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回归生活之我见

合集下载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 实施生活德育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摘要】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加强生活实践,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让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和有益;有意识地进行生活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修养,为社会贡献力量;倡导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环境,关注健康;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

通过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这种价值和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更在社会层面上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认识到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努力做到实践中的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合一,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回归生活实际、生活德育、生活习惯、生活道德教育、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环保、健康、生活观念、人生态度、价值、意义。

1. 引言1.1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加强生活实践,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让青少年真正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修养,也是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的重要途径。

倡导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更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回归生活实际、实施生活德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通过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提升道德修养,我们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加强生活实践,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生活实践是生活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生活实践,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等。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回归到以人的生活幸福为准。

而生活幸福的标准虽然也会因时代及种族的不同而有不同,也会因人的不同而有不同,但是没有一个会认为把人的需求完全克制住了的道德就是好道德。

也没有人会认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是最成功的道德教育。

似乎只有我们才把一种牺牲看成是道德的化身。

所以,多少年来,我们的道德榜样就是这样的牺牲品。

而且大多是比较年轻的牺牲品。

他们都是人生还没有展开就意外地死亡了的人,成了这个社会的道德榜样。

为什么这样德育榜样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这个还只是孩子的年龄?而且宣传的效果又只有在孩子的年龄里才会有一点表现?就是因为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还不能深刻体会到这样的德育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随着他们阅历的加深,慢慢会体会到这是宣传一种生命尽快夭折的道德观。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着无限生命潜能,有多种发展可能的人,他们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急速变化的信息成长起来,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成长的环境实际出发,多采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类实例来导入、来推进,让德育回归生活。

如本次课标的修订增加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其实这些都是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存在三种倾向:一是“理想化”,呈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回避假、丑、恶,学生带着理想化认识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假、丑、恶现象,要么对已经接受的教育产生疑惑,要么无所适从,不能有效抵制,甚至被“感染”。

二是“成人化”,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这样的流传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学校品德教育内容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第二,学校品德教育没有取得预期的实效。

三是“抽象化”。

品德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导致出现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难以接受抽象的内容,所以实效性难以体现。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

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分析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要有道德知识,更要有道德情操,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优秀的品德素养,才能真正地去要求学生去做到。

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内外的引导和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正面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交流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提醒。

在学生之间存在欺负、打架等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正。

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培养孩子的品德。

家长应该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和学校进行沟通。

学校也应该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品德教育情况,共同为孩子的品德教育负责。

小学品德教育也需要注重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

学生应该从小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当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做出了不良行为时,应该勇于接受批评和指正,并主动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积极改正。

从以上方面分析,基于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

学生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品德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

小学品德教育的回归于生活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更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让德育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灵动

让德育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灵动

让德育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灵动知行关系,是我们中国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在道德问题上,好像无数教育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我们的学生知行合一。

但是,时至今日,知行不合一却仍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是非观念泾渭分明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却判若两人,说一套,做一套呢?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与我们的教育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有很大的关系,如何来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热情呢?让德育回归生活是一条必经之路。

反观自己的教学,有时候,感觉自己教学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学生听着无聊,老师讲着也无趣。

原因无他,我设计的内容距离学生太远。

比如说在讲《我爱我师》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讲明“老师的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这个知识点,我选用的案例是地震中勇救女学生的女教师的例子,在播放视频之前,我还是信心满满。

可是,结果却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

例子固然不错,可是它离学生太远,这个例子太极端,很多人会想难道为了学生付出生命才能彰显老师爱的伟大吗?其实,不然。

看学生的反应很漠然,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则改变了教学策略,我选用了另外一个例子,是这个班的数学老师的例子。

这还是在一次外出学习的时候,她和后座的老师谈起,我无意中听到的。

十几年前这个老师的一个女学生不幸身患重病,她每当有空就去看她,去给学生补补课,去和孩子的母亲谈谈心,后来孩子走了,这个老师就与这位母亲成为了好朋友。

不幸的是,后来母亲也身患绝症,于前年去世了。

虽然这位老师所做的不多,可是却温暖了那对母女的内心。

故事讲到这里,我问大家?大家猜她是谁?第一次,他们猜谁的都有。

后来,在我的提示下,我说这个老师是黄头发,学生们就猜了出来,喊出那个老师名字的时候,我能够从他们响亮的声音中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澎湃,显然他们的内心受到了震撼。

毋庸置疑,这个例子显然比上一个好很多。

四川女教师的案例的确振奋人心,可是她离大家太远,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而学校女老师的例子虽然看似没有那么惊心动魄,却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因为这个人就在学生身边。

