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壮族稻作文化

合集下载

“那文化”:稻作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那文化”:稻作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
工栽 培 的是 江南 越 人 的先 民 ,江 南 越 人 是 当今 江 南 汉族 和 华 南 西 南 壮 侗 语 诸 族 ( 族 、侗 族 、 布 依 壮 族 、傣 族 、 黎 族 、仡 佬 族 、 水 族 、 仫 佬 族 、 毛 南
起 源地 之一 。
壮侗 语族 称 “ 田 ” 为 “ ” 稻 那 ,在 云 南 省 文 山 壮族 苗族 自治州 ,保 留着 以 “ ” 命 名 的 5 8个 村 那 1 落 。壮族 人 民 热 恋 “ ” 那 ,早 期 以村 落 附 近 “ ” 那 的形 状 、性 质 命 名 自 己 的 村 落 ,如 深 水 田 称 “ 那 旦” ;干旱 田称 “ 量 ” 那 ;长 形 田叫 “ 力 ” 那 ;圆 形
第2 2卷
第 2期
文山师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学报
J OURN F W E HAN T AC AL O NS E HE OI EG RS C 正. E
V0 . No 2 _122 .
20 0 9年 6月
Jn 2 0 u.0 9
“ 文 化 ’:稻 作 民族 历 史 文 化 的 印 记 那 ’
族 )的祖先 ,壮侗语诸族的先 民对 中国最早发明水 稻人 工栽 培做 出 了重 大贡献 。 ”中国江南 是 世界 稻 作 文 明起源 地之一 。 稻作 的起 源 ,就 是 水 稻人 工 栽 培 的发 明 ,栽 培 稻 的前身 就是 野生 稻 ,稻 作 文 明起 源 地 必 然 有 野生 稻 。在文 山州境 的 3 4 6平 方 公 里 土 地 上 ,至 今 是 15 否还保 留有 野 生 稻 ?在 笔 者 的 家 乡 西 畴县 上 果 村 , 村北 面有一 座大 山 ,在海 拔 10 4 0米 的半 山上 ,有 一 片沼泽地 ,那里曾经生长着野生稻 。20 07年 。为拍 大 型壮 族 文化 电视 纪 录 片 《 》 那 ,摄 制 组 两 次 的地名 ,形成 了 “ 文化” 圈。在云 南省文 山壮族苗族 自治州,保 留着 以 那 “ 那” 命 名 的 5 8个村 落 ,是 “ 文 化” 圈 中冠 以 “ ” 地 名 最 密 集 的地 区之 一。在 文 山州布 满 “ ” 地 1 那 那 那 名的古老土地上,可以探索壮族先 民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印记。 关键 词 :“ 文化” 那 ;稻 作 民族 ;文 山

中国稻作文化

中国稻作文化

中国稻作文化稻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水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至今已有一万年以上的水稻种植历史。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以及浙江浦江县上山遗迹的考古研究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

而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水稻生产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人留下的大量稻谷遗存、骨耜(耕地农具)、家蓄的骨头、陶甑等陶器、干栏式住宅、水井等遗存充分说明了当时稻作农业的成就。

到公元前4000-3000年时,稻作农业已发展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赣江流域、闽江流域、珠江流域,并向北推进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北线已到达北纬35度附近。

稻作农业的北上促进了稻文化和栗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合。

历史进入到公元前3000-2000年以后,稻作农业已向北扩展到山东半岛,并传播到朝鲜半岛,然后进一步到达日本。

到唐代时,水稻农耕已北进到北纬43度地区。

唐代文献中所提到的渤海国“庐城之稻”是也。

庐城即今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市一带。

在探讨水稻农耕的起源时涉及三个核心问体:稻作农耕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由什么人发明?在什么时间?原始水稻农耕的起源应该在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以后的公元前一万年左右时间。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迹、浙江浦江县上山遗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迹、浙江余杭良渚遗迹揭示着稻作农耕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在什么地方?根据现有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来判断,原始水稻农耕的发祥地应该在我国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或华南地区,而且不一定是从一个点到面上的传播,也可能是多点起源。

