,最少流动,不能作为溶剂,可看作固体的一部分,是总水量的极小部分。
区Ⅱ是多层水,水分子通过氢键与相邻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缔合流动性比体相水稍差,导致固体基质的初步膨胀和区Ⅰ水共占总水量的5%以下。
区Ⅲ的水为体相水,是被截留的或自由的,宏观运动受阻,性质与稀盐溶液中的水类似,占总水分的95%以上。
BET单层相当于一个干制品能呈现最高稳定性时含有的最大水分含量。
3.水分活度对食品稳定性有哪些影响?答:同类食品由于组成,新鲜度和其它因素而使a w有差异,而食品中的脂类自动氧化,非酶褐变,微生物生长,酶的反应等都与a w有很大关系。
当a w小于0.2时,除了氧化反应外,其它反应处于最小值;当a w在0.2~0.3时,反应为最小的反应速率;当a w为0.7~0.9时,中等水分时,麦拉德褐变反应,脂类氧化,维生素B1降解,叶绿素损失,微生物繁殖和酶反应均显示出最大速率。
但对中等水分和高水分食品,一般随着水活性的增加,反应速度反而降低。
4.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哪几种类型?答:水与离子集团的相互作用——离子水合作用;水与有氢键键合能力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水与疏水基团的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水与双亲分子的相互作用。
5.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食品中水主要以体相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食品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化学是一门主要包括微生物、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多学科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主要课程,是食品专业的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食品材料(原料和产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食品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保藏原理、毕业论文等课程。
二、课程目标:1、知道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等。
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3、了解和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从而在食品加工和保藏领域较好地从事教学、研究、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认知。
理解———是指能懂得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食品化学原理说明、解释并运用到实践中。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食品化学的具体操作。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本课程属于食品工程(本科)专业必修课:理论课学时数35,实验课学时数9,学分2个。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自我经验叙述、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尤其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原始的课堂实录,或者是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完整版)食品化学答案整理

食品化学第二章水分1、名词解释:(1)水分活度:指食品的水分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2)水分的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MSI)。
(3)等温线的滞后现象:一种食物一般有两条吸附等温线。
一条是水分回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吸湿时的吸附等温线;一条是水分解吸等温线,是食品在干燥时的吸附等温线;往往这两条曲线并不完全重叠,在中低水分含量部分张开了一细长的眼孔,把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问答题(1)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①食品a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从微生物活动与食物水分活度的关系来看,各类微生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活度,一般说来:细菌为Aw>0.9;酵母为Aw>0.87;霉菌为Aw>0.8。
②食品aw与酶促反应的关系:一方面影响酶促反应的底物的可移动性,另一方面影响酶的构象。
食品体系中大多数的酶类物质在Aw<0.85 时,活性大幅度降低,如淀粉酶、酚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等。
但也有一些酶例外,如酯酶在Aw为0.3甚至0.1时也能引起甘油三酯或甘油二酯的水解。
③食品aw与非酶化学反应的关系:降低食品的Aw ,可以延缓酶促反应和非酶反应的进行,减少食品营养成分的破坏,防止水溶性色素的分解。
但Aw过低,则会加速脂肪的氧化酸败,还能引起非酶褐变。
④食品aw与质地的关系:当水分活度从0.2~0.3增加到0.65时,大多数半干或干燥食品的硬度及黏着性增加。
水分活度为0.4~0.5时,肉干的硬度及耐嚼性最大。
(2)水分的吸附等温线的定义,以及3个区段的水分特性。
①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中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水分活度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②I区:为化合水和临近水区。
这部分水是食品中与非水物质结合最为紧密的水,为化合水和构成水,吸湿时最先吸入,干燥时最后排除;这部分水不能使干物质膨润,不能作为溶剂,在- 40℃不结冰。
《食品化学》习题集1及答案

《食品化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二、填空题1三、判断题7四、选择题10五、分析题19六、简答题25七、论述题33、名词解释第一章水结合水、化合水、体相水、滞化水、自由水、水分活度、水的过冷现象、水分滞后现象、等温吸着曲线(回吸等温线)、解吸等温线;离子水合作用、疏水水合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笼形水合物;状态图、玻璃化转变温度、单分子层水、离子型缺陷第二章碳水化合物淀粉糊化、淀粉的老化、焦糖化作用、环状糊精、变性淀粉(ModifiedStarch)、糖苷、凝胶和胶凝、低聚糖、生氰糖苷、还原糖第三章脂质油脂同质多晶现象、必需脂肪酸(EssentialAminoAcids,并举一例)、固体脂肪指数(SFI)、塑性脂肪、脂肪的自动氧化、脂肪酸的0氧化、抗氧化剂、油脂的乳化、酸价(AcidValue)、油脂的氢化、碘值、皂化值、活性氧自由基、干性油脂与不干性油脂、中性脂肪、磷脂、衍生脂类、甘油磷脂、发烟点、闪点、着火点、乳化剂、乳状液、酸败、酯交换、脂类的酶促氧化、脂类水解、简单脂类、复合脂类、1O2淬灭剂(并举一例)、POV(PeroxidationValue)、脂肪光敏氧化、油脂的调温第四章蛋白质蛋白质的等电点、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变性与复性、肽键、盐溶作用、盐析作用、乳化容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第五章褐变酶促褐变、麦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非酶褐变、Strecker降解二、填空题第一章水1.食品一旦失水,()完全复水,因为()。
2.结冰对食品保藏不利的主要影响有()和()。
3.在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和游离水两种,其中对食品的保存性能影响最大的是()。
4.评定冰点以下的食品稳定性时,通常可用()作为指标。
5.食品的吸湿(附)等温线的()曲线和()曲线通常不重合,这即是吸附等温线的()现象。
6.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和()两种,测定食品水分含量的方法是()。
7.请写出水分活度AW的公式AW=(),纯水的水分活度为()。
食品化学题库