让德育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德育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德育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张建飞德育,一支源自生活教育的娇艳奇葩,在学校教育这个百花园中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然而,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模式化,使他在教育百花园中逐渐失去了其本源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让德育教育重新散发出诱人的泥土气息,则成为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职业学校的教师难当,职业学校的课程难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面对他们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我们不禁要思考:发怒责骂的对象仅仅应该是学生吗?难道我们自身没有问题吗?我们的教育就没有缺失吗?自开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首先要强调的是教室卫生、桌斗卫生,要求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随手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

尽管有所起色,但不尽人意,面对这样的教学成果,每次走进教室,都有一种压抑感。

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下午,我是10电工电梯班的课。

和往常一样,我提前3分钟走进了教室。

一进教室,我发现教室的地面虽然不是很干净,但没有往日的垃圾、废纸等,我当时心里既舒服又高兴。

走到讲台前,我刚要对教室卫生进行评价,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表扬,可最后一桌高春达同学的举动让我戛然而止。

只见他把刚刚吃完的瓜子皮用手在桌子上聚拢,然后全部弄到了地下。

我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地面本来很干净,他却把瓜子皮扔到地上,太不像话了。

我不动声色地站在讲台上,看他如何处理地上的瓜子皮。

然而高春达之后的一系列举动让我感动。

只见他把桌面清理干净后,起身到后面拿过笤帚,把地面打扫干净,并把瓜子皮扫到了教室后面;我以为他只会把瓜子皮堆在那里就不管了,可是他没有,他拿过铁簸箕把瓜子皮扫到了簸箕里;我以为他把瓜子皮扫到簸箕里就可以了,可是他扫完后把簸箕里的瓜子皮倒进了垃圾桶,然后把簸箕和笤帚放好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时上课铃刚好打响。

带着梦寐以求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大声说:上课。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

注重体验让德育回归生活我校近几年来,一直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原则,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致力于实现学生在个人修养上从文明到文雅的过渡。

近几年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在学校原有的德育工作基础上,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体,逐步使零散的体验教育活动走向系统化,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以人为本,以体验为主的德育之路,让德育教育真正回归生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成才先成人”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树立了学校德育管理的“三人理念”:l、“以人为本”,“激励为先”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2、以“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

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注重过程管理,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1、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如何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在小学品德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深刻认识到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重要举措。

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绿色生活”,教师注重活动细节的实施,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回归生活,培养道德品德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又始终以生活为原点。

由此说来,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因而教育要还原生活才能迸发力量,成为真正的影响生命的道德教育,而生活又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组合而成的。

所以,在构建思品学习的课堂中,注重回归生活细节,对调节师生关系、深化品德教育教材、促进教学活动有效的重构,影响深远,这也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要求。

鉴于此,我们的品德教学必须适时走进社会,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道德修養。

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到基地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课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江子上市场,有礼貌地问问物品的价格,多走几间商店,同一物价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还让学生自主组织参与了一个“跳蚤市场”,把自己家里用不着的物品拿出来卖,到批发部购买一些物品自己摆摊卖,学学怎么卖东西,怎么推销商品,怎么热情地对待顾客,在实践中寓教于乐,懂得热情服务、诚实守信的重要。

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贯穿在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实施品德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亲身感受事情的本质,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在现代社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学校教育中的品德教学、家庭环境对品德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品德的塑造,都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变迁,品德教学似乎渐行渐远。

为了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注重日常行为的引导、提倡道德规范和榜样力量等方法来实现。

培养良好品德不仅有助于个人自身的成长,更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未来,品德教学需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全社会都应当共同致力于推动品德教育的发展,以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品德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重视品德教育,社会才能更加进步和繁荣。

【关键词】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学校,家庭,社会,培养,重要性,发展,关注1. 引言1.1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备受重视。

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品质和社会道德规范,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心态和积极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品德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有效途径,更是塑造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品德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当务之急。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不懈努力,让品德教育回归人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现代社会对品德教育的需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人们对品德教育的需求日益凸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德育者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社会对品德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普遍呼唤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

在一个充斥着欺诈、贪婪和无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渴望看到有道德操守的人们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引领社会向更加文明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个人品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回归生活之我见
德育回归生活,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便利。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实质上我们还是要依赖于课堂,德育回归生活并不代表学生将远离课堂。

学生终归是在学校里接受德育,在课堂里接受道德教育。

那怎样将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展现给学生,一味的说教往往会使德育的内容走向空泛化。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育设备——计算机多媒体课堂。

思想品德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是为每一位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多媒体教学更是为德育回归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在教授鲁教版初中二年级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这一课题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使学生在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接受德育的这个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