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贾樟柯电影作品的视听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2024年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范文

《2024年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范文

《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符号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

《任逍遥》作为其代表作之一,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符号,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任逍遥》的深入分析,探讨贾樟柯电影的视听语言符号及其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贾樟柯电影的视听语言符号(一)画面构图贾樟柯的电影画面常常采用对称、重复、对比等构图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任逍遥》中,画面常常呈现出一种都市与自然的对比,城市的高楼大厦与旷野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都市人的孤独和迷茫。

同时,画面中还经常出现重复的元素,如同一场景多次出现,呈现出一种时间上的重复和空间上的无序,反映出人物的内心状态和生活的无序性。

(二)音乐与音效贾樟柯的电影音乐常常以民间音乐和原创音乐为主,音乐与画面的配合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在《任逍遥》中,电影中的音效也极具特色,如街头嘈杂的声音、车水马龙的声音等,都让人感受到都市生活的喧嚣和复杂性。

同时,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也凸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和社会的时代特征。

(三)摄影手法贾樟柯的摄影手法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捕捉和情感的传达。

在《任逍遥》中,摄影镜头常常游走在人物和场景之间,以多角度、多视角的方式呈现人物的情感和社会现实。

摄影还常常采用追踪、静止、近景等手法,让人感受到电影的真实性和冲击力。

三、《任逍遥》的视听语言符号解读(一)都市与自然的对比在《任逍遥》中,都市与自然的对比成为重要的视听语言符号。

都市代表着现代文明和社会的复杂性,而自然则代表着原始和自由。

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孤独和迷茫。

(二)重复与无序的视觉效果在电影中,重复和无序的视觉效果也极为突出。

如同一场景多次出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也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

这种视觉效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序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风格特征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总体上可以分为现实主义风格和寓言式风格两种类型,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贯穿其中。

一、现实主义风格特征1.真实的题材:贾樟柯的作品多数选取了真实生活中的题材,通过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来揭示社会问题。

他以建筑工地、被迫流动的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为主要创作对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了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2.自然表演:贾樟柯倾向于采用非专业演员来表演,他注重真实的表演,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他的电影中,演员们往往没有严格的剧本,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自由发挥。

这样的表演方式使得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

3.手持摄影: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摄像机紧贴着人物,以一种跟随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这种拍摄手法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影片当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

二、寓言式风格特征1.荒诞的情节:贾樟柯的一些作品采用了荒诞的情节,通过夸张和离奇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现实的思考。

他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使观众在笑声中更容易接受电影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宏大的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不按照传统的线性结构进行,而是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将多个主题和故事情节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电影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

他的电影多数以长镜头和宏大的场景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构架,使得观众在影片中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看体验。

3.哲学的思考:贾樟柯的电影中常常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在通过荒诞情节表达现实问题的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他关注人对于自身存在的意义、社会关系的状况以及个体在其中的承受和矛盾等问题,通过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辨和自审的机会。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和寓言式两种类型。

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

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239第14卷第06期 Vol.14 No.062023年3月 March 2023在影像作品中,语言是丰富信息的表达载体。

这种语言不仅包含声音语言,还包括画面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像作品的视听语言[1]。

这些要素作为影像作品视听系统的建构符号,有着各自的构成方式[2]。

贾樟柯独具个人特色的电影制作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的“电影作者”概念,“电影作者”强调拍电影最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创作者,所以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3]。

贾樟柯对于某个题材或者真实挖井式地深度开掘与重复展现,反映出一个好的电影工作者不一定要在电影序列中寻求题材的连续性和相关性,而是要有很强的艺术个性。

所谓风格,是判断电影导演好坏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4]。

《任逍遥》是贾樟柯导演《故乡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剧情类电影作品,由赵涛、赵维威、吴琼等人主演,讲述了两个少年对于生活感到迷茫的故事。