第一章绪论1.天然食品中除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类人体正常代谢所必须的物质外,还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2。
食品的化学组成分为_________和非天然成分,非天然成分又可分为_________和污染物质。
3。
简述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
4.简述食品贮藏加工中各组分间相互作用对其品质和安全性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水1.降低水分活度可以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其机理是什么?2.食品的水分状态与吸湿等温线中的分区的关系如何?3。
水分活度4。
等温吸湿曲线及“滞后"现象5。
下列食品中,Aw值在0.95~1。
00范围的是( )A。
新鲜水果 B.甜炼乳 C.火腿 D.牛乳6.下列哪类微生物对低水分活度的敏感性最差?( )A.细菌B.酵母C。
霉菌D。
芽孢杆菌7.下列不属于结合水特点的是( )A。
在-40℃以上不结冰B。
可以自由流动C.在食品内可以作为溶剂D。
不能被微生物利用8。
属于自由水的有( )A.单分子层水B.毛细管水C。
多分子层水 D.滞化水9.结合水不能作溶剂,但能被微生物所利用。
()10.食品中的单分子层结合水比多分子层结合水更容易失去。
()11。
与自由水相比,结合水的沸点较低,冰点较高。
()12。
水分的含量与食品的腐败变质存在着必然、规律的关系。
()13。
高脂食品脱水,使其Aw降低至0。
2以下,对其保藏是有利的。
( )14.食品中的结合水能作为溶剂,但不能为微生物所利用。
( )15。
一般说来,大多数食品的等温吸湿线都成S形.()16.马铃薯在不同温度下的水分解析等温线是相同的.( )17。
结合水是指食品的非水成分与水通过_________结合的水。
又可分为单分子层结合水和_________。
18.吸湿等温线是恒定温度下,以水分含量为纵坐标,以_________为横坐标所作的图,同一食品的吸附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一致,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19。
大多数食品的吸湿等温线呈___________形,而且与解吸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
食品化学-脂类

碳链长度
双键个数 饱和程度 母体名
系统命名:顺-9,顺-12,顺-15 - 十八碳 三烯酸
系统命名: 碳链长度,饱和程度,双键位置,双键构型,双键 个数 顺-9,顺-12,顺-15 - 十八碳 三烯酸 数字命名法:碳原子个数:双键数(双键位) 一种羧基端开始:如18:2或18:2(9,12) 另一种从甲基端开始:18:2(n-6)或18:2w6(仅非共轭双 键结构) 俗名或普通名: 月桂酸(12:0)、棕榈酸(16:0) 英文缩写:月桂酸La、棕榈酸P
皂化反应:形成钠盐或钾盐
水解型酸败-生成酸,产生汗臭味,苦涩味 酮型酸败-形成酮酸和甲基酮所致。
二、脂类氧化 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生挥发性化合物,不良风 味(哈喇味);受多种因素影响;氧与不饱和脂类反应。 油脂的氧化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自动氧化
油脂的自动氧化指活化的含烯底物(油脂分子中的不 饱和脂肪酸RH)与空气中氧(基态氧)之间所发生的自由 基类型的反应。 自动氧化的机理描述(Autoxidation Mechanism) 链引发 (诱导期):RH
பைடு நூலகம்
2、 氧 当氧浓度较低时,氧化速率与氧浓度近似成正比;当氧 浓度很高时,则氧化速率与氧浓度无关。氧浓度对氧化速 率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如温度与表面积的影响。采取真空 包装或者低透气性低的包装材料。 单线态氧的氧化速率约为三线态氧的1500倍。 3、温度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上升,氧化速率加快;但温度上 升,氧的溶解度会有所下降。
采用Sn(立体有择位次编排Stereos- pecifically Numbering,Sn)-系统命名法、数字命名和英文缩写命名。 CH2-OH Sn-1 H-C-OH Glycerol CH2OH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