也不能否认原始水稻农耕在亚洲其他地区起源的可能性。

中国的江南、华南、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都有可能。

但从考古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水稻农耕起源于中国江南的可能性最大。

由什么人发明?根据现有的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原始水稻农耕的发明者可能是古代百越族群的祖先或南蛮族群的祖先。

壮族有哪些文化元素

壮族有哪些文化元素

壮族有哪些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广义上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

壮族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壮族文化是壮族地区特定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物质发展水平与精神层面需求的综合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文化元素取自于壮族文化胚胎,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优秀代表,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内容(如壮寨自然环境、干栏建筑、壮族喜好植物、壮族生活器具等),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如文学艺术、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

壮族物质文化元素是壮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人工构筑物如壮族民居、聚居村寨等,还包括与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各种器具、装饰品、传统工艺品及服饰、壮锦及器物上的纹饰*案等。

壮族物质文化元素是最具体详实、最能直接传递民族文化特点的构景元素。

壮族精神文化元素是构成壮乡景观的内在因素,它是一种意识形态。

这些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风民俗、壮族人特有的*腾信仰、民间故事与传说、壮族歌舞和语言文字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壮乡园林景观的外部表达形式,在细细品味这些元素后,不难发现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似乎在提示后人,表达时必须深刻去领会这些精神文化元素。

壮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

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日期各地不同。

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梁庭望: 证明古骆越最早种水稻的人

梁庭望: 证明古骆越最早种水稻的人

梁庭望: 证明古骆越最早种水稻的人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4年第9期梁庭望,广西马山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

他论证的“隆安是世界重要的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理论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壮族先民古骆越人也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之一;他提出的关于中国南方越人3000 年前已到达美洲的学术观点,使西方国家准备举行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 周年纪念大会”草草收场;他撰写的《壮族74 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等理论著作,成为壮族高等文化教育的奠基之作……从一句汉话不会到语文最好的学生梁庭望1937 年出生于马山县一个贫困偏远的壮族村寨,提到往事,梁庭望说,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父亲的执著。

大字不识的父亲曾因“押”地变“卖”地,一字之差被大户愚弄,因而发誓即使典债也要送儿子念书,不能让后代吃没文化的亏。

他6岁半时,在广西隆山县(现马山县东部地区)乐善乡古今村上小学,老师教他们《四书》、《五经》、《幼学琼林》。

他总是老师规定的“谁能先背完当天课文,放学谁先回家”的几个学生之一。

梁庭望10 岁那年,考入高小,老师仍然教他们背古文。

梁庭望不仅能熟背《愚公移山》,就连《左宗堂家书》也背得一部分。

老师还特意带他到自己家中过年,并对家人说,“这是我们班里语文最好的学生”。

此话给了梁庭望很大的鼓励。

梁庭望说:“其实,我学汉语文相当艰难,上学时,一句汉话不会,一个汉字不懂,回家又没地方可问,用的功夫比人家多一倍还不止,何况,是孩子就贪玩儿,但一想到父亲‘读好书可免受人欺负’的教诲,自己就来了劲儿,读书的兴趣也就很快培养出来了。

”聪明伶俐的他于1957 年考上中央民族学院壮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使梁庭望与壮族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留校后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壮族民族历史及文化,除了博览群书,他还多次回到广西做田野调查。