从视听语言视角来看,《任逍遥》有着丰富的叙事符号,从镜头、色彩到声音都有着贾樟柯个人式的构成风格。

一、视觉语言符号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作符号,声音形象或字符是与概念和观念相对立的物质性外壳或物质形态[5]。

而电影的符号不能单纯引用语言符号学的符号概念,电影符号是表象符号,是摄影机记录被摄对象的全过程。

电影是由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综合构成的一个完整体,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物质形态,所以电影符号可以分为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两大类。

视听符号的“能指”同时又是“所指”,即视觉、听觉元素或者视像与声音元素,可概括为视听符号的物质外壳。

(一)纪实的镜头表达电影是来自乌有之乡的乌有之人讲述的故事[6]。

“电影影像本体论”的提出者——法国电影理论学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写道,“电影的主题是客观生活与世界,电影创作是不断向真实靠近的过程,导演在创作途中通过遵循‘不干预’的原则无意反映现实,同时通过各种有效的叙事手段有意营造真实”[7]184。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其电影风格特征鲜明,独具特色,深受影迷和评论家的赞誉。

本文从故事情节、拍摄手法、视听语言等方面来探索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以中国现实的小人物和普通民众为主题,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为背景,如《还有爱就别走》、《山河故人》等影片。

贾樟柯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深刻的历史视角。

他常常通过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怀旧元素,展现出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充满了悲壮的气氛,呈现出了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困境,表现出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从拍摄手法方面来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采用多种叙事手法,以展现出故事情节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贾樟柯擅长运用叙事艺术,将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揭示出故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他对影像的处理也非常注重细节和真实感,善于运用自然光线和自然环境来表现故事情感,以此来加强电影的真实感和观众的沉浸感。

贾樟柯的影片中,镜头语言的表现非常独特,他注重通过对镜头的运用,来切实呈现出故事中的情感细节和内心抉择,使观众更加贴近故事,感同身受。

从视听语言方面来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通常使用简洁的对白和细腻的画面语言,以此来表现出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交流。

他擅长运用音乐和声音来加强影片的氛围感和情感共鸣,使得影片更加生动感人。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经常运用寓意和象征的手法,通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他的电影音乐往往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元素,结合现代音乐的处理手法,使得音乐更加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以其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备受关注。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影子。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舞台,以生动的细节为支撑,着力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的电影不会对社会现实进行美化或者渲染,而是选取了一种真实、朴实的视角,力图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的代表作品《山河故人》中,通过记录一个农村村庄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沉浮。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注重细节和人物刻画。

在他的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往往显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立体的性格和情感。

贾樟柯善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行为,展现出他们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

他也注重环境和背景的刻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关注和呈现,进一步加强了他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比如在《我不是潘金莲》中,他通过对一个乡村村庄的描绘,勾画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使之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呈现出超长镜头和静态画面。

他擅长运用长镜头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现。

他的电影往往少有快速的剪辑和镜头变换,更多的是以固定的镜头和缓慢的画面来逐渐揭示故事中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影片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例如在《天注定》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动态长镜头,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冷幽默和讽刺来展现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往往以一种幽默而冷静的态度来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出社会的荒谬和人性的可笑,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之所以受到大家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他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导演本着从电影真实性角度出发,但又不能等同于现实,也并不能等同于某个时代的缩影。

他致力于反映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并不是想展露人心的复杂和善恶,事实上,这些影片是对城市转型时期理性的审视,影片中人物所展现的不安与反抗也正是贾樟柯电影作品中一直坚持表达的主题思想。

在《江湖儿女》中,贾樟柯人物塑造方法有了新的变化,人物的地位带有隐喻色彩,通过这种隐喻使影片具有当下这个时代的烙印。

贾樟柯将大时代的文化潮流与小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具有深刻的批判性。

他依靠自己独特的美学理念,客观地揭露社会现实。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江湖儿女》,讲述了巧巧和斌斌几经波折爱恨情仇的故事。

电影整体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段落,首先是在大同斌斌与女友巧巧在所经历的江湖纷争;接着是巧巧为郭斌并牺牲自己,出狱后辗转尝试和男友重归于好;最后是巧巧回到大同找回真实的自己。

