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概述

(1)心理: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地分成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状态:是对某一时刻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综合水平的描述,反映了心理的时间性、方向性、能动性(3)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动力性。(4)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个体心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力方向性。

(5)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有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心理卫生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另一重含义是增进人的心理健康。

卫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

心理卫生:《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比如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压力缓解等。

二、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之一:心理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处理。

目标之二:继续保持并增进个人健康状态。对内,培养个人心理的抵抗力,防止不良适应的产生;对外,应培养个人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适应能力。

三、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

(1)自我意识良好:自知和自爱(实现方式: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

(2)社会功能良好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积极劳动实践

四、心理卫生思想的产生

1.西方思想渊源

西方:(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人体包括四种体液分别对应四种人格特征,分别为:黑胆汁、黄胆汁、红血液、黏液;

(2)柏拉图:健康人格需要理性、精神、食欲能力、“性爱”的协调一致。精神失常主要由躯体因素造成,部分心理因素和神学因素。

2.中国思想渊源

(1)春秋之初的管仲在《管子.内业》把善心、定心、全心、大心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并提出养心之术:正静、平正、守一。

(2)孔子思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老子思想:养心之本(恬淡、素朴、清净、知足)、处世之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维持心理健康(知足不辱,知之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荀子思想:用“补伦就中”来维持心理平衡。

1、西方的观点有哪些?

(1)强调生理、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重视生物、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整合作用。

(3)重视家庭、学校教育的作用。

(4)认识到正常、和谐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心理保健作用

2.古代中国的观点:

(1)整体恒动论

(2)养心之道和健身之术

(3)情绪与疾病的关系(七情致病:喜伤阳、怒伤肝、思伤脾、忧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惊伤胆。)

五、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世界心理卫生运动

1792年比奈提出改革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1908年美国保险公司职员比尔斯《自觉之心》

1908年,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

1909年,“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APA)

1930年,华盛顿召开第一节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1948年,国际心理健康代表大会发表《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

1960年,被世卫组织和世心联合会定为“国际心理健康年”

2.心理卫生运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改善精神疾病人的待遇—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身心因素—社会因素、生物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至今,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3.中国心理卫生运动

1917年,北大哲学系开设心理学课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2年,《心理》创刊

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58年,对神经衰弱患者的综合治疗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北师大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

六、学校心理卫生的教育与发展意义

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得、志、体、美、劳、健全人格、心理能力(情绪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压力应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家庭、同辈、社会)

3、中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6、7小学低年级10-13小学高年级<15、16初中阶段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1)心理上的成人感---半成熟状态

(2)心理断乳---精神依托性

(3)心理闭锁性---需求理解交流

(4)自以为是的成就感---挫折感、自卑

(5)需求独立--对成年人的依赖

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的概念

1.英文用三个词标志疾病:

Disease——躯体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生物学角度。即疾病

illness——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头痛、焦虑。心理学角度即病感

Sickness——病人生病了,不能履行社会职责,失去健康人应有的行为社会学角度即病患

2.“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

二、健康10标准:

(1)充沛的经历

(2)态度积极,承担责任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适应外界变化,应变能力强

(5)自我控制能力、抗干扰能力强

(6)体重适中,身体均匀,肢体协调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

(8)牙齿健康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均匀。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10标准:

(1)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

(3)理想符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5)人格完整与和谐

(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要

本科教材(何艳茹)

(1)智力正常、认知能力正常

(2)情绪正常(愉快、积极、稳定)

(3)意志健康(自觉、果断、坚持、自制)

(4)心理与行为协调统一,受意志支配

(5)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个性(人格)

(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

(7)较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自身、环境、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