他把对家乡的贡献归结为“草根情结”。

南方稻作民族壮族女性人文始祖

南方稻作民族壮族女性人文始祖

南 方 稻 作 民族 壮 族 女 性 人 文 始 祖
过 伟
( 西师 范学 院 ,广 西 南 宁 50 0 ) 广 30 1 [ 要 ] 壮族 是 人工栽 培稻 最 早 的 民族 之 一 ,是 南方 稻 作 民族 。她 的创 世 女 神妹 洛 甲 ( 六 甲、麽 渌 甲、 摘 蚜 花 婆) 生于花 中 ,给 人送 花送 子 ,乃花 图腾 崇拜 。她 育 了人 ,育 了稻 种 ,育 了耕 牛 ,她 是 壮 族 女 性人 文 始祖 , , 亟待 抢 救 与保护 。抢 救 口传 神话 、古歌 、麽公 经 典 手抄 本 、 歌 师歌 本 手 抄本 、花 婆庙 、 信仰 民俗 和 生 育 民俗 中 的妹 洛 甲 ( 婆 ) 神话 文化 。 花 [ 关键 词 ] 妹 洛 甲;花 婆 ;人文始 祖 ;文 化遗产 ;抢 救 [ 中图分类 号 ] K 8 . [ 2 18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 17 —30 (06 0 00 0 6 1 33 20 )3— 06— 2 壮 族 是南 方稻作 民族 。 为什 么这 样 讲 ? 从现 实 考 察 ,壮族 主要 从事 水 田农 耕 ,种植 水 稻 。从少 数 民族 典籍考察 , 麽经 《 布洛陀经诗》 唱道 ,古时候麽渌 甲 ( 记作 女 洛 甲 ) 将 山 上野 生 稻 采 回到 田里 栽 种 ,从 也 ; I ∈
二 、育 稻 种
麽教 经典 念诵 :
讲起姝 洛 甲 ,越讲 话越 长 。




口传 神话 叙讲 :女 洛 甲撒 尿 淋 湿 土 地 ,捏湿 泥 造 ; I ∈ 人 。始初 ,这 些 人 尚不 分 性 别 。她 采 野果 撒 向人 群 。 抢得杨桃果者成了女人 ,抢得辣椒果者成了男人。男 女相 配 ,繁衍 人类 。 另一神 话 :女 洛 甲在 花 山 ( ; I ∈ 一说

稻文化——精选推荐

稻文化——精选推荐

稻文化:亚洲的记忆作者:玄松南字数:2829来源:森林与人类2010年4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水稻对亚洲人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普通得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以至于很少有人去留意它食用价值以外的东西,比如稻文化。

历经岁月冲刷,源于稻作的文化片段早已处于边缘地带,甚至只能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尚有留存。

而且,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稻文化的内容还显得有些原始。

但在今天世界大同、纷繁浮躁的文化背景下,崇尚自然、平和守旧的稻文化尤显弥足珍贵。

因为,它是亚洲最具共性的原初文化单元,蕴藏着太多的历史文化记忆。

稻米是亚洲国家的主要粮食,水稻种植则是亚洲和非洲约1亿个家庭的主要生产活动和收入来源。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包括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以稻米为日常口粮,而全世界最贫穷的20多亿人口的日常食物供应依靠大米。

但是水稻对亚洲人来说,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亚洲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区域其实没有共同的宗教,没有共同的社会体制,没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没有共同的外表。

但是亚洲人共有稻作文化,水稻是维系亚洲人认同的纽带。

源于中国的亚洲作物根据现有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来判断,原始水稻农耕的发祥地应该在我国的江南、江淮或华南地区。

而且不一定是从一个点到面上的传播,也可能是多点起源。

原始水稻农耕的起源应该在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后的公元前1万年左右。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迹、浙江浦江县上山遗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迹、浙江余杭良渚遗迹等揭示着稻作农耕的不同发展阶段。

原始水稻农耕的发明者可能是古代百越族群的祖先或南蛮族群的祖先。

因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中与水稻相关的发现都集中在江南、江淮以及华南一带,而江南、江淮以及华南地区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群和南蛮各族群的主要生息地。

而且百越族群的后裔如侗族、壮族、水族、傣族以及南蛮族群的后裔苗族拥有发达的水稻生产技术、悠久的水稻生产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水稻祭祀文化。