这部电影展现了社会变化过程中男性地位的没落,赞扬了女性面对强大压力依旧努力拼搏的精神。

同时,导演借助独特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浓厚的本土化的气息。

一、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和对女性形象的时代阐释关注底层是贾樟柯电影的最大特色。

贾樟柯的摄影机始终对准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其中包括小偷、民工、下岗工人、小镇青年等,以影像来留存个人体验是贾樟柯常用的方法,以纪录片的手法刻画这些小人物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时的种种困惑、失落、不安和焦虑。

在艺术道路上,他谦虚低调,努力探索新的电影创作方法,在他的电影中,没有表现社会强势群体,而是把普通人搬上银幕,带得观众更多的思考。

例如,《三峡好人》的主题是寻找,影片讲述了两个山西人关于寻找的故事,一是韩三明寻找妻子,二是护士沈红寻找未归的丈夫,影片从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徐徐展开。

在影片中,他仍然坚持一贯朴素的手法,不华丽,也不煽情,将普通人的生活展现给观众,不做任何解释。

观看影片时,我们会觉得这是一部相对平淡的片子,观众也更喜欢商业大片,而对于文艺片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的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电影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深思,同时也融入了哲学和人性的探索。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他通常选择拍摄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和群体,通过他们的生活故事揭示现实中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他的电影《山海情》、《小武》等,都聚焦于贫穷人民的生活困境,展示了他们的贫困、无力和无奈。

其次,贾樟柯的电影语言简练、真实。

他倾向于使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来展示镜头前的人物和场景,以此来增加观众与角色的共鸣。

他总是尽量避免使用夸张的特效和华丽的摄影技巧,取而代之的是平实、朴素的影像风格。

这种电影语言的选择使得他的电影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三,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涉及时间和历史的主题。

他关注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通过塑造不同年代的人物和故事,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他的电影《还珠楼主》、《还魂记》等都以时间回溯的方式,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反思历史和现实。

最后,贾樟柯的电影也充满了哲学和人性的思考。

他善于通过微小的细节和情感表达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他的电影《Touch》、《江湖》等,透过主人公的行动和心理,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波动和生活的意义。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在国际电影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反思了人性和历史的诸多层面。

他的电影风格简练而真实,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度的思考,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无论是对电影爱好者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关注者来说,贾樟柯的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贾樟柯电影作品的视听语言特色摘要:贾樟柯擅长使用的固定镜头、肩扛镜头来记录农村小城镇中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自然色彩的运用,大量方言的使用,还有流行歌曲的直接应用,在反映普通人物内心的同时也在提示我们要保护民族文化。

关键词:纪实主义农村小城镇方言视听语言
贾樟柯深入骨髓里的农村小城镇情节,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关注普通人物,忠实于纪实主义风格影片的创作,等等这些都是他特有的电影艺术内涵,在研究其影片之后,我认为他的影片在色彩、声音、音乐、语言、镜头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本文将通过对贾樟柯影片的分析,浅析其视听语言的独到之处。

(一)色彩呈现
色调的基本功能在于可以展现空间和作为场景视觉风格的一种修饰;更复杂的表现功能是使场景、画面之间的和谐一致或者实现某种对比,从而具有表达的意义。

[1]忠实于纪实主义色彩的贾樟柯,为了再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自然色彩的运用成为其电影的主色调,采用朴实的原生态色彩元素,甚至是昏暗色调作为其影片的色彩主题。

《小武》出场的大环境是在山西汾阳,灰黄的土地,灰暗的汾阳小县城,街道两旁灰色的水泥杆,还有就是灰色的墙壁上贴满了灰色纸张的小广告,令观众印象深刻的还有男主角小武一头长发,低着头、夹着烟,无精打采地在灰色的汾阳小县城街上游荡,贾樟柯通过小武身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介绍,映照了处在社会变迁
中农村小城镇人们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贾樟柯的刻意描述下,表现出对未来的不明朗。