《坡芽歌书》文化解析

《坡芽歌书》文化解析
的农 村 生 活 稍显 忙 碌 , 但 是 并不 匆 忙 , 劳 作而 安 逸 , 日出 日落 ,
活习俗 , 爱情 观念 , 生 活态度 和 民族性 格 等 等 多方 面 的 内容 , 展 现 出 了浓浓 的富 宁壮 乡风情 。坡 芽 歌书是 富 宁壮族 文化 精华 的 体现 , 承 载了 富宁 壮乡儿 女 的浪 漫情 怀 , 歌 词 内容 丰 富 , 唱 出了
To ur i s m Tod a y
当一 代一 旅一 游
文 化 旅 游
《 坡芽歌书》 文化解析
罗妹羽 , 薛祖军
( 大理学院文学院 , 云南 大理 6 7 1 0 0 3 )

要: 《 坡 芽歌 书》 是 壮族 情歌 的歌 集 , 以原 始的 图画 文字在 土布上 记 录下 来 , 保持 了比较 稳 定的 内容 , 是 富宁 壮族 山
地 表 现 了传 统 的 富宁壮 族 的 日常生 活 , 生态 环 境 , 生 产文 明 , 生
原生态 壮族 村寨 。该村约 清朝初年从 县境 内的剥隘 、 者桑 等地 迁
入, 世代 以种稻狩猎 为业 , 民风古朴 。 由于特殊 的地理 位置 和独有 的文化 特质 , 坡 芽 村一 直保 留着 十分完 整丰 富 的壮 民族传 统 习 俗 。这里 淳朴的 民风 民俗 孕育 了精彩 纷呈 的《 坡 芽歌 书》 。 生活 在 农村 的 富宁 壮族 人 直 到 现在 依 然 遵 循 着 “ 日出 而 作, 日落 而息 ” 的 古老 生活 规 律 。现 在 除 了种 植水 稻 、 玉 米 等传 统农 作物 , 还种 着甘 蔗 、 芒果 、 油茶等 经济作 物 。 比起 从前 , 现 在
文化 简要 解 析。 关 键词 : 坡 芽歌 书; 壮族 ; 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悠久的壮族稻作文化
中国历史上就是个农业大国,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农业高度发展,更是以水稻为主食,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壮族了,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同时在壮族文化中更是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

在美丽神奇的滇东南,世代居住着勤劳淳朴的壮家人。

古往今来,壮族人民由于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人民频繁交往,并且不断吸收汉族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经验发展创新,普遍使用牛耕铁犁精耕细作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农耕稻作文化,并融入宗教、饮食、建筑、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成为壮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

壮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明清各代地方志均有大量记载。

由于壮族擅长种植水稻,故有的地方干脆把他们称为“水户”。

在耕作技术方面,壮族的水田比附近汉族地区耕作的更为先进精细,一般实行一犁一耙,有的地区甚至两犁三耙。

绝大多数地区已使用畜肥、绿肥施田,粮食产量也比较高。

云南省冠以“那(纳)”的地名近千个,细考“那”的含义,其实是壮语水田或稻田的意思,表明壮族的先民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

文山八宝出产的“八宝贡米”,品质十分优秀,可谓誉满神州。

由此可见,农耕稻作文化同壮族的历史渊源之深。

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对“竜”的图腾崇拜,根源于壮族的农耕稻作文化。

因为“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条件。

“竜树”的萌发、荣、枯,传递着上天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物候信息,是安排水稻耕耘种植的时间表。

“竜”不仅能祛病免灾,保人健康长寿,而且是壮家儿女的幸福源泉。

因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都要祭竜。

对“竜”的崇拜,反映着壮族人民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

壮族善种糯谷。

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

他们用红、黄、蓝、紫、绿、黑等天然植物色素加工的七彩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

它是壮家人节日的必备品,主要用来祭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