《站台》的色调给观众的感觉依旧是灰色的,影片中大的背景是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瓦房、灰色的砖墙,灰色的矿山和黑色的煤,在被灰色笼罩着的《站台》里,他却有精彩的色彩运用表现,特意拍摄冬日里亮色的积雪与这些灰暗的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了《站台》中的人们精神世界的冷清孤独。

《任逍遥》的背景是“煤城”山西大同,贾樟柯在《任逍遥》的导演自述里这样说:“这灰色的工业城市因全球化的到来越发显得性感”。

[2]天空依旧是灰蒙蒙的,平房已经坍塌的不成样子,垃圾堆到处可见,杂乱堆放的碎砖遍布在工地上,还有就是拾荒者的背影。

《世界》里的色调也是如此,虽然故事发生在首都北京,但是影片中很少能看见首都的华丽色彩,更多的是展示了北漂一族生活环境,而贾樟柯电影中的北漂一族恰恰是处在中国农村小城镇中的普通小人物,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居住的宿舍杂乱不堪,就连吃饭的小餐馆里也弥漫着烟雾,他们的工作的地点却是北京的世界公园,通过这种巧妙地安排展现了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小人物们艰辛的生活状况。

《三峡好人》中,穿着灰色衣服的韩三明,皮肤也是那么黑乎乎的,长江边上灰旧的货船,灰色同样充斥着整部影片的画面,这种色彩的运用,以及巧妙地故事情节,再现了搬迁中三峡的人和物,在叙事的同时也在告诉观众三峡需要被关注。

《二十四城记》中通过将灰旧的街道、废旧的机器和厂房,附近居民小区楼上挂满了晒洗的衣物等细节一一展现在荧幕上,再现了搬迁中
的军工厂。

贾樟柯对自然色彩不做任何修改就直接使用的色彩运用手法,真实再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农村小城镇里人物的生存环境,这也是他追求纪实主义风格的完美表现,也是他深入骨髓的农村小城镇情怀的再现。

(二)声音呈现
电影中的声音并不是机械地反映现实世界的简单工具,而是创造性地展示银幕艺术世界的重要元素,它具有独特的造型价值,能和影像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电影的艺术创造。

[3]社会变迁中出现的声音,我们很少有意识的去加以利用和记录,而贾樟柯却将它们细致的加工和处理,他把社会变迁中出现的典型事件作为影片的背景声音素材留存起来,他特别擅长于捕捉那些瞬间逝去的声音,例如广播,它在中国社会传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能够很好的利用广播发出的声音,通过把此类声音加入到影片里,去真实的展现农村小城镇中人们的精神和生活世界,再现社会大变迁过程中的种种现象。

如《小武》和《站台》中都出现的广播声音。

在《小武》中出现的广播声音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汾阳县公安局、汾阳县人民检察院、汾阳县人民法院、汾阳县司法局,关于敦促犯罪人员投案自首的通告,为了进一步加强一整两打斗争,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社会治安整治活动,目前这一活动已在全县范围内展开……”。

此时,梁小武正在县城里准备去“工作”,贾樟柯对这个片段里声音的处理,是为小武最终被抓捕做铺垫。

《站台》中几次出现的电视画面和广播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像革命歌曲的声音、为刘少奇
平凡的广播、国庆三十周年的消息,这些不同时期的广播,内容丰富,恰当的渲染了影片的氛围。

《三峡好人》中韩三明和小马哥的手机彩铃是《好人一生平安》和粤语歌曲《上海滩》,电视画面里播放的是三峡搬迁移民泪流哭泣与不舍的场面,还有船上小男孩唱《两只蝴蝶》的歌声,此时画面固定在了一位寻找丈夫的护士身上,寓意十分明显。

贾樟柯将手机彩铃、歌唱声、电视播放等声音组合在一起,引用到电视画面里,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独特的视听元素。

《二十四城记》中,贾樟柯通过将嘹亮的军号,成发工人歌唱声音,高音喇叭播放的歌声,音乐《谢谢你》等等不同时代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与特定的画面相互组接在一起,讲述了三段爱情故事,再现了搬迁中的军工厂。

(三)音乐呈现
对贾樟柯电影熟悉的朋友们来说,我们可以容易的发现,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影片去单独创造片尾曲、主题歌,而是把那些当时或现在流行的歌曲,直接拿来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去。

例如,《小武》中小武对“心雨”的深情演唱,虽然唱得的跑调,可那是刻意的安排,意在暗示他即将面临着失恋。

又如《三峡好人》中的一位少年,演唱了“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再来看看影片《二十四城记》中被采访的人,而这些人给出的答案是,唱得比说的话还多。

另外两部影片《站台》和《任逍遥》更是直接以歌曲名来命名。

对此,我们不难看出,贾樟柯恰当的在影片中运用流行音乐,不仅起到定位时代背景和时间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对时间的界定来渲染烘
托影片的主题和气氛,他巧妙地将恰当的人物心理状态和准确的时机相结合,化有限为无限,放大音乐的力量,贾樟柯发展了音乐在影片中的传统作用,利用特定时期中出现的特色音乐渲染了主题,用歌曲代替对话和独白,更是对其影片风格的补充,将音乐加入到影片的叙事中去,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常常让观众感动不已。

(四)语言呈现
通过认真研究贾樟柯电影后,我们不难发现他还擅长于在电影
中使用方言甚至全部使用。

我们也容易理解,只有一个人在说方言的时候,才能尽情地、准确地表达自己,但是我们却发现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方言的影响力正在被削弱。

贾樟柯影片中方言的使用,其目的一是提醒在社会大变迁的时刻,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方言,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元素,告诉人们要重视对方言的保护。

二是要认真对待多样化地人和物,社会始终在变化发展着,《小武》中的大背景是在改革开放之际,影片反映的内容是在金钱至上的时代环境下,他的亲情、爱情、友情承受不住金钱的“冲击”,被一一击碎。

《任逍遥》中正直奋斗时期的青年却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繁华的《世界》中,通过对比反差,观众很容易看到贫富的巨大差距。

我们可以从贾樟柯的电影中看出,其影片的声音作用要远远大于画面的功效,大量的使用方言,更容易去反映影片中人物的状态,还原了故事情节,给原本平淡的场面增添了活力,也丰富了叙事方式。

贾樟柯的方言使用技巧,让我们欣赏到其电影艺术的
另一番风味。

(五)镜头呈现
运用具有纪实风格的肩扛镜头和固定镜头是贾樟柯的又一大特色,这两种镜头的优势在于能真实的展现人物生存状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影片强烈的纪实感觉。

《小武》中,小武出场运用的就是肩扛镜头,小武招手搭乘一辆汽车,在车中的空位上坐下,假扮“警察”身份逃票并利用邻座打瞌睡之际偷走了钱包。

肩扛镜头的晃动感觉,是对小武的生活状态和躁动的心理活动的真实再现,同时也说明了小武的社会身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特征。

肩扛镜头同样使用在《世界》的开场画面中,摄影机跟随舞蹈演员赵小涛在演出后台中晃动,呈现了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场面,暗示了《世界》中的人物内心的慌乱,同时也把不安的感觉带给了观众。

《小武》中叙述小武给自己女朋友梅梅买来的热水袋,两个并肩坐在床上,女友演唱王菲的《天空》的那个片段,使用的是固定镜头,逆光的昏暗光线,两个人在画面中并不是很清晰,寓意他们那迷茫的爱情和未来,也许此时的阳光,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丝暖意,贾樟柯试图想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孤独,对生活的无望和期待。

这种深沉、冷静、客观的固定镜头既能真实地反映电影中人物的真实生活状况,让观众静下心来慢慢走近他们的生活,也能通过交代电影里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人物事件等,表达出人物对生活的茫然、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